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一种无形沁入而产生心灵震撼或情感的艺术形式,在其熏陶下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中,音乐教育如同音乐的影响一样呈现丰富多样的发展趋势,音乐教学的评价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笔者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传统创新兼备的多维评价、量变到质变的能力评价、意会至言传的情感评价和"试金之石"的价值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对学生进行综合有效的全面地评价,以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自身的音乐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维评价 能力评价 情感评价 价值评价
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
——维克多·雨果
通过音乐教学这种方式,以教师为纽带,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感受不同作品、不同大师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從而作用于每个感受者的情感世界,形成音乐的共鸣。
《音乐课标准》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整个音乐教育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享受,而音乐评价方式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如何有效进行音乐评价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和思考。
一、多维评价——传统与创新兼备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有了对比才能看出优劣,但竞争不是唯一,音乐教与学的评价也不单单是一张试卷、一首歌就能得出一个定论,分数和指标不代表反映了一切,它只是冰山的一角,我们需要结合不同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触摸学生的音乐世界。
1.考试评价
考试评价是最直接、最简便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但考试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高中学生,以听赏为主,在听觉体验中去感受当时作曲家的心境、思想,从而产生音乐情感的共鸣,而且他们正处于的情感充沛,开始有独立见解的时期,因此在考试中,笔者以听、赏、评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考察。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空间,在无形的音乐中去意会作品的内涵,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用手中的笔来抒发。整个考试过程在绕梁余音的氛围中进行,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分析作品以及自己在音乐中的所感、所想、所思,考试评价标准以音乐素质与德育为前提即可。这样的考试方式学生较为欢迎,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音乐情感有处可发,并形成每个学生自己的观点,虽说言语的表达无法完全展现学生内心的音乐情感世界,可也能记录当时的情感走向,同时让学生清楚自己在音乐上的“造诣”。
2.学生评价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是音乐与学生间的纽带,是引导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才是真正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经历者。老师的评价是从专业的、理性的角度出发的评价,但音乐是感性的产物,这个产物会因人而异,它不是老师一个人的标准。所以在班级而言,生生之间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考查学生演唱时,笔者就借鉴现如今的选秀模式,在班级中公选出五位代表与笔者共同成立评审团,从学生的言行、气质、演唱技巧、现场表演与综合素质五方面来考察,学生的评价在音乐上不一定非常专业,但却有一定的全面性,其他同学也认为较为公平,而不是老师“一定结论制”。同时,这个评审团会设定一定的规章制度,由全体学生共同商定,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准确的感受到这个学生评审团是公平公正而有效全面的。
3.学校、社会的评价
音乐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很多学生从小就掌握了一门技艺,或钢琴、或舞蹈、或歌唱等。学校与社会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让学生能一展所长,每年学校都定期举行艺术节,每两年区就举行一次全区市级的艺术节,而市的三独比赛,平时的节日演出更不在少数。学生通过一定的刻苦训练,当拿到那一张张获奖证书时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让他们在感受付出辛苦汗水后获得丰收喜悦的同时,也是对他们音乐技能的一种有形的肯定和无形的鼓励。
音乐展示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让人的心境得到升华。音乐教育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能收获快乐,释放身心,感悟人生。音乐教育的评价应该对特定对象进行多方面的考核观察、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才能比较完善的看待学生的音乐学习。
二、能力评价——量变到质变
从《音乐课程标准》我们不难看出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不同能力,如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在音乐教学的潜移默化中逐渐锻炼出来的,老师无法把这些能力附加给学生,老师也没有能力能如此行事,因为这些能力是无形的,是需要学生去亲身体验后才能逐步形成的,往往这些能力是老师最为看重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笔者会不定期不定方式的考察学生的音乐能力,这种能力的评价穿插在整个音乐课堂和音乐教学中。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笔者让学生在鉴赏过后自己阐述对宗教音乐的认识和对《马太受难曲》的分析,观察学生的鉴赏能力;《非洲歌舞音乐》让学生自己创造节奏,感受非洲激情澎湃的节奏之语,锻炼创造能力;《丝竹相和》中加入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相互合作演奏简单的丝竹乐器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在日积月累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每个阶段的能力都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发展度适当并及时地做出一定的评价,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前行,以便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个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潜能。
这种能力发展的评价是一个量化的过程,当学生量的积累达到一定峰值时即会产生质的飞越,量变到质变的收获能激励学生更上一层楼或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情感评价——意会至言传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音乐课程目标设置的第一层面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陶冶高尚情操。不同的音乐作品能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怀。这种情感的评价既是对老师教学德育方面的摸底,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触摸。
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情感会因音乐的触动而产生变化。作为一个引导者,我们要适时的作出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把内心的情感由无形转为有形。如《国粹京剧》的教学,京剧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国粹,是中国特有的民族音乐。通过对京剧历史文化、行当角色的介绍,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让学生对传统艺术京剧有文字、图片等的有形体验;然后是名家名段赏析,著名的四大花旦之首的梅兰芳是举世闻名的京剧艺术家,而他最令人敬佩的是“蓄须明志”的爱国主义举措。通过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主义举动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然后赏析梅派经典唱腔选段,加深学生心中对民族音乐的概念和对梅兰芳先生音乐造诣的崇敬之情,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以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出学生心中之情!整個教学都以民族情感为主,无论是老师引导阐述、学生图片赏析,还是学生模仿表演、歌唱表现。从有形的事物引发学生无形的音乐体验,通过层层递进的具体阐述、赏析,让学生的民族情感成型,最后以实践方式让学生抒发。这样情感评价方式的基准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也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年不能遗忘的崇高品德;《高山流水》中伯牙子期间的至真友情,让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学生抛弃冷漠,心怀激情去感受近在咫尺的同学情、朋友情、师生情。用音乐传达的民族情、爱国情、亲友情,用情感延续音乐的美,让音乐课真正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媒介!
四、价值评价——试金之石
任何一样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一定的价值,那音乐教学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价值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考察,也是对学生的试炼。很多学生都问:学习音乐有什么用啊?确实!从学生考虑的角度出发,从表面上来说这个疑问是肯定的。但音乐是一种无形而侵入性很强的艺术,她的实用性是无法估量的。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种,音乐教育在用她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学生,无时无刻不体现她的价值。当《图兰朵》中《茉莉花》唱响时,学生心中有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能伴着旋律一同演唱,这就是音乐教育的爱国价值;当《二泉映月》悠长的旋律响起,学生能感受到阿炳当时凄凉、悲惨而又执著于音乐的心境,此乃音乐教育的情感价值;当学生能对现在的流行音乐不同类型、不同歌手特点津津乐道时,这是音乐教育的知识价值;当学生急噪的情绪因聆听的音乐而舒缓时,那就是音乐教育的熏陶价值;当学生能自信而完整的演绎一首歌曲、一支舞蹈等,实践价值不正体现出来了?……这些价值的评价是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不经意会用到的,也是对我们教师一种有效的、长时间跨度的评价。希望学生以后感叹的是:音乐无价!
音乐本身是一种多面艺术,因人而异,音乐教育评价方式亦是多面的,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全面的、长远的评价,不只意会更应言传,就如那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一样。评价指标不仅要从三维目标出发,更应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展现、发展运用、传承延续。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公正全面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各个方面,更全面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阶段和长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则平.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室读本方案(实验)[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冯丹.心随乐舞[J].音乐教育与创作,2008,(02).
[4]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景主题运用的主要手段探析[J].音乐教育与创作,2008,(02).
[5]朱孟文.中小学音乐欣赏实践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6,(09).
关键词:多维评价 能力评价 情感评价 价值评价
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
——维克多·雨果
通过音乐教学这种方式,以教师为纽带,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感受不同作品、不同大师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從而作用于每个感受者的情感世界,形成音乐的共鸣。
《音乐课标准》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整个音乐教育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享受,而音乐评价方式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如何有效进行音乐评价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和思考。
一、多维评价——传统与创新兼备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有了对比才能看出优劣,但竞争不是唯一,音乐教与学的评价也不单单是一张试卷、一首歌就能得出一个定论,分数和指标不代表反映了一切,它只是冰山的一角,我们需要结合不同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触摸学生的音乐世界。
1.考试评价
考试评价是最直接、最简便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但考试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高中学生,以听赏为主,在听觉体验中去感受当时作曲家的心境、思想,从而产生音乐情感的共鸣,而且他们正处于的情感充沛,开始有独立见解的时期,因此在考试中,笔者以听、赏、评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考察。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空间,在无形的音乐中去意会作品的内涵,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用手中的笔来抒发。整个考试过程在绕梁余音的氛围中进行,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分析作品以及自己在音乐中的所感、所想、所思,考试评价标准以音乐素质与德育为前提即可。这样的考试方式学生较为欢迎,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音乐情感有处可发,并形成每个学生自己的观点,虽说言语的表达无法完全展现学生内心的音乐情感世界,可也能记录当时的情感走向,同时让学生清楚自己在音乐上的“造诣”。
2.学生评价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是音乐与学生间的纽带,是引导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才是真正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经历者。老师的评价是从专业的、理性的角度出发的评价,但音乐是感性的产物,这个产物会因人而异,它不是老师一个人的标准。所以在班级而言,生生之间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考查学生演唱时,笔者就借鉴现如今的选秀模式,在班级中公选出五位代表与笔者共同成立评审团,从学生的言行、气质、演唱技巧、现场表演与综合素质五方面来考察,学生的评价在音乐上不一定非常专业,但却有一定的全面性,其他同学也认为较为公平,而不是老师“一定结论制”。同时,这个评审团会设定一定的规章制度,由全体学生共同商定,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准确的感受到这个学生评审团是公平公正而有效全面的。
3.学校、社会的评价
音乐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很多学生从小就掌握了一门技艺,或钢琴、或舞蹈、或歌唱等。学校与社会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让学生能一展所长,每年学校都定期举行艺术节,每两年区就举行一次全区市级的艺术节,而市的三独比赛,平时的节日演出更不在少数。学生通过一定的刻苦训练,当拿到那一张张获奖证书时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让他们在感受付出辛苦汗水后获得丰收喜悦的同时,也是对他们音乐技能的一种有形的肯定和无形的鼓励。
音乐展示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让人的心境得到升华。音乐教育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能收获快乐,释放身心,感悟人生。音乐教育的评价应该对特定对象进行多方面的考核观察、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才能比较完善的看待学生的音乐学习。
二、能力评价——量变到质变
从《音乐课程标准》我们不难看出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不同能力,如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在音乐教学的潜移默化中逐渐锻炼出来的,老师无法把这些能力附加给学生,老师也没有能力能如此行事,因为这些能力是无形的,是需要学生去亲身体验后才能逐步形成的,往往这些能力是老师最为看重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笔者会不定期不定方式的考察学生的音乐能力,这种能力的评价穿插在整个音乐课堂和音乐教学中。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笔者让学生在鉴赏过后自己阐述对宗教音乐的认识和对《马太受难曲》的分析,观察学生的鉴赏能力;《非洲歌舞音乐》让学生自己创造节奏,感受非洲激情澎湃的节奏之语,锻炼创造能力;《丝竹相和》中加入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相互合作演奏简单的丝竹乐器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在日积月累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每个阶段的能力都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发展度适当并及时地做出一定的评价,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前行,以便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个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潜能。
这种能力发展的评价是一个量化的过程,当学生量的积累达到一定峰值时即会产生质的飞越,量变到质变的收获能激励学生更上一层楼或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情感评价——意会至言传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音乐课程目标设置的第一层面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陶冶高尚情操。不同的音乐作品能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怀。这种情感的评价既是对老师教学德育方面的摸底,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触摸。
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情感会因音乐的触动而产生变化。作为一个引导者,我们要适时的作出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把内心的情感由无形转为有形。如《国粹京剧》的教学,京剧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国粹,是中国特有的民族音乐。通过对京剧历史文化、行当角色的介绍,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让学生对传统艺术京剧有文字、图片等的有形体验;然后是名家名段赏析,著名的四大花旦之首的梅兰芳是举世闻名的京剧艺术家,而他最令人敬佩的是“蓄须明志”的爱国主义举措。通过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主义举动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然后赏析梅派经典唱腔选段,加深学生心中对民族音乐的概念和对梅兰芳先生音乐造诣的崇敬之情,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以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出学生心中之情!整個教学都以民族情感为主,无论是老师引导阐述、学生图片赏析,还是学生模仿表演、歌唱表现。从有形的事物引发学生无形的音乐体验,通过层层递进的具体阐述、赏析,让学生的民族情感成型,最后以实践方式让学生抒发。这样情感评价方式的基准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也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年不能遗忘的崇高品德;《高山流水》中伯牙子期间的至真友情,让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学生抛弃冷漠,心怀激情去感受近在咫尺的同学情、朋友情、师生情。用音乐传达的民族情、爱国情、亲友情,用情感延续音乐的美,让音乐课真正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媒介!
四、价值评价——试金之石
任何一样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一定的价值,那音乐教学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价值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考察,也是对学生的试炼。很多学生都问:学习音乐有什么用啊?确实!从学生考虑的角度出发,从表面上来说这个疑问是肯定的。但音乐是一种无形而侵入性很强的艺术,她的实用性是无法估量的。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种,音乐教育在用她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学生,无时无刻不体现她的价值。当《图兰朵》中《茉莉花》唱响时,学生心中有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能伴着旋律一同演唱,这就是音乐教育的爱国价值;当《二泉映月》悠长的旋律响起,学生能感受到阿炳当时凄凉、悲惨而又执著于音乐的心境,此乃音乐教育的情感价值;当学生能对现在的流行音乐不同类型、不同歌手特点津津乐道时,这是音乐教育的知识价值;当学生急噪的情绪因聆听的音乐而舒缓时,那就是音乐教育的熏陶价值;当学生能自信而完整的演绎一首歌曲、一支舞蹈等,实践价值不正体现出来了?……这些价值的评价是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不经意会用到的,也是对我们教师一种有效的、长时间跨度的评价。希望学生以后感叹的是:音乐无价!
音乐本身是一种多面艺术,因人而异,音乐教育评价方式亦是多面的,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全面的、长远的评价,不只意会更应言传,就如那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一样。评价指标不仅要从三维目标出发,更应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展现、发展运用、传承延续。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公正全面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各个方面,更全面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阶段和长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则平.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室读本方案(实验)[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冯丹.心随乐舞[J].音乐教育与创作,2008,(02).
[4]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景主题运用的主要手段探析[J].音乐教育与创作,2008,(02).
[5]朱孟文.中小学音乐欣赏实践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