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考试说明》,把准考试方向
众所周知,一年一度的《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考复习的纲领文件,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向高三师生传达了六种重要信息,分别是命题指导思想、组卷原则、考试范围、考试目标、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等。因此,要想使学生在化学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认真研讨本年度的《考试说明》,把准高考的“脉搏”,从中了解化学命题的趋势和要求,明确复习的要点,进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教材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考试说明》也在变化,我们在研究《考试说明》时,一定要注意与上年度的《考试说明》进行对比,特别注意新增的内容。
二、以课本为“本”,夯实基础
只要用心浏览一下近些年高考理综试题中的化学部分,就会发现化学试题特别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学科知识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系。它还注重考查能力,尤其是实验分析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这样的试题注重的是双基,突出的是中学化学中的主干知识,涉及的知识点众多,涵盖了中学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六个方面。
我省现在实行的“3+X”式试题,特别强调细节,它的语言表述要求更准确,覆盖的知识面更广。题目中的很多问题,既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它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我们的复习就必须以课本为“本”,强化基础的夯实。
三、独立构建网络,重结果更重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知识之间的关联。在高考化学复习中,我们一定要教会学生从知识的关联做起,进一步构建自己的立体化知识网络系统。这个立体化的系统包含知识点、典型问题、规律或方法。
不同的学生构成的知识网络体系也不相同。目前我们大多学生构建的知识系统都存在理解不深、建设网络操作不到位的问题。在这个知识系统中只有陈述性知识(具有说明性内容,如一个概念、一条定理、一项规律等知识点)的汇总,而缺乏程序性知识(使陈述性知识发挥作用的方法、步骤、思路的知识)的考虑和纳入。只是坐享其成,从课本中拿来,做简单的积累,没有从方法论的高度去领悟学科本身的思想方法。
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构建的知识网络:知识就像一堆零散的机器部件,我们的思想方法就是组装图纸,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能力将零部件按照图纸组装成成品——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同时还要加以不断地加工和完善。只有这样做,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才能得以永久地保存和记忆,知识才能被准确迅速地提取和迁移。我们说,只有在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中能够自由出入、左右逢源的材料,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四、转变定向,强化学科社会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教学还是遵循老一套,太过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而忽略了课程的社会性。事实上,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紧密关系的学科。仅仅把学习化学的目的囿于应付高考,就大错而特错了。我们学习化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提出这样的口号——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从中不难发现有很多化学与科学、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社会(简称化学与STSE)类的试题,而且这种命题的趋势方兴未艾且愈演愈烈。因此,我们主张高考化学复习应该由单纯学术定向转变为实际问题定向,也就是进一步强化化学学科的社会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和生活能力。
五、跳出题海,突出方法
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信奉“熟能生巧”的信条,即做题多了,练习多了自然就能考好。因此,“时间加汗水”,一味追求大量的训练,一味地追求题目的新、难、奇、偏,让学生整天遨游于题海,殊不知,那只能是对学生身心的摧残。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像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在解题时不妨可以套用这样的格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找出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审题)—→回忆、联想相关的知识(构思)—→应用知识点解决问题(解答)。
教师要注意不管是专题训练还是综合训练,都必须目的明确,落到实处,重在效果,达到训练几道题通晓一类题的目的,切忌贪多求全。教师还要注意精讲精练,讲练到位,讲评时,注意讲出试题的立意、命题的角度、干扰项的设置,讲出误区与典型思路,讲出扩展(同类型变角度)等,切忌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讲练脱节,讲不到位。
六、注意锤炼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它的好坏影响着考场上的水平能否正常发挥,也决定着高考中的成绩能否出类拔萃。高三复习期间往往会有许多次模拟考试,模拟考试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二是为了模拟高考情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好的心理素质不是能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就能锻炼好的,我们应该把它放在平时,即在平时就应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沉着冷静、坚韧顽强、从容以对的品质,不要一进考场就怯阵,一碰难题就懵场。有的学生题目难考不好,题目容易还是考不好,面对易题,粗心大意,白白丢分;面对难题,思路短路,一片空白。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好的表现,也都是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其实,只要把心理素质锤炼好了,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七、做好入考场前的准备
进入考场前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准备:
1.物质准备。准备同种颜色的钢笔或圆珠笔各2支,选用出水充足的或自己惯用的;铅笔2支,最好是选用色泽较重的2B型和HB型各一支;橡皮2块,分别装入文具盒与口袋,留一块备用。此外,还有圆规、直尺、三角尺等等。
2.参加学校组织的适应考场活动,熟悉考试的程序,适应考场的气氛,体验从进场到退场的程序,熟悉监考老师的考场指导用语,准确、快捷、规范填涂答题卡。
3.在考试前一天到考点熟悉一下考场环境。看一下考点对考生有何特殊要求,熟悉一下考场方位,以便第二天能及时找到自己的座位。
4.临考前放松心情。赶路的时间要充裕,到达考点后,选一个舒适的地方,或与同伴站立交谈,或默记背诵一些知识,或压压腿,练练步,保持愉快的情绪,充满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考场。
5.调整刚入场时的心态,平静等待开考铃声,耐心听取监考老师的要求和指导,或闭目养神,或做深呼吸,或浏览考场,或欣赏环境,保持答题前的良好状态。
众所周知,一年一度的《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考复习的纲领文件,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向高三师生传达了六种重要信息,分别是命题指导思想、组卷原则、考试范围、考试目标、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等。因此,要想使学生在化学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认真研讨本年度的《考试说明》,把准高考的“脉搏”,从中了解化学命题的趋势和要求,明确复习的要点,进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教材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考试说明》也在变化,我们在研究《考试说明》时,一定要注意与上年度的《考试说明》进行对比,特别注意新增的内容。
二、以课本为“本”,夯实基础
只要用心浏览一下近些年高考理综试题中的化学部分,就会发现化学试题特别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学科知识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系。它还注重考查能力,尤其是实验分析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这样的试题注重的是双基,突出的是中学化学中的主干知识,涉及的知识点众多,涵盖了中学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六个方面。
我省现在实行的“3+X”式试题,特别强调细节,它的语言表述要求更准确,覆盖的知识面更广。题目中的很多问题,既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它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我们的复习就必须以课本为“本”,强化基础的夯实。
三、独立构建网络,重结果更重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知识之间的关联。在高考化学复习中,我们一定要教会学生从知识的关联做起,进一步构建自己的立体化知识网络系统。这个立体化的系统包含知识点、典型问题、规律或方法。
不同的学生构成的知识网络体系也不相同。目前我们大多学生构建的知识系统都存在理解不深、建设网络操作不到位的问题。在这个知识系统中只有陈述性知识(具有说明性内容,如一个概念、一条定理、一项规律等知识点)的汇总,而缺乏程序性知识(使陈述性知识发挥作用的方法、步骤、思路的知识)的考虑和纳入。只是坐享其成,从课本中拿来,做简单的积累,没有从方法论的高度去领悟学科本身的思想方法。
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构建的知识网络:知识就像一堆零散的机器部件,我们的思想方法就是组装图纸,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能力将零部件按照图纸组装成成品——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同时还要加以不断地加工和完善。只有这样做,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才能得以永久地保存和记忆,知识才能被准确迅速地提取和迁移。我们说,只有在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中能够自由出入、左右逢源的材料,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四、转变定向,强化学科社会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教学还是遵循老一套,太过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而忽略了课程的社会性。事实上,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紧密关系的学科。仅仅把学习化学的目的囿于应付高考,就大错而特错了。我们学习化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提出这样的口号——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从中不难发现有很多化学与科学、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社会(简称化学与STSE)类的试题,而且这种命题的趋势方兴未艾且愈演愈烈。因此,我们主张高考化学复习应该由单纯学术定向转变为实际问题定向,也就是进一步强化化学学科的社会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和生活能力。
五、跳出题海,突出方法
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信奉“熟能生巧”的信条,即做题多了,练习多了自然就能考好。因此,“时间加汗水”,一味追求大量的训练,一味地追求题目的新、难、奇、偏,让学生整天遨游于题海,殊不知,那只能是对学生身心的摧残。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像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在解题时不妨可以套用这样的格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找出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审题)—→回忆、联想相关的知识(构思)—→应用知识点解决问题(解答)。
教师要注意不管是专题训练还是综合训练,都必须目的明确,落到实处,重在效果,达到训练几道题通晓一类题的目的,切忌贪多求全。教师还要注意精讲精练,讲练到位,讲评时,注意讲出试题的立意、命题的角度、干扰项的设置,讲出误区与典型思路,讲出扩展(同类型变角度)等,切忌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讲练脱节,讲不到位。
六、注意锤炼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它的好坏影响着考场上的水平能否正常发挥,也决定着高考中的成绩能否出类拔萃。高三复习期间往往会有许多次模拟考试,模拟考试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二是为了模拟高考情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好的心理素质不是能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就能锻炼好的,我们应该把它放在平时,即在平时就应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沉着冷静、坚韧顽强、从容以对的品质,不要一进考场就怯阵,一碰难题就懵场。有的学生题目难考不好,题目容易还是考不好,面对易题,粗心大意,白白丢分;面对难题,思路短路,一片空白。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好的表现,也都是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其实,只要把心理素质锤炼好了,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七、做好入考场前的准备
进入考场前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准备:
1.物质准备。准备同种颜色的钢笔或圆珠笔各2支,选用出水充足的或自己惯用的;铅笔2支,最好是选用色泽较重的2B型和HB型各一支;橡皮2块,分别装入文具盒与口袋,留一块备用。此外,还有圆规、直尺、三角尺等等。
2.参加学校组织的适应考场活动,熟悉考试的程序,适应考场的气氛,体验从进场到退场的程序,熟悉监考老师的考场指导用语,准确、快捷、规范填涂答题卡。
3.在考试前一天到考点熟悉一下考场环境。看一下考点对考生有何特殊要求,熟悉一下考场方位,以便第二天能及时找到自己的座位。
4.临考前放松心情。赶路的时间要充裕,到达考点后,选一个舒适的地方,或与同伴站立交谈,或默记背诵一些知识,或压压腿,练练步,保持愉快的情绪,充满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考场。
5.调整刚入场时的心态,平静等待开考铃声,耐心听取监考老师的要求和指导,或闭目养神,或做深呼吸,或浏览考场,或欣赏环境,保持答题前的良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