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建设要遵循科学化规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走好群众路线,推进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好群众路线,才能充分体现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和目标,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指明科学方向;才能找到作风建设的方法和路径,为决策奠定科学的基础;才能夯实作风建设的基础,使之获得执政为民的持久动力。
【关键词】群众路线;作风建设;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27-02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就是要从党和群众、党的干部和群众“两个关系”入手,将探求规律性有机融入党的执政实践。就党和党的干部而言,以为民谋福祉为基点体现党的先进性;就群众而言,以获得感为重要指标考量对党的认同度。党的先进性和群众的认同度,统一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升华和实践效果。因此,从优化领导作风和改善工作方法层面,将群众路线和作风建设融会贯通,是密切党群关系、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根本。
一、群众路线蕴含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价值和目标
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要把党的宗旨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奋斗基点和价值归宿。因此,一切为了群众既是着眼点又是着力点,它为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方向和实践指南。
(一)以增强宗旨意识为根本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P.857]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生动体现,为作风建设校准了思想坐标。我们党是“两个先锋队”,体现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领导核心”,体现领导力和凝聚力的结合;是“三个代表”,体现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民主体地位共同构筑的系统。这些从党性的角度凸显了党的内在属性,而这个内在的属性必然要通过党风外在地展示出来。作风根本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建设科学化,第一位的还是要固宗旨之本強宗旨之基,夯实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有了思想作风正确的“源头”,才会有整个党的作风建设的“活水”,才能引领党的作风建设的科学方向。
(二)以实现群众权益为基点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的关键是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转化为行动,实现思想作风的“知”与工作作风的“行”的统一。一切为了群众的关键是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的“向善性”和党的执政的实践性在群众根本利益中的有机对接,无论是着眼点还是着力点,都要夯实“群众利益”这个关键,使之贯穿于决策和执行决策的整个过程。随着改革向深层推进,群众利益已经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各项权益。它既体现为物质利益,又体现为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核心的各项民主权利,还有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健康权等基本的人权。因此,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人们基本的物质利益需求,还要特别重视利益背后的权利诉求,保证决策的起点不偏离根本宗旨的本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保证时刻不偏离群众利益的准绳。要保证政策的实施不偏离为人民服务的轨道,就必须着眼于改革深水区群众基础的变化实际,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以一切为了群众为立足点,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根本利益和群众个别利益的冲突,不能人为地造成党和政府的权力和人民群众的权益的对立,真正地使人民群众赋予党的权力成为实现人民群众权益的有力武器。
二、群众路线指明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方法和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它不是孤立的任务,而是一个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党群互动的科学化进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宗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党加强作风建设指明了根本的路径。离开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的作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从群众中来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逻辑起点
从认识论上解读群众路线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调查研究。体现在作风层面,就是提高党和党的干部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的自觉性,提升执政为民的精神境界的过程,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眾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1](P.854-855)可见,从群众中来是领导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起点。坚持这个起点,就能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夯实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核心根基;离开了这个起点,就必然脱离群众,必然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P.1094-1095)
(二)到群众中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现实归宿
从群众中来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逻辑起点,奠定了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指向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但科学的决策真正地得以贯彻执行并转化为群众的实在利益,还必须坚持到群众中去,形成一个决策和执行的科学化的路径,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现实选择和根本归宿。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P.467)党的作风建设要科学化,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这根本的决策规范,从群众中汲取智慧集中形成领导意见,再把这些意见反馈回群众,从思想的角度提升群众对“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意见的认同度并号召群众予以实行;从实践的角度使之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否则就会导致宗旨意识的虚化和决策执行的偏差,加大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党的作风建设也因为失去现实的依托容易偏离科学轨道,导致社会生态出问题。 三、群众路线注入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动力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目的,一切依靠群众则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根本方法。人民群众是党的根本的执政基础,也是推动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主体和动力源泉。坚持群众路线,夯实人民群众这个基础,不断激发其强劲动力,发挥好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政治优势,是党的作风建设走向科学化的核心。
(一)密切联系群众,夯实作风建设的群众基础
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扎根于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密切联系群众永远不脱离群众是巩固我们党执政之基的先决条件。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3](P.368)夯实作风建设的群众根基,首先要时刻用唯物史观校正思想,把相信群众是真正英雄而且不断汲取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不断增强创造力。从思想意识上把握“相信群众”这个纲,以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助力党群干群关系和諧共生;其次要群众的主体地位夯实固本,理顺党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关系。我们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4](P.218)只有心系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才能打牢党执政为民的根基,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作风建设才能在科学化的轨道里健康发展。
(二)紧紧依靠群众,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动力源泉
紧紧依靠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的动力,是我们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5](P.4)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和党的使命和任务相联系,离开了长远的目标和现实的任务,作风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一是科学决策依靠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基点起点、以群众智慧为导向、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动力,坚持发扬民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决策不偏离科学轨道。二是躬身实践依靠群众。科学的决策只有落实到执政为民的实践中才有生命力。决策的执行需要党员、干部的行动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更关键的是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达到求真和务实的有机统一。三是创新方法依靠群众。搞好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做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四是依靠群众监督评判。群众监督是我们党克服腐败、保证廉洁执政的一件法宝;群众评判是衡量我们党执政得失的根本标准。只有坚持依靠群众监督评判,才能保证权力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才能使党的执政行为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编辑:褚永慧]
【关键词】群众路线;作风建设;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27-02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就是要从党和群众、党的干部和群众“两个关系”入手,将探求规律性有机融入党的执政实践。就党和党的干部而言,以为民谋福祉为基点体现党的先进性;就群众而言,以获得感为重要指标考量对党的认同度。党的先进性和群众的认同度,统一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升华和实践效果。因此,从优化领导作风和改善工作方法层面,将群众路线和作风建设融会贯通,是密切党群关系、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根本。
一、群众路线蕴含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价值和目标
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要把党的宗旨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奋斗基点和价值归宿。因此,一切为了群众既是着眼点又是着力点,它为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方向和实践指南。
(一)以增强宗旨意识为根本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P.857]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生动体现,为作风建设校准了思想坐标。我们党是“两个先锋队”,体现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领导核心”,体现领导力和凝聚力的结合;是“三个代表”,体现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民主体地位共同构筑的系统。这些从党性的角度凸显了党的内在属性,而这个内在的属性必然要通过党风外在地展示出来。作风根本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建设科学化,第一位的还是要固宗旨之本強宗旨之基,夯实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有了思想作风正确的“源头”,才会有整个党的作风建设的“活水”,才能引领党的作风建设的科学方向。
(二)以实现群众权益为基点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的关键是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转化为行动,实现思想作风的“知”与工作作风的“行”的统一。一切为了群众的关键是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的“向善性”和党的执政的实践性在群众根本利益中的有机对接,无论是着眼点还是着力点,都要夯实“群众利益”这个关键,使之贯穿于决策和执行决策的整个过程。随着改革向深层推进,群众利益已经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各项权益。它既体现为物质利益,又体现为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核心的各项民主权利,还有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健康权等基本的人权。因此,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人们基本的物质利益需求,还要特别重视利益背后的权利诉求,保证决策的起点不偏离根本宗旨的本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保证时刻不偏离群众利益的准绳。要保证政策的实施不偏离为人民服务的轨道,就必须着眼于改革深水区群众基础的变化实际,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以一切为了群众为立足点,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根本利益和群众个别利益的冲突,不能人为地造成党和政府的权力和人民群众的权益的对立,真正地使人民群众赋予党的权力成为实现人民群众权益的有力武器。
二、群众路线指明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方法和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它不是孤立的任务,而是一个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党群互动的科学化进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宗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党加强作风建设指明了根本的路径。离开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的作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从群众中来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逻辑起点
从认识论上解读群众路线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调查研究。体现在作风层面,就是提高党和党的干部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的自觉性,提升执政为民的精神境界的过程,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眾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1](P.854-855)可见,从群众中来是领导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起点。坚持这个起点,就能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夯实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核心根基;离开了这个起点,就必然脱离群众,必然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P.1094-1095)
(二)到群众中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现实归宿
从群众中来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逻辑起点,奠定了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指向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但科学的决策真正地得以贯彻执行并转化为群众的实在利益,还必须坚持到群众中去,形成一个决策和执行的科学化的路径,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现实选择和根本归宿。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P.467)党的作风建设要科学化,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这根本的决策规范,从群众中汲取智慧集中形成领导意见,再把这些意见反馈回群众,从思想的角度提升群众对“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意见的认同度并号召群众予以实行;从实践的角度使之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否则就会导致宗旨意识的虚化和决策执行的偏差,加大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党的作风建设也因为失去现实的依托容易偏离科学轨道,导致社会生态出问题。 三、群众路线注入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动力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目的,一切依靠群众则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根本方法。人民群众是党的根本的执政基础,也是推动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主体和动力源泉。坚持群众路线,夯实人民群众这个基础,不断激发其强劲动力,发挥好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政治优势,是党的作风建设走向科学化的核心。
(一)密切联系群众,夯实作风建设的群众基础
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扎根于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密切联系群众永远不脱离群众是巩固我们党执政之基的先决条件。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3](P.368)夯实作风建设的群众根基,首先要时刻用唯物史观校正思想,把相信群众是真正英雄而且不断汲取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不断增强创造力。从思想意识上把握“相信群众”这个纲,以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助力党群干群关系和諧共生;其次要群众的主体地位夯实固本,理顺党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关系。我们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4](P.218)只有心系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才能打牢党执政为民的根基,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作风建设才能在科学化的轨道里健康发展。
(二)紧紧依靠群众,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动力源泉
紧紧依靠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的动力,是我们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5](P.4)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和党的使命和任务相联系,离开了长远的目标和现实的任务,作风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一是科学决策依靠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基点起点、以群众智慧为导向、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动力,坚持发扬民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决策不偏离科学轨道。二是躬身实践依靠群众。科学的决策只有落实到执政为民的实践中才有生命力。决策的执行需要党员、干部的行动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更关键的是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达到求真和务实的有机统一。三是创新方法依靠群众。搞好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做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四是依靠群众监督评判。群众监督是我们党克服腐败、保证廉洁执政的一件法宝;群众评判是衡量我们党执政得失的根本标准。只有坚持依靠群众监督评判,才能保证权力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才能使党的执政行为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