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乳头瘤病毒(HPV)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最早的时候,人们只知道它能引起瘊子、皮肤疣。随着改革开放,性病传入,人们知道它是尖锐湿疣的元凶。再后来,发现宫颈癌也与它有关。更为严重的是,高达75%有性生活的女性在一生中会受到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持续感染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而宫颈癌是目前世界上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癌症。全世界每隔两分钟就有一位女性因为宫颈癌而去世,而我国每年有13万新发宫颈癌病例,约3万女性死于宫颈癌。远离性病,预防宫颈癌,要从防范人乳头瘤病毒着手。
最近,香港内科学会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人类乳头瘤病毒无处不在。在香港七处公共场所都发现该病毒,包括地铁站及商场电梯扶手、图书馆门柄、升降机按钮及儿童游乐场等人流如潮的地方。市民双手摸过这些地方后,再接触口、鼻或皮肤伤口,便有可能被感染。但是,社交握手时手部接触病毒量甚低,导致子宫颈癌机会极小,而引致皮肤疣的机会可能性较大。
这个结果令人瞠目结舌,惶恐不安,更迫切希望全面认知人类乳头瘤病毒。但经过漫长的岁月,展现在人类眼前的人乳头瘤病毒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要彻底地认识及战胜它,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尚待深度认知的古老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古老的病毒,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用灸法除疣的记载。国内外文字记载显示,它在地球上已存在了几千年。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对人黏膜、上皮细胞具有特异嗜性,能感染多种动物。1933年Shope从棉尾兔中首次发现乳头瘤病毒,此后在人和多种动物中相继发现许多乳头瘤病毒。它们可引起多种良性或恶性肿瘤。
以前,因人乳头瘤病毒不能在体外组织细胞中培养,又无检测手段,人们对其了解很少。20世纪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对其认识的深化。1949年Straus等人在电子显微镜下从普通疣体浸出液中观察到乳头瘤病毒,因当时不能进行基因检测,无法弄清其病毒类型,更不能分型、定位、定量,制约了其疫苗及治疗药物的研发。如今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已经发现的人乳头瘤病毒有200多个型别,已鉴定出的达100多种。
1954年,科学家证实人乳头瘤病毒与性传播疾病尖锐湿疣有关;1976年,专家们提出它是致癌因子,次年Lacerty在电镜下首先观察到宫颈癌活检组织中存在乳头瘤病毒颗粒;直至1995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才确认其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此后相继发现,它与人子宫癌、喉癌、膀胱癌等也有密切关系。医学专家们对它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可依癌症危险程度分三型
以往,医学家们将人乳头瘤病毒分为生殖型或黏膜型、上皮型等,但生殖型也可见于喉黏膜病变中,而黏膜型又可见于生殖道中,故不太恰当。
笔者更推崇按与癌症发生的关系,将其分为高危型、中危型和低危型。目前虽然还未建立人乳头瘤病毒直接致癌的实验模型,但专家认为约有10%肿瘤的发生与其感染有关。因此应重视起来,提高警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种分型将有助于对患者以后的监控管理、疫苗研发、预防及治疗。
高危型:有16、18、45、56型等,它们与子宫癌、喉癌、膀胱癌有密切关系。
低危型:指6、11型等,与尖锐湿疣、乳头状瘤等良性疾病相关。
中危型:有31、33、35、51、58型等,其作用介于两者之间。
相关链接: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称为水平感染;亦可以由母亲胎盘或产道传给子代,称为垂直感染。
症状——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可显示症状,表现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亦可无临床症状或成为病毒携带者,即为隐性感染。
可能导致的种种疾病
生殖器湿疣与癌 生殖器湿疣形态多样,疣体柔软,有肉样实体感,充满血管,最初很小,可迅速增大连成一片。男性患者湿疣主要出现在阴茎的冠状沟、包皮内线及系带。尿道湿疣亦很普遍,首先感染泌尿道,很快扩散到其他部位。女性先出现在阴唇系带及邻近区域,然后扩散到外阴其他部位,有时充满整个阴道。生殖器湿疣主要以6、11型为多,而16、18型主要见于宫颈癌。
皮肤疣 皮肤疣涉及到1~5型、7、10等型,常见2、3型。人乳头瘤病毒2型与皮肤寻常疣有关,可发生在皮肤表面的任何部位;人乳头瘤病毒3型主要引起皮肤扁平疣,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多见于面部、手背部。
口腔及呼吸道疾患 在口腔黏膜乳头癌中常能检测到人乳头瘤病毒。口腔尖锐湿疣、口腔寻常疣、口腔黏膜白斑、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瘤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等病,均与人乳头瘤病毒有关。其中口腔黏膜白斑主要是16、11型病毒。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症与皮肤癌 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癌症均与人乳头瘤病毒有关,如肺癌、消化道癌、泌尿道癌、鲍温氏性皮肤癌等。起病于婴儿或儿童时期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症与多种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有关(如3、5、8、9、10、12、14、15、17、19及20~25型),其特点是顽固、不易治愈,临床表现为扁平疣样皮肤病灶或不同颜色的皮肤斑点。有的患者还可能发展成皮肤癌(鲍温氏型),这些患者大多细胞免疫机能受损。鲍温氏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与5、8及16型病毒有关。间变性丘疹病是一种多病灶、良性斑丘疹样病变,病理检查似原位癌特征,但其表现为良性。它常发生在肛门、阴部及足部皮肤,其病原是人乳头瘤病毒。患者年轻。
小知识
随着人乳头瘤病毒被证明为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HPV成为了宫颈癌的研究热点。依据不同的HPV亚型与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高低,HPV可分为高危险型和低危险型。
高危亚型包括HPVl6、18、31、
33、35、39、45、51、52、56、58、59、68等,其持续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和首要因素,主要引起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CTNⅢ)和宫颈浸润癌。
低危亚型包括HPV6、11、42、
43、44等,感染多见于年轻妇女,自然缓解率高,仅少部分引起外生殖器湿疣等良性病变,包括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
最近,香港内科学会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人类乳头瘤病毒无处不在。在香港七处公共场所都发现该病毒,包括地铁站及商场电梯扶手、图书馆门柄、升降机按钮及儿童游乐场等人流如潮的地方。市民双手摸过这些地方后,再接触口、鼻或皮肤伤口,便有可能被感染。但是,社交握手时手部接触病毒量甚低,导致子宫颈癌机会极小,而引致皮肤疣的机会可能性较大。
这个结果令人瞠目结舌,惶恐不安,更迫切希望全面认知人类乳头瘤病毒。但经过漫长的岁月,展现在人类眼前的人乳头瘤病毒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要彻底地认识及战胜它,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尚待深度认知的古老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古老的病毒,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用灸法除疣的记载。国内外文字记载显示,它在地球上已存在了几千年。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对人黏膜、上皮细胞具有特异嗜性,能感染多种动物。1933年Shope从棉尾兔中首次发现乳头瘤病毒,此后在人和多种动物中相继发现许多乳头瘤病毒。它们可引起多种良性或恶性肿瘤。
以前,因人乳头瘤病毒不能在体外组织细胞中培养,又无检测手段,人们对其了解很少。20世纪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对其认识的深化。1949年Straus等人在电子显微镜下从普通疣体浸出液中观察到乳头瘤病毒,因当时不能进行基因检测,无法弄清其病毒类型,更不能分型、定位、定量,制约了其疫苗及治疗药物的研发。如今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已经发现的人乳头瘤病毒有200多个型别,已鉴定出的达100多种。
1954年,科学家证实人乳头瘤病毒与性传播疾病尖锐湿疣有关;1976年,专家们提出它是致癌因子,次年Lacerty在电镜下首先观察到宫颈癌活检组织中存在乳头瘤病毒颗粒;直至1995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才确认其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此后相继发现,它与人子宫癌、喉癌、膀胱癌等也有密切关系。医学专家们对它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可依癌症危险程度分三型
以往,医学家们将人乳头瘤病毒分为生殖型或黏膜型、上皮型等,但生殖型也可见于喉黏膜病变中,而黏膜型又可见于生殖道中,故不太恰当。
笔者更推崇按与癌症发生的关系,将其分为高危型、中危型和低危型。目前虽然还未建立人乳头瘤病毒直接致癌的实验模型,但专家认为约有10%肿瘤的发生与其感染有关。因此应重视起来,提高警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种分型将有助于对患者以后的监控管理、疫苗研发、预防及治疗。
高危型:有16、18、45、56型等,它们与子宫癌、喉癌、膀胱癌有密切关系。
低危型:指6、11型等,与尖锐湿疣、乳头状瘤等良性疾病相关。
中危型:有31、33、35、51、58型等,其作用介于两者之间。
相关链接: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称为水平感染;亦可以由母亲胎盘或产道传给子代,称为垂直感染。
症状——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可显示症状,表现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亦可无临床症状或成为病毒携带者,即为隐性感染。
可能导致的种种疾病
生殖器湿疣与癌 生殖器湿疣形态多样,疣体柔软,有肉样实体感,充满血管,最初很小,可迅速增大连成一片。男性患者湿疣主要出现在阴茎的冠状沟、包皮内线及系带。尿道湿疣亦很普遍,首先感染泌尿道,很快扩散到其他部位。女性先出现在阴唇系带及邻近区域,然后扩散到外阴其他部位,有时充满整个阴道。生殖器湿疣主要以6、11型为多,而16、18型主要见于宫颈癌。
皮肤疣 皮肤疣涉及到1~5型、7、10等型,常见2、3型。人乳头瘤病毒2型与皮肤寻常疣有关,可发生在皮肤表面的任何部位;人乳头瘤病毒3型主要引起皮肤扁平疣,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多见于面部、手背部。
口腔及呼吸道疾患 在口腔黏膜乳头癌中常能检测到人乳头瘤病毒。口腔尖锐湿疣、口腔寻常疣、口腔黏膜白斑、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瘤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等病,均与人乳头瘤病毒有关。其中口腔黏膜白斑主要是16、11型病毒。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症与皮肤癌 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癌症均与人乳头瘤病毒有关,如肺癌、消化道癌、泌尿道癌、鲍温氏性皮肤癌等。起病于婴儿或儿童时期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症与多种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有关(如3、5、8、9、10、12、14、15、17、19及20~25型),其特点是顽固、不易治愈,临床表现为扁平疣样皮肤病灶或不同颜色的皮肤斑点。有的患者还可能发展成皮肤癌(鲍温氏型),这些患者大多细胞免疫机能受损。鲍温氏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与5、8及16型病毒有关。间变性丘疹病是一种多病灶、良性斑丘疹样病变,病理检查似原位癌特征,但其表现为良性。它常发生在肛门、阴部及足部皮肤,其病原是人乳头瘤病毒。患者年轻。
小知识
随着人乳头瘤病毒被证明为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HPV成为了宫颈癌的研究热点。依据不同的HPV亚型与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高低,HPV可分为高危险型和低危险型。
高危亚型包括HPVl6、18、31、
33、35、39、45、51、52、56、58、59、68等,其持续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和首要因素,主要引起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CTNⅢ)和宫颈浸润癌。
低危亚型包括HPV6、11、42、
43、44等,感染多见于年轻妇女,自然缓解率高,仅少部分引起外生殖器湿疣等良性病变,包括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