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前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有许多,如:语文已成为升学的工具;学生对语文教学不再产生内在需要;阅读量少造成学生语言贫乏;教学程式化等。造成目前语文现状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
语文教改是个老话题,为何多年来步履维艰?决定性的原因是功利主义,从小学起就要看升学率来定教学原则,造成了广泛的负面影响。
2.教育观念的原因
不少的语文教师缺乏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北师大教授童庆炳说,必须从“人的建设”来高度定位语文教学。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因为这是一切创新精神的基础。
二、教学策略
语文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必须担负起对青少年在精神层面上的教育责任。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追求。”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是重要依托。人文教育以人文学科为重要载体,以人文文化的熏陶为重要途径。而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接近人内心和灵魂的学科,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学生通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在促使其学习人类文化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形成,进而提高其生命质量。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包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等。精神品质的培养对学生以后走怎样的人生道路非常重要。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进行阅读体验中形成健康的审美品质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并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于以上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精神的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要弘扬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育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丰富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意蕴。
意境展现方法之一——情景交融的运用。如,学生熟知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境,但了解了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便会勾勒出这样一幅图画:一片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在诗人的悲怆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和怀才不遇的痛苦。而且,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宇宙的和人生的因素,都会随诗人的悲怆而整合起来,弥漫整个空间,涌向读者,使每一位读者受到深深的震撼。在这种感觉中,一切都成了有形的画面。
意境展现方法之二——虚实相生的运用。一方面是写景表达出的“如在眼前”的实景,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虚景。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里“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去游园,但园中无人,主人像一个“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隐者,或者是“园日涉而成趣,门随设而常关”的闲适者。虽写的是实景,但读者却从紧闭的门扉、越过高墙怒放的红杏引起的对满园春色、姹紫嫣红的联想,就是由表面开拓出来的一层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体现着文学意境的审美效果。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品读、赏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读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崔颢等人的诗歌,就能感受到他们满腔热情、踌躇满志的洒脱。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情不渝;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现了历史的沧桑;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浓浓的乡愁。
3.在阅读中注重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相对于教,读是最能打动个体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实际是读者与作品的双向互动过程。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激起读者与其对话,就是由于其负载的信息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阐释或探求,无形之中对读者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吸引读者和作者进行交流,在阅读、鉴赏和反思中建构新的自我。例如,孔子的弟子曾皙叙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多学生读到这里由衷地笑了,非常喜欢而且也体会到了这样闲适洒脱的生命状态的美好。而杜甫以“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做人风格让学生敬佩不已,其深邃的思想、浪漫的火把,照亮了其颠沛流离的岁月。
语文是一门艺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认识,在感受人类文明的同时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韦 雄)
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有许多,如:语文已成为升学的工具;学生对语文教学不再产生内在需要;阅读量少造成学生语言贫乏;教学程式化等。造成目前语文现状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
语文教改是个老话题,为何多年来步履维艰?决定性的原因是功利主义,从小学起就要看升学率来定教学原则,造成了广泛的负面影响。
2.教育观念的原因
不少的语文教师缺乏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北师大教授童庆炳说,必须从“人的建设”来高度定位语文教学。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因为这是一切创新精神的基础。
二、教学策略
语文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必须担负起对青少年在精神层面上的教育责任。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追求。”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是重要依托。人文教育以人文学科为重要载体,以人文文化的熏陶为重要途径。而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接近人内心和灵魂的学科,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学生通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在促使其学习人类文化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形成,进而提高其生命质量。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包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等。精神品质的培养对学生以后走怎样的人生道路非常重要。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进行阅读体验中形成健康的审美品质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并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于以上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精神的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要弘扬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育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丰富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意蕴。
意境展现方法之一——情景交融的运用。如,学生熟知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境,但了解了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便会勾勒出这样一幅图画:一片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在诗人的悲怆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和怀才不遇的痛苦。而且,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宇宙的和人生的因素,都会随诗人的悲怆而整合起来,弥漫整个空间,涌向读者,使每一位读者受到深深的震撼。在这种感觉中,一切都成了有形的画面。
意境展现方法之二——虚实相生的运用。一方面是写景表达出的“如在眼前”的实景,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虚景。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里“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去游园,但园中无人,主人像一个“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隐者,或者是“园日涉而成趣,门随设而常关”的闲适者。虽写的是实景,但读者却从紧闭的门扉、越过高墙怒放的红杏引起的对满园春色、姹紫嫣红的联想,就是由表面开拓出来的一层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体现着文学意境的审美效果。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品读、赏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读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崔颢等人的诗歌,就能感受到他们满腔热情、踌躇满志的洒脱。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情不渝;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现了历史的沧桑;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浓浓的乡愁。
3.在阅读中注重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相对于教,读是最能打动个体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实际是读者与作品的双向互动过程。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激起读者与其对话,就是由于其负载的信息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阐释或探求,无形之中对读者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吸引读者和作者进行交流,在阅读、鉴赏和反思中建构新的自我。例如,孔子的弟子曾皙叙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多学生读到这里由衷地笑了,非常喜欢而且也体会到了这样闲适洒脱的生命状态的美好。而杜甫以“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做人风格让学生敬佩不已,其深邃的思想、浪漫的火把,照亮了其颠沛流离的岁月。
语文是一门艺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认识,在感受人类文明的同时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