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墨概念”是一个全球视野的文化概念和艺术范畴,一端联系着广阔的历史、诗意的过往,一端指向光明的未来。对西方而言,水墨的概念或许展现出某种单纯的素朴与异国情调。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画家而言,它又凝聚着某种复杂的情怀与当代乡愁。水墨画可谓是中国美术史的最独特呈现,以其自成系统的价值原则、视觉体系与人文气象,为世界美术的多元格局提供了自立和自足的一极。
在当今这个中西并协、古今杂陈的多元化全球化时代,在东西方历史与当下相互参照的纷繁语境中,在中国社会商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水墨已不再是单纯的民族立场的诉说与笔墨的书写,而表现出多元文化映照与自我个性超越的多重可能性。当下的水墨画格局,与大时代的包容互补与艺术家的文化自信息息相关,也借助多渠道的文化传播与艺术教育的推进,展现出兼容并蓄的现代气质与大国气派。
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水墨概念大展”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应运而生。它兼顾了水墨画的笔墨革新与内涵扩展,注重当下表述与对现状的哲学思考,从而完成了对社会现代精神的表达与致礼。“水墨概念大展”分三大部分。主展区以“民族·现代·传承”为主题,有31位艺术家的80余幅全新力作的精彩呈现,较之以往的水墨画展览,本次大展以更大的包容性汇聚了海内外不同风格与观念的艺术家,大视野、大语境赞大美中华。在年龄跨度上,从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周韶华直到80年代出生的杨泳梁,风格多样,思考深远。其中有刘国松、王冬龄、谷文达、杨诘苍、卓鹤君、郑重宾、卢禹舜、徐累、桑火尧、林海钟、丘挺、彭薇等艺术家,在各自探索的领域皆有所成。令人瞩目的是,不断求新求变的上海艺术家此次占据一定的比例,给人以相当的震撼,其中有陈家泠、李厚、张雷平、仇德树、陈九、郑重宾、石墨、陆春涛、邱黯雄等耳熟能详的名家。
综观这一次的展览作品,无论概念表达、图式语境、题材选择,媒材表现和技法拓展都令人耳目一新,表现出水墨概念的包容性与可塑性。在文化当代性的框架与语境下,在既有的艺术史上下文关系中,本次展览极大拓展了作品的表达与呈现方式,呈现出当代艺术家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的人文热情。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着弘扬传统文化动态再生的美好初衷,还传达了思想启蒙的文化责任,更有着呈示水墨艺术“现代性”的多元探索。
20世纪以来,水墨画的发展史正是一个对“现代性”不断认识的过程。水墨在当下语境中的发展变化不应该是西方文化中心论架构下的中西融合,而是要在坚持文化自信的精神价值的同时,寻求水墨艺术当代创新的转型发展。我们远非止于要从水墨创作自“革王画的命”和衰败的社会变革思潮而及今的百多年的现代水墨潮流中寻找所谓的“现代性”,而且要沿波讨源,从更久远的水墨传统中寻找隐含的现代性的内生因子,那种“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的自由表达的艺术欲望。更需要立足于海派文化的支点,用“既坚持本土文化立场,又不排拒外来冲击”的开放和包容的视野,在现代水墨的时间轴上,以不同的文化际遇和历史语境标识和折射出不同的创作生态,既可一见古典绘画美学遗泽的丰赡,又可揭示现代艺术涵泳所显现的水墨新意象。
在乱花迷眼、气象纷繁的当下,现代艺术的另一表征是指向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相与贯通和互动呈现。由于高科技与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旧的艺术门类的界限早已被跨越,从而致力于引发多种感觉器官的美感的交会兴发与立体呈现。本次水墨概念大展亦在主画展两侧设立了水墨延伸馆和数字影像互动馆。如何将平面的水墨作品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通过数字化媒介与多元衍生作品表现出来,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命题之一,更是数字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
水墨延伸馆呈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各专业在当代的材料艺术设计中做出的新探索,主要结合了玻璃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纤维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特性,尝试当代水墨语言在材料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数字影像互动馆则呈现了近年来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创作的七件水墨画实验性作品,这些师生合作的作品大胆尝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不同角度切入水墨画语言系统,在数字影像、动画、现场智能化交互等形式中演绎水墨概念,使传统水墨画意境在新型载体中产生更多的表现可能性,从而拓展和延续新时代的水墨精神。
殷双喜先生认为,由于消费社会的提前到来,新一代青年画家更多地倾向于以影像文化为基础的具有很强消费文化特征的流行艺术和商业艺术,大多数观众和正在成长的中国收藏家群体却还处在一个对现代主义艺术学习研究的起步阶段,我们的艺术院校还没有将现代艺术全面真正地纳入学院教育体系。这种创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错位,使得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还有着广阔的发展与传播空间。
水墨概念大展,作为世界巡展的起点,成为传达中国文化身份的一種表征,这不是传统精神的简单延续,而是当代艺术家对艺术史叙事方式的自觉认识,也是当代高等艺术院校对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代世界面貌的觉知与呈示。这样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全新的“水墨现代史”,更是一种大国气象、文明精神与自由意志的发抒与传递。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当今这个中西并协、古今杂陈的多元化全球化时代,在东西方历史与当下相互参照的纷繁语境中,在中国社会商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水墨已不再是单纯的民族立场的诉说与笔墨的书写,而表现出多元文化映照与自我个性超越的多重可能性。当下的水墨画格局,与大时代的包容互补与艺术家的文化自信息息相关,也借助多渠道的文化传播与艺术教育的推进,展现出兼容并蓄的现代气质与大国气派。
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水墨概念大展”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应运而生。它兼顾了水墨画的笔墨革新与内涵扩展,注重当下表述与对现状的哲学思考,从而完成了对社会现代精神的表达与致礼。“水墨概念大展”分三大部分。主展区以“民族·现代·传承”为主题,有31位艺术家的80余幅全新力作的精彩呈现,较之以往的水墨画展览,本次大展以更大的包容性汇聚了海内外不同风格与观念的艺术家,大视野、大语境赞大美中华。在年龄跨度上,从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周韶华直到80年代出生的杨泳梁,风格多样,思考深远。其中有刘国松、王冬龄、谷文达、杨诘苍、卓鹤君、郑重宾、卢禹舜、徐累、桑火尧、林海钟、丘挺、彭薇等艺术家,在各自探索的领域皆有所成。令人瞩目的是,不断求新求变的上海艺术家此次占据一定的比例,给人以相当的震撼,其中有陈家泠、李厚、张雷平、仇德树、陈九、郑重宾、石墨、陆春涛、邱黯雄等耳熟能详的名家。
综观这一次的展览作品,无论概念表达、图式语境、题材选择,媒材表现和技法拓展都令人耳目一新,表现出水墨概念的包容性与可塑性。在文化当代性的框架与语境下,在既有的艺术史上下文关系中,本次展览极大拓展了作品的表达与呈现方式,呈现出当代艺术家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的人文热情。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着弘扬传统文化动态再生的美好初衷,还传达了思想启蒙的文化责任,更有着呈示水墨艺术“现代性”的多元探索。
20世纪以来,水墨画的发展史正是一个对“现代性”不断认识的过程。水墨在当下语境中的发展变化不应该是西方文化中心论架构下的中西融合,而是要在坚持文化自信的精神价值的同时,寻求水墨艺术当代创新的转型发展。我们远非止于要从水墨创作自“革王画的命”和衰败的社会变革思潮而及今的百多年的现代水墨潮流中寻找所谓的“现代性”,而且要沿波讨源,从更久远的水墨传统中寻找隐含的现代性的内生因子,那种“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的自由表达的艺术欲望。更需要立足于海派文化的支点,用“既坚持本土文化立场,又不排拒外来冲击”的开放和包容的视野,在现代水墨的时间轴上,以不同的文化际遇和历史语境标识和折射出不同的创作生态,既可一见古典绘画美学遗泽的丰赡,又可揭示现代艺术涵泳所显现的水墨新意象。
在乱花迷眼、气象纷繁的当下,现代艺术的另一表征是指向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相与贯通和互动呈现。由于高科技与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旧的艺术门类的界限早已被跨越,从而致力于引发多种感觉器官的美感的交会兴发与立体呈现。本次水墨概念大展亦在主画展两侧设立了水墨延伸馆和数字影像互动馆。如何将平面的水墨作品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通过数字化媒介与多元衍生作品表现出来,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命题之一,更是数字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
水墨延伸馆呈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各专业在当代的材料艺术设计中做出的新探索,主要结合了玻璃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纤维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特性,尝试当代水墨语言在材料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数字影像互动馆则呈现了近年来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创作的七件水墨画实验性作品,这些师生合作的作品大胆尝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不同角度切入水墨画语言系统,在数字影像、动画、现场智能化交互等形式中演绎水墨概念,使传统水墨画意境在新型载体中产生更多的表现可能性,从而拓展和延续新时代的水墨精神。
殷双喜先生认为,由于消费社会的提前到来,新一代青年画家更多地倾向于以影像文化为基础的具有很强消费文化特征的流行艺术和商业艺术,大多数观众和正在成长的中国收藏家群体却还处在一个对现代主义艺术学习研究的起步阶段,我们的艺术院校还没有将现代艺术全面真正地纳入学院教育体系。这种创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错位,使得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还有着广阔的发展与传播空间。
水墨概念大展,作为世界巡展的起点,成为传达中国文化身份的一種表征,这不是传统精神的简单延续,而是当代艺术家对艺术史叙事方式的自觉认识,也是当代高等艺术院校对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代世界面貌的觉知与呈示。这样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全新的“水墨现代史”,更是一种大国气象、文明精神与自由意志的发抒与传递。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