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阳光混为一色的羊群从银幕中走来,牧羊人敲打着铃铛,轻轻扬起的尘土也被阳光照亮。艾萨迫不及待地把小羊羔从羊圈中带出来,用奶瓶耐心地给它喂奶。
还没喂完,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凯丽就远远地冲过来了:“艾萨,我来接小羊了!说好的各养三天,轮到我了!”艾萨着急地护着小羊:“它生病拉肚子了还没好呢,我过两天再送到你家去好吗?再给我养两天吧!”
凯丽站在羊圈上,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扮出一副女巫的腔调:“艾萨~你若是敢阻拦,我就用魔法把你变成猴子的胡子,再变成猴子的尾巴!弟弟,去把小羊抱出来!”
就这样,《第一次的离别》在艾萨与凯丽的童年友谊中拉开序幕。导演王丽娜在拍这部电影之前,先完成了一部纪录片的拍摄,再从纪录片的素材中剪辑出来这部作品。
因此,《第一次的离别》有着极强的真实感,然而又始终有一种诗意的氛围贯穿:“并不是我刻意去表现什么,而是(新疆这片)土地的光感,土地本身的氛围和生活充满诗意。”王丽娜在访谈中谈道。
电影诗意而舒缓甚至支离破碎的叙事,既无法让人大笑不止,也没有让人热血沸腾,更不打算把人感动得泪流满面,总之,对于期待一场酣畅淋漓的观影感受的人,看完之后会感觉自己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
“我什么都不害怕,就害怕妈妈走丢。”艾萨是一个懂事得令人心疼的孩子,在一个本该得到母亲呵护的年纪,他却每天都要给母亲喂饭梳头,照顾她。他在作文中写道:“我是妈妈从外星空带来的,妈妈听不见,也不会说话,但我会用眼睛和她交流。”
总是随时要从课堂上甚至从考试中被叫回去找妈妈的艾萨,和总是担心父母离婚的凯丽一样,随时都承受着失去妈妈的恐惧。两个好朋友全心全意地呵护着小羊,给小羊他们所期望得到的爱。
在一天回家后,艾萨发现妈妈又不见了。天色暗了,艾萨问遍了邻居,寻到无人戈壁滩上,无助地喊着妈妈。但是妈妈听不到,只剩下越来越深的夜色把艾萨笼罩。
影片名字的来源,是新疆教育版初一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明天,我就要去县里上初中了,从此,我就要开始独立生活了。这还是我第一次与父母分别,因此,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课文没有在片中出现,电影也没有去刻意渲染这种离别,但离别却在影片中接踵而至:先是艾萨的哥哥离开家上大学去了。接着艾萨的妈妈被送进了养老院。没过多久,就连凯丽也要离开。
轉眼间,与夕阳交界的沙漠地平线上,只剩下孤独的牧羊少年。
导致凯丽与艾萨离别的,则是凯丽越来越差的普通话成绩——从35分到20分。说起维语来连珠炮似的小精灵凯丽,说起普通话来却没有一个字的音在调上。在家长会上,凯丽和妈妈都被老师严厉地点名批评。
“等我长大了,可以做老师,做科学家……科学家是什么?”凯丽一字一顿地读着新课文,“科学家”这个词汇对她来说过于遥远。不仅如此,平时唱起歌来眉飞色舞的她,在课堂上跟老师一起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时候,不仅面无表情,吐出来的普通话仿佛一个坏掉了的复读机。
凯丽学汉语的难度,不亚于师资匮乏的偏远山区小学生要适应全英文教学。为了让凯丽说好普通话,凯丽妈妈决定全家搬到木库,让凯丽上语言学校去。她要离开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离开原来的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将汉语塞进脑袋,挤进汉语文化的世界,去读懂“科学家”的含义,用汉语宣誓会好好学习长大成人。
在离家前夜,凯丽沉浸在离别的悲伤之中,问妈妈:“能把艾萨也带走吗?把我所有的朋友都带走,房子也带走?”而妈妈却告诉她:“不行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告别。”在妈妈的开导下,她画下了火车、艾萨、房子……所有自己不舍的东西。唯独没有和艾萨当面告别。
真正的离别都发生在心里。或许当凯丽再次读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就会真正读懂“独在异乡为异客”,想起艾萨,想起他们一起在胡杨树下唱的歌,在相似的情感触动之下,维吾尔族文化与汉语文化终将在凯丽的情感中融合,打破她学不好汉语的桎梏,在文化的异乡之中,抵达共同的情感归宿。
导演: 王丽娜
主演: 艾萨·亚森 / 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维吾尔语
上映日期: 2020-07-20(中国大陆)
片长: 9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