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纳·弗孔:《暑假》,和摄影相遇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dori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是1975年秋天,法国小伙儿贝尔纳·弗孔的母亲拍了一幅照片:家人坐在树下的长椅上,面前是两个人形模特儿(弗孔一家当时就做这种模特儿的买卖),树上的枯叶不时落下——“那是我爸在树上摇下来的。”2012年夏天,弗孔在北京这样回忆。也许谁也不曾想到,那个温情的家庭场景里,正滋长着一颗即将投身于摄影艺术的心。
  童年
  弗孔1950年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吕贝隆。在那片土地上,童年的记忆就是清澈的阳光,成片的薰衣草,慵懒的午睡,薄荷汽水,无忧无虑的伙伴聚会……“我疯狂地加入到了创造美的工程中,加入到了我母亲那种爱的工程中。”
  在孩提时代,弗孔相信整个世界是在笔直前进的,前路一片光明。“我迷恋五十年代,我身心经历的那种光芒。但所有我描述的那一切很快就消失了,我开始隐约感到事物的错综复杂、矛盾,天真时代的结束,以及幸福的消散。” 在乡村里用橡木做的小床上,少年弗孔曾经为此痛哭。
  儿时的弗孔就用过相机,他发现,照片可以记录下让他发颤的瞬间,但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艺术。15岁,怀着巨大的热情、拯救自己的希望,弗孔投身于绘画,却始终感觉到自己笔触笨拙,绘画对他而言更像是个深渊。他也试图在童年的照片上作画——通过选择性地着色来强调自己想要表达的主体。他还在抽屉式的匣子里堆砌组合一些物件,使之成为一件件“作品”……但直到1976年的夏天他被一个灵感击中,才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的狂喜——弗孔终于与摄影相遇了。
  造像
  法国是摄影术的故乡。上世纪70年代,抓取、定格客观事物发展中的决定性瞬间,仍然是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广受世人推崇的摄影主张。而弗孔遇到的摄影,和他们的却是两个朝向。
  1976年,弗孔继续做着从法国各地各大商场收购橱窗人体模特儿的生意。“忽然有一天,我重新打量它们,不再把它们看作漂亮的旧物,突然感觉到这些人形模特儿在呼唤我为它们赋予生命,让它们重生一次。”
  跟随这种召唤,弗孔回到普罗旺斯,开始了他的Stage Photography(执导摄影)生涯。“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身体里的能量喷薄欲出,就像一支拉满弓的箭。我把各种人形模特儿塞满了我的皮卡,一气不停地开始了我的旅行:从童年时的房间到克勒兹的教堂公墓,从圣托里尼的游泳池到阿尔勒城的海滨小镇。每到一处,我快速地摆设好模特儿,完成拍摄后打包上路,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童年记忆,普罗旺斯的风景,想象,光线,以及人形模特儿……给弗孔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灵感,在近5年的时间里,他乐此不疲地装扮模特儿、搭设场景、安置物件,再把它们摄入画面。他像作家普鲁斯特一般,在对细节的迷恋中追寻逝去的时光。他相信,艺术通过重新修复生活,可以比生活本身更真实。
  伴随这一系列作品《暑假》的创作,青年弗孔似乎重归童年,再度被异乎成人世界的迷人光彩所照耀。童年已经消散,而弗孔用他根据回忆和想象,描摹、搭设出的那些场景,绕开了具体真实的人物,却依然向自己和我们证实——那些美好,的确曾经存在。这正如我们回忆儿时,早已记不清伙伴的面容,却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感受。
  自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故乡。弗孔镜头下的花田、树林、河流、山峦……这些外部景物,很自然地引领我们回到故乡,从人形模特儿的服饰、姿态中读出真实。弗孔说:“我在执导摄影中已经察觉到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利用大自然本身作为背景。即便我用了很多道具,但画面的景深是符合真实的、背景还是自然的。如果说我的执导摄影作品成功了,我觉得就是自然为它赢得了血肉,赢得了生命。”
  通过人形模特儿,弗孔发现了隐藏在相机背后的摄影的力量,尝试去创造一个忠于自己感受的世界,在那里珍藏他经历过的美和爱,使它们免受时光的侵蚀。他成功了。
  在拍摄《暑假》的过程中,弗孔渐渐发现,人形模特儿对于营造真实情境、对于他的摄影也并非不可或缺。于是他在之后的系列作品《时光的可能变化》、《爱之屋》、《冬之屋和金之屋》中,他放弃了它们,从户外到室内,再造、拍摄了大量的场景。弗孔说:“摄影的力量就是通过这样的照片,暗示给你,让你自己可以去想象生命的强烈的痕迹,那是表达生命的另外一种方式。通过生命的缺席,使得生命的在场变得更加强烈、更加明确。”在我看来,这几个系列更多地传达的是对童年消散后的感伤和怀恋,有点类似于“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情境。
  弗孔的感受非常细腻。比如蓝色墙壁的空房间里堆积着白色的粉末,屋顶吊挂着亮闪闪的、似乎未及清除的节日装饰,弗孔非常喜欢自己营造的这个画面,因为里面有“童年的异乎寻常的孤独,但又是一种可以承受的孤独。”
  有人觉得弗孔的一些画面神秘甚至诡异,这多半源于他想象力、表达方式的独特。比如他非常喜欢在画面中使用“火”这一元素,在他看来,火意味着生命、欲望、光明,而不是毁灭。所以,他布置出的露天晚宴上,乡村小屋的桌子下,嬉戏玩耍过的田地上空,都可能出现旺盛的火焰。这种非常个人化的表达,使弗孔的画面充满戏剧性和视觉张力,新鲜的语汇同时赋予观看者进行多种解读的可能,使这些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
  采访中被问到他发明的在画面中“造火”的技术,弗孔显得有点神秘:“那是我的个人发明,简单说,就是用糖和除草剂什么的混合起来作为燃料。”
  弗孔在之后的《偶像与牺牲》系列里,把少年的肖像与血色的风景穿插并置,体现出了很强的实验性。在《词句》、《影像的终结》系列中,弗孔先后创造出在风景中、在儿童肌体上“书写”词句的独特形式,词句逐渐成为画面中的主要元素,弗孔用它们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甚至生命哲思。视觉性的、外在的画面其实已经不足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内容,摄影于弗孔几乎成了一种写作形式,于是他在1995年宣布停止摄影,转而进行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
  礼物
  尽管弗孔早已不再摄影,但他的摄影作品却仍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受到关注和喜爱。人们认为他较早、较明确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摄影变记录为表达的艺术主张,而将他奉为后现代摄影的先驱人物。很多后辈从他的作品中获取灵感。
  6月到9月,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之一,题为《弗孔——梦镜》的弗孔个人作品展在北京元·空间举行,展出近60幅他的摄影作品,由他的挚友、法国文化项目策划人柯梅燕(Myriam Krager)和中国摄影评论家顾铮共同选定,内容涉及他较早创作的4个系列。展出作品是弗孔请人用特殊工艺制作的,与他在网站上展示的影像效果颇有不同。问他哪种效果更接近于他对童年“轻盈”、“透明”的感受,弗孔的回答是:“当年选定这一工艺,主要是出于长久保存的考虑。对摄影来说,困难在于没有‘原作’的概念,无论请人洗印放大的作品还是网站上展示的作品,都只是提供了参考的价值。绘画是可以回到原材料的,而摄影是流动的,像诗歌一样。”
  像对以往他的所有重要展览一样,这次弗孔也亲临展场,并给观众准备了不少小礼物。
  而其实弗孔的很多时间都在准备礼物,“因为我喜欢付出、给与的感觉,”弗孔认真地向我解释,“在北非突尼斯,我曾经把礼物藏在树上,还有一些钱。我相信牧羊人会在我走之后找到它们。”弗孔是希望得到礼物的人的喜悦里没有负担。他说:“我喜欢这样带给人们快乐。”有一年他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所有参观者可以从他的乡间小屋免费带走一件展品,而他本人并不在场。想来,日后每每看着展览的录影,看着陪伴自己童年甚至青年时代的各种物什被一件件带走,弗孔的内心应该是充满喜悦的。
  弗孔说他害怕孤独,从不独自旅行。提到成长,他说,与其在成长中衰老、死亡,结束生命中的快乐和幸福,他宁愿没有开始。而第二次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大城市给他的印象很好,“我甚至相信,这里蕴藏着更新整个世界的力量”。
  访谈中弗孔谈到《柏林苍穹下》,天使在城市上空收集人间美好时光的情节,他说,那部电影对他来说“意味深长”。其实,此次展出的《弗孔——梦镜》,又何尝不是弗孔给成人世界的一份厚礼呢?
  (感谢树才先生对本文采访工作所做的口译。)
其他文献
新年适合总结与展望。路透社和法新社在2012年12月初,就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各自的年度照片。法新社160张左右,而路透社一口气拿出600多张。  不平静的2012年终于过去。全人类的共同末日并未如预言般来临。被裹挟在命运的汪洋里,我们没能登上一条共同的大船,只能背靠背,面对各自的洪水,与苦难斗争,与命运和解,让自己幸存,让生活继续。  2012年1月5日,在荷兰的Dordrecht,一名男子站在窗户
期刊
五、单色摄影的创作  数码单色摄影的创作空间非常大,可以全方位展示作者的创作风格。充分利用黑白影调关系与构成要素,发挥数字影像的艺术处理手段,能使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种创意无需标准,更没有限制,只需要作者发挥超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单色摄影作品丰富的内涵。  用彩色表现事物,利用颜色这件绚丽的外衣,有时可以掩盖很多形式上的缺陷。黑白摄影正与其相反,只能依靠黑、白、灰来展示一切,在严肃中带有
期刊
作为一个母亲,我欣喜于每一个新年的到来。因为它是春天的萌动,是孩子的窜高,是希望的孕育,是太阳的升起。当雪线从地平线上渐渐退却,2013大幕拉开万象更新。  让我时时心忧的,是一本杂志的成长,艰难远甚于孩童,尤其在当下,这个挣钱是王道,似乎每个人分分钟都在往前冲、顾不上稍事停下看看周围的年代。我们都是时代的囚徒,逃不脱今天浮躁的侵袭,但理智的取景器,仍然能够告诉你什么才是生活真正的焦点。比如,我们
期刊
历史上,大底片相机曾经是获得有效画幅尺寸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放大技术的出现和改良,底片和体积相对较小的相机开始流行,相机小型化逐渐受到制造商的倡导。1924年莱茨公司向市场推出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的小型相机,随后成为批量生产35毫米高级小型相机的重要厂家。1930年代,一些著名的相机生产商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比如,实力上比莱茨公司更为雄厚的卡尔·蔡司公司,还有美国的柯达公司等等。此外,一些名不见经传
期刊
编者按:几十年来,新华社的体育摄影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为国人乃至世界见证了赛场上的万千气象。奥运赛场的一个个精彩表现,离不开大小比赛的磨练和积累——这话适合体育健将,同样可以用来形容场边的体育记者们。奥运在即,希望新华社记者们撰写的经验文章,能够为赶赴体育新闻赛场的各位同仁和体育摄影爱好者提供些许帮助,以便拍到更多精彩作品。  “田径”是径赛、田赛和全能比赛的全称。以高度和距离长度计算成绩的跳跃、
期刊
5月24日,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在京举行了腾彩PIXMA喷墨打印机春季新品发布会,发布了4款彩色版多功能照片一体机:腾彩PIXMA MG6280金棕色版/白色版和腾彩PIXMA MG3180酒红色版/白色版。全新发布的4款彩色版多功能照片一体机,打破了传统打印机沉稳的黑色外观形象,呈现出缤纷的机身颜色。本次发布彩色版照片一体机是佳能色彩战略的重要一步,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小泽秀树先生出席了发布
期刊
当摄影术发明的时候,英国开始进入长达64年、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虽然维多利亚的头衔并不多:英国女王兼印度女皇,但至少在名义上,她是人类有史以来权力最大、拥有地盘最多的人,远在南非挖出来的最大钻石,谁都不敢私藏,只能给她,只是她没赶上,给了她的儿子。这个身高只有一米五二的金发小女子,除了为英国生了九个孩子以外,似乎并无多大实际贡献,吃的是乔治三世和乔治四世的红利。乔治三世、四世
期刊
拍人像这几年,我总是在寻找现实中最纯真的存在。看惯了时尚加性感,看惯了诱惑与个性,看惯了浓妆与艳抹,感慨万千。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人们在灯红酒绿、在繁华都市中忙碌,在为生计而奔忙,所流露出的眼神太多是浮躁、是迷茫。  回忆我们的青春岁月,那时是多么地纯真和憧憬,于是想拍一组反映那个年代题材的片子,人像组照《关中往事》由此产生。我力图表现关中女人的生活、学习、奋发向上的风采。于是,赶快定制了两
期刊
摄影师自述  这组照片的想法,来源于对人与人之间更亲近的关系的渴望,同时我也想探寻被摄主体的复杂性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性中有趣的一面。  这些照片是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摄的,拍摄时距离被摄主体的脸部只有几英寸。像是要偷走被摄体的呼吸一样,广角镜头制造出夸张的效果,重新探索了人像摄影的定义。然而由于拍摄时的近距离接触,拍摄间歇的停顿也可能成为“长时间”的尴尬,只要控制好这段时间,就可以让一贯严肃的人在距
期刊
1991年,程敏还是武汉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学生。教摄影基础课的老师对各种光学原理、光的量度计算、感光材料的特性非常熟悉,讲课时经常随手拈来,形象、生动。程敏一下子就被奇妙的光给迷住了。  自然光通过一片透镜的折射,其方向就发生了变化,而相机的发明者通过透镜组合,能够把不可捉摸的光线“降伏”,集合、发散,在毛玻璃上形成摄影师需要的影像。程敏一度沉浸在这个新的世界,整天琢磨着焦点、焦距、透镜……  幸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