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大学生市民化也是“人的城镇化”,是促进城镇社会文明与社会公平需要,对充分实现大学生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在农村大学生市民化过程,存在就业形势、核心竞争力、消费水平适应、人际沟通环境适应和社会公德养成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他们城市融入。本文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对进一步推进农村大学生市民化,实现大学生“人的城镇化”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市民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一、农村大学生市民化之要义
市民化的本质内涵不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区域空间转移,不是农民从农业户口向非农业户口的户籍转变,不是农民从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过程,而是农民享有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目标,农村大學生市民化则是新型城镇化人口转移性增长的重要途径。许多农村大学生把“跳出农门”作为自己的迫切追求。他们通过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他们通过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养成了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为参与城市就业,立足城市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真正成为一名城市的市民打下了基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力促进农村大学生市民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大学生社会化面临的困境
(一)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27万,2015年这一数据将达749万。加上去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将达840万。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学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二)专业技能学习意识有待加强
专业技能素质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有力保证。当前,据笔者调查,有39.14%的被调查农村大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重要,由此说明多数农村大学生对专业技能在求职中的重要认识不足,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大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将对农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稳步提高产生不良影响。
(三)消费水平难以适应
现代城市住房、医疗、教育和生活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农村,这对收入并不高的农村大学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笔者面向广西农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在广西某城市工作与生活月消费中,占比最大是食物,达67.43%。在回答影响一个人对城市归属感最主要因素时,61.18%的人认为是收入水平,46.71%表示是生活消费水平。由此看来,相对偏低工作收入和相对较高生活支出现象已对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人际环境难以适应
现代城市工作与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社会人际沟通交流更加频繁。笔者调查发现,来自偏远贫穷农村的大学生,由于长期来农村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对高节奏的城市生活往往感到难以适应。37.25%的被调查农村大学生表示在城市生活最不适应的方面就是人际交往,他们在和其他市民沟通时经常感到自信心不足,存在有明显的心理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愿望的顺利实现。
(五)社会公德养成有待加强
文明城市需要有文明市民,文明市民是城市创建的主体。农村大学生作为城市的准市民,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养成,主动加强个人修养,注重个人行为举止文明。然而由于受农村传统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农村大学生在公共场所有时存在某些不文明现象,如夏天男生经常光膀子、酗酒猜码、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在景区乱写乱画、大声播放音乐、大专喧哗等,甚至有时还发生参与聚众赌博等行为。
三、促进农村大学生市民化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多数农村大学生家境并不好,从小接受的教育质量不高,进入大学后,更要懂得珍惜来这不易的大学生活。从进入大学之初起,就要着手思考个人发展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实际的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刻苦钻研,潜心学习,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努力提高专业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为有效提升个人的专业竞争力打下可靠基础。
2.加强社会实践,显著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实践出真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交际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农村大学生要重视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展现个人风采,提升对环境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首先,农村大学生要敢于挑战自我,积极争取服务同学的机会,通过参与学校、学院和班级干部的竞选途径担任相应职务,参与相应组织,有效提高个人的组织管理能力。其次,大学生要通过参加学校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组织或参与活动策划,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个人风采,提高个人社会活动能力;最后,寒暑假期间,农村大学生应当尽可能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企事业单位岗位实践,有效培养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
笔者调查得知,52.12%的农村大学毕业生表示在大学期间接受就业知识教育与择业技巧多,参加创业知识培训少。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知识培训的主阵地,大学生除了参加学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学,端正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外,应积极收集就业创业培训信息,有选择地参与校内外提供的就业创业知识培训,及时掌握当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单位信息,熟练掌握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创业技能与创业步骤等,通过个人职业倾向测试,结合个人实际,谨慎选择毕业后先就业还是创业,为早日迈上社会工作岗位积累工作经验,或为开展大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可靠的思想基础。 4.加快网络化人才市場体系建设
农村大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往往无法参加各地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难以承受过高的异地求职成本负担,因此,高效便捷的网络人才市场业已成为农村大学生们的重要选择。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加强网络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丰富网络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人才市场网络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上网求职实现顺利就业提供有效帮助。
5.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因农村大学生多数家境比较困难,为了让他们在城市居有定所,安心工作,国家在实施安居工程政策方面,应为农村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首先,通过实施更加优惠的农村大学生在城购房或租房政策,为农村大学生买房和落户提供有力保证。其次,对暂时无能力购买住房的农村大学毕业生,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应为农村大学生优先提供住宿,或者为农村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住房补贴,通过待遇留人,促进农村大学生安心工作,适应城市生活,从而早日融入城市生活。
6.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个人的充分市民化,必然包括待遇的市民化。近些年来,由于许多农村济和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经济条件明显改善,有的农村还比较富裕,因此近些年来,出现了农村大学生不愿将户口迁出农村的状况,甚至有的已经迁出到城市的农村大学生坚持要求将户口迁回到农村的现象。以上现象扩大必将直接影响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有关部门应当重视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制定社会保障激励措施,让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人口优先享受到市民待遇,适当提高新落户的农村大学生的落户政策待遇,全面实施“五险一金”制度,鼓励和吸引更多农村大学生人口流向城市。
总之,农村大学生市民化是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切实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完善网络人才市场体系,积极创新学校就业创业教育方式,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和接纳,不断增强农村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道德素质等,农村大学生市民化过程才能更顺利,市民化程度才能更高,融入城市生活才能更深入,我国新型城镇化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蒋大国,胡倩.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双重路径.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1).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市民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一、农村大学生市民化之要义
市民化的本质内涵不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区域空间转移,不是农民从农业户口向非农业户口的户籍转变,不是农民从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过程,而是农民享有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目标,农村大學生市民化则是新型城镇化人口转移性增长的重要途径。许多农村大学生把“跳出农门”作为自己的迫切追求。他们通过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他们通过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养成了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为参与城市就业,立足城市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真正成为一名城市的市民打下了基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力促进农村大学生市民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大学生社会化面临的困境
(一)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27万,2015年这一数据将达749万。加上去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将达840万。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学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二)专业技能学习意识有待加强
专业技能素质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有力保证。当前,据笔者调查,有39.14%的被调查农村大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重要,由此说明多数农村大学生对专业技能在求职中的重要认识不足,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大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将对农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稳步提高产生不良影响。
(三)消费水平难以适应
现代城市住房、医疗、教育和生活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农村,这对收入并不高的农村大学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笔者面向广西农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在广西某城市工作与生活月消费中,占比最大是食物,达67.43%。在回答影响一个人对城市归属感最主要因素时,61.18%的人认为是收入水平,46.71%表示是生活消费水平。由此看来,相对偏低工作收入和相对较高生活支出现象已对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人际环境难以适应
现代城市工作与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社会人际沟通交流更加频繁。笔者调查发现,来自偏远贫穷农村的大学生,由于长期来农村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对高节奏的城市生活往往感到难以适应。37.25%的被调查农村大学生表示在城市生活最不适应的方面就是人际交往,他们在和其他市民沟通时经常感到自信心不足,存在有明显的心理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愿望的顺利实现。
(五)社会公德养成有待加强
文明城市需要有文明市民,文明市民是城市创建的主体。农村大学生作为城市的准市民,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养成,主动加强个人修养,注重个人行为举止文明。然而由于受农村传统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农村大学生在公共场所有时存在某些不文明现象,如夏天男生经常光膀子、酗酒猜码、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在景区乱写乱画、大声播放音乐、大专喧哗等,甚至有时还发生参与聚众赌博等行为。
三、促进农村大学生市民化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多数农村大学生家境并不好,从小接受的教育质量不高,进入大学后,更要懂得珍惜来这不易的大学生活。从进入大学之初起,就要着手思考个人发展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实际的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刻苦钻研,潜心学习,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努力提高专业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为有效提升个人的专业竞争力打下可靠基础。
2.加强社会实践,显著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实践出真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交际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农村大学生要重视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展现个人风采,提升对环境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首先,农村大学生要敢于挑战自我,积极争取服务同学的机会,通过参与学校、学院和班级干部的竞选途径担任相应职务,参与相应组织,有效提高个人的组织管理能力。其次,大学生要通过参加学校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组织或参与活动策划,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个人风采,提高个人社会活动能力;最后,寒暑假期间,农村大学生应当尽可能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企事业单位岗位实践,有效培养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
笔者调查得知,52.12%的农村大学毕业生表示在大学期间接受就业知识教育与择业技巧多,参加创业知识培训少。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知识培训的主阵地,大学生除了参加学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学,端正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外,应积极收集就业创业培训信息,有选择地参与校内外提供的就业创业知识培训,及时掌握当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单位信息,熟练掌握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创业技能与创业步骤等,通过个人职业倾向测试,结合个人实际,谨慎选择毕业后先就业还是创业,为早日迈上社会工作岗位积累工作经验,或为开展大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可靠的思想基础。 4.加快网络化人才市場体系建设
农村大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往往无法参加各地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难以承受过高的异地求职成本负担,因此,高效便捷的网络人才市场业已成为农村大学生们的重要选择。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加强网络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丰富网络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人才市场网络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上网求职实现顺利就业提供有效帮助。
5.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因农村大学生多数家境比较困难,为了让他们在城市居有定所,安心工作,国家在实施安居工程政策方面,应为农村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首先,通过实施更加优惠的农村大学生在城购房或租房政策,为农村大学生买房和落户提供有力保证。其次,对暂时无能力购买住房的农村大学毕业生,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应为农村大学生优先提供住宿,或者为农村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住房补贴,通过待遇留人,促进农村大学生安心工作,适应城市生活,从而早日融入城市生活。
6.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个人的充分市民化,必然包括待遇的市民化。近些年来,由于许多农村济和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经济条件明显改善,有的农村还比较富裕,因此近些年来,出现了农村大学生不愿将户口迁出农村的状况,甚至有的已经迁出到城市的农村大学生坚持要求将户口迁回到农村的现象。以上现象扩大必将直接影响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有关部门应当重视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制定社会保障激励措施,让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人口优先享受到市民待遇,适当提高新落户的农村大学生的落户政策待遇,全面实施“五险一金”制度,鼓励和吸引更多农村大学生人口流向城市。
总之,农村大学生市民化是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切实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完善网络人才市场体系,积极创新学校就业创业教育方式,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和接纳,不断增强农村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道德素质等,农村大学生市民化过程才能更顺利,市民化程度才能更高,融入城市生活才能更深入,我国新型城镇化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蒋大国,胡倩.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双重路径.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