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兴趣;培养;师生关系;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12(B)—0023—01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成为所有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两方面入手。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工作,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形象。用高尚的师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师生双方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协作。教师以“引导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再次,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只有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情趣盎然、激情满怀,才能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一课时,笔者做了这样的导入:“大家都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吧,诸葛亮究竟是靠什么借到十万支箭的呢?”学生答道:“靠大雾天气。”笔者紧跟着问:“那么他又是如何知道当时会有大雾呢?”学生不能准确回答,但都很想知道。笔者说:“诸葛亮实际上是靠夜观天相得知有大雾的。而天空中的云也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看云识天气》。”这样的导语紧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笔者讲解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走进课堂,故意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了,学生一愣,怎么是“最后一课”呢?难道……”当看到笔者写出《最后一课》的课题时,才恍然大悟,兴趣不由得高涨起来。抓住这种情境,笔者马上引导学生看课文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来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现在又是怎样珍惜这“最后一课”的。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印象特别深刻。由此可见,恰当的情境设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理念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在创新教育方法中提出:“不要满堂灌,而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留出更大的余地让学生推测和预料,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和自我理解感悟的体验。”在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师幽默风趣,营造愉悦氛围
心理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时学习效率高,认知心理、情感心理也会和谐共进。例如,在讲解“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时,笔者给学生们讲了唐伯虎为其母赋诗贺寿的故事——“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各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这样学生就在轻松的笑声中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有了形象的理解。只要教师充分发掘,就能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并乐于接受。
5.树立以人为本的激励评价机制,给学生成功的机会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多肯定,只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并言之有理,就应该表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树立信心,决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这种肯定与鼓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真正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过程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全方位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焕发生机,更大程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12(B)—0023—01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成为所有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两方面入手。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工作,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形象。用高尚的师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师生双方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协作。教师以“引导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再次,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只有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情趣盎然、激情满怀,才能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一课时,笔者做了这样的导入:“大家都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吧,诸葛亮究竟是靠什么借到十万支箭的呢?”学生答道:“靠大雾天气。”笔者紧跟着问:“那么他又是如何知道当时会有大雾呢?”学生不能准确回答,但都很想知道。笔者说:“诸葛亮实际上是靠夜观天相得知有大雾的。而天空中的云也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看云识天气》。”这样的导语紧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笔者讲解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走进课堂,故意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了,学生一愣,怎么是“最后一课”呢?难道……”当看到笔者写出《最后一课》的课题时,才恍然大悟,兴趣不由得高涨起来。抓住这种情境,笔者马上引导学生看课文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来是怎样对待学习的,现在又是怎样珍惜这“最后一课”的。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印象特别深刻。由此可见,恰当的情境设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理念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在创新教育方法中提出:“不要满堂灌,而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留出更大的余地让学生推测和预料,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和自我理解感悟的体验。”在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师幽默风趣,营造愉悦氛围
心理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时学习效率高,认知心理、情感心理也会和谐共进。例如,在讲解“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时,笔者给学生们讲了唐伯虎为其母赋诗贺寿的故事——“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各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这样学生就在轻松的笑声中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有了形象的理解。只要教师充分发掘,就能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并乐于接受。
5.树立以人为本的激励评价机制,给学生成功的机会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多肯定,只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并言之有理,就应该表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树立信心,决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这种肯定与鼓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真正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过程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全方位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焕发生机,更大程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