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文选与古代文化教学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o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挖掘文选内容蕴含的古代文化知识,不仅可以适应对外汉语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和要求,还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古汉语教学的效果。本文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探讨了如何将古汉语文选与古代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古代汉语文选  古代文化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2011年度教研立项课题“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融入传统文化的探索”(项目编号:2011JG17)
  对外汉语专业是近年来为顺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一门新兴专业。由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同时肩负着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历史重任。这就客观上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文化要有深刻的了解并能熟练掌握,这样才能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优秀文献,这些古代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古代文化,古代汉语就是这些文献的主要语言载体。因而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这一重要的工具,而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方面有其优越性,因此,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语言知识的讲解上, 而是要注意将语言和文化有机地融合,深入挖掘古代优秀作品语言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了解古人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真正理解语言,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能极大地增强趣味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古汉语教学的效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文献。该书对春秋时期的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歌谣谚语也均有记述和评论,因此《左传》蕴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在当今各种《古代汉语》教材中,选自于《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是被普遍采纳的篇目。现以该文为例来观照其中蕴含的古代文化内容。
   一、姓名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2)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3)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春秋战国时期,姓是区分阶级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平民是没有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申国是姜姓,武姜是申国贵族女子,自然姓姜了。武姜嫁给了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其中“武”是谥号。但请注意,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赐予的一个称号,因此“武姜”这个称呼应该是她死后在她的姓上冠以其配偶的谥号组成。
   那么,“姜氏”怎么理解呢?这是上古时期称呼妇女的办法,即在姓下加“氏”。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嬴(鲁文公妃)被称为嬴氏,骊姬(晋献公妃)被称为姬氏。这种办法在封建时期一直被沿用,并广为流行。现在的农村还普遍使用这种方法称呼已婚妇女。但“武姜” 和“姜氏”在使用时是有区别的,其中“武姜”是她死后的称呼,而“姜氏”是从郑武公口中说出的,说明“姜氏”是生前的称呼。
   庄公作为郑国一代国君,但小时候却被父母取了“寤生”这样一个不雅的名字。这是因为庄公出生时情况比较特殊,以至于他的母亲姜氏甚为吃惊,并对此耿耿于怀,故以他出生时候的“寤生”这一特征给他取名。对此我们大可不必惊奇,因为在我国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自古至今都有根据小孩出生时的特征取名的风俗。孔子的儿子出生那天,刚好鲁昭公赐予他一条鲤鱼,为纪念此事,孔子便把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金国皇帝完颜璟因其出生地在金帝避暑胜地金莲川麻达葛山,故其小名就叫麻达葛。鲁迅《风波》中的“六斤”“七斤嫂子”“九斤老太”就是根据孩子出生时候的重量来取名的。
   二、婚俗
   (4)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说文》:“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这说明“娶”作为亦声字,其声符“取”表音兼表义。《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古代战争时往往将俘虏的左耳割下,用以计算战功。“娶”字以“取”表义,则有掳掠女子的意思。这反映了上古抢婚的习俗。这种抢婚制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在我国云南省的景颇族、傈僳族和傣族还保留着。从文字的演变史来看,“取”是“娶”的古字,后来增加女旁,以“娶”专指“娶妻”之义。如《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史记·吴起列传》“吴起取齐女为妻。”
   那为何郑武公要到申国娶妻呢?原来上古时期同姓是不可以结婚的,《左传》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就是说近亲结婚对后代遗传不利。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优生优育的观念了。
   三、饮食
   (5)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礼记·王制》:“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说明羹是上古时期人人可吃的大众化菜肴。不过,虽然同是羹,富贵人家的羹多以动物肉作为主料,如羊羹、豕羹、犬羹、兔羹、鱼羹等,故《尔雅·释器》说:“肉谓之羹。”这说明古代的羹是煮熟的带汤汁的肉(以区别于干肉、炙肉、脍肉等没有汤汁的肉)。本文中颍考叔把庄公赐予的肉放着不吃,说这是“君之羹”,也说明羹就是以肉为主的食品。而穷人家则多以蔬菜作为主料,如藜菜羹、蓼菜羹、芹菜羹、苦菜羹等。如《韩非子·五蠹》:“藜藿之羹。”至于“羹”表示菜汤(即带肉的汤汁)则是后来产生的引申义。区别了羹的古今含义差别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白颍考叔原来是把带有汤汁的肉而不是带肉的汤汁留给母亲,这真是“纯孝”啊!难怪他的孝心能“施及庄公”了。    四、兵制
   (6)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春秋时代都是车战,按当时兵制,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即有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在春秋战国时代,战车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因此有百乘之国是小国,千乘之国是大国,万乘之国是超级大国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只是相对而言的。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如城濮之战中的晋国也只有七百乘,而到了孔子时代,千乘之国也已经不是大国,因此《论语·先进》中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本文中庄公派遣出足有一万五千人马去讨伐共叔段,可见他是想把亲弟弟置之死地而后快啊,这充分反映了郑庄公的狠心毒辣、无情无义。
   五、避讳
   (7)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黄泉”本指黄土下的泉水,进而引申指地下。古人死后葬于土中,所以又用“及黄泉”作为死的避讳语,这样“黄泉”又引申为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即墓穴)。这句话意谓庄公和他的母亲这辈子再也不见面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重视禁忌和避讳,语言中的某些词语不便直说出来,就想尽办法用别的词语含蓄委婉地来表达,这种代替词语称为委婉语。在诸多委婉语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有关“死”的避讳了。《礼记·曲礼下》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其中与皇帝的死相关的委婉语还有“崩驾、山陵崩、捐群臣、弃社稷、宫车晏驾、千秋万岁后”等。这些对死的丰富别称反映了阶级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关于死的委婉语不再有严格的等级差别,而主要用来区别死者的身份和年龄等情况。如用“牺牲、献身、捐躯”等代指英雄人物的死,用“圆寂、解驾、羽化、迁神、无常、升天”等代指僧尼、道士的死,用“夭折、早殇”等代指未成年人的死。至于“没(殁)、溘逝、仙逝、厌世、物故、见背、大去、捐馆舍、归天、安息、去世、亡故、寿终正寝、一命呜呼、命丧黄泉”等则是普遍使用的有关死的委婉语。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跟死相关的委婉语由于表义的含蓄、婉转,有时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本文中聪明的颍考叔就是利用黄泉既可以表示地下,又可以表示墓穴这样两层含义,巧妙地为恪守“君无戏言”的庄公解围。如果庄公当初直言不在墓穴中绝不相见,那恐怕颍考叔也爱莫能助了。
   六、干支纪日
   (8)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古人以干支纪日,根据后人推定的春秋长历可知五月辛丑即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用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来纪日的方法使用很早,在甲骨卜辞、钟鼎铭文、春秋经传等古籍中都普遍使用。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如《楚辞·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后来也有用地支纪日的情况,但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下》说:“子卯不乐”。古代国君认为,子日、卯日是不祥的日子,在这两天不奏音乐,作为对自己的警戒。此外,干支相配还可以用来纪年,这种方法至今还在日历中使用。
   七、分封制度
   (9)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封,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金文、小篆字形均像以手将树栽植于土中,本义是培土植林。如《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上古封诸侯,在所封的土地边界上要植树作为界标,因此“封”就有了“边界、疆界”的意思,如《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而管理疆界之官也就被称为“封人”。
   《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古代各诸侯的封地以边界植树作为标志,象征一种不可逾越的领属关系。“封”“邦”古音同属帮母东部,两者属同源关系,故“分封”实际上也就是“分邦”,分封是土地领属关系的一种转移。表示在领地边界上植树为界的“封”的古文字形形象地刻画了古代分封制度的特征,而边界植树以示领属关系的风俗在现今农村地区还依然存在。
   此外,文中还有反映古代度量衡制度的“雉”(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雉”,本义为野鸡,但本文中“雉”是单位名词,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爲一雉;反映古代算数的分数表示法的“参国之一”(大都不过参国之一),这是由分母+名词+之+分子构成分数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反映古代谚语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老谋深算的庄公用这句流行的谚语预示共叔段必然失败的命运;反映古代礼仪的尊称和谦称。表示尊称的如“子”(子姑待之)和“君”(未尝君之羹),表示谦称的如“小人”(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庄公尊称大夫祭仲为“子”,而颍考叔尊称庄公为“君”,谦称自己则为“小人”。
   以上分析说明,古代文化知识隐含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可以发现其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以专题讲解和随文分析相结合。随文分析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但给学生留下的多是一些片段的认识。专题讲解则是在讲授大量相关文化常识之后的一个小结,能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适当补充古代文化知识固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了解,陶冶学生的情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知识和文本思想内容。还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如对反映古代分封制度的“封”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封”的形义之间的关系。又如对反映古代避讳的“黄泉”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今词义引申的规律。此外,“黄泉”作为死的避讳语,实质上又是一种修辞现象。因此对“封”“黄泉”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内容进行分析也同时达到了古代汉语作为语言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又如以上对反映古代饮食制的“羹”的古今含义的区别,能够凸显出颍考叔的“纯孝”,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孝心能感化庄公的原因。又如对反映兵制的“乘”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郑庄公的狠心毒辣、无情无义。因此对“羹”“乘”所蕴含的古代文化内容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总之,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一方面应注重古代文化知识特别是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讲授,另一方面应以是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知识和文本思想内容来决定教学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内容的取舍,对那些跟理解语言知识和文本思想内容关系不大的古代文化内容要少讲甚至不讲,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969-973.
  [2] 郭锡良.古代汉语(上)[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08-512.
  [3]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第三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6-57.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4.
  [5] 朱振家.古代汉语(上)[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4.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非正式组织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大力拓展。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非正式组织研究更是很少。《我国公共部门非正式组织治理研究》一书浓墨重彩地探讨了我国公共部门中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影响及治理,是一本从非正式组织视角探讨社会管理创新的开创性著作。该书作者王燕近年来在国内社会学界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我国非正式组织研究的突出青年学者。  关键词:公共部门 非正式组织 社会管理创新  《我国公
期刊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①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多媒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的优势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巧用信息技术,将之与语文课堂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识字学文的效率。笔者执教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3课《王二小》中多次运用到信息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期刊
摘 要:李约瑟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科学为什么在近代以后落后于西方科学?这个问题就是李约瑟难题。很多人对此进行了回答,很多人认为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科学缺乏演绎推理。是否真的就是中国古代科学缺乏演绎推理性质导致了中国古代科学的现代落伍呢?对此难题的进一步解答,一直困惑着无数的学者。多年来,刘邦凡长期从中国推类逻辑的视域去思考中国古代科学的演绎推理问题,《中国推类逻辑对中国古代科学之影响》一书就是从
期刊
摘 要:德语语气小品词在德语会话交际中主要用于表达会话者的主观情感和交际目的,对会话交际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eigentlich为例,以会话分析相关理论为支撑,着重分析德语语气小品词的会话交际功能,并结合交际教学法和目前德语教学实际,提出德语语气小品词教学方案,为德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会话分析 语气小品词 教学 eigentlich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
期刊
摘 要:为了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培养目标,高等美术院校往往都很重视选修课的开设,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本文以广州美术学院的选修课为调研对象,通过分析比较,希望能为其他高等美术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广州美术学院 选修课 调研报告  作为专业性院校的各大高等美术院校,在教学中通常都会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建设合理的选修课制度以补充完善专业性院校的教学结构,从而实现
期刊
摘 要:德国纽伦堡(德语:Nürnberg,英语:Nuremberg,或译称纽伦伯格),始建于公元11世纪,历史上曾被马丁路德称作“日耳曼之眼和耳”,这里保存着很多著名国王的王冠和王剑,还是中世纪欧洲大陆商路汇聚之地,德国工业革命兴起的地方;同时它还是纳粹党代会之都,纳粹精神之都,著名的纽伦堡审判之地。经过这些沉浮,这座近千年历史的古城能否重现中世纪的荣光?本文将对其娓娓道来。  关键词:中世纪荣
期刊
摘 要:女性作为世界上拥有最细腻情感的生物能够更加完美地诠释悲悯的情怀,女性对外界的任何人群以及事物都存有一种天生的怜悯之情,她们关注世间万物的生活及感受,懂得关心自己碰触到的每个灵魂,也敢于为他人付出,用一颗感恩的心接受来自外界的情绪和状态。作为世界上最为柔和,也最具有震撼力的情感,悲悯的情怀引导女性整个人生的步伐。悲悯的情怀似乎是来自于旷世之中最纯净的感情,能消融尘世中的冰霜。找不到适合的辞藻
期刊
摘 要:在题材内容上,徐訏作品可以分为乡村模式、都市模式、乡村与都市结合模式。徐訏笔下的人物模式主要可分为知识分子与交际花、从入世到出世人物、幸福家庭的小姐。徐訏作品在故事情节上也是模式化的,他的小说开头总是先设悬念,伏笔过多,总是展现宿命观笼罩下的美的残缺,小说中的“我”与女子的交往总是在夜间,小说经常设置美丽单纯的女子被男子抛弃的情节。  关键词:徐訏 作品 模式化   读过徐訏全集就可以看
期刊
摘 要:中西方对人生意义的获得有不同的解决之道,中国儒、释、道三家虽然路径不同但都着力于“解脱”,而西方基督教传统在于上帝的“拯救”。本文试图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进而分析屈原对于人生意义问题的解决之路,最后阐述林怀民对于《九歌·司命》一节关乎人生意义问题的解决之路和他对原著的精当把握。  关键词:拯救 解脱 《九歌》 司命   20世纪初,处在“西学东渐”和“旧学新知”门槛上的几辈中国学人为中国
期刊
摘 要:《黄雀记》是苏童首次将笔触投入当下时代的转型之作,以小人物为切入点展现了社会中的欲望和迷惘。小说延续了“香椿树系列”凄迷隐幽的南方叙事,以多重隐喻连缀起整部作品。其流畅清丽的语言流露出颓废美学的体验,从中拷问生存的意义和宿命的存在。  关键词:小人物 隐喻 南方叙事 时代性 命运  一、小人物形象中体现的时代特征   苏童之前的作品如《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