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确立了“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阅读教学观,对教材的使用应该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 “教教材”;既“重文本”又“超文本”。在“教教材”上要做减法,对教学内容必须采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态度,做到简约适度;在“用教材”教上要做加法,要有资源意识,要丰富教学内容,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一、资源优化组合,优选补充阅读材料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不受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补充了与原有的教材紧密相关,针对性强的阅读材料。其中有一则《韩信胯下受辱》的小故事,窦老师是这样利用的:
师:请同学们看补充教材《胯下受辱》,自由读。
师:韩信和晏子一样,都是受辱,面对这个无赖的要求,韩信是怎么做的?
生:……
师:同样受辱,为什么晏子不进狗洞,而韩信却要胯下受辱呢?
生1:因为两个人身份不同,晏子是作为一个外交官,他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如果他真的钻过去,除王就会认为齐国人非常懦弱,可以侵犯。
生2:晏子认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侮辱,更是对我国家的侮辱。重要的是我代表的是我的国家。
生3:我看出了晏子的爱国精神。
师:说得对!请大家再认真阅读。其实,韩信胯下受辱的经历恰恰表现了他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气度。少年时这一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成就了他成为日后的杰出将领。
这段补充教材,和原教材相辅相成,形成对照印证,既加深、丰富了对原教材的领悟,又增加了阅读分量,扩展了知识,发展了思维。从中可以看出,阅读材料的补充,并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围绕教学目标,整体设计、优化组合。
二、发展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必须依赖想象的参与。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往往会留下较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以便读者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美的享受。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语言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还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如有教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针对课文中第二次赛马后的一句话“齐威王目瞪口呆了。”对学生进行提问:“齐威王为什么会目瞪口呆,他可能会想些什么?”于是,课堂中出现了热烈的讨论:
——“齐威王很惊奇,明明我的马比他的马跑得快,怎么第二次会失败了!”
——“齐威王会想:田忌没多大能耐,肯定是狗头军师孙膑在搞鬼。他气得说不出话来。”
——“齐威王已经识破了田忌调换出场顺序的把戏,他想我也可以调换出场顺序,还能赢。这时,他正在想怎样引田忌再赛一场。”
——“齐威王准是气坏了,他在想不如派两个杀手,把田忌和孙膑宰了!”
三、拓展延伸,丰富教材内容
阅读教学,对学生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去真正领悟其精华,针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例如:我们可以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对一些文学名著选段,如《景阳冈》《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就要有计划,有方法地指导学生阅读整本著作,以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还可以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深入扩展阅读。如六年级有一篇李大钊女儿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只学这一篇课文,学生对李大钊不会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籍,收集李大钊的有关资料,写一篇《感悟李大钊》的文章,学生们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等文章,组成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
四、同类汇聚,比较阅读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众多文本在文章内容、写作方法、表达主题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相同或不同,发现并利用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是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通道。我们可以把相关文本整合,这种整合可以是同一单元的文本,也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有关文本,由个及类,由类及理,在更广的阅读背景中进行阅读教学。
我们可以把同一文体的文章比较阅读。如在学习《猫》这篇状物的文章时,让学生阅读《鲸》《松鼠》《白鹅》《珍珠鸟》等写物的课文。这样阅读一篇,反馈若干篇,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还可以把同一背景或同一主题的课文作以比较。如《生命桥》的教学,学生被老羚羊的献身精神所震撼,但仅仅止于感动而无理性思考仍然会使作品的解读浮于表面。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使学生更深一层认识到爱的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生态平衡的主题,从而更深刻的感悟作品。此时,他们不仅是情感的触动,还有理性的思考:老羚羊对小羚羊和老麻雀对小麻雀是怎样的一种爱? 人与动物到底是什么关系?怎样相处?……从而实现一种真正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语文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多元的,要让课外资源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运用资源的能力,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努力构建有效、开放的语文阅读课堂。
一、资源优化组合,优选补充阅读材料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不受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补充了与原有的教材紧密相关,针对性强的阅读材料。其中有一则《韩信胯下受辱》的小故事,窦老师是这样利用的:
师:请同学们看补充教材《胯下受辱》,自由读。
师:韩信和晏子一样,都是受辱,面对这个无赖的要求,韩信是怎么做的?
生:……
师:同样受辱,为什么晏子不进狗洞,而韩信却要胯下受辱呢?
生1:因为两个人身份不同,晏子是作为一个外交官,他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如果他真的钻过去,除王就会认为齐国人非常懦弱,可以侵犯。
生2:晏子认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侮辱,更是对我国家的侮辱。重要的是我代表的是我的国家。
生3:我看出了晏子的爱国精神。
师:说得对!请大家再认真阅读。其实,韩信胯下受辱的经历恰恰表现了他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气度。少年时这一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成就了他成为日后的杰出将领。
这段补充教材,和原教材相辅相成,形成对照印证,既加深、丰富了对原教材的领悟,又增加了阅读分量,扩展了知识,发展了思维。从中可以看出,阅读材料的补充,并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围绕教学目标,整体设计、优化组合。
二、发展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必须依赖想象的参与。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往往会留下较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以便读者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美的享受。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语言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还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如有教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针对课文中第二次赛马后的一句话“齐威王目瞪口呆了。”对学生进行提问:“齐威王为什么会目瞪口呆,他可能会想些什么?”于是,课堂中出现了热烈的讨论:
——“齐威王很惊奇,明明我的马比他的马跑得快,怎么第二次会失败了!”
——“齐威王会想:田忌没多大能耐,肯定是狗头军师孙膑在搞鬼。他气得说不出话来。”
——“齐威王已经识破了田忌调换出场顺序的把戏,他想我也可以调换出场顺序,还能赢。这时,他正在想怎样引田忌再赛一场。”
——“齐威王准是气坏了,他在想不如派两个杀手,把田忌和孙膑宰了!”
三、拓展延伸,丰富教材内容
阅读教学,对学生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去真正领悟其精华,针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例如:我们可以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对一些文学名著选段,如《景阳冈》《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就要有计划,有方法地指导学生阅读整本著作,以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还可以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深入扩展阅读。如六年级有一篇李大钊女儿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只学这一篇课文,学生对李大钊不会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籍,收集李大钊的有关资料,写一篇《感悟李大钊》的文章,学生们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等文章,组成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
四、同类汇聚,比较阅读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众多文本在文章内容、写作方法、表达主题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相同或不同,发现并利用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是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通道。我们可以把相关文本整合,这种整合可以是同一单元的文本,也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有关文本,由个及类,由类及理,在更广的阅读背景中进行阅读教学。
我们可以把同一文体的文章比较阅读。如在学习《猫》这篇状物的文章时,让学生阅读《鲸》《松鼠》《白鹅》《珍珠鸟》等写物的课文。这样阅读一篇,反馈若干篇,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还可以把同一背景或同一主题的课文作以比较。如《生命桥》的教学,学生被老羚羊的献身精神所震撼,但仅仅止于感动而无理性思考仍然会使作品的解读浮于表面。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使学生更深一层认识到爱的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生态平衡的主题,从而更深刻的感悟作品。此时,他们不仅是情感的触动,还有理性的思考:老羚羊对小羚羊和老麻雀对小麻雀是怎样的一种爱? 人与动物到底是什么关系?怎样相处?……从而实现一种真正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语文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多元的,要让课外资源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运用资源的能力,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努力构建有效、开放的语文阅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