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媒体课件,除了具有平面教材所不具备的声音、图像等立体效果之外,笔者认为,在课件映示的内容上,教师同样可多加钻研,将课件的“优势”进行到底。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在语文课件中如何从选择映示内容来提升多媒体课件的效能。
【关键词】多媒体映示 去芜存精 课堂效能
语文教学公开课中,不少老师把多媒体课件映示当作语文课本的简单再现,一页一页的文字就是文本的“电子版”,这样的课件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不如让学生直接看语文书。因此,设计课件中的映示内容,是我们在备课与制作课件时要首先认真考虑与选择的。
一、 映示内容是走进文本的引线
語文书中的课文,特别是高年级的部分文章,在情节与内容的展开上,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作者试图抽丝剥茧,让学生在朗读的逐层深入中,揣摩出文章的主旨所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如果能找出理解上的“黄金点”,以课件映示来强调、引领,那么学生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文意。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两段话来映示:
(一)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二)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孩子们在朗读之后,能抓住“开满”“密密层层”“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像喷花的飞泉”等词语,体会这海棠花开得特别旺盛。在想象画面说出体会时,学生想到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紧接着,学生自然地找出了花儿与儿童之间的共同点:都是如此地有活力,有生气。这些映示的话,就像是一根引线,在逐步燃烧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与目标接近,最终“引爆”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有理解上的“战略要地”,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在课件中巧妙展现,那一定能带领着学生攻下文意理解的“制高点”。
二、 映示内容是理解文本的“沥沙器”
教材中的有些文章可能要求学生在理解上学会提炼,去芜存精,方能找到文本主旨所在。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雾凇》一课,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其中第二自然段讲述雾凇形成原因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帮助学生一起来找准关键词,提炼出最精炼的语句,更好地掌握其形成原因,并体会其独特的美。
课堂上,教师抓住了两组词,第一组是表示江上雾气多的词:“弥漫”“涌向”“笼罩”“淹没”等。学生读着映示上这些红色的词语,感受到了松花江上雾蒙蒙的一幕。第二组词语是“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等,让学生仔细朗读体会。于是,“气”变成“针”和“柳”的“快进播放”模式出现在了学生眼前。学生边想象着画面,边感受着这独特的奇景。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雾凇形成的过程,学生很容易找出这一句“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你会发现,教师之前映示的内容,就如同一个沥沙器,帮助学生抓住了本段中最精华的关键字词。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如果能经常地进行这样的能力训练,相信对他们以后各科的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 映示内容是走出文本的“望远镜”
多媒体课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原因还在于其有着强大的内涵,能网罗天南海北,涵盖古今中外,让我们的课堂能够跳脱出书本,或追根溯源,或展望未来。如果语文课能够通过多媒体这架“望远镜”,帮助学生看得更远,学得更多,那这是传统的书本所无法实现的功能。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作家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内容主要是回忆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以此表达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讲读课文时,“我”的天真、活泼及顽皮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已然浮现,而那份眷恋与怀念,学生在理解时总会流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深入体会。于是,教师在课件中穿插映示了这样一段:
萧红:18岁,最疼爱她的祖父去世,20岁因不满父亲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从此她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连最起码的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29岁的时候她和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疾病加上寂寞、苦闷,1941年她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1岁。《呼兰河传》就完成于她过世的前两年。
交代清楚这些以后,当学生再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于是,课件中接下来出现了《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一个个的“也许”,让学生读出了作者对于小时那段生活的无比怀念,而“物是人非”或是“物非人非”多少让人有些伤感,再联系到此时作者的境遇,或许,关于祖父园子的回忆成为了她最终的精神寄托。再次回顾课文,此时文本在学生眼里一定是饱含着情感的。在这里,多媒体课件的映示为学生学习课文架起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了解了很多,想要知道的也会更多,再去阅读《呼兰河传》,他们肯定是带着更为强烈的期待,走入作家萧红的回忆中。
综上所述,语文课中的多媒体映示,应该是教师深入思考、全盘考虑后的选择,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单一的语文教材发挥不了的。这也对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分析教材,切实找准重点,巧妙分解难点,提升多媒体课件的效能,唯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成效。
【关键词】多媒体映示 去芜存精 课堂效能
语文教学公开课中,不少老师把多媒体课件映示当作语文课本的简单再现,一页一页的文字就是文本的“电子版”,这样的课件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不如让学生直接看语文书。因此,设计课件中的映示内容,是我们在备课与制作课件时要首先认真考虑与选择的。
一、 映示内容是走进文本的引线
語文书中的课文,特别是高年级的部分文章,在情节与内容的展开上,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作者试图抽丝剥茧,让学生在朗读的逐层深入中,揣摩出文章的主旨所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如果能找出理解上的“黄金点”,以课件映示来强调、引领,那么学生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文意。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两段话来映示:
(一)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二)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孩子们在朗读之后,能抓住“开满”“密密层层”“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像喷花的飞泉”等词语,体会这海棠花开得特别旺盛。在想象画面说出体会时,学生想到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紧接着,学生自然地找出了花儿与儿童之间的共同点:都是如此地有活力,有生气。这些映示的话,就像是一根引线,在逐步燃烧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与目标接近,最终“引爆”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有理解上的“战略要地”,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在课件中巧妙展现,那一定能带领着学生攻下文意理解的“制高点”。
二、 映示内容是理解文本的“沥沙器”
教材中的有些文章可能要求学生在理解上学会提炼,去芜存精,方能找到文本主旨所在。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雾凇》一课,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其中第二自然段讲述雾凇形成原因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帮助学生一起来找准关键词,提炼出最精炼的语句,更好地掌握其形成原因,并体会其独特的美。
课堂上,教师抓住了两组词,第一组是表示江上雾气多的词:“弥漫”“涌向”“笼罩”“淹没”等。学生读着映示上这些红色的词语,感受到了松花江上雾蒙蒙的一幕。第二组词语是“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等,让学生仔细朗读体会。于是,“气”变成“针”和“柳”的“快进播放”模式出现在了学生眼前。学生边想象着画面,边感受着这独特的奇景。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雾凇形成的过程,学生很容易找出这一句“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你会发现,教师之前映示的内容,就如同一个沥沙器,帮助学生抓住了本段中最精华的关键字词。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如果能经常地进行这样的能力训练,相信对他们以后各科的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 映示内容是走出文本的“望远镜”
多媒体课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原因还在于其有着强大的内涵,能网罗天南海北,涵盖古今中外,让我们的课堂能够跳脱出书本,或追根溯源,或展望未来。如果语文课能够通过多媒体这架“望远镜”,帮助学生看得更远,学得更多,那这是传统的书本所无法实现的功能。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作家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内容主要是回忆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以此表达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讲读课文时,“我”的天真、活泼及顽皮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已然浮现,而那份眷恋与怀念,学生在理解时总会流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深入体会。于是,教师在课件中穿插映示了这样一段:
萧红:18岁,最疼爱她的祖父去世,20岁因不满父亲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从此她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连最起码的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29岁的时候她和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疾病加上寂寞、苦闷,1941年她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1岁。《呼兰河传》就完成于她过世的前两年。
交代清楚这些以后,当学生再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于是,课件中接下来出现了《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一个个的“也许”,让学生读出了作者对于小时那段生活的无比怀念,而“物是人非”或是“物非人非”多少让人有些伤感,再联系到此时作者的境遇,或许,关于祖父园子的回忆成为了她最终的精神寄托。再次回顾课文,此时文本在学生眼里一定是饱含着情感的。在这里,多媒体课件的映示为学生学习课文架起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了解了很多,想要知道的也会更多,再去阅读《呼兰河传》,他们肯定是带着更为强烈的期待,走入作家萧红的回忆中。
综上所述,语文课中的多媒体映示,应该是教师深入思考、全盘考虑后的选择,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单一的语文教材发挥不了的。这也对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分析教材,切实找准重点,巧妙分解难点,提升多媒体课件的效能,唯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