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导学案编写完成,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根据导学案来引导学生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怎么操作。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实践,改革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教学改革模式。这是我校在教改纵深发展中一次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思路,现将具体的实施步骤总结如下。
一、检查预习,掌握学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使用灌输式,注重成绩和结果,忽视学生接受的过程与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参与率低,课堂效率低。导学案制定了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指导方案,学生能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要求学生先感知课文整体结构,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默读,形式不拘一格,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可以查阅和教材有关的资料、工具书,也可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完成自学内容;还可以用红笔画出书中的重点和难点,或者带着导学案上的问题去看书。教师按照导学案设计的内容有重点地讲解,学生有重点地听,教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
二、激发质疑,合作探究
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向教材质疑,向权威质疑,或向教师、同学质疑。质疑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未知答案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已知答案的问题。这时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如果问题涉及教学的重难点,则把握机会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深入问题的本质,完成重难点的突破;如果问题可以有所拓展,不妨让学生各抒己见,尽情发挥,不必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总的来讲,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既实现了师生互动和对话交流,又改善了传统的教学关系。
三、点拨引导,解决疑惑
教师应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针对一些主要内容进行精讲点拨。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与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点拨教学法的精髓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机”和“时”;二是“相”和“适”;三是“诱导”和“点拨”。“机”和“时”合起来说就是“时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点拨之“机”,它是实施点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相”就是发现,“适”就是顺应和即时把握发现时机。把握时机决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备相当敏锐的洞察力,做到洞幽烛微,见微知著,了然于胸。“诱导”和“点拨”是具体实施点拨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我们按照启发式教学的原则,运用画龙点睛和举一反三的方法,将学生逐步引入“自动”、“自得”、“发现真理”的学习佳境,学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排除故障,解决疑难,从而达到开启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
四、当堂检测,巩固运用
对文本要点采用“课堂反馈练习”进行巩固,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拓展点凸现探究学习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辩证分析,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汇编达标训练题,并且进行当堂测试。测试题当堂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点评,使训练及时而有效。
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它能针对当堂内容做一个及时的检测和衡量,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度今后的教学计划和步骤,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
(1)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自觉参与学习,不需教师陈述式的授课,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导学案帮助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2)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从研制导学案开始,教师就已进入指导角色,课堂上教师随时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促进学生的有效训练。教师既不是单纯讲解,也不是冷眼旁观,而是真正的参与者、启发者和诱导者。(3)做到因材施教。导学案导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自由地设计和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4)做到低负高效。导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设计的,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并且将教学的重心前移,将工作做在了课前,而精力集中在课上。(5)实施堂堂清。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通过有效训练,学生就能炼就自主学习的本领,能提出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规律。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既体现文本内容又体现文体特征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其中,导学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导学案的运用可根据教学实际加以变化和补充,不拘一格,只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就能用来开展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 陈剑平)
一、检查预习,掌握学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使用灌输式,注重成绩和结果,忽视学生接受的过程与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参与率低,课堂效率低。导学案制定了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指导方案,学生能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要求学生先感知课文整体结构,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默读,形式不拘一格,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可以查阅和教材有关的资料、工具书,也可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完成自学内容;还可以用红笔画出书中的重点和难点,或者带着导学案上的问题去看书。教师按照导学案设计的内容有重点地讲解,学生有重点地听,教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
二、激发质疑,合作探究
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向教材质疑,向权威质疑,或向教师、同学质疑。质疑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未知答案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已知答案的问题。这时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如果问题涉及教学的重难点,则把握机会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深入问题的本质,完成重难点的突破;如果问题可以有所拓展,不妨让学生各抒己见,尽情发挥,不必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总的来讲,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既实现了师生互动和对话交流,又改善了传统的教学关系。
三、点拨引导,解决疑惑
教师应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针对一些主要内容进行精讲点拨。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与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点拨教学法的精髓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机”和“时”;二是“相”和“适”;三是“诱导”和“点拨”。“机”和“时”合起来说就是“时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点拨之“机”,它是实施点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相”就是发现,“适”就是顺应和即时把握发现时机。把握时机决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备相当敏锐的洞察力,做到洞幽烛微,见微知著,了然于胸。“诱导”和“点拨”是具体实施点拨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我们按照启发式教学的原则,运用画龙点睛和举一反三的方法,将学生逐步引入“自动”、“自得”、“发现真理”的学习佳境,学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排除故障,解决疑难,从而达到开启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
四、当堂检测,巩固运用
对文本要点采用“课堂反馈练习”进行巩固,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拓展点凸现探究学习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辩证分析,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汇编达标训练题,并且进行当堂测试。测试题当堂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点评,使训练及时而有效。
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它能针对当堂内容做一个及时的检测和衡量,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度今后的教学计划和步骤,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
(1)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自觉参与学习,不需教师陈述式的授课,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导学案帮助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2)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从研制导学案开始,教师就已进入指导角色,课堂上教师随时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促进学生的有效训练。教师既不是单纯讲解,也不是冷眼旁观,而是真正的参与者、启发者和诱导者。(3)做到因材施教。导学案导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自由地设计和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4)做到低负高效。导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设计的,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并且将教学的重心前移,将工作做在了课前,而精力集中在课上。(5)实施堂堂清。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通过有效训练,学生就能炼就自主学习的本领,能提出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规律。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既体现文本内容又体现文体特征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其中,导学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导学案的运用可根据教学实际加以变化和补充,不拘一格,只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就能用来开展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