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新时期煤矿企业的干部管理工作,必须以发展观为统领,始终遵循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方法原则和内在要求,理顺干部管理体制,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创新干部管理方法,以干部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推动矿井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当前煤矿企业的新形势、新任务给干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干部管理工作,必须在干部管理的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形成一套适应煤矿企业发展要求的科学规范的干部管理体系。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
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员工群众在政治方面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营造良好用人环境的根本之举、治本之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作为煤矿企业,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不仅要把握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基本条件、基本程序,关键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有能力、有水平、有实绩,善于抓发展、谋发展、求发展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干部岗位上来,形成“事业本位”、“能力本位”、“发展本位”的选人用人导向,努力营造公道正派、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二是要拓宽选拔视野。要坚持从干部能力、水平和工作实绩出发,打破各种陈规俗套,打破年龄、地域、性别等界限,多从基层和生产发展实践中发现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
三是大力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进一步完善和探索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程序、规则和办法,改进和完善传统的委任制、选任制等干部选拔方式。推行公开竞聘和直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是实现干部好中选优的重要途径。竞争性选拔不但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良好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选人用人上的公平公正。
四是做好干部的交流换岗工作。注重加强重要岗位、敏感岗位、专业相近岗位及不同领域的干部交流换岗工作。加强干部的多岗位、多领域锻炼,全面提升干部能力。干部的交流换岗,不仅有利于干部的培养锻炼,优化各层次班子的整体结构,发挥班子的群体效能,促进人员优化配置,还能为干部创造比较超脱的工作环境,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煤矿企业建设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五是严格推进干部新陈代谢。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当前,干部队伍进出口不畅,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是干部队伍新陈代谢功能萎缩的主要原因。要拓宽“下”和“退出”的渠道。可以采取以下途径解决:到龄退。对到龄干部不能搞一刀切,但要切一刀。对年龄较大、实绩一般的的领导干部可以“实改非”,腾位子、让舞台。对实绩优秀的领导干部,也可以继续任职,避免人才浪费。过错退。对违法违纪的干部,按照法纪规定,清除出领导干部队伍。竞争退。通过群众评议、组织测评、干部考评等办法,让相形见绌的干部退。
二、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与能力 做好干部的教育培训
当前形势下,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既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作为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主要目标,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满足干部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需求。
一是建立干部继续教育制度。今天的适应并不代表明天的适应,因此,每一位干部都应当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继续教育计划。干部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出整个干部队伍继续教育培训的计划。开辟多种继续教育培训的渠道,提供多种教育培训的方式。与此同时,要引导干部自觉地在岗学习,定期指定一批必读书目,提出读书的目标、重点思考题和基本要求,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交流座谈、体验活动等。也可以采用学分制,规定各种教育培训课程的学分,要求每一位干部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学分。使培训的内容与工作岗位的需要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让干部通过培训实现其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的最佳匹配。
二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干部教育培训仅仅凭自愿性而没有一定的强制性,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当前,建立一套完备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整个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保障作用。针对当前干部培训过程中考核流于形式,考试组织得不周密、不严格等问题要把考试考核作为衡量干部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手段,考试考核要定期严格组织开展,并将考试考核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在干部主管部门存档备案。
三是建立按需教育培训制度。要针对过去教育培训“一锅烩”、不讲成本的问题,根据干部各自的岗位、特长和发展潜能,建立分类培养制度,实行集约式培养、定向培养;在不断丰富、更新培训内容的同时,根据干部的特长、岗位需求、职务特点等进行培训,保证干部学其所需、学其所长、学有成效。以有针对性的按需培训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三、科学考评、客观评价 做好干部的绩效考核
近年来,煤矿企业对建立干部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目前干部评价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和薄弱环节,最为突出的是评价内容缺失、评价主体缺位、评价程序缺陷、评价结果缺效,为正确辨识选用干部带来了消极影响。为从根本上克服干部评价工作中的这些弊病,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公正为核心,健全干部评价机制,着力体现干部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干部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从而激励管理干部提高工作能力。
一是要建立健全干部岗位职责需求体系。要根据行业和岗位特点,科学制定要素结构科学合理、有较强操作性的干部岗位职责需求规范,实现干部岗位职责、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价的有机统一。针对职位的匹配性和某些职位的特殊性,要根据拟任职位的特点和需要,确定考核评价对象类型,设计个案考核评价方案,重点考核评价干部与职位相匹配的特长和技能素质。 二是要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实行量化考核。要突出实绩考核评价,结合部门、岗位特点,充分考虑考核评价指标的差异性、多因性、多维性,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和权重,推行量化考核,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使干部考核评价真正体现凭实绩辨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导向。
三是坚持奖用结合,增强激励的导向性。要坚持真奖、奖准。奖励过程中,要坚持按实绩、按贡献行奖,切实摒除奖励上的庸俗习气,不搞关系奖、不搞平衡奖、不搞安慰奖,真正做到奖得其所,维护好奖励的严肃性。要坚持奖用结合,规范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针对过去在奖励中存在的奖用脱节问题,将奖励作为选拔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让实绩突出、贡献较大、群众口碑好的干部既得到奖励,又能得到重用提拔,形成正确的激励导向,把干部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谋求企业发展上来。
四、转变形式、拓宽渠道 做好干部的监督管理
做好干部监督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煤矿企业在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方面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仍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逐步提高,干部监督工作也应打破相对封闭的格局,步入开放式监督的轨道。
一要强化监督主体。一是加强上级组织监督,对煤矿矿级领导干部的监督,要在继续坚持上级党委及其纪检部门开展经常性谈心和诫勉等制度的同时,成立巡视组,定期对各煤矿企业进行明察暗访、微服私访。二是实行上级纪检部门和组织部门派人参加下级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研究决定干部会议的制度。三是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坚持煤矿企业领导人员每年向职工代表述职、坚持重大问题决策征求职工代表意见,赋予职工代表质询权、评议权,增强职工开展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二要完善监督制度。第一是要坚持完善集体领导制度、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促使权力在法定的程序、法定的范围内运行。第二是要做好干部任用全程监督制。首先,要关口前移,加大干部任前监督力度,紧扣“唯德才授权”原则,把好领导干部的入口关,从而在源头上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防止“带病提拔”。其次,要跟踪考察,加大任中监督的力度,对领导干部任职过程中的思想品德、群众威信、领导能力、工作业绩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防止“带病操作”。再次,对主要领导离任时,要认真落实离任审计制度,严格执行“先审计,后离任”,以防“带病离岗”。
三要拓宽监督渠道。一是监督的途径应由纪检、组织监督向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不断拓展,重视运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建立起干部监督信息网络,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体系。二是监督形式要由相对单一的监督,向考察预告、专项调查、诫勉谈话、来信回复等多形式监督转化。要健全和完善群众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公开评价机制,加大群众监督覆盖面,增强舆论监督的公开性和真实性,形成监督合力。通过监督渠道的拓宽,逐步实现干部监督工作系统化、科学化。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
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员工群众在政治方面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营造良好用人环境的根本之举、治本之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作为煤矿企业,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不仅要把握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基本条件、基本程序,关键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有能力、有水平、有实绩,善于抓发展、谋发展、求发展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干部岗位上来,形成“事业本位”、“能力本位”、“发展本位”的选人用人导向,努力营造公道正派、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二是要拓宽选拔视野。要坚持从干部能力、水平和工作实绩出发,打破各种陈规俗套,打破年龄、地域、性别等界限,多从基层和生产发展实践中发现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
三是大力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进一步完善和探索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程序、规则和办法,改进和完善传统的委任制、选任制等干部选拔方式。推行公开竞聘和直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是实现干部好中选优的重要途径。竞争性选拔不但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良好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选人用人上的公平公正。
四是做好干部的交流换岗工作。注重加强重要岗位、敏感岗位、专业相近岗位及不同领域的干部交流换岗工作。加强干部的多岗位、多领域锻炼,全面提升干部能力。干部的交流换岗,不仅有利于干部的培养锻炼,优化各层次班子的整体结构,发挥班子的群体效能,促进人员优化配置,还能为干部创造比较超脱的工作环境,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煤矿企业建设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五是严格推进干部新陈代谢。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当前,干部队伍进出口不畅,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是干部队伍新陈代谢功能萎缩的主要原因。要拓宽“下”和“退出”的渠道。可以采取以下途径解决:到龄退。对到龄干部不能搞一刀切,但要切一刀。对年龄较大、实绩一般的的领导干部可以“实改非”,腾位子、让舞台。对实绩优秀的领导干部,也可以继续任职,避免人才浪费。过错退。对违法违纪的干部,按照法纪规定,清除出领导干部队伍。竞争退。通过群众评议、组织测评、干部考评等办法,让相形见绌的干部退。
二、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与能力 做好干部的教育培训
当前形势下,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既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作为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主要目标,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满足干部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需求。
一是建立干部继续教育制度。今天的适应并不代表明天的适应,因此,每一位干部都应当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继续教育计划。干部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出整个干部队伍继续教育培训的计划。开辟多种继续教育培训的渠道,提供多种教育培训的方式。与此同时,要引导干部自觉地在岗学习,定期指定一批必读书目,提出读书的目标、重点思考题和基本要求,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交流座谈、体验活动等。也可以采用学分制,规定各种教育培训课程的学分,要求每一位干部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学分。使培训的内容与工作岗位的需要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让干部通过培训实现其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的最佳匹配。
二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干部教育培训仅仅凭自愿性而没有一定的强制性,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当前,建立一套完备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整个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保障作用。针对当前干部培训过程中考核流于形式,考试组织得不周密、不严格等问题要把考试考核作为衡量干部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手段,考试考核要定期严格组织开展,并将考试考核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在干部主管部门存档备案。
三是建立按需教育培训制度。要针对过去教育培训“一锅烩”、不讲成本的问题,根据干部各自的岗位、特长和发展潜能,建立分类培养制度,实行集约式培养、定向培养;在不断丰富、更新培训内容的同时,根据干部的特长、岗位需求、职务特点等进行培训,保证干部学其所需、学其所长、学有成效。以有针对性的按需培训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三、科学考评、客观评价 做好干部的绩效考核
近年来,煤矿企业对建立干部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目前干部评价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和薄弱环节,最为突出的是评价内容缺失、评价主体缺位、评价程序缺陷、评价结果缺效,为正确辨识选用干部带来了消极影响。为从根本上克服干部评价工作中的这些弊病,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公正为核心,健全干部评价机制,着力体现干部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干部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从而激励管理干部提高工作能力。
一是要建立健全干部岗位职责需求体系。要根据行业和岗位特点,科学制定要素结构科学合理、有较强操作性的干部岗位职责需求规范,实现干部岗位职责、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价的有机统一。针对职位的匹配性和某些职位的特殊性,要根据拟任职位的特点和需要,确定考核评价对象类型,设计个案考核评价方案,重点考核评价干部与职位相匹配的特长和技能素质。 二是要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实行量化考核。要突出实绩考核评价,结合部门、岗位特点,充分考虑考核评价指标的差异性、多因性、多维性,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和权重,推行量化考核,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使干部考核评价真正体现凭实绩辨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导向。
三是坚持奖用结合,增强激励的导向性。要坚持真奖、奖准。奖励过程中,要坚持按实绩、按贡献行奖,切实摒除奖励上的庸俗习气,不搞关系奖、不搞平衡奖、不搞安慰奖,真正做到奖得其所,维护好奖励的严肃性。要坚持奖用结合,规范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针对过去在奖励中存在的奖用脱节问题,将奖励作为选拔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让实绩突出、贡献较大、群众口碑好的干部既得到奖励,又能得到重用提拔,形成正确的激励导向,把干部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谋求企业发展上来。
四、转变形式、拓宽渠道 做好干部的监督管理
做好干部监督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煤矿企业在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方面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仍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逐步提高,干部监督工作也应打破相对封闭的格局,步入开放式监督的轨道。
一要强化监督主体。一是加强上级组织监督,对煤矿矿级领导干部的监督,要在继续坚持上级党委及其纪检部门开展经常性谈心和诫勉等制度的同时,成立巡视组,定期对各煤矿企业进行明察暗访、微服私访。二是实行上级纪检部门和组织部门派人参加下级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研究决定干部会议的制度。三是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坚持煤矿企业领导人员每年向职工代表述职、坚持重大问题决策征求职工代表意见,赋予职工代表质询权、评议权,增强职工开展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二要完善监督制度。第一是要坚持完善集体领导制度、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促使权力在法定的程序、法定的范围内运行。第二是要做好干部任用全程监督制。首先,要关口前移,加大干部任前监督力度,紧扣“唯德才授权”原则,把好领导干部的入口关,从而在源头上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防止“带病提拔”。其次,要跟踪考察,加大任中监督的力度,对领导干部任职过程中的思想品德、群众威信、领导能力、工作业绩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防止“带病操作”。再次,对主要领导离任时,要认真落实离任审计制度,严格执行“先审计,后离任”,以防“带病离岗”。
三要拓宽监督渠道。一是监督的途径应由纪检、组织监督向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不断拓展,重视运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建立起干部监督信息网络,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体系。二是监督形式要由相对单一的监督,向考察预告、专项调查、诫勉谈话、来信回复等多形式监督转化。要健全和完善群众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公开评价机制,加大群众监督覆盖面,增强舆论监督的公开性和真实性,形成监督合力。通过监督渠道的拓宽,逐步实现干部监督工作系统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