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畴化视角看隐喻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在复杂的语言现象上,认知语言学家们采取了新的角度和方法。1980年,Lakoff和M.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书中,作者以人类隐喻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语言与人的认知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和系统性,指出语义研究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还必须参照主观对客观的经验及人的隐喻概念体系来研究语义,同时还要研究范畴化和隐喻认知模式。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s, 1936:98)。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进行,而很少涉及认知领域。自从G.Lakoff和M.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以来,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著述。他们纷纷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简言之, 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和手段。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起自一个基本前提:“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Svorou 1994)。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解释隐喻提供了另外一条重要的路径,其中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范畴化研究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二、范畴化和隐喻的本质——相似性
  
  在经验世界里, 事物被划分为不同的范畴,如动物、植物、家具、建筑等等,而且同一事物又同时属于多层范畴,如一只哈巴狗同时属于动物、犬科、狗、哈巴狗等范畴,构成范畴的不同等级。人对范畴的认识是基于基本范畴层面, 于是就有了格式塔, 即人对事物的完形感知。基本范畴是人类认识事物并对其进行范畴化的基本层面。范畴化认知过程又涉及原型的概念和理论。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了“类典型,”即基本层次范畴理论。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类典型(prototype)而构成的,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类典型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Rosch还认为外部世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章可循。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 lcategories),这些基本层次范畴能让我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而收获最大量的信息。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上,有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下,有较具体、较少概括性的低层次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比如,“鸟”是一个基本层次范畴,在它之上有高层次范畴“动物”,在它之下有低层次范畴“燕子”“麻雀”“知更鸟”等。原型物体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即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仅仅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且也决定于人的认知模式
  相似性一旦被锁定,隐喻也就往往随之而立。施喻者根据自己对目标域的认识或为了反映目标域的某一特征或特性,寻找与之具有相应特征或特性的源域,最终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之上。在此所说的两个域之间的相应特征或特性其实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所以,隐喻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相似性的选择,源域是相似性一方的载体,而目标域则是另一方的载体,彼此发生连接的纽带就是相似性。
  在使用隐喻时,人们之所以能够将不同的事物相提并论,原因在于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对它们产生了相似性的联想,在心理上将它们划为相似的一类,从而利用这种由于认知而产生的相似性来表达自己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和情感。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隐喻相似性的认识是客观和主观有机的结合,是一个认知过程,有一定的认知框架。
  
  三、隐喻认知模式
  
  按照莱可夫的论述,认知模式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创造的,所以莱考夫称之为理念化的认知模式。范畴结构和原型效应则是这个组织的副产品。认知模式的观点来源于明斯基的“框架理论”以及菲尔默的框架语义学。不过他们所谓的框架理论是以命题形式构造的。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隐喻模式。
  每一种认知模式都是一个结构性整体,一种完形结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在于如何对事物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简单的范畴可能只涉及一两种认知模式,但复杂的范畴可能就涉及很多的认知模式。范畴是以容器图式来理解的(范畴像个容器,里面包含着范畴成员)。莱考夫在《范畴》一书中似乎将认知模式理解为一个知识结构,认为每一个认知模式构成一个思维空间,词的意义就是根据理念化的知识结构来定义的。具体地说,我们只有将一个隐喻词放到与之相关的各个知识结构共同构成的背景中才能理解它的意义。例如up/down,high/low,rise/fall等词的理解也必须将它们置于一个三维的、由地心引力决定的space之上。而对于这些词的隐喻用法的理解则依赖于对目标域和源域中相关认知知识的理解,而不同文化下的意象图式也是不同的。套用Langacker(1987:147ff.)的术语,week构成了理解Monday一词的域(domain),而昼夜轮回的概念又构成了理解week一词的域,三维空间则为理解up/down提供了域。Langacker(1987:148)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最基本的域(basic domains),也就是说,它们都不可能再分解为更原始的认知结构。其他的基本域还包括温度、颜色、味道、音调等感官经验和快乐、热情等心理状态。这些基本域的内部结构依赖于Lakoff(1987)所指出的一组意象图式(image schma),诸如容器、路径、联系、外力、平衡、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等。一个语言符号是通过相关域中的某个部分或某几个部分的组合来获取意义的。比如,week,day,Monday就是通过容器图式凸显出时间域中的不同部分,up和down则是将上——下图式投射到纵向空间之上。
  
  四、结语
  
  范畴化和认知模式是语言形成和语义概念赖以生存的认知基础。 隐喻认知模式对理解的制约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毫无结构的,而是具有源域-目标域投射的内部结构和一定的规律。 这一点将以后撰文具体说明。总之,对于隐喻的理解我们必须依赖我们的经验,即背景知识。这使得概念隐喻成为认知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对于结构主义语言学来说,语言是一个独立于认知和使用者经验的符号的任意系统。与之相反,认知语言学着重强调语言结构的非任意、有动机本质。这种对于隐喻经验基础的强调引起了人们对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讨论。这是因为,一方面,一般来说一些特定的背景知识被所有智力正常、身体健康的人所拥有;另一方面,有些背景知识强烈地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制约,也就是说,不同文化与环境下的人会有一些不同的背景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来自不同语言的隐喻表达有很大的共性,而有些就有很大的差异(Taylor,1989)。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不同文化下的范畴观是不同的,因此对于隐喻的理解也会产生差异,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差异不会非常明显地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Fillmore,C.J.Towards a Descriptive Framework for Spatial Deixis.1982.
  [2]Lakoff,G.and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纵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5]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谢章华,湖南吉首大学大学英语部)
其他文献
一本字典从编纂到出版,费尽了众多人员的心血与精力,他们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对使用者有所帮助。如果不能让读者满意的话,就只能让人感到美中不足、分外遗憾了。我们在使用四川辞书
为测量3 ̄5MeV电子束的吸收剂量,研制了一台聚苯乙烯量热计,并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的在线测量,不仅可以简单,快速,可靠地测量电子束吸收剂量,而且可以作为标准剂量计刻度传递剂量计和工作剂量
本文分类描写了南阳方言中的代词,把南阳方言代词分为三大类,每一类又根据其内部的特点细分为若干类。对部分代词做了来源上的考释。
得到了负指数调和映照的第二变分公式及曲率条件下的Liouville型定理,在等变映照的情形下,得到了它为负指数调和映照的一个充要条件。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21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采用方波脉冲函数变换(BPFT)对一类非线性动态N/S混合模型(H1,B)进行了辨识,导出了计算混合模型(H1,B)的相关公式和N/S响应的伏特劳级数解在方波域内的离散递推算式,解决了一类非线
研究了Banach空间中有限个渐近拟非扩张映象及拟一致L-lipschitz算子不动点的迭代逼近问题,并给出带误差的Ishikawa型迭代序列强收敛于其公共不动点的充要条件.
提出对信号的解析进行小波变换,从而可直接计算出信号能量的时-频分布,使分析结果能象短时Fourier变换,Wigner分布那样直观地显示出来,解决了小波分析的可视性问题,用这样算法在调
研究了化胶工艺、囊壳厚度、干燥环境以及储存条件对猕猴桃籽油软胶囊崩解时限的影响,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避免明胶在加工储存时的自身氧化、控制软胶囊囊壳厚
采用OGSA网格体系设计的高校综合信息系统,有效地集成了各高校所需的大部分信息模块,用元信息的方式使用户在一个终端软件上能完成所有操作,获取全面信息,解决了目前高校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