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态”,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它在辞海里有几个解释:一是情状;二是神态;三是人情和态度;四是娇媚的神态。在本文指向的内涵是“情状”与“人情与态度”,二者都是反映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心灵境界的外在标尺。换言之,我们要讨论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秉持的一种正确的良好的姿态——包括情感与态度的艺术。
【关键词】情态艺术,尊重与爱,兴趣,专注品质,人格魅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从个体生命成长来说,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功能,另一方面,其个人魅力、职业道德、交往方式与专业能力等也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心智。而心智和道德的状态决定了学生走进社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积极上进型?悲观消极型?善良机智型?野蛮无知型?
教育是一种自我摧毁以便自我重建的活动。对于杜威的经典言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学生的重建过程中受到教学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影响是必然的。本人认为,熟练并成功的掌握教学活动中的情态艺术,是育人成功的关键。下面一一分析之:
情态艺术之一——尊重每一粒种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然的矿石。矿石的品种和质地、矿石生长的起点都是不可变更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素质特征。教师面对一块矿石,是做一名工匠按着产品的模型去将矿石打磨成一件件类似的工艺品,还是根据矿石的材质客观和外观特征,将其精心雕刻成具有它原本特质的优秀的艺术品?这是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或者另外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是,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种子的质量、种子的类别是无法选择的。统一的培养方式将导致部分种子无法很好的发育与成长。
因而,尊重每一粒种子是教育公平的基础。
在此,我想起教育学家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关键信仰:
1.学生天生的能力是教育园艺的起点,也是生长的起点。
2.教育环境是发展天生能力的途径。
3.教育者就是要提供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天生能力。
4.教育永无止境的目标就是成长。
从上面几个信仰可以得知,学生的天生能力是不可忽略并不好改变的。
其中的天生的能力又包括天生的智力水平,天生的性格气质特点,等等。这就好比应当尊重每一块石头的质地特征、它的形态特征、以及石头本身的欲望,希望自己成为那种形式的艺术品!作为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商和情感,兴趣与性格。那么,如何体现尊重?
教学是一项育人的活动。专业教师应当做到坚持教育、引导、鼓舞、鞭策,又要做到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尊重人与教育人虽然在要求上各有侧重,但二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有机统一。
首先,这里的“每一粒种子”,都是自尊自重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尊重学生就会相应地得到学生的尊重,进而转化为他们对教师、对课堂、对教学内容的尊重。这样既提升了教育者在学生心中的人格形象,又可以为教育人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其次,尊重“每一粒种子的成长需求和所需的培养方式”。尊重产生平等,平等产生愉悦,愉悦方能更好的育人!
体现尊重,要力戒“晕轮效应”的认知偏见,避免感情用事。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公平的氛围,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奋发向上的专业学习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也能感到自己的不足。在平时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专业学习进行难度的等级划分,尽量做到循序渐进,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以及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要让全体学生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看到自己跟别人的差距,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会竞争的同时学会合作,进行相互的取长补短了。
因而,当教师在有意无意的出现对学生关注的失衡,或者是教师以传统的方式高高在上,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之后,会引发部分学生的心理危机和行为异常,导致教学进程的障碍。
“尊重每一块石头”、“尊重每一粒种子”,就是尊重学生的原生状态,营造公平的教学与学习环境——这是专业教师进行学生心理和性格、行为培养中必然的追求。既然如此,如何做到尊重生命个体?如何做到教学环境的公平?这就需要接下来本文将要谈到的——爱之能。
情态艺术之二——爱之能
心理精神医师卡尔·梅宁格说:爱能拯救人,无论是施与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每个学生将来都要成为“推销员”,自己就是要推销出去的商品,如果学生自己都不能认可这件商品,甚至自我打折,自我否定,自我贬损,那还怎能指望“客户”来主动购买。在商品极大丰富的现如今,做广告自我吹捧都来不及,谁还会主动非要去买一件连推销员自己都不说好甚至还说坏的东西呢?
因此,“自爱与爱人”应当说是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爱,付出爱,是教师的一种能力,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促进自己爱之能的成长?
1.教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我记得在国外的某著名教育学家曾说过:和年轻人接触时产生自然之爱,学习知识时产生自然之爱,对知识的爱激发他人对智慧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人对某一科目的特殊爱好。可见,爱是充斥整个育人过程的自然形式和重要因子。因而,爱的能力是教师应当具备的。怎样的人更具备爱的能力?
这里有另外一个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焦虑和忧郁的人是一个不快乐和低效的教育者。因而,教师应当拥有积极乐观的性格,喜欢和热爱和青年人在一起。假如教师不具备这种爱,学生也会很快发现,教师不喜欢和他们在一起,教师的工作也是出于迫不得已。因而,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实际上意味着保持了对学生、以及对新鲜事物的热爱,对生命本身的爱。这种爱,是人格教育、心灵滋润的原始动力之一。
2.保持对知识的永恒的爱。专业教师要在专业上给学生树立一个标杆,让学生从这个标杆上看到知识的能量,知识的美,以及知识对社会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因而,教师本人就应当永久的保持对知识的更新换代与孜孜不倦的追求。何以此言?其一,从某个意义上说,教师对知识的热爱可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重建,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更好的专业素养,从而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专业精神,谁说不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3.热爱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其实,这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手段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如果要将这个也作为爱的能力的一部分,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专业教师需要在教学的手段、课堂的驾驭能力等方面不断的努力。
综上所述,尊重与爱,是教师应当拥有的最好情态。在教师良好的情态下,学生会在自身的个性与兴趣中去选择他们所感受的、所思考的、所信任的专业与关于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品质,并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或者激发他们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而努力的愿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态艺术,促进个体心灵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学原理》.
[2] JUDY C.AYCOCK著.《杜威与教学的艺术》.
[3]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4] 袁正国.《当代教育学》.
【关键词】情态艺术,尊重与爱,兴趣,专注品质,人格魅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从个体生命成长来说,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功能,另一方面,其个人魅力、职业道德、交往方式与专业能力等也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心智。而心智和道德的状态决定了学生走进社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积极上进型?悲观消极型?善良机智型?野蛮无知型?
教育是一种自我摧毁以便自我重建的活动。对于杜威的经典言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学生的重建过程中受到教学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影响是必然的。本人认为,熟练并成功的掌握教学活动中的情态艺术,是育人成功的关键。下面一一分析之:
情态艺术之一——尊重每一粒种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然的矿石。矿石的品种和质地、矿石生长的起点都是不可变更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素质特征。教师面对一块矿石,是做一名工匠按着产品的模型去将矿石打磨成一件件类似的工艺品,还是根据矿石的材质客观和外观特征,将其精心雕刻成具有它原本特质的优秀的艺术品?这是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或者另外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是,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种子的质量、种子的类别是无法选择的。统一的培养方式将导致部分种子无法很好的发育与成长。
因而,尊重每一粒种子是教育公平的基础。
在此,我想起教育学家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关键信仰:
1.学生天生的能力是教育园艺的起点,也是生长的起点。
2.教育环境是发展天生能力的途径。
3.教育者就是要提供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天生能力。
4.教育永无止境的目标就是成长。
从上面几个信仰可以得知,学生的天生能力是不可忽略并不好改变的。
其中的天生的能力又包括天生的智力水平,天生的性格气质特点,等等。这就好比应当尊重每一块石头的质地特征、它的形态特征、以及石头本身的欲望,希望自己成为那种形式的艺术品!作为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商和情感,兴趣与性格。那么,如何体现尊重?
教学是一项育人的活动。专业教师应当做到坚持教育、引导、鼓舞、鞭策,又要做到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尊重人与教育人虽然在要求上各有侧重,但二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有机统一。
首先,这里的“每一粒种子”,都是自尊自重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尊重学生就会相应地得到学生的尊重,进而转化为他们对教师、对课堂、对教学内容的尊重。这样既提升了教育者在学生心中的人格形象,又可以为教育人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其次,尊重“每一粒种子的成长需求和所需的培养方式”。尊重产生平等,平等产生愉悦,愉悦方能更好的育人!
体现尊重,要力戒“晕轮效应”的认知偏见,避免感情用事。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公平的氛围,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奋发向上的专业学习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也能感到自己的不足。在平时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专业学习进行难度的等级划分,尽量做到循序渐进,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以及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要让全体学生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看到自己跟别人的差距,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会竞争的同时学会合作,进行相互的取长补短了。
因而,当教师在有意无意的出现对学生关注的失衡,或者是教师以传统的方式高高在上,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之后,会引发部分学生的心理危机和行为异常,导致教学进程的障碍。
“尊重每一块石头”、“尊重每一粒种子”,就是尊重学生的原生状态,营造公平的教学与学习环境——这是专业教师进行学生心理和性格、行为培养中必然的追求。既然如此,如何做到尊重生命个体?如何做到教学环境的公平?这就需要接下来本文将要谈到的——爱之能。
情态艺术之二——爱之能
心理精神医师卡尔·梅宁格说:爱能拯救人,无论是施与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每个学生将来都要成为“推销员”,自己就是要推销出去的商品,如果学生自己都不能认可这件商品,甚至自我打折,自我否定,自我贬损,那还怎能指望“客户”来主动购买。在商品极大丰富的现如今,做广告自我吹捧都来不及,谁还会主动非要去买一件连推销员自己都不说好甚至还说坏的东西呢?
因此,“自爱与爱人”应当说是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爱,付出爱,是教师的一种能力,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促进自己爱之能的成长?
1.教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我记得在国外的某著名教育学家曾说过:和年轻人接触时产生自然之爱,学习知识时产生自然之爱,对知识的爱激发他人对智慧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人对某一科目的特殊爱好。可见,爱是充斥整个育人过程的自然形式和重要因子。因而,爱的能力是教师应当具备的。怎样的人更具备爱的能力?
这里有另外一个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焦虑和忧郁的人是一个不快乐和低效的教育者。因而,教师应当拥有积极乐观的性格,喜欢和热爱和青年人在一起。假如教师不具备这种爱,学生也会很快发现,教师不喜欢和他们在一起,教师的工作也是出于迫不得已。因而,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实际上意味着保持了对学生、以及对新鲜事物的热爱,对生命本身的爱。这种爱,是人格教育、心灵滋润的原始动力之一。
2.保持对知识的永恒的爱。专业教师要在专业上给学生树立一个标杆,让学生从这个标杆上看到知识的能量,知识的美,以及知识对社会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因而,教师本人就应当永久的保持对知识的更新换代与孜孜不倦的追求。何以此言?其一,从某个意义上说,教师对知识的热爱可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重建,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更好的专业素养,从而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专业精神,谁说不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3.热爱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其实,这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手段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如果要将这个也作为爱的能力的一部分,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专业教师需要在教学的手段、课堂的驾驭能力等方面不断的努力。
综上所述,尊重与爱,是教师应当拥有的最好情态。在教师良好的情态下,学生会在自身的个性与兴趣中去选择他们所感受的、所思考的、所信任的专业与关于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品质,并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或者激发他们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而努力的愿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态艺术,促进个体心灵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学原理》.
[2] JUDY C.AYCOCK著.《杜威与教学的艺术》.
[3]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4] 袁正国.《当代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