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作出的一个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围绕学生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开展讨论,悟出课文的寓意。是学生的精彩提问,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欲望,点燃了他们自身思考的火花,使课堂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共同的学习者。
【关键词】问题;研讨;朗读;感悟;火花
1.问题的提出
《坐井观天》是一则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课文为资源,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2.案例描述
2.1学自问始:课文学习的第一步是由学生自己“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首先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是教师或其他人不能取代的。”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
教学伊始,我先让全班自由朗读,通过自己对课文的初步接触之后,学生提出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如:“‘坐井观天’的意思是什么?”“什么是‘井沿’?”“什么叫‘无边无际’?”“‘大话’是什么意思?”“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
2.2平等切磋:引导学生自己研讨问题。
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便已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但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于教师存在依赖性,寄期望于教师。我相信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自己能解答所提出的疑问,尤其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放手让学生反复去读课文,启发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有层次地去读读、议议、想想,是能做出自己的独特理解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1)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提出了“青蛙和小鸟到底在争论什么”,请同桌两位同学,一个读青蛙说的话,一个读小鸟说的话,你们也试着争论一下吧!
生: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2)明确争论的内容,再读课文,深入了解。
师:好!刚才你们像小鸟和青蛙一样争论了一下。谁来说说争什么呀!生: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的问题。
师:天的什么问题?能不能再说具体一点?
生: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师:对,它俩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我们请两位小朋友读,一个当小鸟,一个当青蛙,大家听他俩的争论。
(3)质疑问难,分析原因。
师:读得真好,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俩在争论什么了,谁说说小鸟和青蛙哪个的看法对呢?
生:鸟说得对。
师:小鸟说的是对的,那青蛙说的肯定就——
生:错了。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解决一下。青蛙为什么会说错了?小鸟又为什么会说对了呢?我们先来帮小鸟找找原因。
生:因为小鸟根本就没有见过天的边。
师:它为什么没有见过天的边呀?
生:因为它飞了很长的时间,都还没有见到天的边,所以它说天是无边无际的。
生:我觉得是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在天上飞来飞去,所以它懂的知识多,它就知道天很大。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小鸟飞的地方多了,见到的东西也多,知识就多,他都见过什么啊,请大家看一看。(课件展示大自然图片)师:小鸟都去过哪些地方啊?请你说。
生:飞过海洋。
生:飞过雪山、草地、村庄、田野……
师:小鸟飞了这么多的地方,还是没有见到天的边在哪儿,所以它认为“天无边无际。”那青蛙为什么又会错了呢?请大家先看图。这就是青蛙透过井口看到的天,所以它对小鸟说——
生:齐读青蛙第三次说的话。
师:大家读了青蛙说的这段话,联系图想一想,他的话错在哪儿?
生:因为那个井壁把天的其他地方都挡住了,只剩了井口大的天,所以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在这里挡住了天,还挡住了青蛙的什么?
生:挡住了青蛙的视线。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青蛙的视线范围很小,它只能看到那个井口。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因为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小朋友们,谁最聪明,能根据青蛙的表情和它说的话,再帮青蛙找一找,它还有什么错呀?
生:它笑着说:“我不会弄错的。”
师:还有什么错?
生甲:自以为自己是对的。
生乙:青蛙不相信别人说的。他每天关在井里,被井壁挡住了视线。(该生用左手指卷成圆筒状的洞,再用左眼从洞里看出去,表示被井壁挡住了周围的视线。)
师:这位小朋友不仅会想,而且还用自己的小手做了小实验。
從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他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
(4)解题意,明寓意。
师:学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生甲:坐在井里观察天。
生乙: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上课前老师说过,坐井观天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除了告诉我们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这个内容以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呢?
生:批评自以为是的人。
师:对的,谁能说得更完整些。
生: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批评看得少,见识少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师:说得好!坐井观天就是批评了见识少还自以为是的人。
通过这次教学尝试,引起了我对自己过往课堂的反思。之前,我总担心学生这样学不会,那样学不踏实,让学生自主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的确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儿童世界是充满疑惑与问题的世界,他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答,有太多的话需要别人倾听。是学生的精彩提问,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欲望,点燃了他们自身思考的火花,使课堂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共同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光泉.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方法[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问题;研讨;朗读;感悟;火花
1.问题的提出
《坐井观天》是一则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课文为资源,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2.案例描述
2.1学自问始:课文学习的第一步是由学生自己“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首先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是教师或其他人不能取代的。”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
教学伊始,我先让全班自由朗读,通过自己对课文的初步接触之后,学生提出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如:“‘坐井观天’的意思是什么?”“什么是‘井沿’?”“什么叫‘无边无际’?”“‘大话’是什么意思?”“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
2.2平等切磋:引导学生自己研讨问题。
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便已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但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于教师存在依赖性,寄期望于教师。我相信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自己能解答所提出的疑问,尤其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放手让学生反复去读课文,启发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有层次地去读读、议议、想想,是能做出自己的独特理解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1)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提出了“青蛙和小鸟到底在争论什么”,请同桌两位同学,一个读青蛙说的话,一个读小鸟说的话,你们也试着争论一下吧!
生: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2)明确争论的内容,再读课文,深入了解。
师:好!刚才你们像小鸟和青蛙一样争论了一下。谁来说说争什么呀!生: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的问题。
师:天的什么问题?能不能再说具体一点?
生: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师:对,它俩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我们请两位小朋友读,一个当小鸟,一个当青蛙,大家听他俩的争论。
(3)质疑问难,分析原因。
师:读得真好,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俩在争论什么了,谁说说小鸟和青蛙哪个的看法对呢?
生:鸟说得对。
师:小鸟说的是对的,那青蛙说的肯定就——
生:错了。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解决一下。青蛙为什么会说错了?小鸟又为什么会说对了呢?我们先来帮小鸟找找原因。
生:因为小鸟根本就没有见过天的边。
师:它为什么没有见过天的边呀?
生:因为它飞了很长的时间,都还没有见到天的边,所以它说天是无边无际的。
生:我觉得是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在天上飞来飞去,所以它懂的知识多,它就知道天很大。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小鸟飞的地方多了,见到的东西也多,知识就多,他都见过什么啊,请大家看一看。(课件展示大自然图片)师:小鸟都去过哪些地方啊?请你说。
生:飞过海洋。
生:飞过雪山、草地、村庄、田野……
师:小鸟飞了这么多的地方,还是没有见到天的边在哪儿,所以它认为“天无边无际。”那青蛙为什么又会错了呢?请大家先看图。这就是青蛙透过井口看到的天,所以它对小鸟说——
生:齐读青蛙第三次说的话。
师:大家读了青蛙说的这段话,联系图想一想,他的话错在哪儿?
生:因为那个井壁把天的其他地方都挡住了,只剩了井口大的天,所以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在这里挡住了天,还挡住了青蛙的什么?
生:挡住了青蛙的视线。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青蛙的视线范围很小,它只能看到那个井口。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因为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小朋友们,谁最聪明,能根据青蛙的表情和它说的话,再帮青蛙找一找,它还有什么错呀?
生:它笑着说:“我不会弄错的。”
师:还有什么错?
生甲:自以为自己是对的。
生乙:青蛙不相信别人说的。他每天关在井里,被井壁挡住了视线。(该生用左手指卷成圆筒状的洞,再用左眼从洞里看出去,表示被井壁挡住了周围的视线。)
师:这位小朋友不仅会想,而且还用自己的小手做了小实验。
從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他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
(4)解题意,明寓意。
师:学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生甲:坐在井里观察天。
生乙: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上课前老师说过,坐井观天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除了告诉我们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这个内容以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呢?
生:批评自以为是的人。
师:对的,谁能说得更完整些。
生: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批评看得少,见识少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师:说得好!坐井观天就是批评了见识少还自以为是的人。
通过这次教学尝试,引起了我对自己过往课堂的反思。之前,我总担心学生这样学不会,那样学不踏实,让学生自主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的确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儿童世界是充满疑惑与问题的世界,他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答,有太多的话需要别人倾听。是学生的精彩提问,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欲望,点燃了他们自身思考的火花,使课堂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共同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光泉.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方法[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