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听课从校级、慢慢走向市级、省级,发现同样一节课在不同级别、不同教师手里有着不同的演绎,难免让人眼花缭乱,当我们把这些课例集中到一起时,把它们按照教学环节,一个个切片比较,不但能够更好地比较出谁优谁劣,而且能够由此看出当前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下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的共识和困惑所在。笔者在此文中作了相关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 《春酒》;建构主义;语文新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在一个“个性就是时尚”的时代。身为教师,哪个不想站在个性教学的风口浪尖。但从校级到省级,甚至到全国级,就这么几篇语文课,巴掌大的地方其实是站满了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对文本个性理解的老师,很挤呀!大家表面听着也没啥新鲜感么,但是仔细把这些事先没有商量好的却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同课异构,难免会让你眼花缭乱,又觉得很有意思。熟悉足球和篮球的人都知道,比賽后总要选取各俱乐部的球员组成一个全明星阵容,在这个阵容里,每一个位置上的球员都是最佳的。身为球员,谁不想自己入选全明星阵容,这是实力的表现。如果将每个老师的教学环节进行对比选择最佳的组成该文本的全明星教学方式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春酒》一文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从省级优质课、市级优质课再到区级、校级,我听过的10多节课。至于入选标准暂时就定位为能使教学更加有序、有效、有趣吧。
首先是文本导入。省级的一位老师是以让学生用地方话向听课的老师问好,然后围绕道地的家乡话才有道地的家乡味引入到文本;市级比赛中某个教师是出示两个联欢喝酒的画面问学生想到什么,说明春节跟酒有关,从而引到《春酒》一文;区级公开课中有个老师以一段回忆性的散文化的语言营造一种气氛,引入文本。校级的跟市级的类似,从谈春节开始。学生的整体素养不说,从实际效果来看,在导入上以道地的家乡话和散文化的语言更容易营造一种文本需要的氛围,但在调动学生方面,以家乡话为胜。
其次是教学思路。省级展示课中一名教师先让学生用适合的酒名代替充满家乡味的春酒,接着用被学生命名的酒里包含着什么回忆?就是赏读细节,紧接着提问将文章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让学生选择哪个细节?说明原因。然后追求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她的母亲吗?补充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最后是拓展部分谈到古往今来的故乡情结,总结到心灵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丰饶博大的精神家园。另一位老师是先说读《春酒》,发现了什么美?再回绕作者还能品尝到这样的美酒吗?展开讨论,紧接着介绍作者的资料,然后让学生表达美,读懂春酒就是读懂了什么?市级的教师围绕作者小时候喜欢喝春酒吗?这个大问题找文章的细节,然后说到家乡味,最后上升到民族根。区级展示课的教师围绕“春酒承载了什么这个大问题进行文本细读,然后补充有关母亲的材料,最后介绍作者生平。校级的是从文章的最后两节入手,问绕“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春酒吗?”这个问题,回到文章中的细节。
从这么多的教学思路来看,我认为如果将省级和区级展示课两位老师的思路进行整合或许更好:先让学生用适合的酒名代替充满家乡味的春酒,接着用被学生命名的酒里包含着什么回忆?就是赏读细节,然后补充有关母亲的材料,紧接着讨论作者还能喝到这样的春酒吗?然后是拓展部分谈到古往今来的故乡情结,让学生进行表达,最后总结到心灵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丰饶博大的精神家园。这样可以在一开始让学生把握住《春酒》一文的主旨,披文入情,最后提升到生活中最细小的事情只要是有美好情感的都是值得怀恋的,那是我们心灵的故乡。
第三,文本细读方面。对文章细节的把握,很明显,省级老师、区级老师是领先的,而市级公开课老师其次,他们都是通过删减、添加、朗读等方式对文本进行细细的品读,但感觉在品读中都有点支离破碎的感觉,没有很好的联系为一个整体。相比较而言,省级两位老师优先。这启发我们如何在文本细读方面既能深入又能保持一个完整性是需要探索的。
第四,师生互动方面。在师生交流的自然方面,我觉得校级老师是可以入选全明星的,自然随和。而其他可能因为比赛缘故,课堂显得有点沉闷。老师的眼中如果有学生,一节公开课该如何的带着镣铐跳舞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第五,文本解读方面。省级名师将教学目标定位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让这些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为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活水。她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重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让课堂散发出文化意味,从而使语言形式因根基深厚而光彩照人。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把“思乡情结”升华到文化和精神层面。而市级的直接就上升到民族的根,区级和校级都是思乡主题。我认为基于教学是关注学生未来的,我认为省级教师的文本解读可以了,而市级的教师拔的太高了。
当然,教学环节的全明星阵容就像球队的全明星一样,各环节都优秀了,不等于整体就优秀了,否则皇家马德里这样的号称银河舰队就不会经常输球啊,所以,课堂永远是缺憾的艺术,它具有很大的偶尔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吧。
再深一层剖析,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基本看出了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基本理念已经达成共识:重言语,重学生初读体验、重主题多样化、重最后的人文关怀。他们一方面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里关于语文课程本质的陈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工具性一般认为语文课程是学语言,人文性一般认为语文课程观是学文化,两者统一即语文课程是学语言和学文化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在实践着建构主义的论述,在建构主义的理论视野里,知识和经验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受、体验、解释,甚至是一种假设。言语知识和经验,它本身就是人的建构过程的产物。因此,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语文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介入教材、对教材解构和重构的过程,需要生成者已有的言语知识与经验作为信息源,找到与新的信息源相遇的那一个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只是一个高级学习者,通过自身的言语和促成学生同“同侪言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两个信息源相遇的点,这就是我们说教学有效性之所在。
但是从省市区教师在面对同一篇课文的不同建构中,我们同样看到一线教师在认识语文课程本质上对于如何更好的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是模糊的,语文课在知识与文化之间摇摆,光有语言知识的语文课是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光有文化的语文课是没有言语训练的语文课,于是就看到了拔得很高的文化主题,看到了支离破碎的语言品味。如果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去看,一线教师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未必都到位的,既然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帮助学生尽快找到两个信息源相遇的点,自然无论教师和学生已有的言语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好,同样每一次新信息的建构又能促成更新信息的建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指向应该是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言语知识和经验,即师生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受、体验、解释,甚至是一种假设的能力,而这能力可以用思维品质来概括。也就是说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是有思维品质的语文课,但是对于课堂上如何体现高品质的语文思维,我想这依然是非常模糊的问题。
路在何方?我想除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某些理论,更重要的事语文老师去博览群书、阅尽人事去练就一个睿智的脑袋、锐利的眼睛和善感的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春酒》;建构主义;语文新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在一个“个性就是时尚”的时代。身为教师,哪个不想站在个性教学的风口浪尖。但从校级到省级,甚至到全国级,就这么几篇语文课,巴掌大的地方其实是站满了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对文本个性理解的老师,很挤呀!大家表面听着也没啥新鲜感么,但是仔细把这些事先没有商量好的却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同课异构,难免会让你眼花缭乱,又觉得很有意思。熟悉足球和篮球的人都知道,比賽后总要选取各俱乐部的球员组成一个全明星阵容,在这个阵容里,每一个位置上的球员都是最佳的。身为球员,谁不想自己入选全明星阵容,这是实力的表现。如果将每个老师的教学环节进行对比选择最佳的组成该文本的全明星教学方式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春酒》一文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从省级优质课、市级优质课再到区级、校级,我听过的10多节课。至于入选标准暂时就定位为能使教学更加有序、有效、有趣吧。
首先是文本导入。省级的一位老师是以让学生用地方话向听课的老师问好,然后围绕道地的家乡话才有道地的家乡味引入到文本;市级比赛中某个教师是出示两个联欢喝酒的画面问学生想到什么,说明春节跟酒有关,从而引到《春酒》一文;区级公开课中有个老师以一段回忆性的散文化的语言营造一种气氛,引入文本。校级的跟市级的类似,从谈春节开始。学生的整体素养不说,从实际效果来看,在导入上以道地的家乡话和散文化的语言更容易营造一种文本需要的氛围,但在调动学生方面,以家乡话为胜。
其次是教学思路。省级展示课中一名教师先让学生用适合的酒名代替充满家乡味的春酒,接着用被学生命名的酒里包含着什么回忆?就是赏读细节,紧接着提问将文章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让学生选择哪个细节?说明原因。然后追求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她的母亲吗?补充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最后是拓展部分谈到古往今来的故乡情结,总结到心灵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丰饶博大的精神家园。另一位老师是先说读《春酒》,发现了什么美?再回绕作者还能品尝到这样的美酒吗?展开讨论,紧接着介绍作者的资料,然后让学生表达美,读懂春酒就是读懂了什么?市级的教师围绕作者小时候喜欢喝春酒吗?这个大问题找文章的细节,然后说到家乡味,最后上升到民族根。区级展示课的教师围绕“春酒承载了什么这个大问题进行文本细读,然后补充有关母亲的材料,最后介绍作者生平。校级的是从文章的最后两节入手,问绕“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春酒吗?”这个问题,回到文章中的细节。
从这么多的教学思路来看,我认为如果将省级和区级展示课两位老师的思路进行整合或许更好:先让学生用适合的酒名代替充满家乡味的春酒,接着用被学生命名的酒里包含着什么回忆?就是赏读细节,然后补充有关母亲的材料,紧接着讨论作者还能喝到这样的春酒吗?然后是拓展部分谈到古往今来的故乡情结,让学生进行表达,最后总结到心灵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丰饶博大的精神家园。这样可以在一开始让学生把握住《春酒》一文的主旨,披文入情,最后提升到生活中最细小的事情只要是有美好情感的都是值得怀恋的,那是我们心灵的故乡。
第三,文本细读方面。对文章细节的把握,很明显,省级老师、区级老师是领先的,而市级公开课老师其次,他们都是通过删减、添加、朗读等方式对文本进行细细的品读,但感觉在品读中都有点支离破碎的感觉,没有很好的联系为一个整体。相比较而言,省级两位老师优先。这启发我们如何在文本细读方面既能深入又能保持一个完整性是需要探索的。
第四,师生互动方面。在师生交流的自然方面,我觉得校级老师是可以入选全明星的,自然随和。而其他可能因为比赛缘故,课堂显得有点沉闷。老师的眼中如果有学生,一节公开课该如何的带着镣铐跳舞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第五,文本解读方面。省级名师将教学目标定位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让这些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为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活水。她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重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让课堂散发出文化意味,从而使语言形式因根基深厚而光彩照人。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把“思乡情结”升华到文化和精神层面。而市级的直接就上升到民族的根,区级和校级都是思乡主题。我认为基于教学是关注学生未来的,我认为省级教师的文本解读可以了,而市级的教师拔的太高了。
当然,教学环节的全明星阵容就像球队的全明星一样,各环节都优秀了,不等于整体就优秀了,否则皇家马德里这样的号称银河舰队就不会经常输球啊,所以,课堂永远是缺憾的艺术,它具有很大的偶尔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吧。
再深一层剖析,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基本看出了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基本理念已经达成共识:重言语,重学生初读体验、重主题多样化、重最后的人文关怀。他们一方面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里关于语文课程本质的陈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工具性一般认为语文课程是学语言,人文性一般认为语文课程观是学文化,两者统一即语文课程是学语言和学文化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在实践着建构主义的论述,在建构主义的理论视野里,知识和经验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受、体验、解释,甚至是一种假设。言语知识和经验,它本身就是人的建构过程的产物。因此,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语文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介入教材、对教材解构和重构的过程,需要生成者已有的言语知识与经验作为信息源,找到与新的信息源相遇的那一个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只是一个高级学习者,通过自身的言语和促成学生同“同侪言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两个信息源相遇的点,这就是我们说教学有效性之所在。
但是从省市区教师在面对同一篇课文的不同建构中,我们同样看到一线教师在认识语文课程本质上对于如何更好的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是模糊的,语文课在知识与文化之间摇摆,光有语言知识的语文课是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光有文化的语文课是没有言语训练的语文课,于是就看到了拔得很高的文化主题,看到了支离破碎的语言品味。如果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去看,一线教师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未必都到位的,既然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帮助学生尽快找到两个信息源相遇的点,自然无论教师和学生已有的言语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好,同样每一次新信息的建构又能促成更新信息的建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指向应该是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言语知识和经验,即师生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受、体验、解释,甚至是一种假设的能力,而这能力可以用思维品质来概括。也就是说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是有思维品质的语文课,但是对于课堂上如何体现高品质的语文思维,我想这依然是非常模糊的问题。
路在何方?我想除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某些理论,更重要的事语文老师去博览群书、阅尽人事去练就一个睿智的脑袋、锐利的眼睛和善感的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