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产生条件再认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建设理论由梁漱溟提出并付诸实践,成为了19世纪30年代各种社会建设中一道靓丽风景线,在7年的实验中,乡村建设从发生到发展,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当时农村社会建设的一个模范。目前学术界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研究已浩如烟海,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视角,阐发新意,再认识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论。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产生条件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要基于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也是在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孕育而生的。
  一、客观条件
  1.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和农村的残败不堪促使梁漱溟思考救国之道
  鸦片战争,外国的殖民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封建社会的弊端暴露无遗,清政府在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下愈显腐败无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充斥着这个古老的旧中国,人民在重重大山的压迫下困苦不堪,民族危机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帝国主义的侵略也唤起了国人的觉醒,爱国的知识分子、各阶级的进步代表,都在为挽救危亡奔走告急,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政治改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但他们无一例外的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根本改变,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梁漱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求济世良方。
  农村经济的破败是梁漱溟选择从农村入手的另一个原因。梁漱溟认为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外部上主要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一方面向中国疯狂地倾销农工业品,另一方面改变侵华方式,积极地在中国投资办厂,使中国本来就脆弱民族工业更加无以为继,农民的农副产品更是销售无门,只得低价出售,维持生计,农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内部因素主要是腐败的封建统治和自然灾害。自然灾频发,加之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江堤、水坝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因此当时长江、黄河经常决堤,遇到旱灾农民也是无计可施。这就直接导致农田颗粒无收,人口大量死亡。总之,这两方面原因造成了农村的残败。乡村破坏的现实使他思考用乡村建设这个方法来开辟出路。
  2.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父亲爱国思想的感召
  梁家世代尊奉传承儒学精神,为梁漱溟继承儒家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氛围,但更为直接的是父亲梁济对他影响。在教育上,梁济尊崇传统道德,讲求立德修身,注重言传身教,为梁漱溟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样,梁漱溟的儒者风范和为人处世的品行也大抵来源于此。此外,在父亲的安排下梁漱溟从小就到了新式学堂学习,为以后梁漱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埋下了伏笔。在思想上,梁漱溟受到了父亲爱国情怀和经世致用思想的感召。梁济信仰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并努力践行,积极入世,致力于挽救清末颓势,到最后事与愿违更是做了殉清自杀的举动。这对梁漱溟是很大的刺激,让他开始关注社会最现实的问题,唤醒他对国家命运、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立志救国。梁漱溟选择用乡村建设的方式救中国既是对儒家文化的运用,更是对父亲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
  3、已有的乡村运动实践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影响
  再确认这条特殊道路时,梁漱溟显然受到了当时国民大革命和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启发。这一时期,他曾受邀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一段时间,在那里充分感受到了革命的洪流。戰争初期,革命军队胜利进军,农民积极支援战争,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使梁漱溟认识到了农民力量的伟大潜力。同时,共产党在南方建立了第一个农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星星之火,革命形势如燎原之势迅猛发展,根据地在更广泛的地域上建立起来,并确立了红色政权,领导农民战争,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新型道路,播种了革命的火种。这种新突破,带给梁漱溟的是对农民、农村的重新认识,启发梁漱溟落脚乡村,并宣告民族自救的唯一途径就是乡村建设,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农民和农村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一)主观条件
  1、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作为20世纪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对他选择乡村建设这条道路来复兴中国有着直接影响。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中庸之道的方法论,中和之美的审美取向刺激他用儒家思想感受中国问题并立志于中国问题之解决。作为20世纪新儒学的开创人物,他将西方的哲学引入传统儒学,创新儒学,力图恢复儒学的统治地位,他坚守着儒家伦理的信仰,并在乡村建设中积极实践,用儒家思想改造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有益扬弃,希望实现人民思想的改造,进而塑造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重建伦理本位社会,这是他进行乡村建设的一个目标。
  2、对东西方文化观的认识
  19世纪20年代,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问世,这本书体现了梁漱溟的文化观,也是乡村建设理论的一个源头,确立了他用文化唤醒农民觉悟,挽救文化破产、道德沦丧的农村的新方式。在书中,他把东西方的文化归结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未来的路,意欲扩张的。第二种是顺应接受的路,是意欲中和的。第三种是不求进取,对现实逃避,是意欲向后的。西方、中国、印度是这三种模式的代言。梁漱溟通过这三种文化路向的划分和东西方文化的对比,首先,他否定了中国走西方的道路,西方文化的价值虽然可观,但却不适合中国,所以不能与之结合。其次是在三种文化模式的对比中,梁漱溟认为第一种的发展已经穷尽,形势要归于第二种,因此中国文化的兴盛指日可待,而第三种则遥遥无期。这样就进一步肯定了他建设中国本位文化的决心。
  3.对中国特殊国情的认识
  国情是最大的根据,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让梁漱溟重视农民农村。同时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辩论中,梁漱溟把中国的社会性质定义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社会,这两大属性就规划了中国要走自己的路。伦理本位决定了靠强制力是无法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定的,所以必须要运用一种温和的方式从思想上改造,这种方式就是以理和理性为核心的礼俗教育。而理性的建立靠得是读书明理、代表理性的知识分子。如何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又让梁漱溟想到了采用乡村建设的方式,从最基层做起,用知识分子来对民众施行教育和教化,改造国民性,努力建立起一个理性社会。“职业分立”的社会里,贫富贵贱的区别不明显,国人的社会地位可变性比较强,这就为施行伦理教化提供了可能性。总之,国情的分析又是梁漱溟选择这条道路的一个合理因素。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 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3] 梁漱溟.梁漱溟教育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4] 余科杰.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基础之剖析[J].史学月刊,1995,(03).
  [5] 郑大华.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06).
  [6]黄群.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 2009(7).
  作者简介:魏武路(1991—),女,满族,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先就读于闽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科教学历史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真理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在哲学研究的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内,人们大都自觉地贯穿着对人类自身和事物的存在及本性的深切关注,都有意识地对真理问题进行探究。尤其在近代哲学发生认识论转向以后,真理问题就成为了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沿着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开拓的哲学道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对真理概念作了科学的阐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真理论的超越,捍卫和发展了
期刊
2015年3月初,今年首轮中央专项巡视启动。26家央企被中央巡视组分批作了一次重点部位“体检”。巡检时长2个月,到6月17日,26份“体检”报告全部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向社会公布。“体检”查获的各类腐败疾患触目惊心,“体检”过程当场捕获央企“大老虎”近20只。翻阅一份份“体检”报告,接受“体检”的26家央企,有一个带共性的主要腐败“病根”,那就是党组织(党委、党组)的领导和纪委(纪检组)监督功能的普
期刊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关乎全人类的利益,影响世界主要国家的内政外交。在中美关系中,中美在应对气候问题方面的合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举措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美两国增进双边关系、提升战略互信,也使中美其他相关合作受到了损害,这势必会对中美关系造成影响。美国气候政策的转变使中美气候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美气候合作的未来走向值得分析。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陈宝琛是中国晚清史上的著名人物,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角度出发展开研究,研究成果頗丰。但是,迄今为止,还未出现较为全面的有关陈宝琛研究综述的文章。本文对学术界关于陈宝琛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希望有助于对此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  【关键词】:陈宝琛;晚清史;清流派  一、研究概况  陈宝琛是中国晚清史上的著名人物,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关于陈宝琛的研究成果颇多。作
期刊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企业管理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尤为重要。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做好人资政工作就要与时俱进,本文就政工人资干部如何做好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向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人资政工;企业;建议  思想政治工作是
期刊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日益成为高等学校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对这类群体不仅需要经济资助,更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灵资助等,以助其成为心境良好的人。  【关键词】:贫困生;物质贫困;心灵资助;心境良好  案例简介  一个来自贫困家庭、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小徐(化名),今年5月份,在学校食堂捡到他人手机后,没有归还失主,而是一心想要据为己有。在失主报警,学校保安找到该生后,该生甚至振振有词说是自己运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农耕社会的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传统文化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遭破坏甚至逐渐消失的严重威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展会作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有效途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期刊
【摘要】:有色金属是当下新材料范围内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极高的科技发展协助的特殊性,同时也成为当下新材料发展中重要的研究重点。由于我国是有色金属材料的重要生产大国,但其有色金属行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质量,安全等性能上仍有差距,需要我国不断地提高且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文旨在根据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的现状及应用范围,提出目前有色金属材料的局限性,并给予其应用现状提出发展出路。  【关键词】:有色金属
期刊
【摘要】:会展是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因而深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如何做好会展的后勤保障工作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会展;后勤保障  会展是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其概念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其概念的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展销活动
期刊
【摘要】:传输技术是信息通信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也是通信工程建设和发展的支持要素。传输技术用于组建传输网,而传输网络位于整个信息通信工程的最底层,也就是说各类业务和服务的开展都要依托于传输技术进行,作为通信工程业务开展的载体,发展和创新传输技术,提升网络的稳定性,一直以来都是网络运营商长期投入并且努力完善的重要任务。为保障信息通信系统运行稳定、安全高效,并且在各项服务开展的过程中调度灵活、维护简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