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石雪晖是优秀教师中的典型代表。三十多年来,她始终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她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教育每一位学生,影响着身边每一位教师,诠释了一位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敢为人先,是一名突出的科技工作者;她淡泊名利,不图索取,长期坚持,无私奉献,是一名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她就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石雪晖。三十四年如一日,她将课堂延伸到实验室,延伸到社会的广阔天地,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实现了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完美统一。
全心工作
三年完成十年半的教学量
教学任务再繁重,也不能放松科学研究。只有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与时俱进,才能站在这个时代的前沿,才能给学生们传授最新的知识。——石雪晖
来自学校的统计表明,这么多年来,石雪晖虽然“只要哪里需要,她就愉快地奔向哪里”,但从来没有因此影响一点教学。她先后承担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教学,所授课程包括果树栽培学、园艺原理与技术、园艺概论、果树栽培生理等,1989年刚从日本回来时还连续3年给博士生、硕士生开设日语课。那3年,她的工作量为1476.6标准学时,相当于10年半的工作量。就是现在,她仍带有5个博士、3个硕士,每年工作量达900学时,而正常规定的才240学时。
身为母亲、妻子,如今又做了外婆,整天工作、下乡,家里怎么办?说起这个话题,石雪晖不做声了。她说,女儿年幼的时候,一会寄放在老家、一会寄放在姨妈家,好几次,女儿都认不出她这个妈妈了。丈夫才57岁时,石雪晖就让他离职照顾家里,要知道,丈夫也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呢,可为了她的事业,他只能“做家庭劳模”,“比你这个全国劳模矮六级。”丈夫自嘲。
深入田间让她的研究硕果累累。她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十多项。由她主持的“草莓引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以及“柑橘、葡萄、草莓抗逆性生理机制研究”课题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在权威刊物发表了论文65篇,主编或参编专著与教材13部。其中一本《葡萄优质高产周年管理技术》,专讲“傻瓜技术”。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配上图片,详细说明葡萄种植的过程,目标是让农民“谁种谁发财”。
精益求精
攻克欧亚种葡萄种植难题
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去;作为一名农业院校的教师,我要扎扎实实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石雪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叫“提子”的进口水果走俏中国市场。石雪晖了解到,这种“提子”就是欧亚种葡萄,以前在我国只有新疆等地可以种植。在当时,业内一直认为,南方是欧美杂种葡萄种植的非适宜区,更是欧亚种葡萄种植的禁区。面对权威结论,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了艰难求索!
通过查阅资料,她发现南方高温高湿,导致葡萄多病是限制欧亚种葡萄种植的主要因素,于是她创新性地建立了欧亚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式。为了引进新品种,她不远千里,时常坐几十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去找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求援请教。为了弄清每个新品种的特性,掌握第一手资料,她时常是天刚亮就到了葡萄园,天黑了才回家,从无间断地记载着每个品种的长势、开花结果特性、抗病性等,直到对每个品种的特性都很熟悉为止。在葡萄种植过程中,她从建园、搭架、盖膜、修剪、施肥、打药到除草、翻土,事必躬亲,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石雪晖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定植后的第二年亩产纯利过万元的高效无公害栽培,应用前景广阔,居国内领先水平。
1993年6月,湖南澧县的王先荣种植的27亩葡萄突然出现病症,翻遍手头所有资料,问遍所有能够联系到的专家,还是无法控制病症,急得他背着病苗直奔省城找专家,但当时除了有人知道这个病叫“黑痘病”外,没有人找到解决办法。这时有人建议他去找找石雪晖。他立即坐上公交车直奔农大。见到石雪晖时天已经黑了。她当即找来七八个专家,连夜开出7套整治方案。两个星期后,黑痘病被全部控制。
言传身教
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首先就得把自己锤炼成学生学习的楷模、前行的航灯。 ——石雪晖
30多年来,石雪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服务“三农”,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被广大师生誉为“事业上的好伙伴,学业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好妈妈”。
“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严师,总是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在学校攻读博士的韩艳婷说。2005年9月,韩艳婷考上石雪晖教授的硕士生时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做梦也没想到能师从南方葡萄专家,担忧的是石老师身为专家,事务繁忙,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只怕就不会那么细了。但令韩艳婷没有想到的是,在读硕士和博士的这5年里,石老师对她的指导和交流很频繁。2009年11月,石老师为了韩艳婷的博士论文选题,亲自找来有关植物营养方面的8本博士论文、10余本相关书籍。看着她从家里背来的一本本厚厚的书,韩艳婷觉得石老师背来的不仅仅是参考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2008年,石雪晖去法国、英国等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正值两名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提交的时间,当时她们以为石老师不在,论文就不用做大的修改了,没想到过了两天石老师就发来短信:“将完成的论文初稿发到我的信箱里。”在国外,石雪晖硬是在考察之暇完成了两篇长达70余页论文的修改。从论文结构到语法,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石雪晖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树立在实践中学的好学风。她直接负责的葡萄课题组成员都有一个习惯,喜欢带着学生一起下乡,深入农村,通过试验既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完成了学位论文,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吃苦精神。
无私奉献
一切只为农民增收
最需要我帮助的人,是农民;最重要的事情,是传播科技;时间,就是当前。——石雪晖
湖南桂阳县正和乡欧家村2400余亩柰李连续3年挂果稀少,农户们一筹莫展。1997年农历小年那一天,村支书欧阳满茂开着一辆旧吉普车找到石雪晖教授,歉疚地说:“我们没有条件,只能开吉普车来接您……”石雪晖打断他的话:“你就是开拖拉机来,我也去!”直奔果园,石雪晖仔细查看了果树的长势,当场给农户传授促进柰李结果的方法。欧家村的柰李次年喜获丰收。2002年1月31日,石雪晖带着研究生第四次来到村里。这一次,她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无偿赠送给村民的500多株果树苗。
下乡次数多了,石雪晖对去过的农户都能叫出名字,还能用方言与他们交流。湖南省澧县澧阳镇朱家岗村村民周远玉家里挂着一块小黑板,这是石教授给农民讲课用的。先集中上课,再下地手把手指导。周远玉说:“8年了,记不清石教授给我们上了多少课,画了多少图,只知道我们一个个学会了种葡萄。”
石雪晖随身带着一个手机,一个小灵通,里面存满了农民的号码。农民遇到紧急情况,一个电话打来,石教授就风尘仆仆跑去解决。她的小灵通是咨询热线,手机是答疑短信平台,邮箱接收求助信件。农民称石教授为“湖南果树110”。
石雪晖坚持为“三农”服务,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足迹遍及三湘四水。她先后多次到桂阳、长沙、宁乡、澧县等50余个县市进行果树生产技术指导,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3万余亩,为湖南省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7年4月至今,她一直在宁乡县金州乡关山村担任科技特派员,重点指导当地农民栽培200余亩葡萄,让农民真正尝到了种葡萄的甜头。(据中国教育新闻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等整理)
(责任编校:扬子)
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敢为人先,是一名突出的科技工作者;她淡泊名利,不图索取,长期坚持,无私奉献,是一名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她就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石雪晖。三十四年如一日,她将课堂延伸到实验室,延伸到社会的广阔天地,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实现了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完美统一。
全心工作
三年完成十年半的教学量
教学任务再繁重,也不能放松科学研究。只有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与时俱进,才能站在这个时代的前沿,才能给学生们传授最新的知识。——石雪晖
来自学校的统计表明,这么多年来,石雪晖虽然“只要哪里需要,她就愉快地奔向哪里”,但从来没有因此影响一点教学。她先后承担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教学,所授课程包括果树栽培学、园艺原理与技术、园艺概论、果树栽培生理等,1989年刚从日本回来时还连续3年给博士生、硕士生开设日语课。那3年,她的工作量为1476.6标准学时,相当于10年半的工作量。就是现在,她仍带有5个博士、3个硕士,每年工作量达900学时,而正常规定的才240学时。
身为母亲、妻子,如今又做了外婆,整天工作、下乡,家里怎么办?说起这个话题,石雪晖不做声了。她说,女儿年幼的时候,一会寄放在老家、一会寄放在姨妈家,好几次,女儿都认不出她这个妈妈了。丈夫才57岁时,石雪晖就让他离职照顾家里,要知道,丈夫也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呢,可为了她的事业,他只能“做家庭劳模”,“比你这个全国劳模矮六级。”丈夫自嘲。
深入田间让她的研究硕果累累。她主持或参与的教学、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十多项。由她主持的“草莓引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以及“柑橘、葡萄、草莓抗逆性生理机制研究”课题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在权威刊物发表了论文65篇,主编或参编专著与教材13部。其中一本《葡萄优质高产周年管理技术》,专讲“傻瓜技术”。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配上图片,详细说明葡萄种植的过程,目标是让农民“谁种谁发财”。
精益求精
攻克欧亚种葡萄种植难题
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去;作为一名农业院校的教师,我要扎扎实实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石雪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叫“提子”的进口水果走俏中国市场。石雪晖了解到,这种“提子”就是欧亚种葡萄,以前在我国只有新疆等地可以种植。在当时,业内一直认为,南方是欧美杂种葡萄种植的非适宜区,更是欧亚种葡萄种植的禁区。面对权威结论,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了艰难求索!
通过查阅资料,她发现南方高温高湿,导致葡萄多病是限制欧亚种葡萄种植的主要因素,于是她创新性地建立了欧亚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式。为了引进新品种,她不远千里,时常坐几十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去找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求援请教。为了弄清每个新品种的特性,掌握第一手资料,她时常是天刚亮就到了葡萄园,天黑了才回家,从无间断地记载着每个品种的长势、开花结果特性、抗病性等,直到对每个品种的特性都很熟悉为止。在葡萄种植过程中,她从建园、搭架、盖膜、修剪、施肥、打药到除草、翻土,事必躬亲,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石雪晖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定植后的第二年亩产纯利过万元的高效无公害栽培,应用前景广阔,居国内领先水平。
1993年6月,湖南澧县的王先荣种植的27亩葡萄突然出现病症,翻遍手头所有资料,问遍所有能够联系到的专家,还是无法控制病症,急得他背着病苗直奔省城找专家,但当时除了有人知道这个病叫“黑痘病”外,没有人找到解决办法。这时有人建议他去找找石雪晖。他立即坐上公交车直奔农大。见到石雪晖时天已经黑了。她当即找来七八个专家,连夜开出7套整治方案。两个星期后,黑痘病被全部控制。
言传身教
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首先就得把自己锤炼成学生学习的楷模、前行的航灯。 ——石雪晖
30多年来,石雪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服务“三农”,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被广大师生誉为“事业上的好伙伴,学业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好妈妈”。
“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严师,总是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在学校攻读博士的韩艳婷说。2005年9月,韩艳婷考上石雪晖教授的硕士生时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做梦也没想到能师从南方葡萄专家,担忧的是石老师身为专家,事务繁忙,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只怕就不会那么细了。但令韩艳婷没有想到的是,在读硕士和博士的这5年里,石老师对她的指导和交流很频繁。2009年11月,石老师为了韩艳婷的博士论文选题,亲自找来有关植物营养方面的8本博士论文、10余本相关书籍。看着她从家里背来的一本本厚厚的书,韩艳婷觉得石老师背来的不仅仅是参考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2008年,石雪晖去法国、英国等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正值两名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提交的时间,当时她们以为石老师不在,论文就不用做大的修改了,没想到过了两天石老师就发来短信:“将完成的论文初稿发到我的信箱里。”在国外,石雪晖硬是在考察之暇完成了两篇长达70余页论文的修改。从论文结构到语法,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石雪晖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树立在实践中学的好学风。她直接负责的葡萄课题组成员都有一个习惯,喜欢带着学生一起下乡,深入农村,通过试验既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完成了学位论文,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吃苦精神。
无私奉献
一切只为农民增收
最需要我帮助的人,是农民;最重要的事情,是传播科技;时间,就是当前。——石雪晖
湖南桂阳县正和乡欧家村2400余亩柰李连续3年挂果稀少,农户们一筹莫展。1997年农历小年那一天,村支书欧阳满茂开着一辆旧吉普车找到石雪晖教授,歉疚地说:“我们没有条件,只能开吉普车来接您……”石雪晖打断他的话:“你就是开拖拉机来,我也去!”直奔果园,石雪晖仔细查看了果树的长势,当场给农户传授促进柰李结果的方法。欧家村的柰李次年喜获丰收。2002年1月31日,石雪晖带着研究生第四次来到村里。这一次,她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无偿赠送给村民的500多株果树苗。
下乡次数多了,石雪晖对去过的农户都能叫出名字,还能用方言与他们交流。湖南省澧县澧阳镇朱家岗村村民周远玉家里挂着一块小黑板,这是石教授给农民讲课用的。先集中上课,再下地手把手指导。周远玉说:“8年了,记不清石教授给我们上了多少课,画了多少图,只知道我们一个个学会了种葡萄。”
石雪晖随身带着一个手机,一个小灵通,里面存满了农民的号码。农民遇到紧急情况,一个电话打来,石教授就风尘仆仆跑去解决。她的小灵通是咨询热线,手机是答疑短信平台,邮箱接收求助信件。农民称石教授为“湖南果树110”。
石雪晖坚持为“三农”服务,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足迹遍及三湘四水。她先后多次到桂阳、长沙、宁乡、澧县等50余个县市进行果树生产技术指导,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3万余亩,为湖南省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7年4月至今,她一直在宁乡县金州乡关山村担任科技特派员,重点指导当地农民栽培200余亩葡萄,让农民真正尝到了种葡萄的甜头。(据中国教育新闻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等整理)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