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论述,阐明了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创立体育新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与框架。
关键词:体育新课标;教学模式;创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教育部研制了各门课程的标准和指导纲要。并于2001年9月,推出了体育新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新课程在课程名称、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变化,突出了面向新世纪,创造新生活的课程理念,并着力探索体育教育实践与人们生活形态相联系的课程发展模式。显然这种课程预期的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要素的静态架构,更要追求和表达的是体育朝阳价值的新方式、新理念的传播。而这种传播的成功与质量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密不可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体育新课程标准能在教学中落到实处,有益于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1、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理念
体育新课程标准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确定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的选择。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模式去达成课程目标。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技能教学目标被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现象,强调了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把技能学习作为学生发展的手段,实现从单纯对体育技能学习目标的追求向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观念转变。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它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突破传统封闭的体育“三基”教育模式,体现回归自然,宏扬个性的人本主义色彩。
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和压抑。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不管学生的先天身体条件如何,学生练习的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习惯于一刀切,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了许多学生酷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种传统的重竞技、重技术、重教法、重运动成绩、教法简单、评价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很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试问: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班级授课制中,45分钟一节课每个学生能练习几次?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有多少学生热爱这些体育项目?掌握这些项目,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答案是否定的,可见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完成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
2.2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创立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2.2.1新教学模式的创立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新课标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学目标也变的既有整齐划一的长远目标——终生体育,终生健康目标,更有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的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从体育教师到学校领导都应形成一个共识:学校体育主要是让学生接受身体教育,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动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新教学模式的创立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科教材为中心,以运动项目进行分类,按年级划分为阶段,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教法,学生学习的弹性和选择空间有限。而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三维健康观划分学习领域,按水平划分阶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有充分的弹性和选择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只强调教师教法而忽视学生学法的现象。关于“主导论和主体论”间的争论在学校体育界的争论至今还在延续。在现实中确有这样的情况;如果强调主导论,传统的课堂教学秩序将被打乱;而课堂秩序混乱恰恰是体育教师的大忌,这涉及教师的权威和组织能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师评价中,如果教师没有能力控制好课堂秩序,就无法在学校立足,权衡利弊,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顺理成章了。事实上应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都理解为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主体,学生的主体表现为发展性,其表现在教学阶段的主次关系不同,教师的引导性主体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性主体,提倡自主,独立与合作,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有效学习,克服传统的你讲我听,你做我看,机械模仿的学习过程。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学生主动体验,感悟教材,自主选择学习练习方法,教师积极参与引导,发挥教学机智和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形成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把“知识课堂”和“生命课堂”相结合,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标。
2.2.3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时时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的重要目的不是交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新潜能,创造性来源于何处?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来源于教学环境的宽松和谐,师生平等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民主气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机会。摆脱“师道尊严”的影响,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中走出,确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完成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的全面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乐于探究,积极创新,实行自练、自悟、自我调控,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
2.2.4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在改进和创立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因为新课程标准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的学习领域,体育教育由原来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技术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向转变。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术,要求“一专多能”,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壁垒之中,要求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其次要科学精选教学内容,做好校本课程开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五个领域和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准备部分,可以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学生可以把从教师、电视、VCD或课外学来的知识应用和改编运用,也可以根据已有经验和思维加工,创造出新的内容。这样即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在基础部分,复习课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组织、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解决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指导中,要承认和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新授课中,要注重学生的学法,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点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克服讲解、示范、模仿三步曲的教学过程,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差异性和选择性,但这种选择性与“放羊式”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必须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在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练习,小组合作练习,个人自觉练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友伴相互纠错、师生共同磋商、课内外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及通过体育游戏、教学竞赛、相互观摩,教学录象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取态度、创新能力及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探讨、理解、发现和创新。结束部分的教学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只要是有益身心的放松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欢快的集体舞、相互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优雅的音乐、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优美的环境中,享受自然赋予人的恩赐。总之可以形式内容多样,让学生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形式在不同情况下采用,有利于他们走出校门应用,为终身体育服务。
3、小结
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新课程已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必须创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把体育新课程的理念、思想、目标贯彻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过程,才能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向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璋、董群、冯海峰,构建高校体育新体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3)22。
[2]罗平、宋利山,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师教育策略的选择[J]中国学校体育,2003(3)65-67。
[3]贾爱萍,传统体育教学常规与体育新课程教学之辨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89-91。
[4]罗玲红.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探索—Fuzzy公式综合评分方法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99-100。
[5]吴秋林.体育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体育新课标;教学模式;创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教育部研制了各门课程的标准和指导纲要。并于2001年9月,推出了体育新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新课程在课程名称、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变化,突出了面向新世纪,创造新生活的课程理念,并着力探索体育教育实践与人们生活形态相联系的课程发展模式。显然这种课程预期的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要素的静态架构,更要追求和表达的是体育朝阳价值的新方式、新理念的传播。而这种传播的成功与质量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密不可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体育新课程标准能在教学中落到实处,有益于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1、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理念
体育新课程标准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确定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的选择。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模式去达成课程目标。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技能教学目标被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现象,强调了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把技能学习作为学生发展的手段,实现从单纯对体育技能学习目标的追求向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观念转变。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它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突破传统封闭的体育“三基”教育模式,体现回归自然,宏扬个性的人本主义色彩。
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和压抑。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不管学生的先天身体条件如何,学生练习的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习惯于一刀切,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了许多学生酷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种传统的重竞技、重技术、重教法、重运动成绩、教法简单、评价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很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试问: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班级授课制中,45分钟一节课每个学生能练习几次?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有多少学生热爱这些体育项目?掌握这些项目,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答案是否定的,可见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完成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
2.2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创立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2.2.1新教学模式的创立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新课标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学目标也变的既有整齐划一的长远目标——终生体育,终生健康目标,更有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的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从体育教师到学校领导都应形成一个共识:学校体育主要是让学生接受身体教育,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动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新教学模式的创立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科教材为中心,以运动项目进行分类,按年级划分为阶段,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教法,学生学习的弹性和选择空间有限。而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三维健康观划分学习领域,按水平划分阶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有充分的弹性和选择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只强调教师教法而忽视学生学法的现象。关于“主导论和主体论”间的争论在学校体育界的争论至今还在延续。在现实中确有这样的情况;如果强调主导论,传统的课堂教学秩序将被打乱;而课堂秩序混乱恰恰是体育教师的大忌,这涉及教师的权威和组织能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师评价中,如果教师没有能力控制好课堂秩序,就无法在学校立足,权衡利弊,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顺理成章了。事实上应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都理解为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主体,学生的主体表现为发展性,其表现在教学阶段的主次关系不同,教师的引导性主体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性主体,提倡自主,独立与合作,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有效学习,克服传统的你讲我听,你做我看,机械模仿的学习过程。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学生主动体验,感悟教材,自主选择学习练习方法,教师积极参与引导,发挥教学机智和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形成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把“知识课堂”和“生命课堂”相结合,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标。
2.2.3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时时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的重要目的不是交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新潜能,创造性来源于何处?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来源于教学环境的宽松和谐,师生平等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民主气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机会。摆脱“师道尊严”的影响,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中走出,确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完成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的全面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乐于探究,积极创新,实行自练、自悟、自我调控,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
2.2.4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在改进和创立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因为新课程标准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的学习领域,体育教育由原来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技术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向转变。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术,要求“一专多能”,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壁垒之中,要求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其次要科学精选教学内容,做好校本课程开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五个领域和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准备部分,可以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学生可以把从教师、电视、VCD或课外学来的知识应用和改编运用,也可以根据已有经验和思维加工,创造出新的内容。这样即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在基础部分,复习课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组织、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解决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指导中,要承认和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新授课中,要注重学生的学法,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点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克服讲解、示范、模仿三步曲的教学过程,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差异性和选择性,但这种选择性与“放羊式”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必须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在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练习,小组合作练习,个人自觉练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友伴相互纠错、师生共同磋商、课内外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及通过体育游戏、教学竞赛、相互观摩,教学录象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取态度、创新能力及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探讨、理解、发现和创新。结束部分的教学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只要是有益身心的放松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欢快的集体舞、相互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优雅的音乐、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优美的环境中,享受自然赋予人的恩赐。总之可以形式内容多样,让学生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形式在不同情况下采用,有利于他们走出校门应用,为终身体育服务。
3、小结
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新课程已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必须创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把体育新课程的理念、思想、目标贯彻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过程,才能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向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璋、董群、冯海峰,构建高校体育新体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3)22。
[2]罗平、宋利山,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师教育策略的选择[J]中国学校体育,2003(3)65-67。
[3]贾爱萍,传统体育教学常规与体育新课程教学之辨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89-91。
[4]罗玲红.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探索—Fuzzy公式综合评分方法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99-100。
[5]吴秋林.体育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