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养成教育主要是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会更好的待人接物、学习、生活,并促使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把握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論和特质,对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遵循因材施教、因情施教的原则,结合各方面因素来这边科学合理的养成教育方案,以此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实践。
关键词:小学;养成教育;实践模式;思考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下的语文教学需求。基于此,教师就必须要立足于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对当下的小学有教学内容、模式、方法进行测试的改革,彻底的将养成教育渗透贯彻到语文教学每个阶段。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养成教育质量能够得到成本的提升。
一、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实施养成教育
在开展小学语文养成教育之前,教师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了解,充分的掌握每一章节和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倾向,对当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优化和拓展。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养成教育出发,自主收集一些本区域与养成教育有关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借助网络渠道来获取海量的养成教育内容和教学素材,将其融入到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常识或者案例,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语文教学的优化设计,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开展语文知识教学和养成教育。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养成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二、通过树立良好榜样实施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学生本身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辨知能力相对较弱,但本身就具有相对较强的可塑性。基于此,在当下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对语文教学中心和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充分的收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的元素,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利用文章和视频当中的良好精神来感染和熏陶学生,以确保学生能够养成较为良好的三观和学习思想。另外,教师可以全面提升对自身言行举止的要求,利用良好的精神和品质来充分的感染和引导学生,或借助小组成员和优秀班干部的力量来开展养成教育。在使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习惯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榜样教育作用。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教育氛围
班级教育对人的塑造,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靠环境的潜移默化和感染熏陶,而这一部分往往来得更扎实、更持久,因为这种作用是一种内化的效果。为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我们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净化工程,提倡“只要大家弯弯腰,校园环境好”的口号。二是美化工程。精心布置班级的每个角落,从班级特色橱窗、到教室门口名人字帖的悬挂,每项布置都展现了浓郁的国学氛围。三是诗化工程,为使面面墙壁会说话、棵棵花草能育人,学校在墙壁、花坛上都贴上了优美的标语和警示语牌,以诗一般的语言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通过“校书法艺术、古诗文诵读比赛”等活动,充分挖掘道德内涵。同时加强了学校图书室建设,鼓励和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主动地从好书中获得思想道德营养。
四、通过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学习与交往中,教师要讲清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这样,经常教育引导,及时纠正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怎样做才是一名好学生。另外,不断强化《小学生守则》及其它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例如:在监督和强化学生课前学习用品准备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教师每次下课提醒学生收好、准备好学习用品(要求摆在书桌的左上角),一段时间后,再下课,教师便有意地站着不动,用眼睛不作声地看,直到学生明白我的用意,迅速地按要求准备学习用品才允许自由活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自然习惯。同时,我还及时地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2]。当然,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则存在差距。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我就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存在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的习惯。
五、通过家校结合实施养成教育
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教育更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依靠学校一个阵地,要随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请求家长在家里也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上,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学生要按时完成,家长要配合学生对作业进行检查,这也是让学生重视作业的一种手段,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也需要家长的及时监督、培养。相信只要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结束语:
养成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培养情况来制定长效的养成教育机制,以此为导向的开展实际的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些独立思考和知识探究的机会,根据学生学习来进行课堂教学调整和点拨,促使学生养成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另外,教师还需要对以往的教学经验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对实际的语文养成教育活动进行调整,使之更具针对性、特色性、适应性。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也能够为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和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东明.刍议小学生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62.
[2]强小荣.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18(14):26.
[3]陈晓年.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养成教育[J].学周刊,2018(07):113-114.
关键词:小学;养成教育;实践模式;思考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下的语文教学需求。基于此,教师就必须要立足于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对当下的小学有教学内容、模式、方法进行测试的改革,彻底的将养成教育渗透贯彻到语文教学每个阶段。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养成教育质量能够得到成本的提升。
一、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实施养成教育
在开展小学语文养成教育之前,教师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了解,充分的掌握每一章节和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倾向,对当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优化和拓展。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养成教育出发,自主收集一些本区域与养成教育有关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借助网络渠道来获取海量的养成教育内容和教学素材,将其融入到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常识或者案例,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语文教学的优化设计,从日常生活入手来开展语文知识教学和养成教育。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养成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二、通过树立良好榜样实施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学生本身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辨知能力相对较弱,但本身就具有相对较强的可塑性。基于此,在当下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对语文教学中心和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充分的收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的元素,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利用文章和视频当中的良好精神来感染和熏陶学生,以确保学生能够养成较为良好的三观和学习思想。另外,教师可以全面提升对自身言行举止的要求,利用良好的精神和品质来充分的感染和引导学生,或借助小组成员和优秀班干部的力量来开展养成教育。在使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习惯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榜样教育作用。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教育氛围
班级教育对人的塑造,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靠环境的潜移默化和感染熏陶,而这一部分往往来得更扎实、更持久,因为这种作用是一种内化的效果。为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我们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净化工程,提倡“只要大家弯弯腰,校园环境好”的口号。二是美化工程。精心布置班级的每个角落,从班级特色橱窗、到教室门口名人字帖的悬挂,每项布置都展现了浓郁的国学氛围。三是诗化工程,为使面面墙壁会说话、棵棵花草能育人,学校在墙壁、花坛上都贴上了优美的标语和警示语牌,以诗一般的语言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通过“校书法艺术、古诗文诵读比赛”等活动,充分挖掘道德内涵。同时加强了学校图书室建设,鼓励和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主动地从好书中获得思想道德营养。
四、通过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学习与交往中,教师要讲清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这样,经常教育引导,及时纠正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怎样做才是一名好学生。另外,不断强化《小学生守则》及其它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例如:在监督和强化学生课前学习用品准备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教师每次下课提醒学生收好、准备好学习用品(要求摆在书桌的左上角),一段时间后,再下课,教师便有意地站着不动,用眼睛不作声地看,直到学生明白我的用意,迅速地按要求准备学习用品才允许自由活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自然习惯。同时,我还及时地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2]。当然,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则存在差距。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我就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存在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的习惯。
五、通过家校结合实施养成教育
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教育更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依靠学校一个阵地,要随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请求家长在家里也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上,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学生要按时完成,家长要配合学生对作业进行检查,这也是让学生重视作业的一种手段,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也需要家长的及时监督、培养。相信只要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结束语:
养成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培养情况来制定长效的养成教育机制,以此为导向的开展实际的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些独立思考和知识探究的机会,根据学生学习来进行课堂教学调整和点拨,促使学生养成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另外,教师还需要对以往的教学经验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对实际的语文养成教育活动进行调整,使之更具针对性、特色性、适应性。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也能够为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和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东明.刍议小学生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62.
[2]强小荣.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18(14):26.
[3]陈晓年.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养成教育[J].学周刊,2018(0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