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程硕士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连接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应用的桥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学位层次,但工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学习方式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因此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度在企业导师选择方面有诸多问题需要优化分析。该文通过分析当前工程硕士企业导师制度存在的几点问题,提出了从企业导师库建立及遴选、业绩考核体系建立、实施企业导师激励措施、明晰企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工作职责等几个方面对现有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制度进行优化,从而保证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程硕士 企业导师制度优化 企业导师遴选及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a)-0171-01
工程硕士更擅长于工程实践应用,所以构建工程硕士的知识结构和其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于工程实践。鉴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定性,目前国内均采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企业导师在对硕士生实践能力提高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企业导师由学科相近,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和研究所科研人员承担,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理论知识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科研实践锻炼、论文写作及发表等方面予以指导,和校内学术导师一起共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种双导师制是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一种有效模式,其实质是把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来弥补校内学术导师偏理论教学与培养的不足。
1 当前工程硕士企业导师制度存在问题
目前,企业导师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缺少相关规范制度和政策支撑
虽然目前各个高校均制定了相应的企业导师遴选办法及校企合作模式相关制度。然而,由于企业导师制度发展时间不长,这些规范制度仅仅从宏观上做出建议式的规定和梗概式的指导,尚未明确规定企业导师在硕士生培养中的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细则及相关制度规范,因此导致在工程硕士在企业导师的遴选与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1.2 企业导师聘用标准参差不齐
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中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脱节的现象,而企业导师正式弥补此培养缺陷的有效保证。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措施,导致企业导师聘用时表现出标准参差不齐,出现优秀企业技术人员不愿担任企业导师,一般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存在技术水平欠缺等现象。
1.3 企业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积极性不高
优秀的企业导师一般为原单位骨干或具有一定职务,工作繁忙,精力有限,由于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相关保证,使其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硕士的培养环节中,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导师作用的发挥。
2 企业导师制度优化的主要方法
针对当前企业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通过作者多年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经验积累,感觉企业导师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
2.1 基于严格的遴选机制来建立企业导师库
为了保证企业导师的质量和指导水平,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导师遴选、评聘制度,并结合定期考核评定方式建立准入退出相结合的流动机制,从而建立一支技术水平突出、学科结构合理、人员数量充足的企业导师队伍。比如:可以重点从师德师风修养、技术能力水平、责任感及敬业精神等多个方面对企业导师进行量化评分分级,而对企业导师的行政职务、工作年限等因素条件可以放松要求。
2.2 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导师业绩考核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企业导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日常监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客观评价企业导师的工作成绩,提高企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企业导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比如考核体系可以采用企业导师自评、研究生评价、培养主体单位评价的人为因素评价,也可纳入参加学术活动数量、所指导研究生学术成果、工程实践程度等量化评价指标,这种多指标、多模式的业绩考核结果与企业导师薪金水平、是否延聘等方面直接挂钩,从而保证企业导师真正参与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2.3 实施合理的企业导师激励措施
企业导师到学校中参与研究生的培养,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社会的回馈,更多的是一种奉献及付出,一种职业成就感和人生价值感,企业导师的兼职性特点,如果没有合理的激励及保障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导师队伍将逐渐衰减削弱,只有在合理的保证措施下,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完全释放。
2.4 明晰企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工作职责
由于工程硕士的双导师制度,企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都应当具有明晰的工作分工及协作,避免两者分工模糊、工作重点不突出、责任划分不清晰、工作重复进行等问题。比如学术导师指导研究生做好选题与开题工作,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规划课题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认真审查论文并提出修改意见,把好论文质量关。企业导师负责工程硕士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能力方面的培养、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重点对研究生在完成课题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和工作上的协调。
3 结语
坚持校企合作培养,是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校企合作培养有利于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充分利用两方面的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实施该文论述的企业导师制度优化方法,将能进一步发挥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双重优势,使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保证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林,张斌巩,巩思普,等.全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1-14.
[2] 屠远,李蔚,罗胜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3(26):88-89.
[3] 赵茜,程文,薛小杰.基于工程实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54.
[4] 何欣娟,贾凯斯,于庆东.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与保障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2013(24):16-17.
[5] 林予松,樊波,齐鑫焱.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关键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4(2):52-54.
[6] 王锐,徐文.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39-41.
关键词:工程硕士 企业导师制度优化 企业导师遴选及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a)-0171-01
工程硕士更擅长于工程实践应用,所以构建工程硕士的知识结构和其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于工程实践。鉴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定性,目前国内均采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企业导师在对硕士生实践能力提高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企业导师由学科相近,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和研究所科研人员承担,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理论知识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科研实践锻炼、论文写作及发表等方面予以指导,和校内学术导师一起共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种双导师制是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一种有效模式,其实质是把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来弥补校内学术导师偏理论教学与培养的不足。
1 当前工程硕士企业导师制度存在问题
目前,企业导师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缺少相关规范制度和政策支撑
虽然目前各个高校均制定了相应的企业导师遴选办法及校企合作模式相关制度。然而,由于企业导师制度发展时间不长,这些规范制度仅仅从宏观上做出建议式的规定和梗概式的指导,尚未明确规定企业导师在硕士生培养中的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细则及相关制度规范,因此导致在工程硕士在企业导师的遴选与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1.2 企业导师聘用标准参差不齐
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中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脱节的现象,而企业导师正式弥补此培养缺陷的有效保证。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措施,导致企业导师聘用时表现出标准参差不齐,出现优秀企业技术人员不愿担任企业导师,一般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存在技术水平欠缺等现象。
1.3 企业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积极性不高
优秀的企业导师一般为原单位骨干或具有一定职务,工作繁忙,精力有限,由于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相关保证,使其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硕士的培养环节中,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导师作用的发挥。
2 企业导师制度优化的主要方法
针对当前企业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通过作者多年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经验积累,感觉企业导师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
2.1 基于严格的遴选机制来建立企业导师库
为了保证企业导师的质量和指导水平,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导师遴选、评聘制度,并结合定期考核评定方式建立准入退出相结合的流动机制,从而建立一支技术水平突出、学科结构合理、人员数量充足的企业导师队伍。比如:可以重点从师德师风修养、技术能力水平、责任感及敬业精神等多个方面对企业导师进行量化评分分级,而对企业导师的行政职务、工作年限等因素条件可以放松要求。
2.2 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导师业绩考核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企业导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日常监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客观评价企业导师的工作成绩,提高企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企业导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比如考核体系可以采用企业导师自评、研究生评价、培养主体单位评价的人为因素评价,也可纳入参加学术活动数量、所指导研究生学术成果、工程实践程度等量化评价指标,这种多指标、多模式的业绩考核结果与企业导师薪金水平、是否延聘等方面直接挂钩,从而保证企业导师真正参与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2.3 实施合理的企业导师激励措施
企业导师到学校中参与研究生的培养,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社会的回馈,更多的是一种奉献及付出,一种职业成就感和人生价值感,企业导师的兼职性特点,如果没有合理的激励及保障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导师队伍将逐渐衰减削弱,只有在合理的保证措施下,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完全释放。
2.4 明晰企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工作职责
由于工程硕士的双导师制度,企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都应当具有明晰的工作分工及协作,避免两者分工模糊、工作重点不突出、责任划分不清晰、工作重复进行等问题。比如学术导师指导研究生做好选题与开题工作,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规划课题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认真审查论文并提出修改意见,把好论文质量关。企业导师负责工程硕士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能力方面的培养、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重点对研究生在完成课题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和工作上的协调。
3 结语
坚持校企合作培养,是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校企合作培养有利于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充分利用两方面的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实施该文论述的企业导师制度优化方法,将能进一步发挥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双重优势,使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保证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林,张斌巩,巩思普,等.全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1-14.
[2] 屠远,李蔚,罗胜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3(26):88-89.
[3] 赵茜,程文,薛小杰.基于工程实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54.
[4] 何欣娟,贾凯斯,于庆东.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与保障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2013(24):16-17.
[5] 林予松,樊波,齐鑫焱.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关键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4(2):52-54.
[6] 王锐,徐文.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