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价值观教育是职业认同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公安院校学生职业认同和职业发展。本文从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际出发进行分析,提出公安院校应遵循职业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尊重个体差异促进职业价值观内化,准确界定内容促进价值观教育实施,结合工作实践促进教育效果外化,从而提高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认同培养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是补充警力的主要渠道。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为公安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公安院校应遵循职业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提高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一、尊重个体差异促进职业价值观内化
  传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趋于理想化,在职业价值目标上强调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对社会多作贡献。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特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脱离学生个体差异基础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缺乏对学生个人职业价值追求的理解,漠视学生个性多样性,不能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差别。单纯的理论说教脱离了学生思想实际,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价值观内化少不了情感认同作为基础。忽视个体差异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没有情感认同,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价值认同。
  凌文辁(1999)经实证研究得出的职业价值观三因素结构,被国内学者广泛运用于后续相关研究中。王筱棠(2009)、吕倩倩(2010)、丁蕾(2012)、陈橙(2013)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这三个维度上,最重视自我发展,其次是保健因素,最后是声望地位。公安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大多会走上公安工作岗位。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动机,对照胜任公安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格特征,分析自身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从事公安工作能实现哪些价值,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化都具有促进作用。尊重个体差异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架起了学生探索内在自我和外在职业的桥梁,促使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价值追求与社会要求、职业规划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进行职业规划。学生愿意了解自身的价值观,愿意接受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准确界定内容促进价值观教育实施
  当前我国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题和内容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与规划,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没有明确的宏观框架。因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个体对职业生活中是非、好坏、善恶、对错的基本判断,社会公认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念往往成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首选内容,模糊了价值观教育和德育的界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塑造学生积极的职业道德观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道德判断往往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而价值观并不等同于道德品质。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帮助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和为什么干。职业价值判断问题,应比职业道德判断问题范围更广。
  应帮助学生一方面进行自我探索,一方面进行职业探索,立足现实,端正心态,追求个人职业理想,实现个人价值。价值观教育应贯穿于各门课程和所有学校生活。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充分发掘显性课程、隐形课程的教育作用,使对学生被动灌输价值观变成学生主动寻求价值。
  三、结合工作实践促进教育效果外化
  受各方面条件限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较少。传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试图将预设的标准职业价值观直接灌输给学生,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尽管这些价值观对学生而言是正确的,缺乏体验的理论灌输违背了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满足不了学生职业情感体验的需要,脱离了工作实践体验的实际,价值观指导行为就缺乏可操作性。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切身利益,学生就难以理解这些价值观与自身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想学也学不会,表面上认可这些价值观,内心难以认同,更谈不上外化。
  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个体不断地对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调整。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更应当强调学生在公安工作实践中调整自身的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对人们的职业行为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相反,公安工作实践中的行为规范、情感体验,也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判断。要利用好如大型活动安保、实习实训等机会,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体验。把自己对公安工作的认知置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公安文化、职业道德规范等与职业价值观养成有关的因素,不断形成和完善职业价值观。经实踐检验的价值观才是能够外化、指导学生行为的价值观。
  四、结论
  公安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遵循职业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正视个体差异,促使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价值追求与社会要求、职业规划结合起来,贯穿于各门课程、学校生活和工作实践,促进职业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从而提高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翔云,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构建[J].职教论坛,2014(05):85-88.
  [2]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04):27-32.
  作者简介
  余恬(1983-),安徽黄山市人,安徽公安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安教育心理学。
其他文献
1 案例背景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二年级数学课程上册的内容,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小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学习图形和空间知识的基础,其对于帮助小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其对于空间的想象力起着很大的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就要从小学生生活中有过的精要为出发点,在小学生进行观察物体的基础之上,借助自己生活中的物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来教学,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能够
期刊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下,初中语文教学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中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课程改革重要的教学目标,贯穿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音乐可以传达任何感情,会改变我们的情绪、更会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潜在力,使人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从生理和心理上受到影响。小学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歌曲和乐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鉴赏、创造美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发怎样促进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提高呢?现在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需转变传统落后
期刊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语文成绩和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因此,现阶段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阅读.在阅读的过
摘要:“潜能生转化”是当前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且是炙手可热的研究话题。高中潜能生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造就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潜能生转化方面,应根据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实现“学校、教师、家庭、社会、个人”五位一体,全面促进潜能生的高效转化。本文分析了高中潜能生的形成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转化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中;潜能生;形成原因;学校;转化  所谓“潜能生”,即家长
摘要:当前各大高校都已经积极开展了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讲解,为此必须要建立起长效教学机制,使其在持续性和常态性以及有效性方面都获得保障,为此论文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策略认为首先需要从生活化的角度切入,选择能够长期存在并应用的价值观载体,其次需要组织各项实践操作活动,令学生们在实操环节中去检验这一价值观的真伪性,并做到对价值观理解的深入具体。  关键
摘要:当今教育界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状,许多教育者为了应付考试,采取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一些老师甚至过于强调主科的重要性,理、化、生、政、史、地这些副科在初中往往没有收到过多的重视,进而导致学校以及辅导机构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此外,老套、乏味、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甚至厌学,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总体教学质量。而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改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