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道寻常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lpf7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是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搁置半年的《苏东坡传》。走进林语堂的文字,我见到了隐匿在诗词歌赋后的苏轼,见到了没那么潇洒的平常人。
  苏东坡考取进士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但看到该桥段时,还是不免咂舌:东坡在考卷上杜撰了一段尧帝和皋陶的故事,还理直气壮地告诉了主考官。起初我只惊叹于他率真的性情和豪气,但是抛开大道理不讲,能在一场如同“高考”级别的考试上应文章需要,生生捏造一段对话来,寻常人没这个胆量,没有这个文笔。而在厚厚数百页的青年生活中,也就这个片段吸引了我,让我记住了这个机智的年轻人。
  就我所见,杭州的任职生涯该是他为官最舒坦最舒心的了。我们常咏:“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苏东坡眼前的西湖远不仅这番景象,沿途叫卖的商贩,湖上来往的游船,游船上宜动宜静的歌妓,生火做饭的船娘……他深谙西湖对杭州的重要性,展开了一系列的工程,其盛况几乎和当年G20峰会准备工作一样了。当然,我们也只能从工程数量和规模管中窥豹的,重置输水管、水库、清理西湖。这其中任何一项都能把一个寻常官吏忙得焦头烂额,但东坡仍不忘美和艺术,苏堤的建立既是装饰更是划分西湖的重要地标。现在再读这句诗,就不仅是对他遣词用句的赞美了,还有对他为西湖所做贡献的敬畏。
  随后几年,打击接踵而至,妻子去世,他被越贬越远,直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但这并不是他人生的最低谷。
  “乌台诗案”一发,无关文化,尽是政治纷争,这位还搞不清状况的诗人锒铛入狱,即使宽恕后,也还是去了穷苦的黄州任职。人生的大起大落在一年中便都经历了,相比之下,我们所学知识的苦果算得了什么呢,只不过是不够专注刻苦而自讨的苦吃。这番起落对我们现在来说不打紧,于是我们只夸赞他的《赤壁赋》,对他的难绝口不提。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讲到苏轼时说过一句话:“我们不赞美苦难,我们也不惧怕苦难。”我读到这儿再一想苏轼就通了,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他呢,不过是在诵其词诵其诗时,不仅仅浮其表面,沉下去看看他是什么环境、什么心境写下的。于是,我读《赤壁赋》就更需尊敬,最好是毕恭毕敬地读。
  最后,抄一篇苏轼赠友人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轻月微月,二更酒醒,渐月华收练。
  孤馆灯青,云山擒锦,忆往事万千。
  致君尧舜,笔头千字,胸中有万卷。
  用舍自有时,行藏在我。
  朝露凄凄,晨露耿耿,行舟徑仓烟。
  顾城回望,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
  家在西南,空羡归鹤,长作东南别。
  世事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
  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
  一樽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
  (编辑:彭宇)
  此文的“标题”特别耐人寻味。“只道寻常”,道出的是苏轼的寻常人生,即除了他作为一个我们所熟知的文学家的身份外,作者要叙说的是苏轼的其他身份,如作为“高考学子”的他如何机智;如作为地方父母官的他如何竭尽心力建设西湖水利;如遭遇人生各项重创的他如何超拔……作者以纯个人化的视角,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事件中,还原出了苏轼的寻常人生,并对应着自己的现实生活,从中不断汲取着生命的智慧。文末这段抄录很妙,可谓苏轼清越的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亦饱含作者对东坡先生的崇敬之情和敬佩之意。
其他文献
如果我们能将全世界缩小为100个人的村庄,情况会变得如何呢?  57个亚洲人,21个欧洲人,14个南北美洲人,8个非洲人;有52个人是女性,48个人是男性;有30个人是白种人,70个人是有色人种;有70个非基督教徒,另外30个是基督教徒;有89个异性恋,有11个同性恋;80人住房条件不好;70人为文盲;50人营养不良;1人正在死亡;1人正在出生;1人拥有电脑;1人(对,只有1人)拥有大学文凭。  
老木匠做了一辈子手艺活,毫不夸张地说,方圆几里的农户家里几乎都有一两件出自老木匠之手的用具。老木匠的手艺非常好,无论是大件的诸如壁柜、屏风,还是小件的供人欣赏把玩的工艺品,他都能做得异常精美,人们用了几十年后,看起来依然结实、美观。所以提起老木匠,人们都会竖起一个大拇指。  可是,老木匠最近却遭受到了很多非议。事情是这样的:老木匠的手艺声名远扬,一位颇有权势的乡绅找上门来,请老木匠给他定做一张床。
有些东西,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东西,却是刻在骨子里,流在血液中的,怎能轻易消失?必得一代一代,生得愈发光彩。  我自小便生活在镇子上了。  镇子很大,人心却不远。老人们常坐在一起,下象棋,喝上口茶。孩子们自是打成一片,村里村外到处窜。不得不提的是沙河大集,每月农历初三、初八,各地商人一早便顶着星星收拾开了。路两边满满的,溢出了好几条街,鸡鸣声也混在喧闹中分辨不出。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月月如此,岁岁
主题阐释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而传统美德,就像一根丝线,将每一个成员紧紧地连在一起。生活在同一个空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发扬传统美德,自觉地维护社会的秩序,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真正的美德,应该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清洁剂,时时地净化我们思想的污垢。出口伤人、乱扔垃圾、铺张浪费、遇到跌倒老人不扶……当各种不文明现象发生时,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德已经受到了伤害。  精彩言论  中华优秀
文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2016年4月,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2018年2月,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2018年5月,习近平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  作为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  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乍读之下,我们很容易被“追”“捕”和“不见”吸引目光,得出“专注”“目标”等立意。但仅就此类常识性话题立意,难免落入俗套。此时必须考虑所追与所不见的关系,以聚焦思维,使思考深入。  鹿与山,鱼和水,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前者是后
在烟火流年里勾勒岁月的刻痕,在之乎者也中高歌人生的哲理。  中华有一条蔓延三千余载的文脉,蕴藏着丰富浩大而澎湃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龟甲上的铭文,是秦俑宋瓷的惊艳;是漫卷诗词的文气,是泼墨山水的风采;是阖家欢乐的庆年,也是举杯望月的洒脱。  我們的身上烙着中华的印迹,烙着传统文化的吻痕,它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岁月变迁中留存的明珠。  历史在前进,岁月在更迭,时代在发展,我们在改变。新时代的钟声在敲响,旧
唐宋士大夫谈论起“诗人”,也不仅是在说“写诗的人”,而是在讨论一种特殊的身份与人格。  陆游有一首著名的七绝《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幅陆游自画像,常让我想起蒋兆和先生画的杜甫像,也让我想起蒋先生本人。杜甫,陆游,蒋兆和,一律是骨骼清奇、忧愤深广的样子,代表了一种最典型、最深入人心的“诗人”形象——如果说“诗”是“穷而后工”的话,那么
两年前,一则“87岁院士捐赠880万积蓄”的消息“刷爆”了华南农业大学师生的朋友圈。  2017年3月21日,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在捐赠协议上签名,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187万余元的存款,加上此前转账的693万余元,卢永根夫妇共捐赠了880万余元。后来,华农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很多人不知道,
参战学校:浙江省新昌中学  指导教师:何文魁 俞金霞  过去的时代,我们强调经验。但未来的不确定时代,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方法论。不确定的洪流席卷而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迭代思维的操作系统,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让你无论面对什么挑战,都游刃有余。这是你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对抗冲击和风险的最好武器。  张可树同学的文章最大特色是另辟蹊径,全文设喻,采用比喻论证之手法,把如何立足于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