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体味文字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朗读教学中,可以按照感知朗读、情境朗读、个性朗读的方式,体验文章传递的感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021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清晰响亮地念出来,把书面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朗读训练,而到了中学阶段,教师对朗读教学的关注程度有所下降,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更能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学生可以用朗读的方式感受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
一、感知朗读,让学生会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伊始,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朗读的兴趣最容易被激发出来,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机会,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语文课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较强,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将这一点体现出来,这就要靠朗读。初中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朗读技能,但朗读水平依然有待提高。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朗读技术指导,使学生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内涵。通过反复朗读,提升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和朗读的积极性。
在学习《三颗枸杞豆》时,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播放课文范读音频,学生听得非常投入。教师给出具体提示:朗读要把握基调,也就是感情基础,确定语气语调,还要掌握好语速,不能太快,要有回味的余地。学生开始朗读练习,小组内展示,班级内展示。教师结合学生朗读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快速进入朗读情绪之中。学生在感知全文基础上反复朗读,强化了朗读效果,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朗读技巧,又读出了情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二、情境朗读,让学生乐读
所谓的情境朗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创设或引入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快乐地朗读。情境朗读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完成,既可以通过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音乐,渲染氛围,也可以通过分角色扮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人物情感心理的变化,教师亦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激起学生朗读的情感。情境朗读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感悟,更能传递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位教师在讲《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回想冬天的场景,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后初读课文,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由此,学生知道作者写的是冬天的济南,并且了解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在讲解第5自然段时提出问题:“济南有山有水,上面写了山的美,那水的特点是什么?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学生回答:“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可以用‘水藻真绿’来概括。”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济南,更没有见过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总是读不出水的特点。这时候教师投影出济南冬天水的照片,水的特点很直观地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济南冬天水的特点。
三、个性朗读,让学生爱读
莎士比亚说过:“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显然,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呈现出来的朗读的效果也就不同。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个性不同,朗读的方式、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很多学生的朗读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朗读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有的学生读书声音太小,有的学生总是漏字、添字,还有的学生把握不好声调、语调的变化,这些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正确朗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性特长。有些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朗读,教师要在鼓励的同时恰当进行指导,保证学生的朗读既能与文本相符合,又能展现出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爱上朗读。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由于课文太长,教师采取快速跳读的方式学习全文,梳理情节脉络。在学到第三部分时,教师对学生说:“皇帝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就先派一位大臣去看衣料,课文是如何描写老大臣的心理的?试着把它读出来。”有个学生在读“我的老天爷!”这一句时,把“老天爷”读重音,三个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就将老大臣惊讶的心理表现出来了。 还有一个同学在读“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时,不但将“愚蠢”两个字重读,而且还将手放到头上,再配上疑惑的表情,将老大臣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朗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思维表达的能力,并且对说、写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格外重要,语文教师可通过创设特定的朗读情景、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朗读、展现自我的个性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强化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021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清晰响亮地念出来,把书面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朗读训练,而到了中学阶段,教师对朗读教学的关注程度有所下降,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更能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学生可以用朗读的方式感受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
一、感知朗读,让学生会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伊始,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朗读的兴趣最容易被激发出来,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机会,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语文课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较强,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将这一点体现出来,这就要靠朗读。初中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朗读技能,但朗读水平依然有待提高。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朗读技术指导,使学生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内涵。通过反复朗读,提升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和朗读的积极性。
在学习《三颗枸杞豆》时,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播放课文范读音频,学生听得非常投入。教师给出具体提示:朗读要把握基调,也就是感情基础,确定语气语调,还要掌握好语速,不能太快,要有回味的余地。学生开始朗读练习,小组内展示,班级内展示。教师结合学生朗读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快速进入朗读情绪之中。学生在感知全文基础上反复朗读,强化了朗读效果,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朗读技巧,又读出了情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二、情境朗读,让学生乐读
所谓的情境朗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创设或引入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快乐地朗读。情境朗读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完成,既可以通过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音乐,渲染氛围,也可以通过分角色扮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人物情感心理的变化,教师亦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激起学生朗读的情感。情境朗读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感悟,更能传递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位教师在讲《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回想冬天的场景,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后初读课文,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由此,学生知道作者写的是冬天的济南,并且了解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在讲解第5自然段时提出问题:“济南有山有水,上面写了山的美,那水的特点是什么?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学生回答:“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可以用‘水藻真绿’来概括。”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济南,更没有见过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总是读不出水的特点。这时候教师投影出济南冬天水的照片,水的特点很直观地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济南冬天水的特点。
三、个性朗读,让学生爱读
莎士比亚说过:“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显然,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呈现出来的朗读的效果也就不同。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个性不同,朗读的方式、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很多学生的朗读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朗读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有的学生读书声音太小,有的学生总是漏字、添字,还有的学生把握不好声调、语调的变化,这些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正确朗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性特长。有些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朗读,教师要在鼓励的同时恰当进行指导,保证学生的朗读既能与文本相符合,又能展现出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爱上朗读。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由于课文太长,教师采取快速跳读的方式学习全文,梳理情节脉络。在学到第三部分时,教师对学生说:“皇帝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就先派一位大臣去看衣料,课文是如何描写老大臣的心理的?试着把它读出来。”有个学生在读“我的老天爷!”这一句时,把“老天爷”读重音,三个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就将老大臣惊讶的心理表现出来了。 还有一个同学在读“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时,不但将“愚蠢”两个字重读,而且还将手放到头上,再配上疑惑的表情,将老大臣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朗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思维表达的能力,并且对说、写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格外重要,语文教师可通过创设特定的朗读情景、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朗读、展现自我的个性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强化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