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是1975年秋天,法国小伙儿贝尔纳·弗孔的母亲拍了一幅照片:家人坐在树下的长椅上,面前是两个人形模特儿(弗孔一家当时就做这种模特儿的买卖),树上的枯叶不时落下——“那是我爸在树上摇下来的。”2012年夏天,弗孔在北京这样回忆。也许谁也不曾想到,那个温情的家庭场景里,正滋长着一颗即将投身于摄影艺术的心。
童年
弗孔1950年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吕贝隆。在那片土地上,童年的记忆就是清澈的阳光,成片的薰衣草,慵懒的午睡,薄荷汽水,无忧无虑的伙伴聚会……“我疯狂地加入到了创造美的工程中,加入到了我母亲那种爱的工程中。”
在孩提时代,弗孔相信整个世界是在笔直前进的,前路一片光明。“我迷恋五十年代,我身心经历的那种光芒。但所有我描述的那一切很快就消失了,我开始隐约感到事物的错综复杂、矛盾,天真时代的结束,以及幸福的消散。” 在乡村里用橡木做的小床上,少年弗孔曾经为此痛哭。
儿时的弗孔就用过相机,他发现,照片可以记录下让他发颤的瞬间,但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艺术。15岁,怀着巨大的热情、拯救自己的希望,弗孔投身于绘画,却始终感觉到自己笔触笨拙,绘画对他而言更像是个深渊。他也试图在童年的照片上作画——通过选择性地着色来强调自己想要表达的主体。他还在抽屉式的匣子里堆砌组合一些物件,使之成为一件件“作品”……但直到1976年的夏天他被一个灵感击中,才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的狂喜——弗孔终于与摄影相遇了。
造像
法国是摄影术的故乡。上世纪70年代,抓取、定格客观事物发展中的决定性瞬间,仍然是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广受世人推崇的摄影主张。而弗孔遇到的摄影,和他们的却是两个朝向。
1976年,弗孔继续做着从法国各地各大商场收购橱窗人体模特儿的生意。“忽然有一天,我重新打量它们,不再把它们看作漂亮的旧物,突然感觉到这些人形模特儿在呼唤我为它们赋予生命,让它们重生一次。”
跟随这种召唤,弗孔回到普罗旺斯,开始了他的Stage Photography(执导摄影)生涯。“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身体里的能量喷薄欲出,就像一支拉满弓的箭。我把各种人形模特儿塞满了我的皮卡,一气不停地开始了我的旅行:从童年时的房间到克勒兹的教堂公墓,从圣托里尼的游泳池到阿尔勒城的海滨小镇。每到一处,我快速地摆设好模特儿,完成拍摄后打包上路,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童年记忆,普罗旺斯的风景,想象,光线,以及人形模特儿……给弗孔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灵感,在近5年的时间里,他乐此不疲地装扮模特儿、搭设场景、安置物件,再把它们摄入画面。他像作家普鲁斯特一般,在对细节的迷恋中追寻逝去的时光。他相信,艺术通过重新修复生活,可以比生活本身更真实。
伴随这一系列作品《暑假》的创作,青年弗孔似乎重归童年,再度被异乎成人世界的迷人光彩所照耀。童年已经消散,而弗孔用他根据回忆和想象,描摹、搭设出的那些场景,绕开了具体真实的人物,却依然向自己和我们证实——那些美好,的确曾经存在。这正如我们回忆儿时,早已记不清伙伴的面容,却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感受。
自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故乡。弗孔镜头下的花田、树林、河流、山峦……这些外部景物,很自然地引领我们回到故乡,从人形模特儿的服饰、姿态中读出真实。弗孔说:“我在执导摄影中已经察觉到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利用大自然本身作为背景。即便我用了很多道具,但画面的景深是符合真实的、背景还是自然的。如果说我的执导摄影作品成功了,我觉得就是自然为它赢得了血肉,赢得了生命。”
通过人形模特儿,弗孔发现了隐藏在相机背后的摄影的力量,尝试去创造一个忠于自己感受的世界,在那里珍藏他经历过的美和爱,使它们免受时光的侵蚀。他成功了。
在拍摄《暑假》的过程中,弗孔渐渐发现,人形模特儿对于营造真实情境、对于他的摄影也并非不可或缺。于是他在之后的系列作品《时光的可能变化》、《爱之屋》、《冬之屋和金之屋》中,他放弃了它们,从户外到室内,再造、拍摄了大量的场景。弗孔说:“摄影的力量就是通过这样的照片,暗示给你,让你自己可以去想象生命的强烈的痕迹,那是表达生命的另外一种方式。通过生命的缺席,使得生命的在场变得更加强烈、更加明确。”在我看来,这几个系列更多地传达的是对童年消散后的感伤和怀恋,有点类似于“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情境。
弗孔的感受非常细腻。比如蓝色墙壁的空房间里堆积着白色的粉末,屋顶吊挂着亮闪闪的、似乎未及清除的节日装饰,弗孔非常喜欢自己营造的这个画面,因为里面有“童年的异乎寻常的孤独,但又是一种可以承受的孤独。”
有人觉得弗孔的一些画面神秘甚至诡异,这多半源于他想象力、表达方式的独特。比如他非常喜欢在画面中使用“火”这一元素,在他看来,火意味着生命、欲望、光明,而不是毁灭。所以,他布置出的露天晚宴上,乡村小屋的桌子下,嬉戏玩耍过的田地上空,都可能出现旺盛的火焰。这种非常个人化的表达,使弗孔的画面充满戏剧性和视觉张力,新鲜的语汇同时赋予观看者进行多种解读的可能,使这些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
采访中被问到他发明的在画面中“造火”的技术,弗孔显得有点神秘:“那是我的个人发明,简单说,就是用糖和除草剂什么的混合起来作为燃料。”
弗孔在之后的《偶像与牺牲》系列里,把少年的肖像与血色的风景穿插并置,体现出了很强的实验性。在《词句》、《影像的终结》系列中,弗孔先后创造出在风景中、在儿童肌体上“书写”词句的独特形式,词句逐渐成为画面中的主要元素,弗孔用它们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甚至生命哲思。视觉性的、外在的画面其实已经不足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内容,摄影于弗孔几乎成了一种写作形式,于是他在1995年宣布停止摄影,转而进行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
礼物
尽管弗孔早已不再摄影,但他的摄影作品却仍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受到关注和喜爱。人们认为他较早、较明确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摄影变记录为表达的艺术主张,而将他奉为后现代摄影的先驱人物。很多后辈从他的作品中获取灵感。
6月到9月,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之一,题为《弗孔——梦镜》的弗孔个人作品展在北京元·空间举行,展出近60幅他的摄影作品,由他的挚友、法国文化项目策划人柯梅燕(Myriam Krager)和中国摄影评论家顾铮共同选定,内容涉及他较早创作的4个系列。展出作品是弗孔请人用特殊工艺制作的,与他在网站上展示的影像效果颇有不同。问他哪种效果更接近于他对童年“轻盈”、“透明”的感受,弗孔的回答是:“当年选定这一工艺,主要是出于长久保存的考虑。对摄影来说,困难在于没有‘原作’的概念,无论请人洗印放大的作品还是网站上展示的作品,都只是提供了参考的价值。绘画是可以回到原材料的,而摄影是流动的,像诗歌一样。”
像对以往他的所有重要展览一样,这次弗孔也亲临展场,并给观众准备了不少小礼物。
而其实弗孔的很多时间都在准备礼物,“因为我喜欢付出、给与的感觉,”弗孔认真地向我解释,“在北非突尼斯,我曾经把礼物藏在树上,还有一些钱。我相信牧羊人会在我走之后找到它们。”弗孔是希望得到礼物的人的喜悦里没有负担。他说:“我喜欢这样带给人们快乐。”有一年他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所有参观者可以从他的乡间小屋免费带走一件展品,而他本人并不在场。想来,日后每每看着展览的录影,看着陪伴自己童年甚至青年时代的各种物什被一件件带走,弗孔的内心应该是充满喜悦的。
弗孔说他害怕孤独,从不独自旅行。提到成长,他说,与其在成长中衰老、死亡,结束生命中的快乐和幸福,他宁愿没有开始。而第二次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大城市给他的印象很好,“我甚至相信,这里蕴藏着更新整个世界的力量”。
访谈中弗孔谈到《柏林苍穹下》,天使在城市上空收集人间美好时光的情节,他说,那部电影对他来说“意味深长”。其实,此次展出的《弗孔——梦镜》,又何尝不是弗孔给成人世界的一份厚礼呢?
(感谢树才先生对本文采访工作所做的口译。)
童年
弗孔1950年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吕贝隆。在那片土地上,童年的记忆就是清澈的阳光,成片的薰衣草,慵懒的午睡,薄荷汽水,无忧无虑的伙伴聚会……“我疯狂地加入到了创造美的工程中,加入到了我母亲那种爱的工程中。”
在孩提时代,弗孔相信整个世界是在笔直前进的,前路一片光明。“我迷恋五十年代,我身心经历的那种光芒。但所有我描述的那一切很快就消失了,我开始隐约感到事物的错综复杂、矛盾,天真时代的结束,以及幸福的消散。” 在乡村里用橡木做的小床上,少年弗孔曾经为此痛哭。
儿时的弗孔就用过相机,他发现,照片可以记录下让他发颤的瞬间,但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艺术。15岁,怀着巨大的热情、拯救自己的希望,弗孔投身于绘画,却始终感觉到自己笔触笨拙,绘画对他而言更像是个深渊。他也试图在童年的照片上作画——通过选择性地着色来强调自己想要表达的主体。他还在抽屉式的匣子里堆砌组合一些物件,使之成为一件件“作品”……但直到1976年的夏天他被一个灵感击中,才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的狂喜——弗孔终于与摄影相遇了。
造像
法国是摄影术的故乡。上世纪70年代,抓取、定格客观事物发展中的决定性瞬间,仍然是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广受世人推崇的摄影主张。而弗孔遇到的摄影,和他们的却是两个朝向。
1976年,弗孔继续做着从法国各地各大商场收购橱窗人体模特儿的生意。“忽然有一天,我重新打量它们,不再把它们看作漂亮的旧物,突然感觉到这些人形模特儿在呼唤我为它们赋予生命,让它们重生一次。”
跟随这种召唤,弗孔回到普罗旺斯,开始了他的Stage Photography(执导摄影)生涯。“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身体里的能量喷薄欲出,就像一支拉满弓的箭。我把各种人形模特儿塞满了我的皮卡,一气不停地开始了我的旅行:从童年时的房间到克勒兹的教堂公墓,从圣托里尼的游泳池到阿尔勒城的海滨小镇。每到一处,我快速地摆设好模特儿,完成拍摄后打包上路,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童年记忆,普罗旺斯的风景,想象,光线,以及人形模特儿……给弗孔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灵感,在近5年的时间里,他乐此不疲地装扮模特儿、搭设场景、安置物件,再把它们摄入画面。他像作家普鲁斯特一般,在对细节的迷恋中追寻逝去的时光。他相信,艺术通过重新修复生活,可以比生活本身更真实。
伴随这一系列作品《暑假》的创作,青年弗孔似乎重归童年,再度被异乎成人世界的迷人光彩所照耀。童年已经消散,而弗孔用他根据回忆和想象,描摹、搭设出的那些场景,绕开了具体真实的人物,却依然向自己和我们证实——那些美好,的确曾经存在。这正如我们回忆儿时,早已记不清伙伴的面容,却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感受。
自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故乡。弗孔镜头下的花田、树林、河流、山峦……这些外部景物,很自然地引领我们回到故乡,从人形模特儿的服饰、姿态中读出真实。弗孔说:“我在执导摄影中已经察觉到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利用大自然本身作为背景。即便我用了很多道具,但画面的景深是符合真实的、背景还是自然的。如果说我的执导摄影作品成功了,我觉得就是自然为它赢得了血肉,赢得了生命。”
通过人形模特儿,弗孔发现了隐藏在相机背后的摄影的力量,尝试去创造一个忠于自己感受的世界,在那里珍藏他经历过的美和爱,使它们免受时光的侵蚀。他成功了。
在拍摄《暑假》的过程中,弗孔渐渐发现,人形模特儿对于营造真实情境、对于他的摄影也并非不可或缺。于是他在之后的系列作品《时光的可能变化》、《爱之屋》、《冬之屋和金之屋》中,他放弃了它们,从户外到室内,再造、拍摄了大量的场景。弗孔说:“摄影的力量就是通过这样的照片,暗示给你,让你自己可以去想象生命的强烈的痕迹,那是表达生命的另外一种方式。通过生命的缺席,使得生命的在场变得更加强烈、更加明确。”在我看来,这几个系列更多地传达的是对童年消散后的感伤和怀恋,有点类似于“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情境。
弗孔的感受非常细腻。比如蓝色墙壁的空房间里堆积着白色的粉末,屋顶吊挂着亮闪闪的、似乎未及清除的节日装饰,弗孔非常喜欢自己营造的这个画面,因为里面有“童年的异乎寻常的孤独,但又是一种可以承受的孤独。”
有人觉得弗孔的一些画面神秘甚至诡异,这多半源于他想象力、表达方式的独特。比如他非常喜欢在画面中使用“火”这一元素,在他看来,火意味着生命、欲望、光明,而不是毁灭。所以,他布置出的露天晚宴上,乡村小屋的桌子下,嬉戏玩耍过的田地上空,都可能出现旺盛的火焰。这种非常个人化的表达,使弗孔的画面充满戏剧性和视觉张力,新鲜的语汇同时赋予观看者进行多种解读的可能,使这些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
采访中被问到他发明的在画面中“造火”的技术,弗孔显得有点神秘:“那是我的个人发明,简单说,就是用糖和除草剂什么的混合起来作为燃料。”
弗孔在之后的《偶像与牺牲》系列里,把少年的肖像与血色的风景穿插并置,体现出了很强的实验性。在《词句》、《影像的终结》系列中,弗孔先后创造出在风景中、在儿童肌体上“书写”词句的独特形式,词句逐渐成为画面中的主要元素,弗孔用它们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甚至生命哲思。视觉性的、外在的画面其实已经不足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内容,摄影于弗孔几乎成了一种写作形式,于是他在1995年宣布停止摄影,转而进行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
礼物
尽管弗孔早已不再摄影,但他的摄影作品却仍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受到关注和喜爱。人们认为他较早、较明确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摄影变记录为表达的艺术主张,而将他奉为后现代摄影的先驱人物。很多后辈从他的作品中获取灵感。
6月到9月,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之一,题为《弗孔——梦镜》的弗孔个人作品展在北京元·空间举行,展出近60幅他的摄影作品,由他的挚友、法国文化项目策划人柯梅燕(Myriam Krager)和中国摄影评论家顾铮共同选定,内容涉及他较早创作的4个系列。展出作品是弗孔请人用特殊工艺制作的,与他在网站上展示的影像效果颇有不同。问他哪种效果更接近于他对童年“轻盈”、“透明”的感受,弗孔的回答是:“当年选定这一工艺,主要是出于长久保存的考虑。对摄影来说,困难在于没有‘原作’的概念,无论请人洗印放大的作品还是网站上展示的作品,都只是提供了参考的价值。绘画是可以回到原材料的,而摄影是流动的,像诗歌一样。”
像对以往他的所有重要展览一样,这次弗孔也亲临展场,并给观众准备了不少小礼物。
而其实弗孔的很多时间都在准备礼物,“因为我喜欢付出、给与的感觉,”弗孔认真地向我解释,“在北非突尼斯,我曾经把礼物藏在树上,还有一些钱。我相信牧羊人会在我走之后找到它们。”弗孔是希望得到礼物的人的喜悦里没有负担。他说:“我喜欢这样带给人们快乐。”有一年他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所有参观者可以从他的乡间小屋免费带走一件展品,而他本人并不在场。想来,日后每每看着展览的录影,看着陪伴自己童年甚至青年时代的各种物什被一件件带走,弗孔的内心应该是充满喜悦的。
弗孔说他害怕孤独,从不独自旅行。提到成长,他说,与其在成长中衰老、死亡,结束生命中的快乐和幸福,他宁愿没有开始。而第二次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大城市给他的印象很好,“我甚至相信,这里蕴藏着更新整个世界的力量”。
访谈中弗孔谈到《柏林苍穹下》,天使在城市上空收集人间美好时光的情节,他说,那部电影对他来说“意味深长”。其实,此次展出的《弗孔——梦镜》,又何尝不是弗孔给成人世界的一份厚礼呢?
(感谢树才先生对本文采访工作所做的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