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它的主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其中之一就是忠义思想,也是这部小说表现出来的几个主题中最突出的思想。本文将围绕“忠”“义”思想展开讨论。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核心人物;宋江
作者简介:李欣(1991.2-),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5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
引言: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在这部小说中的分量是举重若轻的。我们要想理解这部小说的主题,就必须理解“忠义”在这部小说中的含义。
“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在《说文解字》中被定义为“义者,度也,宜也”,指的是我们为人处事要有一个度,要正确妥当,也包括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第二层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与“利”相对应的“义”。因此,在封建社会“义”也可以视为道德行为的总规范。那么,《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忠义”思想也是这部小说所宣扬的中心思想。下面围绕 《水浒传》中最突出的 “忠” “义” 观念,对 《水浒传》思想倾向做进一步阐释。
一、《水浒传》中的“忠”
对《水浒传》中“忠”的思想众说纷纭,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忠”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如家伦理观念的“忠”的重要范畴,“忠”是相对于君臣来说,主要表现为对皇帝的忠诚,甚至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武装反抗,包括征方腊、打田虎等等一些斗争,也被看作对皇帝“忠”的表现。这种思想也可以从阮氏兄弟唱的两首渔歌中看出来:一首是——“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里的“赵官家”指的就是宋大皇帝赵匡胤。另一首是——“老爷生长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先斩何涛巡检头,京师献与赵王君。”“赵王君” 在这里同样指的是宋代君主赵匡胤。以此来看,梁山英雄对大宋的忠心耿耿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人也认为,“忠”就是对皇帝的绝对服从,这只是一个方面的理解。众所周知,《水浒传》中的高俅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虐待平民百姓的坏人,可是他排除异己、打压平民百姓不等于说他就对皇帝不忠。每个人都言论自由,我们尊重每个人发表个人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水浒传》中“忠”的思想。
宋江自认为是朝廷的忠臣,觉得自己一生行事,最讲究的就是忠义,他对于朝廷没有半点负心。哪怕到最后临死之前,他还说:“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又会落草为寇、落得最后如此下场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宋江的“忠”:
(一)宋江的“忠”
在我看来,上了梁山之后的宋江与上梁山之前的宋江所表现出来的“忠”是不一样的。自宋江当了梁首领后,他把梁山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在这里,“厅”和“堂”没什么区别,何况还是原来的地方,重要的是把“聚”改为“忠”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宋江看来,梁山“聚义”的目的是为了“忠”。他把梁山好汉都聚集在“忠义堂”里,就是为了以后的招安,能够做个小官,为国家卖力,保国安民,封妻荫子。这难道不是宋江对宋王朝的忠诚吗?宋江的忠君思想可谓日月可见。
(二)宋江的“愚忠”
然而,还有些人认为宋江的“忠”有点过分,以致有些奴性,动不动就说自己是文面小吏,罪恶弥天。比如:《水浒传》第七十五回中写道,由于陈太尉的那些手下个个横行霸道,不知天高地厚,智多星吴用就想率众兄弟给这些贪赃枉法的官吏们一些教训。然而却被宋江制止。此时的他显得奴颜婢膝,这和他在江州题反诗以及在李师师那里题词说:“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时判若两人。还有,当实力非凡的梁山好汉已成气候的时候,在宋江的说服下,勉强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接着就为朝廷打田虎、征方腊,却没有让他们直接进京,这时他就应该意识到朝廷治世为了利用他们征讨反贼,是想要坐收渔翁之利,并不是真的招安他们。对于吴用和林教头对宋江的多次劝阻,他却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依然不肯背叛朝廷,最后落得被毒酒赐死,害了自己,也枉送了众位英雄好汉的性命。他的这种不顾自己和兄弟的利益与尊严,一味地对朝廷卑躬屈膝,这样的“忠”不是“愚忠”是什么?
二、《水浒传》中的“义”
《水浒传》里的众位好汉用“义”字来叙述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集体行动叫“聚义”,个别结盟叫做“结义”,互助的精神叫做“义气”,这个“义”字很值得推敲。一般读者都觉得,水浒世界里的义气是从孟子那得来的。众所周知,宋江有一个绰号叫“孝义黑三郎”,就是根据家庭伦理道德来讲的,他对自己家里父母亲的一个态度,最突出的就是“孝”。这里的“孝义”即是合乎儒家伦理规范的行为。下面就从以下几个人物来具体分析一下《水浒传》中所表现的“义”:
(一)宋江的“义”
首先拿宋江来说,在他上梁山之前,完全称得上是一个仗义的英雄。比如第十八回写道,宋江首先听说了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事情败露了,这时的他却选择立刻通风报信,私自把晁盖等人放走。要是一般人知道的话,要么向上面汇报以赚取钱财,要么装作不知道以明哲保身。然而 他却不顾这些,毅然决然把好兄弟放走,这难道不是兄弟之间的仗义之情吗?宋江还有个绰号叫“及时雨”。也就是说他扶人之困,仗义疏财,普降甘霖,就像一场及时的雨一样浇灌着人们的心灵。李逵就是多次受宋江支援,多次给他解围,才这么拼命地为宋江卖命的。这就是宋江的“义”。
然而,笔者觉得宋江也有“不义”的时候。比如:慕容府得知清风寨告急,派霹雳火秦明前去围剿,俩人却分不出胜负,花荣便卖个破绽。然而,秦明还是没有摆脱押往清风寨的命运。宋江等人好心劝秦明留在此地,但秦明不答应,他们就趁秦明喝醉时骑上他的马,杀进青州城,引起慕容府对秦明的怀疑,断了秦明会青州的后路。太守一看秦明投降了,把他全家杀了。秦明看事已至此,也只好不再做什么。后来,宋江还为秦明做媒,把花荣的妹妹嫁给了秦明,秦明这才上了梁山。你看,宋江为了把秦明弄上山,手段是多么恶劣。为了他小集团利益的统一战线,扩大进来的人,往往这时候采用先陷害后施救的方式,把你强行拉拢过来。在笔者看来,这不是真正的“义”。 (二)鲁智深的“义”
毋庸置疑的是,鲁智深也是一个极其重视义气的人,他也是“义”的典型代表。他为了救金翠莲父女俩出水火,自掏腰包帮助饱受欺凌的弱女金翠莲与她的老父,三拳打死地方恶霸镇关西。还有就是,鲁智深在菜园舞起六十二斤水墨禅杖的时候,林冲从墙外走,一声喝彩——好武艺,很是欣赏鲁智深的能耐。后来鲁智深发现林教头能耐也大,两个人彼此欣赏,这才彼此结交,即认为是知己。后来,鲁智深一听说林冲老婆被侮辱了,就要去打高衙内,以至于林冲遭受高太尉陷害,刺配沧州。然而,走到野猪林时,董超、薛霸等人罪恶的爪牙暴露无遗,想置林冲于死地。鲁智深却在暗中一路保护,林冲这才被鲁智深的铁禅杖救了一命。鲁智深为了安全起见,又直送林冲到沧州。鲁智深真正做到了“义以为上”,这种“义气”可以说林冲是他的知己,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嘛。
(三)林冲的“义”
林冲同样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家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这是他喝醉酒后再墙上写的八句诗,也是对他性格的最好诠释。毋庸置疑的是,林冲的性格有其软弱性的一面,对于上级的压迫和欺侮,他总是在忍,直到上了梁山,风雪山神庙之后,心中的怒火才得以释放。然而小说中描写的他与王伦的冲突把林冲“义”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可否认的是,王伦也是个忘恩负义、心胸狭窄之人。他在做梁山首领的时候,与朝廷重臣一样用拥有很大权力,在梁山简直就是占山为王,专干一些打家劫舍的勾当,正好应了那句“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梁山,林冲初来乍到,面对王伦的欺侮和无义,他只好忍了下来。因为这时候林冲如果把王伦杀了,自己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肯定无法显示他的义举,反而还会引起众位英雄的不满,他的形象也大打折扣。等到晁盖等人上了梁山之后,林冲就坚决不再忍耐,果断把王伦给火并了。王伦的死,暂时让梁山没有了头领。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谁坐梁山第一把交椅,才有了下面这样一个细节:当智多星吴用用试探的方式让林冲当梁山首领的时候,林冲断然拒绝,坦露心迹:“今日为众豪杰在此相聚,怎奈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推故不纳,因此火并了这厮。非林冲要图此位……”林冲的一番话不仅让吴用感到羞愧,无地自容,还把众英雄佩服得五体投地,深深为林冲的大义凛然所折服。后来,他把晁盖推上第一把交椅,吴用和公孙胜分别坐第二和第三把交椅,第四位才留给自己,一切以未来“大业”为重,这就是林冲的义。
(四)武松的“义”
武松也是“义”的典型,他自诩“平生要打尽天下不明道德的人”。他为了帮助施恩父子而醉打蒋门神,替施恩夺回“ 快活林” 酒家。这些都是“义”的表现。
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忠义之比较
分析和探讨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之后,忽然想起了《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忠”“义”思想。在此,就对比一下《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忠义观有什么不同之处。
顾名思义,《三国演义》主要表现的是“义”,其在《三国演义》中有着丰富的含义。比如:君主的“义”表现在爱民上;臣子的“义”表现在忠君上;朋友的“义”表现在对朋友的知恩图报上;兄弟的“义”表现在与兄弟患难与共上等等。刘备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他把“义”的各种含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刘、张、关桃园三结义是兄弟之“义”。
他仁政爱民,还获得了“自到此,民丰足”的称号,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身后爱戴,这是君主之“义”;对汉室忠心耿耿,是臣子之“义”。正是刘备做到了这些“义”,才兴复了汉室,创建了他的蜀汉事业。“义”高于江山,高于一切。由此看来,三国中所表现的“义”在于“忠”之上。《水浒传》中的“忠”和“义”在不同阶段,其侧重表现的“忠”“义”观念也是不一样的。各位英雄把宋江推上第一把交椅,就是因为他的“义”,而宋江最后接受诏安,为大宋朝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选择了“忠”。因此,水浒英雄的“忠”“义”两难全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总结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被人们传颂至今,尤其对宋江这个核心人物历来褒贬不一。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水浒英雄的“忠”和“义”。“忠”“义”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争取做一个真正的“忠”“义”之人。
参考文献:
[1]丛彬彬.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1):109-111.
[2]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8.94-95.
[3]庆啟娟.论《水浒传》的忠义观[J].中国教育,2008,(4):24-25.
[4]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1-112.
[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5-47.
[6]罗贯中.三国演义[M].沈阳:辽沈书社,1994.422-431.
[7]袁沛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1-225.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核心人物;宋江
作者简介:李欣(1991.2-),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5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
引言: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在这部小说中的分量是举重若轻的。我们要想理解这部小说的主题,就必须理解“忠义”在这部小说中的含义。
“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在《说文解字》中被定义为“义者,度也,宜也”,指的是我们为人处事要有一个度,要正确妥当,也包括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第二层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与“利”相对应的“义”。因此,在封建社会“义”也可以视为道德行为的总规范。那么,《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忠义”思想也是这部小说所宣扬的中心思想。下面围绕 《水浒传》中最突出的 “忠” “义” 观念,对 《水浒传》思想倾向做进一步阐释。
一、《水浒传》中的“忠”
对《水浒传》中“忠”的思想众说纷纭,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忠”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如家伦理观念的“忠”的重要范畴,“忠”是相对于君臣来说,主要表现为对皇帝的忠诚,甚至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武装反抗,包括征方腊、打田虎等等一些斗争,也被看作对皇帝“忠”的表现。这种思想也可以从阮氏兄弟唱的两首渔歌中看出来:一首是——“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里的“赵官家”指的就是宋大皇帝赵匡胤。另一首是——“老爷生长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先斩何涛巡检头,京师献与赵王君。”“赵王君” 在这里同样指的是宋代君主赵匡胤。以此来看,梁山英雄对大宋的忠心耿耿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人也认为,“忠”就是对皇帝的绝对服从,这只是一个方面的理解。众所周知,《水浒传》中的高俅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虐待平民百姓的坏人,可是他排除异己、打压平民百姓不等于说他就对皇帝不忠。每个人都言论自由,我们尊重每个人发表个人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水浒传》中“忠”的思想。
宋江自认为是朝廷的忠臣,觉得自己一生行事,最讲究的就是忠义,他对于朝廷没有半点负心。哪怕到最后临死之前,他还说:“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又会落草为寇、落得最后如此下场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宋江的“忠”:
(一)宋江的“忠”
在我看来,上了梁山之后的宋江与上梁山之前的宋江所表现出来的“忠”是不一样的。自宋江当了梁首领后,他把梁山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在这里,“厅”和“堂”没什么区别,何况还是原来的地方,重要的是把“聚”改为“忠”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宋江看来,梁山“聚义”的目的是为了“忠”。他把梁山好汉都聚集在“忠义堂”里,就是为了以后的招安,能够做个小官,为国家卖力,保国安民,封妻荫子。这难道不是宋江对宋王朝的忠诚吗?宋江的忠君思想可谓日月可见。
(二)宋江的“愚忠”
然而,还有些人认为宋江的“忠”有点过分,以致有些奴性,动不动就说自己是文面小吏,罪恶弥天。比如:《水浒传》第七十五回中写道,由于陈太尉的那些手下个个横行霸道,不知天高地厚,智多星吴用就想率众兄弟给这些贪赃枉法的官吏们一些教训。然而却被宋江制止。此时的他显得奴颜婢膝,这和他在江州题反诗以及在李师师那里题词说:“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时判若两人。还有,当实力非凡的梁山好汉已成气候的时候,在宋江的说服下,勉强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接着就为朝廷打田虎、征方腊,却没有让他们直接进京,这时他就应该意识到朝廷治世为了利用他们征讨反贼,是想要坐收渔翁之利,并不是真的招安他们。对于吴用和林教头对宋江的多次劝阻,他却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依然不肯背叛朝廷,最后落得被毒酒赐死,害了自己,也枉送了众位英雄好汉的性命。他的这种不顾自己和兄弟的利益与尊严,一味地对朝廷卑躬屈膝,这样的“忠”不是“愚忠”是什么?
二、《水浒传》中的“义”
《水浒传》里的众位好汉用“义”字来叙述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集体行动叫“聚义”,个别结盟叫做“结义”,互助的精神叫做“义气”,这个“义”字很值得推敲。一般读者都觉得,水浒世界里的义气是从孟子那得来的。众所周知,宋江有一个绰号叫“孝义黑三郎”,就是根据家庭伦理道德来讲的,他对自己家里父母亲的一个态度,最突出的就是“孝”。这里的“孝义”即是合乎儒家伦理规范的行为。下面就从以下几个人物来具体分析一下《水浒传》中所表现的“义”:
(一)宋江的“义”
首先拿宋江来说,在他上梁山之前,完全称得上是一个仗义的英雄。比如第十八回写道,宋江首先听说了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事情败露了,这时的他却选择立刻通风报信,私自把晁盖等人放走。要是一般人知道的话,要么向上面汇报以赚取钱财,要么装作不知道以明哲保身。然而 他却不顾这些,毅然决然把好兄弟放走,这难道不是兄弟之间的仗义之情吗?宋江还有个绰号叫“及时雨”。也就是说他扶人之困,仗义疏财,普降甘霖,就像一场及时的雨一样浇灌着人们的心灵。李逵就是多次受宋江支援,多次给他解围,才这么拼命地为宋江卖命的。这就是宋江的“义”。
然而,笔者觉得宋江也有“不义”的时候。比如:慕容府得知清风寨告急,派霹雳火秦明前去围剿,俩人却分不出胜负,花荣便卖个破绽。然而,秦明还是没有摆脱押往清风寨的命运。宋江等人好心劝秦明留在此地,但秦明不答应,他们就趁秦明喝醉时骑上他的马,杀进青州城,引起慕容府对秦明的怀疑,断了秦明会青州的后路。太守一看秦明投降了,把他全家杀了。秦明看事已至此,也只好不再做什么。后来,宋江还为秦明做媒,把花荣的妹妹嫁给了秦明,秦明这才上了梁山。你看,宋江为了把秦明弄上山,手段是多么恶劣。为了他小集团利益的统一战线,扩大进来的人,往往这时候采用先陷害后施救的方式,把你强行拉拢过来。在笔者看来,这不是真正的“义”。 (二)鲁智深的“义”
毋庸置疑的是,鲁智深也是一个极其重视义气的人,他也是“义”的典型代表。他为了救金翠莲父女俩出水火,自掏腰包帮助饱受欺凌的弱女金翠莲与她的老父,三拳打死地方恶霸镇关西。还有就是,鲁智深在菜园舞起六十二斤水墨禅杖的时候,林冲从墙外走,一声喝彩——好武艺,很是欣赏鲁智深的能耐。后来鲁智深发现林教头能耐也大,两个人彼此欣赏,这才彼此结交,即认为是知己。后来,鲁智深一听说林冲老婆被侮辱了,就要去打高衙内,以至于林冲遭受高太尉陷害,刺配沧州。然而,走到野猪林时,董超、薛霸等人罪恶的爪牙暴露无遗,想置林冲于死地。鲁智深却在暗中一路保护,林冲这才被鲁智深的铁禅杖救了一命。鲁智深为了安全起见,又直送林冲到沧州。鲁智深真正做到了“义以为上”,这种“义气”可以说林冲是他的知己,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嘛。
(三)林冲的“义”
林冲同样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家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这是他喝醉酒后再墙上写的八句诗,也是对他性格的最好诠释。毋庸置疑的是,林冲的性格有其软弱性的一面,对于上级的压迫和欺侮,他总是在忍,直到上了梁山,风雪山神庙之后,心中的怒火才得以释放。然而小说中描写的他与王伦的冲突把林冲“义”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可否认的是,王伦也是个忘恩负义、心胸狭窄之人。他在做梁山首领的时候,与朝廷重臣一样用拥有很大权力,在梁山简直就是占山为王,专干一些打家劫舍的勾当,正好应了那句“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梁山,林冲初来乍到,面对王伦的欺侮和无义,他只好忍了下来。因为这时候林冲如果把王伦杀了,自己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肯定无法显示他的义举,反而还会引起众位英雄的不满,他的形象也大打折扣。等到晁盖等人上了梁山之后,林冲就坚决不再忍耐,果断把王伦给火并了。王伦的死,暂时让梁山没有了头领。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谁坐梁山第一把交椅,才有了下面这样一个细节:当智多星吴用用试探的方式让林冲当梁山首领的时候,林冲断然拒绝,坦露心迹:“今日为众豪杰在此相聚,怎奈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推故不纳,因此火并了这厮。非林冲要图此位……”林冲的一番话不仅让吴用感到羞愧,无地自容,还把众英雄佩服得五体投地,深深为林冲的大义凛然所折服。后来,他把晁盖推上第一把交椅,吴用和公孙胜分别坐第二和第三把交椅,第四位才留给自己,一切以未来“大业”为重,这就是林冲的义。
(四)武松的“义”
武松也是“义”的典型,他自诩“平生要打尽天下不明道德的人”。他为了帮助施恩父子而醉打蒋门神,替施恩夺回“ 快活林” 酒家。这些都是“义”的表现。
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忠义之比较
分析和探讨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之后,忽然想起了《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忠”“义”思想。在此,就对比一下《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忠义观有什么不同之处。
顾名思义,《三国演义》主要表现的是“义”,其在《三国演义》中有着丰富的含义。比如:君主的“义”表现在爱民上;臣子的“义”表现在忠君上;朋友的“义”表现在对朋友的知恩图报上;兄弟的“义”表现在与兄弟患难与共上等等。刘备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他把“义”的各种含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刘、张、关桃园三结义是兄弟之“义”。
他仁政爱民,还获得了“自到此,民丰足”的称号,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身后爱戴,这是君主之“义”;对汉室忠心耿耿,是臣子之“义”。正是刘备做到了这些“义”,才兴复了汉室,创建了他的蜀汉事业。“义”高于江山,高于一切。由此看来,三国中所表现的“义”在于“忠”之上。《水浒传》中的“忠”和“义”在不同阶段,其侧重表现的“忠”“义”观念也是不一样的。各位英雄把宋江推上第一把交椅,就是因为他的“义”,而宋江最后接受诏安,为大宋朝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选择了“忠”。因此,水浒英雄的“忠”“义”两难全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总结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被人们传颂至今,尤其对宋江这个核心人物历来褒贬不一。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水浒英雄的“忠”和“义”。“忠”“义”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争取做一个真正的“忠”“义”之人。
参考文献:
[1]丛彬彬.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1):109-111.
[2]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8.94-95.
[3]庆啟娟.论《水浒传》的忠义观[J].中国教育,2008,(4):24-25.
[4]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1-112.
[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5-47.
[6]罗贯中.三国演义[M].沈阳:辽沈书社,1994.422-431.
[7]袁沛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