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呈现】全球沙漠蝗灾出现恶化趋势,非洲东部多地饱受蝗虫侵扰。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20年2月25日发出警告称,东非地区的蝗灾仍处于“极其令人担忧”的状态,蝗灾将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据悉,蝗虫群飞过红海进入欧洲和亚洲,目前已经到达了巴基斯坦和印度。据印度拉贾斯坦邦财政部长的说法,有4000亿只蝗虫袭击了该邦,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毁并有向其它邦蔓延之势;而该邦驻扎的70万印军因粮食被吃光不得不撤军;印度有学者预测蝗灾将造成印度30%-50%的粮食减产。
【原创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蝗灾是指由蝗虫引起的灾变。蝗虫极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因而蝗灾往往和旱灾相伴而生,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说法。
材料二 2014年8月底,成千上万只蝗虫成群掠过非洲岛国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的上空,这团庞大的“黑云”给该国900万农业工作者带来恐慌。下表为塔那那利佛气候资料表。
(1)根据材料分析塔那那利佛蝗灾多发的原因。
(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
(2)简述蝗灾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知识点对点】
以热点事件为背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发生蝗灾地区的气候特征、蝗灾形成的原因、蝗虫的生长习性、蝗灾产生的危害、蝗灾的防治。
1.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用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重大经济损失。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趋水喜洼,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由干旱区域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
2.蝗虫的生长习性
(1)群居:当成虫期密度较大时,在条件反射作用下,可以通过盘旋飞翔逐渐群集成群,最终造成大规模远距离迁飞;
(2) 繁殖能力强;
(3)植食性(以禾本科植物为主);
(4)多食性(能吃很多种植物);
(5)飞翔能力强,难于防治;
(6)虫卵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
3.我国蝗灾易发区
(1)黄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水、旱灾害的交替发生,使得沿河、沿湖、滨海、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或荒地,这就直接形成了适于蝗虫大规模繁殖的自然地理条件。
(2)广大牧区:由于草原和草甸的地域性及植被类型的差异,这里的蝗虫发生特点与我国黄河流域农业区域有明显不同。主要特点为:种类多、分布广、密度高、食性广狭不一、优势蝗虫种群发生期不同、某些优势蝗虫种群扩散迁移与繁殖能力较强等。
4.蝗灾的形成原因
有自然因素、天敌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土壤水文状况、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类型等。(见下表)
5.防治方法:
常用化学防治,提倡生物防治为主。(见下表)
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
【解题分析】
(1)从蝗虫生活习性、当地气候特征、人们的防御能力等方面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该地地处热带,干湿季分明,多干旱天气;马达加斯加多种植粮食作物,易吸引蝗虫聚集;该地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缺乏防治虫害的有效方法。
(2)蝗虫吞食庄稼,导致农作物减产,最终导致粮食短缺和饥荒发生;防治措施应从人工捕杀、药物防治、生物措施、监测预报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危害:大量的蝗虫会吞食庄稼,使农作物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粮食减产,使当地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
防治措施:人工诱捕幼虫、成虫;重点地区组织化学防治(农药灭虫);投放天敌;加强监测,调查产卵地,为防治蝗灾打好基础。
【考向分析】
蝗灾这个热点主要考察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为地理以及自然灾害等模块的知识;命题方向可能涉及到:发生蝗灾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蝗灾形成的原因;描述蝗灾造成的危害;提出合理的防治蝗灾的对策等。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对蝗灾的危害及防治考核,考察了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把握,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核。
在中国严峻的人口压力下,粮食问题与国人的利益切身相关,所以这场从2019年开始,2020年仍然在持续的灾难影响着全球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蝗灾问题归根到底是环境问题,与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旱关系密切,所以也可以说是环境问题考核的一个延伸和变式。
据悉,蝗虫群飞过红海进入欧洲和亚洲,目前已经到达了巴基斯坦和印度。据印度拉贾斯坦邦财政部长的说法,有4000亿只蝗虫袭击了该邦,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毁并有向其它邦蔓延之势;而该邦驻扎的70万印军因粮食被吃光不得不撤军;印度有学者预测蝗灾将造成印度30%-50%的粮食减产。
【原创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蝗灾是指由蝗虫引起的灾变。蝗虫极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因而蝗灾往往和旱灾相伴而生,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说法。
材料二 2014年8月底,成千上万只蝗虫成群掠过非洲岛国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的上空,这团庞大的“黑云”给该国900万农业工作者带来恐慌。下表为塔那那利佛气候资料表。
(1)根据材料分析塔那那利佛蝗灾多发的原因。
(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
(2)简述蝗灾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知识点对点】
以热点事件为背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发生蝗灾地区的气候特征、蝗灾形成的原因、蝗虫的生长习性、蝗灾产生的危害、蝗灾的防治。
1.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用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重大经济损失。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趋水喜洼,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由干旱区域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
2.蝗虫的生长习性
(1)群居:当成虫期密度较大时,在条件反射作用下,可以通过盘旋飞翔逐渐群集成群,最终造成大规模远距离迁飞;
(2) 繁殖能力强;
(3)植食性(以禾本科植物为主);
(4)多食性(能吃很多种植物);
(5)飞翔能力强,难于防治;
(6)虫卵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
3.我国蝗灾易发区
(1)黄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水、旱灾害的交替发生,使得沿河、沿湖、滨海、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或荒地,这就直接形成了适于蝗虫大规模繁殖的自然地理条件。
(2)广大牧区:由于草原和草甸的地域性及植被类型的差异,这里的蝗虫发生特点与我国黄河流域农业区域有明显不同。主要特点为:种类多、分布广、密度高、食性广狭不一、优势蝗虫种群发生期不同、某些优势蝗虫种群扩散迁移与繁殖能力较强等。
4.蝗灾的形成原因
有自然因素、天敌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土壤水文状况、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类型等。(见下表)
5.防治方法:
常用化学防治,提倡生物防治为主。(见下表)
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
【解题分析】
(1)从蝗虫生活习性、当地气候特征、人们的防御能力等方面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该地地处热带,干湿季分明,多干旱天气;马达加斯加多种植粮食作物,易吸引蝗虫聚集;该地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缺乏防治虫害的有效方法。
(2)蝗虫吞食庄稼,导致农作物减产,最终导致粮食短缺和饥荒发生;防治措施应从人工捕杀、药物防治、生物措施、监测预报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危害:大量的蝗虫会吞食庄稼,使农作物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粮食减产,使当地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
防治措施:人工诱捕幼虫、成虫;重点地区组织化学防治(农药灭虫);投放天敌;加强监测,调查产卵地,为防治蝗灾打好基础。
【考向分析】
蝗灾这个热点主要考察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为地理以及自然灾害等模块的知识;命题方向可能涉及到:发生蝗灾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蝗灾形成的原因;描述蝗灾造成的危害;提出合理的防治蝗灾的对策等。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对蝗灾的危害及防治考核,考察了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把握,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核。
在中国严峻的人口压力下,粮食问题与国人的利益切身相关,所以这场从2019年开始,2020年仍然在持续的灾难影响着全球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蝗灾问题归根到底是环境问题,与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旱关系密切,所以也可以说是环境问题考核的一个延伸和变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