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习近平: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
1990年,习近平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在福州市委大院里,4个大字——“马上就办”十分显眼。习近平曾向媒体解释:“‘马上就办’不光是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人们审慎地作出最快反应。每个人都有这种敏感,福州的事业才会保持年轻。”在传媒眼里,习近平是位改革人物,有时代感、思想解放。从厦门、宁德,再到福州,习近平在福建“深耕”17年。在福建主政期间,习近平一直倡导闽台合作。他多次提及,闽台合作是篇大文章,必须做好。
2002年11月,49岁的习近平出任浙江省委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曾表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而他也确实践行了这一原则,接任省委书记9个月,就跑了90个县(市、区)中的69个。
这一时期的习近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自我剖白:“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努力的人,还是一个能够自己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为了一个目标,去实施的人,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坚持着。我也希望我一辈子能够坚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多,最多就是这么一件事……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在浙江,习近平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解决民生难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调任上海市委书记时,这一点被时任中组部部长贺国强突出提起。
2007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习近平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中新社在习近平到上海履新“满月”时曾发表报道称,“低调上任后,习近平围绕民生、发展、世博、反腐,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这似乎也预示着他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申城人士对这位新书记给出了低调实干、贴近民众的‘印象分’。”
2007年10月,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后又担任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在国际场合,习近平的外交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今年2月他出访美国,严肃的正式会谈之余,“带领”參会者吃起巧克力;在美国农场主的陪同下开拖拉机;成为首位在现场观看NBA比赛的中国领导人;在着装上,选择佩戴显眼的红色围巾;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访美时认识的故交家中,他透露自己早就看过《猎鹿人》、《教父》等美国电影。按专家的说法,习近平这一系列人情味浓厚的外交言行,向美国人展示了更朴实、更亲民的个性,也展现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还喜欢足球,出访爱尔兰时在球场大脚开球,会见韩国民主党党首孙鹤圭时他甚至表示“中国世界杯出线、举办世界杯比赛及获得世界杯冠军是我的三个愿望”。作为国家领导人,被问及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时,习近平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说还是会尽可能地挤出一点空余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2、李克强:“执政者民生为重”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李克强出任辽宁省省委书记。到辽宁上任的第12天,李克强走进一个个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棚户区,摸着炕上的温度,他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棚户区改造办成!”
围绕着棚户区改造等民生议题,从2004年12月13日到28日,李克强跑遍了全省12个地级市和沈阳、大连两个副省级城市,一天一城。到2005年,辽宁完成了大部分棚户区改造工作,10万余户棚户区居民搬进了新房。
主政中国东北举足轻重的工业大省,李克强面对的问题当然不止棚户区一个。但在辽宁期间,他把精力的重心放到了民生问题上。
即便到了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任上,民生,依然是李克强的工作重点。2008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世界工厂”中国受到很大波及。刚刚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一年内,其足迹就遍布湖北、海南及广州、深圳、温州等数个省市。他走进车间也走进人才市场,他问工人最多的话是:“最近是忙了还是闲了?工资是多少钱?”在东莞,李克强还专门为求职的农民工打气。
经济危机的阴云散去,李克强的工作仍旧以民生为重:从保障房建设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都是李克强这两年抓得很紧的工作。“执政者民生为重”,2007年,《南方周末》在报道李克强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
3、张德江:多次临危受命
2008年3月,时年62岁的张德江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我们还有两位新任副总理,一位是张德江,一位是王岐山,他们都曾经担任过‘地方大员’。”在当年的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时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这样介绍他。
在张德江分管的几个部委中,国家安监总局是他第一个调研的部门。他经常对地方官员和矿主说的第一句话是:“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有道理,不顾安全的发展更没道理。”
在一次事故现场,虽然事先没安排采访,他还是停下脚步,走到媒体面前。现场记者描述:由于风大,听不清楚记者提问,他还伸出一只手作听筒状,并作了认真严肃的回答。在几次重大事故后,张德江都作为“救火队长”出现在现场,参与指挥营救。
作为分管工业的副总理,张德江多次到全国各地的企业调研。他每回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工业企业,“关键在工业,重点难点也在工业。保工业就是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稳定,保大局。”
2009年2月,张德江赴河南省调研时,在位于洛阳的国有企业中信重工,听闻该企业当年生产任务饱满,市场订货势头很好,他说:“这是我最想听到的。”
今年3月15日,中央决定由张德江担任重庆市委书记。这也是近20年来,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次“空降”省部级单位。
4、俞正声:微博回应市民
俞正声初到上海,先是帮上海争取到了“两个中心”的政策,后来又有“浦东综改”政策,还将大飞机项目和迪士尼项目成功落户上海。 “两个中心”建设需要时间,并非一两年内就能完成,因此也就需要继续寻求新的突破。后来,大虹桥国际贸易中心的出炉,不仅使上海实现保增长,还标志着上海放弃了“门户之见”,主动融入长三角、辐射长三角,并依赖长三角发展。
在照顾宏观经济数据的同时,俞正声也非常注重改善普通上海人的“小日子”。他喜欢大白话式的用语,谈房价时说:“房价不能高,不能再涨了,刚工作5年,一个月也就三四千块钱,我们现在的经济适用房标准是7年,7年之后收入能有多少?买不起啊!”谈就业时,他说:“老人们就是希望孩子生活好一点,如果孩子的就业问题不能解决好,对老人们的打击是很大的。”
他还去过黄浦区小东门街道调研,看到路边有晒太阳的老人,于是叫司机停车,要到老人住的棚户区看看,一进屋,俞正声就说“暗无天日”,再问屋里为何挂满塑料袋,老人说屋漏接雨,俞正声又说“水深火热”。后来,他在会上提及此事:“高楼大厦隔壁就是棚户区。”随即,完成400万平方米二级以下旧里改造被提上了日程。
今年2月,俞正声还通过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的微博账号“上海发布”,回复了市民秦岭的公开信,这也是上海市高层第一次通过微博与民众沟通。
俞正声写道:“谁都有父母、谁都有亲人,当眼见有养育之恩的亲人于病危之际而无力相助时,又遭遇一些制度缺陷的伤害,心中之痛,不言自明。我不能保证问题都能很快解决好,但我相信,你的心痛也是大家的心痛。”
5、刘云山:“世界舆论中的声音”
2012年5月24日,位于西长安街上的中宣部来了许多外国人。这些人是来自49个国家和欧盟的50多位外交官,中宣部正向外界展示其日常工作状态。
“对于我们中宣部来说,今天是一个节日,我们集中地请外交官到中宣部来做客在中宣部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宣部的大门对各位是敞开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驻外使节介绍说。
过去十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引发全球关注的重大事件:“非典”疫情、神舟飞船升天、汶川地震、奥运会、世博会等等,加上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逐渐增多,其中不乏因误解而产生的批评之声。就在这些批评声中,中国政府坚定开放政策,也一直在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在世界话语权上的地位。
“我们希望更多的记者来到中国,而不是更少。”刘云山曾对《江泽民传》的作者库恩如是说。
除了邀请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外,过去十年,中国宣传部门也在积极地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2003年是刘云山接任中宣部部长第二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当时有媒体称之为“向CNN挑战的‘新闻频道’”。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除原有的英语等国际频道外,央视又陆续推出阿拉伯语、俄语等外文频道;新华社创办英文新闻电视台,信号覆盖亚太地区、欧洲、北美及非洲地区,成为全球首家开办新闻电视网的世界性通讯社。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外宣格局渐次形成。
2009年10月5日,缅甸、利比里亚、古巴等12个国家的23位主管广播电视的高级官员,到北京参加中国政府部门举办的发展中国家广播电视部级研修班。在会见这些高级官员的致辞中,刘云山说:“希望双方广播电视媒体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舆论中的声音。”
6、王岐山:身影频现世界舞台
2008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王岐山的身影開始频频出现在世界级的舞台上。他的学者风度、文化功底、亲切随和态度,乃至于独特的幽默感,都深得外国政要和媒体的好评。
2008年6月,王岐山担任副总理以来第一次率团赴美。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晚宴上,王岐山将准备好的稿子在听众面前晃了晃又放回了口袋,说了句不喜欢念“新闻稿”,便滔滔不绝地阐述起来。他坦承中美两国都存在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一方面,他不乏温情地对美国的保护主义表示出一种理解,让美国人产生亲近感;另一方面,他也半开玩笑地承认中国的某些保守思想。“我们国家现在有的学者说开放存在问题,说开放太大了。华尔街那批人太会赚钱,把我们的钱都赚走了……”此番话引得台下笑声一片。
然而在随和幽默的另一面,王岐山对于国家利益等原则问题绝不含糊。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王岐山多次批评美国方面滥用贸易救助措施,并明确表示:“贸易战没有赢家”,在接受美国公共广播公司采访时,他批评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太“简单”,《时代》周刊对此专门撰文回应,承认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有四大“误区”。
2008年全国两会上,王岐山曾笑称自己的状态是“读书学习,认真思考、待业上岗”。如今,在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上,人们有理由对他作出更大的期待。
7、张高丽:为民、务实、清廉
2007年,张高丽履新天津。在市委书记当选感言中,张高丽表示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这一席话迅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三老”这一提法始于1962年,完整的表述是“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这一被官方总结为“三老四严”的精神,源自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
彼时,正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时刻。有媒体评论称,张高丽有在“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长期工作的经历,曾带领深圳腾飞,他的到来将加快天津滨海新区以“龙头”姿势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步伐。
2007年5月,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张高丽作了题为《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而奋斗》的报告。知情人士透露,“将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写进党代会报告的标题,这在天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在长达1.7万字的大会报告中,亦专门拿出一章来谈“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在此新的发展机遇之下,天津新时期的发展也开始表述为比肩上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建设和90年代的浦东开发。直到目前,这都是天津市新的发展阶段的主要背景之一。
张高丽强调,要万分珍惜滨海新区来之不易的成就。根据媒体统计,从2007年3月25日开始,张高丽会见的外国政府或民间代表团(包括其率团出访期间会见的)超过30次,也是从那时开始,其会见的中央部委代表团次数超过70次。这直接促进了天津市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更多合作。
(摘自《看天下》2012.31期)B⑦
1990年,习近平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在福州市委大院里,4个大字——“马上就办”十分显眼。习近平曾向媒体解释:“‘马上就办’不光是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人们审慎地作出最快反应。每个人都有这种敏感,福州的事业才会保持年轻。”在传媒眼里,习近平是位改革人物,有时代感、思想解放。从厦门、宁德,再到福州,习近平在福建“深耕”17年。在福建主政期间,习近平一直倡导闽台合作。他多次提及,闽台合作是篇大文章,必须做好。
2002年11月,49岁的习近平出任浙江省委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曾表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而他也确实践行了这一原则,接任省委书记9个月,就跑了90个县(市、区)中的69个。
这一时期的习近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自我剖白:“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努力的人,还是一个能够自己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为了一个目标,去实施的人,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坚持着。我也希望我一辈子能够坚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多,最多就是这么一件事……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在浙江,习近平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解决民生难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调任上海市委书记时,这一点被时任中组部部长贺国强突出提起。
2007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习近平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中新社在习近平到上海履新“满月”时曾发表报道称,“低调上任后,习近平围绕民生、发展、世博、反腐,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这似乎也预示着他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申城人士对这位新书记给出了低调实干、贴近民众的‘印象分’。”
2007年10月,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后又担任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在国际场合,习近平的外交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今年2月他出访美国,严肃的正式会谈之余,“带领”參会者吃起巧克力;在美国农场主的陪同下开拖拉机;成为首位在现场观看NBA比赛的中国领导人;在着装上,选择佩戴显眼的红色围巾;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访美时认识的故交家中,他透露自己早就看过《猎鹿人》、《教父》等美国电影。按专家的说法,习近平这一系列人情味浓厚的外交言行,向美国人展示了更朴实、更亲民的个性,也展现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还喜欢足球,出访爱尔兰时在球场大脚开球,会见韩国民主党党首孙鹤圭时他甚至表示“中国世界杯出线、举办世界杯比赛及获得世界杯冠军是我的三个愿望”。作为国家领导人,被问及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时,习近平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说还是会尽可能地挤出一点空余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2、李克强:“执政者民生为重”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李克强出任辽宁省省委书记。到辽宁上任的第12天,李克强走进一个个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棚户区,摸着炕上的温度,他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棚户区改造办成!”
围绕着棚户区改造等民生议题,从2004年12月13日到28日,李克强跑遍了全省12个地级市和沈阳、大连两个副省级城市,一天一城。到2005年,辽宁完成了大部分棚户区改造工作,10万余户棚户区居民搬进了新房。
主政中国东北举足轻重的工业大省,李克强面对的问题当然不止棚户区一个。但在辽宁期间,他把精力的重心放到了民生问题上。
即便到了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任上,民生,依然是李克强的工作重点。2008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世界工厂”中国受到很大波及。刚刚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一年内,其足迹就遍布湖北、海南及广州、深圳、温州等数个省市。他走进车间也走进人才市场,他问工人最多的话是:“最近是忙了还是闲了?工资是多少钱?”在东莞,李克强还专门为求职的农民工打气。
经济危机的阴云散去,李克强的工作仍旧以民生为重:从保障房建设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都是李克强这两年抓得很紧的工作。“执政者民生为重”,2007年,《南方周末》在报道李克强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
3、张德江:多次临危受命
2008年3月,时年62岁的张德江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我们还有两位新任副总理,一位是张德江,一位是王岐山,他们都曾经担任过‘地方大员’。”在当年的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时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这样介绍他。
在张德江分管的几个部委中,国家安监总局是他第一个调研的部门。他经常对地方官员和矿主说的第一句话是:“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有道理,不顾安全的发展更没道理。”
在一次事故现场,虽然事先没安排采访,他还是停下脚步,走到媒体面前。现场记者描述:由于风大,听不清楚记者提问,他还伸出一只手作听筒状,并作了认真严肃的回答。在几次重大事故后,张德江都作为“救火队长”出现在现场,参与指挥营救。
作为分管工业的副总理,张德江多次到全国各地的企业调研。他每回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工业企业,“关键在工业,重点难点也在工业。保工业就是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稳定,保大局。”
2009年2月,张德江赴河南省调研时,在位于洛阳的国有企业中信重工,听闻该企业当年生产任务饱满,市场订货势头很好,他说:“这是我最想听到的。”
今年3月15日,中央决定由张德江担任重庆市委书记。这也是近20年来,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次“空降”省部级单位。
4、俞正声:微博回应市民
俞正声初到上海,先是帮上海争取到了“两个中心”的政策,后来又有“浦东综改”政策,还将大飞机项目和迪士尼项目成功落户上海。 “两个中心”建设需要时间,并非一两年内就能完成,因此也就需要继续寻求新的突破。后来,大虹桥国际贸易中心的出炉,不仅使上海实现保增长,还标志着上海放弃了“门户之见”,主动融入长三角、辐射长三角,并依赖长三角发展。
在照顾宏观经济数据的同时,俞正声也非常注重改善普通上海人的“小日子”。他喜欢大白话式的用语,谈房价时说:“房价不能高,不能再涨了,刚工作5年,一个月也就三四千块钱,我们现在的经济适用房标准是7年,7年之后收入能有多少?买不起啊!”谈就业时,他说:“老人们就是希望孩子生活好一点,如果孩子的就业问题不能解决好,对老人们的打击是很大的。”
他还去过黄浦区小东门街道调研,看到路边有晒太阳的老人,于是叫司机停车,要到老人住的棚户区看看,一进屋,俞正声就说“暗无天日”,再问屋里为何挂满塑料袋,老人说屋漏接雨,俞正声又说“水深火热”。后来,他在会上提及此事:“高楼大厦隔壁就是棚户区。”随即,完成400万平方米二级以下旧里改造被提上了日程。
今年2月,俞正声还通过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的微博账号“上海发布”,回复了市民秦岭的公开信,这也是上海市高层第一次通过微博与民众沟通。
俞正声写道:“谁都有父母、谁都有亲人,当眼见有养育之恩的亲人于病危之际而无力相助时,又遭遇一些制度缺陷的伤害,心中之痛,不言自明。我不能保证问题都能很快解决好,但我相信,你的心痛也是大家的心痛。”
5、刘云山:“世界舆论中的声音”
2012年5月24日,位于西长安街上的中宣部来了许多外国人。这些人是来自49个国家和欧盟的50多位外交官,中宣部正向外界展示其日常工作状态。
“对于我们中宣部来说,今天是一个节日,我们集中地请外交官到中宣部来做客在中宣部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宣部的大门对各位是敞开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驻外使节介绍说。
过去十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引发全球关注的重大事件:“非典”疫情、神舟飞船升天、汶川地震、奥运会、世博会等等,加上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逐渐增多,其中不乏因误解而产生的批评之声。就在这些批评声中,中国政府坚定开放政策,也一直在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在世界话语权上的地位。
“我们希望更多的记者来到中国,而不是更少。”刘云山曾对《江泽民传》的作者库恩如是说。
除了邀请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外,过去十年,中国宣传部门也在积极地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2003年是刘云山接任中宣部部长第二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当时有媒体称之为“向CNN挑战的‘新闻频道’”。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除原有的英语等国际频道外,央视又陆续推出阿拉伯语、俄语等外文频道;新华社创办英文新闻电视台,信号覆盖亚太地区、欧洲、北美及非洲地区,成为全球首家开办新闻电视网的世界性通讯社。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外宣格局渐次形成。
2009年10月5日,缅甸、利比里亚、古巴等12个国家的23位主管广播电视的高级官员,到北京参加中国政府部门举办的发展中国家广播电视部级研修班。在会见这些高级官员的致辞中,刘云山说:“希望双方广播电视媒体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舆论中的声音。”
6、王岐山:身影频现世界舞台
2008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王岐山的身影開始频频出现在世界级的舞台上。他的学者风度、文化功底、亲切随和态度,乃至于独特的幽默感,都深得外国政要和媒体的好评。
2008年6月,王岐山担任副总理以来第一次率团赴美。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晚宴上,王岐山将准备好的稿子在听众面前晃了晃又放回了口袋,说了句不喜欢念“新闻稿”,便滔滔不绝地阐述起来。他坦承中美两国都存在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一方面,他不乏温情地对美国的保护主义表示出一种理解,让美国人产生亲近感;另一方面,他也半开玩笑地承认中国的某些保守思想。“我们国家现在有的学者说开放存在问题,说开放太大了。华尔街那批人太会赚钱,把我们的钱都赚走了……”此番话引得台下笑声一片。
然而在随和幽默的另一面,王岐山对于国家利益等原则问题绝不含糊。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王岐山多次批评美国方面滥用贸易救助措施,并明确表示:“贸易战没有赢家”,在接受美国公共广播公司采访时,他批评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太“简单”,《时代》周刊对此专门撰文回应,承认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有四大“误区”。
2008年全国两会上,王岐山曾笑称自己的状态是“读书学习,认真思考、待业上岗”。如今,在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上,人们有理由对他作出更大的期待。
7、张高丽:为民、务实、清廉
2007年,张高丽履新天津。在市委书记当选感言中,张高丽表示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这一席话迅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三老”这一提法始于1962年,完整的表述是“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这一被官方总结为“三老四严”的精神,源自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
彼时,正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时刻。有媒体评论称,张高丽有在“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长期工作的经历,曾带领深圳腾飞,他的到来将加快天津滨海新区以“龙头”姿势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步伐。
2007年5月,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张高丽作了题为《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而奋斗》的报告。知情人士透露,“将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写进党代会报告的标题,这在天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在长达1.7万字的大会报告中,亦专门拿出一章来谈“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在此新的发展机遇之下,天津新时期的发展也开始表述为比肩上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建设和90年代的浦东开发。直到目前,这都是天津市新的发展阶段的主要背景之一。
张高丽强调,要万分珍惜滨海新区来之不易的成就。根据媒体统计,从2007年3月25日开始,张高丽会见的外国政府或民间代表团(包括其率团出访期间会见的)超过30次,也是从那时开始,其会见的中央部委代表团次数超过70次。这直接促进了天津市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更多合作。
(摘自《看天下》2012.31期)B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