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1月,笔者接触到了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的两本书《中华国学道德根》和《国学道德经典导读》,同时又看到了由中央六部委发的关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的通知。因此,自2007年3月始,笔者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利用上课前、课外活动等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老子》。通过诵读,学生的品德、学习成绩等有明显的提升。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根据学生特点提供诵读作品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忆,学习效率依赖于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趣味性与情境性,可以选择《弟子规》来诵读。《弟子规》具体列述一个人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些内容短小、有趣,能够让学生有生活情境的联想,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日益增强,记忆已经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诵读《三字经》。它的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生动,言简意赅,家喻户晓,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既能琅琅上口,又在诵读中积淀各方面的素养。
五、六年级的学生记忆的策略性更强,理解能力也非低年级孩子能比,所以我们推荐诵读《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包含为政、教育、学习、修养四方面的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长久以来都是国人生活、做人的准则。所以,《论语》的诵读不但让学生积累了名家语句,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一举两得。
《老子》在初期诵读时,应该重点以诵读第一章《论德》和第四十五章《观渺》为主,然后逐渐在这两章的基础上加上《德篇》前十二章,进而加到《德篇》全篇诵读,最后再进行《道篇》诵读。《老子》的诵读各年龄段的人都有普适性。在儿童诵读过程中,要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记忆为主、理解为辅,不强求理解。
诵读经典,能够开启智慧的头脑,能够培育洁净的心灵。中国语言文字的这些特点,已经被最新的中外科研成果所证实。比如,从人体生命科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传统中华智慧教育的科学性。
二、根据诵读情况运用评价策略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兴致盎然,可是过一段时间就容易懈怠、厌倦。此时,有效的评价手段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它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也为个人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短期性的评价:每周评出“背诵小状元”,他们是各小组背诵的第一名。在班级和家庭予以公布;阶段性的评价:每月评出“读书小博士”,由三次或三次以上获得“背诵小状元”的同学获得,也在班级和家庭中予以公布;长期性的评价:每个学期评一次书香家庭,在学期末的家长会上颁发证书。这些荣誉的出台办法都是由学生讨论确定的,达到了自我评价、督促的效果,使诵读活动能持久地进行下去。
2.搭建网络式评价体系
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诵读,亲子阅读带动书香家庭的建立。亲子阅读不但能有效督促学生,而且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学期末的书香家庭评选,也是对他们的肯定与激励。书香家庭的建设,还造就了书香社区文化。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赋予经典诵读长久的生命力。
3.构建展示的评价平台
构建诵读成果的展示平台,也是评价的一种很好的手段。成果展示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以书面作品形式进行展示。结合本校的艺术特色,学生书写诵读作品、图画配诗、配故事、写诵读体会等,把这些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校园、班级的文化墙上,从视觉上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情感;二是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行展示,从听觉上把活动推向高潮。展示可以是配乐诵读(人数不限),可以是编曲吟唱,可以是课本剧展演等形式。师生同台献技,充分发挥师生的特长和智慧。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通过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诵读中明德修礼、扬荣拒耻,获得道德熏陶,提升人文修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经典诵读还能开发大脑的质层和核心层,实现学生潜能的开发,从而造就出具有高尚道德和智慧头脑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熊春锦.中华国学道德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老子.熊春锦校勘.德道经[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7.
一、根据学生特点提供诵读作品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忆,学习效率依赖于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趣味性与情境性,可以选择《弟子规》来诵读。《弟子规》具体列述一个人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些内容短小、有趣,能够让学生有生活情境的联想,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日益增强,记忆已经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诵读《三字经》。它的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生动,言简意赅,家喻户晓,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既能琅琅上口,又在诵读中积淀各方面的素养。
五、六年级的学生记忆的策略性更强,理解能力也非低年级孩子能比,所以我们推荐诵读《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包含为政、教育、学习、修养四方面的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长久以来都是国人生活、做人的准则。所以,《论语》的诵读不但让学生积累了名家语句,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一举两得。
《老子》在初期诵读时,应该重点以诵读第一章《论德》和第四十五章《观渺》为主,然后逐渐在这两章的基础上加上《德篇》前十二章,进而加到《德篇》全篇诵读,最后再进行《道篇》诵读。《老子》的诵读各年龄段的人都有普适性。在儿童诵读过程中,要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记忆为主、理解为辅,不强求理解。
诵读经典,能够开启智慧的头脑,能够培育洁净的心灵。中国语言文字的这些特点,已经被最新的中外科研成果所证实。比如,从人体生命科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传统中华智慧教育的科学性。
二、根据诵读情况运用评价策略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兴致盎然,可是过一段时间就容易懈怠、厌倦。此时,有效的评价手段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它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也为个人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短期性的评价:每周评出“背诵小状元”,他们是各小组背诵的第一名。在班级和家庭予以公布;阶段性的评价:每月评出“读书小博士”,由三次或三次以上获得“背诵小状元”的同学获得,也在班级和家庭中予以公布;长期性的评价:每个学期评一次书香家庭,在学期末的家长会上颁发证书。这些荣誉的出台办法都是由学生讨论确定的,达到了自我评价、督促的效果,使诵读活动能持久地进行下去。
2.搭建网络式评价体系
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诵读,亲子阅读带动书香家庭的建立。亲子阅读不但能有效督促学生,而且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学期末的书香家庭评选,也是对他们的肯定与激励。书香家庭的建设,还造就了书香社区文化。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赋予经典诵读长久的生命力。
3.构建展示的评价平台
构建诵读成果的展示平台,也是评价的一种很好的手段。成果展示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以书面作品形式进行展示。结合本校的艺术特色,学生书写诵读作品、图画配诗、配故事、写诵读体会等,把这些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校园、班级的文化墙上,从视觉上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情感;二是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行展示,从听觉上把活动推向高潮。展示可以是配乐诵读(人数不限),可以是编曲吟唱,可以是课本剧展演等形式。师生同台献技,充分发挥师生的特长和智慧。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通过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诵读中明德修礼、扬荣拒耻,获得道德熏陶,提升人文修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经典诵读还能开发大脑的质层和核心层,实现学生潜能的开发,从而造就出具有高尚道德和智慧头脑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熊春锦.中华国学道德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老子.熊春锦校勘.德道经[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