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清?刘熙载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家陶行知
  其实以上引文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同样一个道理: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必须走与社会接轨的路子。试想,如果学生只知死抠书本,对社会茫然无知,肯定不会写出生动活泼,卓有见地的文章来的。如果教师只能教人俯首贴耳服从专制式的教学,那么,他的学生将成为忠实的奴隶。这样,无疑对于传道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种损失,一种摧残,
  笔者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新的认识,力求探讨语文学科的特征,探讨语文学科的规律,并在教学中大胆尝试,现有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呈现在大家面前,以求斧正。
  (一)生活的外延永远等同于语文教学外延的特征,决定了贴近生活学语文的必然性。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语文教学也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样,就为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提供了根本性的依据。
  语文教学是带领学生进行的审美和情感体验,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欣赏来达到了解社会、感悟人生、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学生读的书是间接经验。这样通过语言媒介让学生理解就有了困难。与其这样,就不如让学生尽可能的介入生活。通过影视了解当时生活状况,或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良苦用心、感悟作品主题。教师要千方百计拓宽语文教学外延,坚定生活外延永远等同于语文外延的思想。在生活中教语文、贴近生活学语文。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注重实用语文教学。因为教学内容源于社会生活。所以,教师在知识的传道过程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这个本体。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有所闻,学以致用的境界。只有更好的贴近生活实际,就易创造出一个学生熟悉的学习情景,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用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方面大有裨益。同时,有助于形成学生广泛的能力和素质结构,给教学活动注入无限生机,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注意加强“教学内容实用化”取向。生活的外延永远等同于语文教学的外延,生活是教与学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真正有用的语文知识,使其终身受益。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贴近生活学语文的必要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最重要的属性,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属性呢?必须加强语文的实践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教师教学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的系统和完整。而是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生活,体验生活。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充分肯定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活动成果。
  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必须走社会实践的道路。单纯的课堂教学显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合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应让学生更多的出入图书室、从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影视形象进行有目的的组织活动,专题演讲,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组织文学社团、办墙报、参观学习等。让学生在广阔的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生活之中,尝试运用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用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更多的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在老师精心组织下进行趣味的语文活动。活动中学习语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共事、会做人的良好品格。
  在生活中语文教学符合语文教材编写原则。教材选文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的特点。这样,就为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以上我们从理论上,语文学科特点上对生活语文教学进行了探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真正贯彻呢?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前提。教师需从患得患失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赋予语文教学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树立小课堂、大社会、大语文教学的思想。
  教师本身也应改革教学方法,不能封闭起来搞语文教学,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小的语文教育天地,唯我独尊了。
  “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仅具有鲜明的工具性,而且也具有人文性。”这样,也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走盲目的单一性。普遍人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然而却往往忽视它的综合性、社会性及实践性这些特点,恰恰相反,语文学科的这些重要属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都必须投入到社会的实际生活之中,陶行知的事实非常感人。他是中国教育界第一个热情地跑到农村去志愿当乡村教师的,一个“洋博士”脱下长袍,穿起草鞋,挑粪锄地样样干,变成了一个“跳粪校长”,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破天荒的一个奇闻。他用行动实现了他的“社会即学校”的理论主体。也许他的身体力行对我们师生双方都有所启发吧,教师必须放下臭架子深入生活,学生必须脱下学生装深入生活,师生的教与学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共振,才能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
  2、延伸四十五分钟语文课堂,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从行动上实现大语文观。
  切实抓好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和辅导工作,因为只有在第二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日常采用的课外活动方式有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书法、征文、参观宣传等。在活动中培养骨干、发扬民主、协调关系,精心培育典型,用典型推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带领学生春游,到农村,到工厂,用火热的生活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安排学生欣赏文学、音乐,让其感受五彩缤纷的生活。活动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味社会人生,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喜怒哀乐的情感。注重生活意象的捕捉和美点的发现,在大自然中,在社会中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个哲理甚至是一种时代的精神。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插图,尤其让学生观察孔乙己的一双手,学生很快就得出大且瘦的特征,然后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联想。此图为何要突出手这一特征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尽管分析层次有所不同,但都能分析到孔乙己本来是有生存条件的,可罪恶的科举制度摧残了他,有位同学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双手是孔乙己以后赖以生存的支柱,如果不是这双手,他就不会“坐着用这手慢慢走来了。”然而,用手去走,恐怕时间不会太长吧。我想,这样的教法,不仅在兴趣的激发上,更重要的是可以事半功倍,以一当十。学生对全文主题的把握,人物性格的挖掘,基本上做到胸有成竹了。
  因而语文课不仅在堂上讲,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好语文,陶行知曾这样指出:“人类与个人最初都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这里的行动始,即指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思考,从而获得真知。教书育人也是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相信我们能从陶先生的这些话语中,得到教改的有益启示吧。
  语文教育教改是系统复杂的工程,让我们孜孜以求之,为语文教学拓宽一块新的天地,还学生一份自由,使其享受“民主”。使语文天地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其他文献
五年的时间,主营业务收入翻两番,职工收入翻一番,一举扭转亏损的局面,兰炼领导班子豪气干云地实现了“不减人不亏损,不吃补贴不亏损”的创举。
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的生活境遇等问题意识下,诗人和学者把眼光投向人物的内心世界。詹姆斯·赖特创作的诗歌“秋天在俄亥俄的马丁斯费里开始了”描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7·26”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的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
2004年底,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捷报频传.该公司全年天然气产量逾9 7亿立方米,加上四川石油管理局的产量,使川渝地区天然气产量一举突破100亿立方米大关,成为中国第一个
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广泛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之际,我们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迎来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20周年.本文分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各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竞争,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生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责任者--班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制定战略,进行调整,抓紧实施必要改革.据德国有关机构统计,德国企业生产效率将因该战略的实施提高30%.rn资源最优利用、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确实,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爱因斯坦不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所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