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总结80例脑出血病人实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重症监护要点。术前的各种检查、剃头备皮、药品及器械的准备;术后的病情观察、重症监护、加强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各种管道及血肿引流管的管理和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在脑出血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脑出血 穿刺抽吸术 重症监护
資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1月行脑出血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术病人80例,男53例,女27例,年龄39~81岁,平均64.8岁,其中54例有高血压史2~20年。入院时意识状态:神志清楚2例,嗜睡16例,意识模糊5例,浅昏迷35例,深昏迷22例,瞳孔不等大、光反射消失24例。头颅CT显示: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见表1。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2例,脑疝20例,合并消化道应激性溃疡32例,尿失禁75例,鼻饲58例,亚低温治疗仪降温32例,气管切开7例,呼吸机辅助呼吸32例。自带压疮1例。经微创手术治疗护理好转痊愈出院41例,死亡2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继续抢救治疗自动出院的病人17例。平均病人住院日20天。
术前准备:手术前对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全身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对疼痛、烦躁者应用镇静剂,剃头备皮。患者或家属签定手术同意书。
药品的准备:①消毒剂:2%碘酒、75%酒精;②药品:0.9%生理盐水、尿激酶、甘露醇、速尿、利多卡因、镇静镇痛剂、止吐剂、止血剂、降压及心肺复苏类药物等。
专用器械准备:血肿穿刺手术包、一次性5ml和20ml注射器各1副、无菌手套、无菌引流管、无菌引流袋、纱布、胶布、甲紫、常规消毒盘等等。
手术环境准备:环境每日用有效消毒剂擦拭及紫外线照射2次,照明良好,备急救药品车及抢救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
术后ICU重症监护要点包括:①病情观察;②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各种管道的管理;④口腔及角膜的护理;⑤皮肤护理;⑥营养的护理;⑦保持大小便通畅;⑧给予心理支持;⑨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与保持。
讨 论
我院神经内科已开展脑出血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术近20年,收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自2003年神经内科ICU重症监护室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急危重症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得到生命的挽救和生命支持。提高了脑出血病人治愈率和好转率,缩短了病程,降低了死亡率和残废率,提高了病人预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
2 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13.
3 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
关键词 脑出血 穿刺抽吸术 重症监护
資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1月行脑出血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术病人80例,男53例,女27例,年龄39~81岁,平均64.8岁,其中54例有高血压史2~20年。入院时意识状态:神志清楚2例,嗜睡16例,意识模糊5例,浅昏迷35例,深昏迷22例,瞳孔不等大、光反射消失24例。头颅CT显示: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见表1。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2例,脑疝20例,合并消化道应激性溃疡32例,尿失禁75例,鼻饲58例,亚低温治疗仪降温32例,气管切开7例,呼吸机辅助呼吸32例。自带压疮1例。经微创手术治疗护理好转痊愈出院41例,死亡2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继续抢救治疗自动出院的病人17例。平均病人住院日20天。
术前准备:手术前对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全身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对疼痛、烦躁者应用镇静剂,剃头备皮。患者或家属签定手术同意书。
药品的准备:①消毒剂:2%碘酒、75%酒精;②药品:0.9%生理盐水、尿激酶、甘露醇、速尿、利多卡因、镇静镇痛剂、止吐剂、止血剂、降压及心肺复苏类药物等。
专用器械准备:血肿穿刺手术包、一次性5ml和20ml注射器各1副、无菌手套、无菌引流管、无菌引流袋、纱布、胶布、甲紫、常规消毒盘等等。
手术环境准备:环境每日用有效消毒剂擦拭及紫外线照射2次,照明良好,备急救药品车及抢救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
术后ICU重症监护要点包括:①病情观察;②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各种管道的管理;④口腔及角膜的护理;⑤皮肤护理;⑥营养的护理;⑦保持大小便通畅;⑧给予心理支持;⑨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与保持。
讨 论
我院神经内科已开展脑出血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术近20年,收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自2003年神经内科ICU重症监护室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急危重症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得到生命的挽救和生命支持。提高了脑出血病人治愈率和好转率,缩短了病程,降低了死亡率和残废率,提高了病人预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
2 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13.
3 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