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陶萃美》册之“宋定窑舞凤盘”
题记云:“高七分,深六分,口径七寸。器中划为舞凤穿花形,旁周花叶。底足圆起无花,白色滋润。《留青日札》云:‘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有花者,出南渡后,曰南定。’是器质色工细,当是南宋时物。”
“洗”是古人盛水洗笔的器皿,又叫“笔洗”。这件“宋汝窑蟠龙洗”尺寸不大,瓷器的胎质作“卵白”色,胎上的釉水浓厚光泽,表面布满了“蟹爪”状的开片纹。古代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瓷胎和釉面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故而会在烧制后冷却过程中产生细小的裂纹,称为“开片”。这件汝瓷的釉面开片纹样隐如蟹爪,故名“蟹爪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珍陶萃美》册之“宋汝窑蟠龙洗”
题记云:“高一寸五分,深一寸三分,口径五寸六分,色作卵白,汁水莹厚,通体有蟹爪纹。器中隐起蟠龙,底有环纹,铁骨无泑,中排小挣钉三。考宋时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油,较官窑质制尤滋润。观此器,可见当时成造之工。”
在瓷器内底中间有“蟠龙”状纹饰隐隐浮现,从图上我们仅能见到龙身和龙尾。在看不到的瓷器外底还绘有环状纹路,在胎釉交接处的洗口和圈足处由于釉水覆盖不到,呈现出铁黑色,瓷器底部中间还有3个小“挣钉”。宋瓷在入窑烧制时,需要有工具“支钉”支烧瓷器,便会在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烧痕,称为“挣钉”。
文献记载,宋汝窑瓷器曾用玛瑙研磨成末加入釉水中,借此提升瓷器釉色质感。其实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玛瑙的加入不会对釉的性质产生多大影响,只能说当时烧造宫廷用瓷不惜工本。
这件“宋汝窑蟠龙洗”器形简约、工艺考究,纯以釉质取胜,色若天青、开片自然。整件瓷器不过分追求人工附加装饰,浑然天成,颇能体现宋人提倡的清淡含蓄之美。
钧窑始于唐代,也是宋代“五大官窑”之一。北宋微宗时期,钧窑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徽宗皇帝下令将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据史料记载,每年皇室要从这里精选瓷器珍品36件,其余的都要打碎深埋。从烧造工艺看,钧瓷为二次烧成,第一次素烧瓷胚胎,然后出窑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烧釉。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制的釉色常见有葱翠青、梅子青、海棠红、玫瑰紫等,以釉色绚烂著称于世。这件“宋均窑花式盘”器形如海棠瓣,胎质细腻、釉质浓厚,釉色呈现葱绿色,通体光亮可鉴, “洵为可贵”,当属钧瓷佳品。
《珍陶萃美》册之“宋哥窑葵花碟”
题记云:“高一寸一分,深七分,口径四寸七分,色淡绿,口作葵花式,铁足紫口,纹百圾碎。宋时龙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为兄,故名哥窑,以土脉细薄,釉水纯粹为最贵。此碟体薄色淡,尤哥窑中之佳者。”
哥窑也是宋代“五大官窑”之一,是宋代南方的代表窑口。哥窑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其釉面常布满开片,这些开片由深黑色大开片与褐黄色小开片交织而成,俗称“金丝铁线”。关于哥窑名称的由来,明代陆深的《春风堂随笔》记载:“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因为章生一为兄长,故其所执掌之瓷窑为“哥窑”。这件“宋哥窑葵花碟”口作葵花式,造型古朴典雅,胎薄质细,通体施淡绿色釉。题记中所说的“百圾碎”即釉面开片,是一种釉面上疏密不同、大小相近的开片纹饰,是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之一。
《珍陶萃美》册之“宋定窑双鸳碟”
题记云:“高四分,深三分,口径四寸五分,口浅而敞,中划双鸳,作游泳莲池形,边环花草,底微洼,间露棕纹。是器体轻色古,与前舞凤盘制度相等。”
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有多种,依据瓷胎刻划的深浅程度大致可分为刻花、划花、印花、描金花等。其中,以构图严谨、图案清晰的印花装饰受到的评价最高,被推为宋代印花瓷器之冠。图册中的6件带有装饰图案的宋代定瓷所印图案层次分明,纹饰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工匠娴熟的刻划花技法,“属定器中之精巧者”,堪称宋代定窑瓷器的代表作。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开资料显示,这本陶瓷图册已与画中瓷器分开保存,但是通过档案记载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多宝格的组装样式,仍能追溯出陶瓷图册原来也应该与画中瓷器共置于一个木匣中,整个木匣即为一组瓷器多宝格,图册正是这组多宝格的典藏图录。
对照画中瓷器与图下题记,清晰地传达出乾隆皇帝的审美品位和鉴赏印记。这本图册以宋汝窑、钧窑、哥窑和定窑瓷器类型为主,其意图可能是透过对宋代官窑的追溯,为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创造出一个可以依循的典范,这对当时的制瓷业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乾隆皇帝可能把陶瓷当作宣传个人艺术品位和施政理念的媒介,借此粉饰搜求藏品的举动,以建立个人的圣王形象。而这本图册作为鉴赏记号,正是印证画中瓷器经过乾隆帝御览及鉴赏态度。
早在北宋时期,徽宗皇帝曾命人将收藏于宣和殿中的青铜器精华绘制成《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到了明代,《宣德鼎彝谱》曾记载:当时“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之式”珍瓷,可见明代紫禁城里就收藏有宋朝皇家御用的五大名窑珍瓷。
或许是受到上述影响或启发,乾隆皇帝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始,陆续降旨绘制一系列清宫珍藏的历代陶瓷图册。其中,《珍陶萃美》便绘成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珍陶萃美》既是一本可以赏玩的古玩手册,通过图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乾隆皇帝欣赏和把玩这些宋代陶瓷珍品的过程;也是一份清宫内府收藏瓷器的档案资料,真实记录乾隆皇帝典藏的宋代名窑珍瓷。这些瓷器,都是故宫里最为珍贵的藏品之一,代表着中国瓷器制造史上的第一个历史高峰。
《珍陶萃美》册之“宋定窑葵花洗”
题记云:“高七分,深五分,口径四寸六分,口六瓣,作葵花式。通體纯素而莹洁滋润。《格古要论》云:‘定瓷以划花为佳,素次之。’此器正以洁素古雅为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