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比较明显,自制力比较差、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心理依赖性强等等。这些年龄特征给我们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内在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素质教育;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教学效益
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全体、全面、主动发展。这三个特征也是对课堂的三项基本要求,贯彻到课堂教学中,三项基本要求就表现为六个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语学生会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面向结果教学与面向过程教学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能力培养并重。要实现这六个并重,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注意与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注意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定向反应,它保证有机体能够清晰地感受周围环境的刺激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任何工作和学习都要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为用。单靠有意注意去做没有兴趣的工作是觉得很累、很吃力的。因为任何学习或工作都有它比较枯燥和单调的一面,同时,常常会有别的事物干扰我们的注意,所以只靠无意注意也是难以持久的。
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注意”与教学有什么关系呢?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最终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的因素,知识是客体,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师是中介,调控教学的有效度;教学是一种双边、具有交互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依赖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发挥。学生精力不集中,就学不好,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发展思维能力,其原因是由于不注意或不够注意而引起的。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上怎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来搞好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促进有意注意的形成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精神极度兴奋的情况下,注意会更集中,聪明才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无意注意通常在兴奋下产生的,它是有刺激物有特点而引起。教师可用刺激物来刺激学生的中枢 ,促使学生形成有意注意,并专注于知识的探求。
无意注意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订单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来自两个方面:外界刺激物和人的需要、兴趣、情绪状态等。心理学认为:有意注意需要紧张的努力,时间久了,会使人感到疲劳,只有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工作长久继续下去。
1.1用愉快的语气、语调来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
课堂上,教师应尽量注意声调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1.2用“悬念式”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
悬念表现为学生急于获得结果,但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又无法获知,因而可以触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悬念可设置于一节课的开始,可以马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一开始就进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
例如在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利用学生喜欢的喜羊羊和美羊羊争吵设置悬念。它们非常喜欢散步,美羊羊每天沿着这个长方形的草坪走一圈,喜羊羊则沿着这个正方形的草坪走一圈。这一天它们却吵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它们都说自己走的多。这时学识渊博的慢羊羊马上就告诉他们两个到底谁走的多?同学们你们知道村长爷爷是怎样知道的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课题的被揭示,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已经高度集中,他们充满好奇的渴望新知识的学习。
1.3联系实际生活来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
例如在讲授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
一天老师去制衣店做衣服,刚好这家店的师傅在,于是他给我量衣服,可是尺子坏了,情急之下他想“我一乍一乍的量不就行了吗”。三天过后,老师去拿衣服,结果,衣服太小了。师傅很吃惊!说:“当时我有事,我让我的徒弟做的”。徒弟也很纳闷地说:“到底怎么回事?我确实是按师傅量的尺寸去做的啊!”
这时老师接着问:“到底是徒弟错了?还是老板错了?”
这时问题已引起了学生兴趣和思考(已有无意注意变成有意注意),并涉及到问题的本质,学生进入了一种“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教师:师傅的手大,而徒弟的手小。他们的手不一样大,那你说是谁错了?
就在这时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逐步把原因和方法都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
1.4通过教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利用长方形框架巧设情境,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作铺垫。然后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让求?它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不是一样呢?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变了吗?”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讨论结果,如有不同结果,再展开新的讨论。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是错误的,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求知欲望,最后得出正确的方法。这样不但不让学生不分心,而且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不会不知所措了。提问时可选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
2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促进有意注意的巩固
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学生不能单凭兴趣学习,他们常常必须学习那些虽然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明确每一节课、每一个内容及每一章节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及它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以有意注意来对待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而不应该只是一味的追求趣味。 2.1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当今的高科技信息时代更离不开数学,比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后,用它来解决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这些道理要跟学生讲清楚讲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意注意地学好这门功课。
2.2通过练习
教师适当安排学生做数学习题,不仅是巩固和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巩固学生的有意注意。
3掌握学生认知特点把握好两类注意的转化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过分的强调或过多的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容易引起疲劳,甚至产生厌学思想;如果单纯的依靠无意注意,就不能增强学生的深入学习的欲望及学习的持久性。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努力集中自己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应努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具体方法如下:
3.1课堂上严格要求与生动活泼的讲课相结合
课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让学生思想上开小差,迫使学生有意注意教师的讲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学生的有意注意是有限度的,不能太久,教师绝不能采用注入式教学,而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力求把课上的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实行弹性教学,下保底上不封顶,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给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3.2善于处理课堂上学生分心的情况
课堂上难免有不注意听课的学生,教师可通过语调、眼光、提问、做练习等来解决分心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发现学生开小差时,教师应提高(加重)讲课的语调以警告;可用目光盯住开小差的学生以提醒他注意;可通过提问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刚才老师讲了哪些内容”等,顺理成章地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精简多练。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教师讲课不能“一灌到底”,应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中学到了知识。
注意与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只有创造性的运用注意规律,把握好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相互转化,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具体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高度集中注意要么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活动中,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学生快乐的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的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也同样如此。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加]江绍伦著,邵瑞珍等译:《教与育的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关键词】素质教育;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教学效益
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全体、全面、主动发展。这三个特征也是对课堂的三项基本要求,贯彻到课堂教学中,三项基本要求就表现为六个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语学生会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面向结果教学与面向过程教学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能力培养并重。要实现这六个并重,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注意与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注意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定向反应,它保证有机体能够清晰地感受周围环境的刺激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任何工作和学习都要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为用。单靠有意注意去做没有兴趣的工作是觉得很累、很吃力的。因为任何学习或工作都有它比较枯燥和单调的一面,同时,常常会有别的事物干扰我们的注意,所以只靠无意注意也是难以持久的。
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注意”与教学有什么关系呢?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最终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的因素,知识是客体,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师是中介,调控教学的有效度;教学是一种双边、具有交互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依赖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发挥。学生精力不集中,就学不好,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发展思维能力,其原因是由于不注意或不够注意而引起的。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上怎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来搞好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促进有意注意的形成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精神极度兴奋的情况下,注意会更集中,聪明才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无意注意通常在兴奋下产生的,它是有刺激物有特点而引起。教师可用刺激物来刺激学生的中枢 ,促使学生形成有意注意,并专注于知识的探求。
无意注意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订单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来自两个方面:外界刺激物和人的需要、兴趣、情绪状态等。心理学认为:有意注意需要紧张的努力,时间久了,会使人感到疲劳,只有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工作长久继续下去。
1.1用愉快的语气、语调来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
课堂上,教师应尽量注意声调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1.2用“悬念式”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
悬念表现为学生急于获得结果,但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又无法获知,因而可以触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悬念可设置于一节课的开始,可以马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一开始就进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
例如在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利用学生喜欢的喜羊羊和美羊羊争吵设置悬念。它们非常喜欢散步,美羊羊每天沿着这个长方形的草坪走一圈,喜羊羊则沿着这个正方形的草坪走一圈。这一天它们却吵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它们都说自己走的多。这时学识渊博的慢羊羊马上就告诉他们两个到底谁走的多?同学们你们知道村长爷爷是怎样知道的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课题的被揭示,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已经高度集中,他们充满好奇的渴望新知识的学习。
1.3联系实际生活来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
例如在讲授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
一天老师去制衣店做衣服,刚好这家店的师傅在,于是他给我量衣服,可是尺子坏了,情急之下他想“我一乍一乍的量不就行了吗”。三天过后,老师去拿衣服,结果,衣服太小了。师傅很吃惊!说:“当时我有事,我让我的徒弟做的”。徒弟也很纳闷地说:“到底怎么回事?我确实是按师傅量的尺寸去做的啊!”
这时老师接着问:“到底是徒弟错了?还是老板错了?”
这时问题已引起了学生兴趣和思考(已有无意注意变成有意注意),并涉及到问题的本质,学生进入了一种“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教师:师傅的手大,而徒弟的手小。他们的手不一样大,那你说是谁错了?
就在这时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逐步把原因和方法都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
1.4通过教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利用长方形框架巧设情境,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作铺垫。然后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让求?它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不是一样呢?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变了吗?”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讨论结果,如有不同结果,再展开新的讨论。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是错误的,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求知欲望,最后得出正确的方法。这样不但不让学生不分心,而且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不会不知所措了。提问时可选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
2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促进有意注意的巩固
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学生不能单凭兴趣学习,他们常常必须学习那些虽然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明确每一节课、每一个内容及每一章节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及它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以有意注意来对待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而不应该只是一味的追求趣味。 2.1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当今的高科技信息时代更离不开数学,比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后,用它来解决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这些道理要跟学生讲清楚讲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意注意地学好这门功课。
2.2通过练习
教师适当安排学生做数学习题,不仅是巩固和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巩固学生的有意注意。
3掌握学生认知特点把握好两类注意的转化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过分的强调或过多的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容易引起疲劳,甚至产生厌学思想;如果单纯的依靠无意注意,就不能增强学生的深入学习的欲望及学习的持久性。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努力集中自己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应努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具体方法如下:
3.1课堂上严格要求与生动活泼的讲课相结合
课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让学生思想上开小差,迫使学生有意注意教师的讲课,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学生的有意注意是有限度的,不能太久,教师绝不能采用注入式教学,而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力求把课上的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实行弹性教学,下保底上不封顶,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给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3.2善于处理课堂上学生分心的情况
课堂上难免有不注意听课的学生,教师可通过语调、眼光、提问、做练习等来解决分心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发现学生开小差时,教师应提高(加重)讲课的语调以警告;可用目光盯住开小差的学生以提醒他注意;可通过提问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刚才老师讲了哪些内容”等,顺理成章地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精简多练。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教师讲课不能“一灌到底”,应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中学到了知识。
注意与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只有创造性的运用注意规律,把握好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相互转化,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具体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高度集中注意要么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活动中,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学生快乐的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的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也同样如此。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加]江绍伦著,邵瑞珍等译:《教与育的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