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sy2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便运算一直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它是拓展运算思路、提高运算速度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亦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乘法分配律在简便运算中尤为重要,这也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部分。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中,学生因为有前面计算经验的积累,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问题不太大,刚学时概念还清晰,可时间一长,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便运算,概念就模糊了,问题也就多了。一方面,数字的变化是多样的,有时貌似一种类型的题目,因为数字不同,最简便的算法也就不同;另一方面,孩子们在练习中碰到的题型变化较多,而针对性强的训练题,题量又太少,导致学生巩固不够,时间长了,学生计算时在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上出错较多。
  在刚开始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计算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从而当学生日后混淆时,更容易“迷途知返”。
  学生在乘法分配律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种情况:
  1.乘法分配律顺向运用时学生往往只把第一个加数与乘数相乘就加上第二个加数。如,68×(25+75)=68×25+75。
  2.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困难。
  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主要是通过“凑整”使计算简便。
  如,68×25+68×75=68×(25+75), 但学生在运用中,往往由68×(25+75)=68×25+68×75容易,而反过来68×25+68×75=68×(25+75)就会比较困难。
  对策:学生在简算的学习中,对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如何“交换”、如何“结合”的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乘法分配律中的“分配”常常感到困惑,是怎么“分配”的呢?这是学生脑子里常带的疑问。在教学中我着重强调“分配”的过程来解决这一问题。如顺向运用时,让学生观察68×(25+75)=68×25+68×75的左右两边的变化,只要见到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需要用到乘法分配律时就要思考:
  (1)谁被“分配”了?(68重复出现,所以是68被分配了)
  (2)被几和几“分配”了?(68分别与25和75相乘,所以68被25和75“分配”了)
  而在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时,同样先让学生找出式子中谁被“分配”了,被谁“分配”了?并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来。如,68×35+68×65让学生先圈出谁被“分配”了(强调68分别与35和65相乘,68重复出现,所以68被“分配”了),继而用横线画出68被几和几“分配”了?(25和75分别与68相乘,所以68被25和75“分配”了)。这样,不管是乘法分配律的顺向运用,还是逆向运用,都会明显减少出错率。
  3.乘法分配率与乘法结合律相混,如(25×4)×63 =25×4×25×63。
  对策:(1)复习乘法分配率与乘法结合律,并比较它们的区别。
  (2)具体分析比较诸如(25×4)×63和(25+4)×63这一类式子的简算过程及其区别,使学生明确:只有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时,相乘的那一个数才能被“分配”。
  (3)强化这一类相似题的训练。
  4.虽进行了简算,但没有选择比较优化的“破数”方法,使计算更简便。如,一般方法:
  优化方法:
  46×589=(40+6)×589  46×589=46×(600-11)
  624×78=624×(70+8)  624×78=624×(80-2)
  35×99=35×(90+9)   35×99=35×(100-1)
  对策:
  (1)在平时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尽可能选择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2)对于能一题多解的,要让学生经历解題多样性的过程,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最优化的简算方法,并注意积累。
  (3)有的题,其多种解法都很简便,很难界定哪一种是最简便的方法,学生只需选其中的一种简算方法就行。
  5.在计算中很容易出现粗心导致的计算失误的。典型题目:
  125×88
  =125×(80+8)
  =125×80+125×8
  =10000+1000
  =10000000(到最后一步,学生往往会把加算成乘)
  对策:加强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再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
  6.为了简算而简算,离开了简算这一题目要求,在其他计算环境里就没有习惯去运用简算。如,在应用题中列出式子,本可以简算的,但因为应用题没有明确要求计算时要运用简算,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如列式37×26+37×24时,学生往往会先同时算37×26和37×24的积,而不会把37×26+37×24=37×(26+24),使计算简便。
  对策: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将这一简算意识贯穿于所有的计算中,使选择最简便算法成为一种计算习惯。
  7.不注意简算经验的积累,综合运用简算知识的能力不强。
  如,45×589很多学生只想到45×589=(40+5)×589,却没有想到过去学过两位数与11相乘的计算规律,可以45×589=45×(600-11)=45×600-45×11,因为两位数与11相乘,得数是“两头拉中间加”,45×11=495所以45×589=45×(600-11)=45×600-45×11=27000-495=26505。
  对策:
  (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简算经验,并不时地进行一下训练,加强学生记忆。
  (2)把简算培养成为一种计算习惯,当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考虑是否能用简算,怎样简算最简便。
  (3)时不时地进行一下一题多解的训练。
  细节决定成败。小小的一个乘法分配律同样需要教师从细微处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势,当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时不出错或很少出错,学生就会乐于运用,我们常说的“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才会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思考从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自然离不开提出问题。而课堂提问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启发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在思维混沌时——导问  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会“拐弯”,有
期刊
文学鉴赏是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要指向语言文字的“言、象、意”。言,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意,即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意蕴以及读者的情意(包括感受、体验、思想感情反映、审美愉悦和享受,以及精神境界得到的升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
期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堂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有机统一,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
期刊
应试教育状态下的语文教学,会使语文课程迷失方向,不但窄化了语文教学的空间,还丧失了语文学习对于人的多元发展价值。置身这样的教学场景中,语文教师没有了专业乐趣,学生更没有了学习兴趣,这样的语文教学与教育目标严重悖谬。从职业良知出发,我们须回望初心,重拾使命,深刻检讨语文教学的迷误,省视语文教学的初衷,探寻并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应然价值。有鉴于此,笔者拟从自己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出发,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期刊
不知从何时开始,教育无痕成为人们追寻的一种理想境界,或许这正是其无痕与美妙之处: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有”和“无”本来是一对意义相反的哲学概念,更是中国哲学的永恒命题,正如老子《道德经》所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因此“无痕”与“有痕”也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我们常说无中生有,从无到有,有无相
期刊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动方式。教学技能中一大重要技能就是备好课、上好课,达成教学目标,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其中,备课环节尤为重要,充分备课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充分备课,首先应该研读教材,挖掘实质。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谈研读教材的一些收获。  一、初读教材,确立目标  首先看教材,通讀一遍教材内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更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关注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中發展、创新,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数学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课堂里创设“对话”交流,在操作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潜能。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智慧在启发激励中迸发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
期刊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动手操作、实践运用、语言表达、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怎样拼周长最短问题”这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指的是在教师的“智慧理答,有效启发引领”下,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从阅读材料中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推论验证、形成诠释的阅读方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探究性阅读
期刊
“写读结合,单元整合”教学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建立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上的一种关于“写”和“读”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依然是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终点,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整体,统整定标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