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注浆探地雷达 检测
摘要:通过采用探地雷达检测,水泥注浆,有效地弥补了路面下由于漏水冲刷造成的质量、安全隐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积累了施工经验。
一、概况:某公路改建工程起点桩号AK0+000,终点桩号AK10+600,全长10.6Km,设计为双向12车道,半幅平面设计为3m人行道+7m辅路+1m机非隔离带+16m主道+2.5m中央绿化带,面层及基层厚度为82cm,槽底处理深度为路面以下-162cm。道路开工时间为2011年3月5日,6月初完成路面沥青混凝土摊铺,6月底完成附属设施,由于AK8+900+AK9+600段一座跨越铁路箱涵未完全完工(铁路部门施工),处于交通半开放状态, 2011年7月上旬进行沥青面层弯沉检测合格。其余各项检测指标经自检及监理抽检合格,具备实体交工条件。
2011年8月6日早晨,AK8+000附近南侧人行道和机非隔离带路灯基础边等多处出现涌水现象,经排查涌水为路下过路压力排污管,路下管道埋深不详,联系厂家得知横穿公路的混凝土压力排污管道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管道压力数据为0.2~0.4MPa,埋深4米左右。8月9日早上在中央绿化带也出现涌水,同日上午,紧急采取措施,在管道上游开口对排水管道实行泄压改流。
为了保证新改建道路的安全性和路面的完整性,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单位会议决定,路下损坏的管道另行委托水利专业施工队进行拉管改道,路下被水冲刷损坏部位由我们进行补强处理,但不得破坏路面。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结合以往施工经验并搜寻同类工程资料,决定采用打孔注浆补强方案,报建设单位同意后实施。
二、处理方案:
1、损坏程度及范围的界定
为了详细探明压力水冲刷造成的破坏,委托市市政质量监督站和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分别采用大落锤和探地雷达对冒水区域进行现场检测。检测范围扩大到出水两边各50米。
2011年8月12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采用美国进口SIR-20型探地雷达100MHZ和400MHZ现场每车道进行检测,检测长度以冒水为中心,向两边各延长50m,经过检测数据、图像分析出路面4m以下南半幅和北半幅分别有一处宽约5m,长约15m的明显软弱区域,厚度约2m,并且在管道两边各8m范围内可见隆起反射面。可以判断出路面结构层以下路基出现扰动、冲沟或空洞现象,降低了路基的承载力和道路的安全性。需要对路面基层以下扰动层或破坏层进行补强处理。
8月18日市市政质量监督站对该段进行了大落锤弯沉检测,检测结果为路面以下1.5m内结构层无破坏,弯沉值满足设计要求,与探地雷达检测结果可以吻合。
附图3:探地雷达检测后分析出的破坏区域
附图4:探地雷达检测剖面图像
2、处理前准备
2.1针对检测结果,划定补强范围
2.2联系切改漏水管施工单位,现场标记出新拉管的具体位置,并联系甲方走访附近企业和村民,调查该路段下所有的地下管线等设施,在现场做出明显的走向标记。防止钻孔时损坏已有管线。
2.3編写详细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具体落实到每一位操作工人。
2.4检查、调试施工机具是否运转正常,对进场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前抽样检测水泥质量。
3、注浆处理方法
2.1注浆流程划定范围→布点→打孔(封堵废弃管口)→制浆→注浆→养护→检测
2.2划定范围根据探地雷达结合弯沉结果分析出路基受损范围和补强范围,详见附图。
附图5:打孔布点图
2.2布点
注浆范围划定后,根据需要注浆的面积和深度以及注浆设备型号,在路面进行打孔布点。为保证沥青油面的完整性,尽量选择布孔最少、躲开地下管线的原则,在检测划定的软弱区孔距布设成3.75*4m,孔位全部布置在交通标志线、机非隔离带、中央绿化带、人行便道上。检测划定的软弱区外需补强区孔距布设成7.5*6m,孔位同样布置在非黑色油面上。
2.3打孔 打孔采用专用锤完成。孔径60mm。孔深:检测划定范围内为软弱区底部,检测划定范围外需补强区为5m。
2.4制浆浆液采用325#水泥、高强石膏粉和水在专用制浆设备中制成,。浆液比重不得小于1.5。高强石膏粉用量为水泥用量的5%,浆液要做到随用随制。
2.5注浆 注浆前必须将已经废弃的管口封堵,注浆分为边缘注浆和内部注浆,首先根据划定的注浆范围,用较低的压力将注浆范围边缘孔眼注浆,注浆过程中根据压力和注浆量双控。边缘空隙注浆完成并经过24小时后,陆续进行内部孔眼的注浆,内部注浆采用梅花跳方式注浆,注浆泵选用单柱泵,可以注入比较稠的浆液。注浆压力控制在0.4MPa以内,压力不得太大,防止浆液对路面基层的破坏。并且在注浆过程中对路面进行水准测量监测,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注浆。
2.6养护注浆过程及注浆后要对道路进行全封闭,养护不少于7天后再进行开放交通。
三、总结
由于前期考虑周到、准备充分,注浆工作顺利完成,经水准测量,沥青混凝土路面没有出现隆起现象;表面注浆孔封堵后重新补划标志线,不影响路面整体美观性。路基下受损部位经过探地雷达重新检测,反射无异常,经分析为填充密实,路基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这次注浆补强的实际应用,不仅成功的保证了道路的质量,处理成本也比开挖处理降低很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该次补强实际操作,也接触了解了先进的检测设备,积累了对特殊情况的处理经验,对今后工程中出现类似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依据。
摘要:通过采用探地雷达检测,水泥注浆,有效地弥补了路面下由于漏水冲刷造成的质量、安全隐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积累了施工经验。
一、概况:某公路改建工程起点桩号AK0+000,终点桩号AK10+600,全长10.6Km,设计为双向12车道,半幅平面设计为3m人行道+7m辅路+1m机非隔离带+16m主道+2.5m中央绿化带,面层及基层厚度为82cm,槽底处理深度为路面以下-162cm。道路开工时间为2011年3月5日,6月初完成路面沥青混凝土摊铺,6月底完成附属设施,由于AK8+900+AK9+600段一座跨越铁路箱涵未完全完工(铁路部门施工),处于交通半开放状态, 2011年7月上旬进行沥青面层弯沉检测合格。其余各项检测指标经自检及监理抽检合格,具备实体交工条件。
2011年8月6日早晨,AK8+000附近南侧人行道和机非隔离带路灯基础边等多处出现涌水现象,经排查涌水为路下过路压力排污管,路下管道埋深不详,联系厂家得知横穿公路的混凝土压力排污管道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管道压力数据为0.2~0.4MPa,埋深4米左右。8月9日早上在中央绿化带也出现涌水,同日上午,紧急采取措施,在管道上游开口对排水管道实行泄压改流。
为了保证新改建道路的安全性和路面的完整性,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单位会议决定,路下损坏的管道另行委托水利专业施工队进行拉管改道,路下被水冲刷损坏部位由我们进行补强处理,但不得破坏路面。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结合以往施工经验并搜寻同类工程资料,决定采用打孔注浆补强方案,报建设单位同意后实施。
二、处理方案:
1、损坏程度及范围的界定
为了详细探明压力水冲刷造成的破坏,委托市市政质量监督站和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分别采用大落锤和探地雷达对冒水区域进行现场检测。检测范围扩大到出水两边各50米。
2011年8月12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采用美国进口SIR-20型探地雷达100MHZ和400MHZ现场每车道进行检测,检测长度以冒水为中心,向两边各延长50m,经过检测数据、图像分析出路面4m以下南半幅和北半幅分别有一处宽约5m,长约15m的明显软弱区域,厚度约2m,并且在管道两边各8m范围内可见隆起反射面。可以判断出路面结构层以下路基出现扰动、冲沟或空洞现象,降低了路基的承载力和道路的安全性。需要对路面基层以下扰动层或破坏层进行补强处理。
8月18日市市政质量监督站对该段进行了大落锤弯沉检测,检测结果为路面以下1.5m内结构层无破坏,弯沉值满足设计要求,与探地雷达检测结果可以吻合。
附图3:探地雷达检测后分析出的破坏区域
附图4:探地雷达检测剖面图像
2、处理前准备
2.1针对检测结果,划定补强范围
2.2联系切改漏水管施工单位,现场标记出新拉管的具体位置,并联系甲方走访附近企业和村民,调查该路段下所有的地下管线等设施,在现场做出明显的走向标记。防止钻孔时损坏已有管线。
2.3編写详细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具体落实到每一位操作工人。
2.4检查、调试施工机具是否运转正常,对进场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前抽样检测水泥质量。
3、注浆处理方法
2.1注浆流程划定范围→布点→打孔(封堵废弃管口)→制浆→注浆→养护→检测
2.2划定范围根据探地雷达结合弯沉结果分析出路基受损范围和补强范围,详见附图。
附图5:打孔布点图
2.2布点
注浆范围划定后,根据需要注浆的面积和深度以及注浆设备型号,在路面进行打孔布点。为保证沥青油面的完整性,尽量选择布孔最少、躲开地下管线的原则,在检测划定的软弱区孔距布设成3.75*4m,孔位全部布置在交通标志线、机非隔离带、中央绿化带、人行便道上。检测划定的软弱区外需补强区孔距布设成7.5*6m,孔位同样布置在非黑色油面上。
2.3打孔 打孔采用专用锤完成。孔径60mm。孔深:检测划定范围内为软弱区底部,检测划定范围外需补强区为5m。
2.4制浆浆液采用325#水泥、高强石膏粉和水在专用制浆设备中制成,。浆液比重不得小于1.5。高强石膏粉用量为水泥用量的5%,浆液要做到随用随制。
2.5注浆 注浆前必须将已经废弃的管口封堵,注浆分为边缘注浆和内部注浆,首先根据划定的注浆范围,用较低的压力将注浆范围边缘孔眼注浆,注浆过程中根据压力和注浆量双控。边缘空隙注浆完成并经过24小时后,陆续进行内部孔眼的注浆,内部注浆采用梅花跳方式注浆,注浆泵选用单柱泵,可以注入比较稠的浆液。注浆压力控制在0.4MPa以内,压力不得太大,防止浆液对路面基层的破坏。并且在注浆过程中对路面进行水准测量监测,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注浆。
2.6养护注浆过程及注浆后要对道路进行全封闭,养护不少于7天后再进行开放交通。
三、总结
由于前期考虑周到、准备充分,注浆工作顺利完成,经水准测量,沥青混凝土路面没有出现隆起现象;表面注浆孔封堵后重新补划标志线,不影响路面整体美观性。路基下受损部位经过探地雷达重新检测,反射无异常,经分析为填充密实,路基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这次注浆补强的实际应用,不仅成功的保证了道路的质量,处理成本也比开挖处理降低很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该次补强实际操作,也接触了解了先进的检测设备,积累了对特殊情况的处理经验,对今后工程中出现类似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