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已成为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在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基础上修正后提出的ERG理论,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就业的沉思。2018年6月,麦可斯研究所发布了《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一书,书中指出:2018年的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高达820万,为近十年来历史人数之最,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因此,理论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情况,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ERG理论概述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Clayton Alderfer基于大量实证研究,在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存、关系、成长”理论(ERG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基本的需要有三种:生存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关系需要,包括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中他人尊重的部分;成长需要,包括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中自我尊重的部分。
二、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层次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的生存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大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着生存需要带来的生活压力,所以如何获得更丰富的资源是他们最先考虑的因素。据《报告》分析,应届毕业生起薪自2008年起持续增长,从08年的2133元增长到17年的4774元,2017年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明显高于2017年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3033元)。由此可见,应届毕业生在选择时首先看重的是薪资,且程度在逐渐加深。除此之外,公司的规模也是毕业生会考虑到的因素,毕业生更加倾向于那些规模比较大,福利制度比较好,管理规范的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因为这些企业更能为毕业生带来安全感,保证工作和生活的稳定。
(二)大学生就业的关系需要
关系需要是ERG需要理论的第二个核心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和联系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初次步入社会,当工作可以为他提供生存所需的条件后,毕业生会转而寻求情感的依托,表现为毕业生会选择工作环境舒适、人际关系和谐、离父母居住地较近的企业。相较而言,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虽然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却因难以满足其关系的需要,导致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此类的就业机会放在末位考虑。
(三)大学生就业的成长需要
奥尔德弗认为成长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只有当生存的需要和关系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转而追求成长的需要,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最后才考虑成长的需要。《报告》中表明,近五年内,北上广深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由2013年的28.2%下降到了2017年的22.3%。此外,三年后畢业生选择从北上广深离开的比例由2012年的13.7%上升到2014年的21.7%,两年内“逃离”北上广深的比例成倍增加。虽然一线城市能给毕业生带来更高的上升空间和更多的资源,但是由于其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等原因,在新一线城市能为其满足前两个层次的需要前提下,毕业生并不会因最高一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太多的不满,故而选择去新一线城市就业。
三、基于ERG需要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改善措施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观念。在就业之前,大学生作为纯粹的消费群体,因此其就业的愿望还是比较强烈的。但是由于目前依旧严峻的就业形势,很难满足所有的就业需求,很多毕业生在求职失败后,对求职产生了抗拒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另外,ERG理论中的“挫折—倒退”机制启示我们,当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时,大学生可以先参加工作,并通过当前的工作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底蕴和内在修养,为日后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做准备。
其次,高校应了解毕业生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毕业生初入社会,对很多时期都不甚了解,加之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大学生很容易就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对不同需要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增强其就业能力,使之能更好的参加就业。
最后,大学生应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需要,清楚个人能力,明确个人目标,才能在职业发展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成就个人的理想。(通讯作者:刘一凡)(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文管学院)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就业的沉思。2018年6月,麦可斯研究所发布了《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一书,书中指出:2018年的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高达820万,为近十年来历史人数之最,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因此,理论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情况,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ERG理论概述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Clayton Alderfer基于大量实证研究,在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存、关系、成长”理论(ERG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基本的需要有三种:生存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关系需要,包括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中他人尊重的部分;成长需要,包括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中自我尊重的部分。
二、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层次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的生存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大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着生存需要带来的生活压力,所以如何获得更丰富的资源是他们最先考虑的因素。据《报告》分析,应届毕业生起薪自2008年起持续增长,从08年的2133元增长到17年的4774元,2017年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明显高于2017年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3033元)。由此可见,应届毕业生在选择时首先看重的是薪资,且程度在逐渐加深。除此之外,公司的规模也是毕业生会考虑到的因素,毕业生更加倾向于那些规模比较大,福利制度比较好,管理规范的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因为这些企业更能为毕业生带来安全感,保证工作和生活的稳定。
(二)大学生就业的关系需要
关系需要是ERG需要理论的第二个核心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和联系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初次步入社会,当工作可以为他提供生存所需的条件后,毕业生会转而寻求情感的依托,表现为毕业生会选择工作环境舒适、人际关系和谐、离父母居住地较近的企业。相较而言,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虽然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却因难以满足其关系的需要,导致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此类的就业机会放在末位考虑。
(三)大学生就业的成长需要
奥尔德弗认为成长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只有当生存的需要和关系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转而追求成长的需要,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最后才考虑成长的需要。《报告》中表明,近五年内,北上广深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由2013年的28.2%下降到了2017年的22.3%。此外,三年后畢业生选择从北上广深离开的比例由2012年的13.7%上升到2014年的21.7%,两年内“逃离”北上广深的比例成倍增加。虽然一线城市能给毕业生带来更高的上升空间和更多的资源,但是由于其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等原因,在新一线城市能为其满足前两个层次的需要前提下,毕业生并不会因最高一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太多的不满,故而选择去新一线城市就业。
三、基于ERG需要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改善措施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观念。在就业之前,大学生作为纯粹的消费群体,因此其就业的愿望还是比较强烈的。但是由于目前依旧严峻的就业形势,很难满足所有的就业需求,很多毕业生在求职失败后,对求职产生了抗拒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另外,ERG理论中的“挫折—倒退”机制启示我们,当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时,大学生可以先参加工作,并通过当前的工作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底蕴和内在修养,为日后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做准备。
其次,高校应了解毕业生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毕业生初入社会,对很多时期都不甚了解,加之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大学生很容易就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对不同需要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增强其就业能力,使之能更好的参加就业。
最后,大学生应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需要,清楚个人能力,明确个人目标,才能在职业发展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成就个人的理想。(通讯作者:刘一凡)(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文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