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民间熟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on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间熟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具有较强的社会史料价值。孝义民间熟语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这些熟语可窥见孝义历史上商贸兴盛、农工商兼营等历史概貌。
  关键词:孝义 民间熟语 历史文化
  民间熟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具有较强的社会史料价值。孝义地处山西境域腹地,素有“三晋宝地”之称,属晋中与晋西两个文化区域的结合部;孝义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演绎出特有的民俗事象,孝义民间熟语就映射出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十大商帮,晋商居首。历史上的晋商,既有过辉煌,也经历过逆境,明清时期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是晋商最辉煌的时期。孝义晋商是晋商的重要分支之一,明清以后,孝义的旧城已成为晋西及陕北一代的商业重镇和聚粮码头,北方各省商旅云集。孝义民谣云:“生子有才可做商,不羡七品空留堂。”“要想富,十字街头开当铺。”孝义商业贸易蓬勃发展,明清时的孝义基本是村村有晋商,如今遗留下的辉煌的晋商大院就是明证。晋商创造的高度的商业文明已经消失在历史风烟中,成为一种逝去的文明,而孝义熟语中却留下了孝义历史上贸易商人商业史的足迹。
  “宜兴河底,烟叶子好比簸箕。”位于曹溪河流域的宜兴、河底村(现属东许街办)过去盛产烟叶,著名晋商郭统就是靠经营烟叶起家的。此句俗语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曹溪河一带烟叶兴盛的历史。
  “金苏庄,银宋庄。”历史上的苏家庄、宋家庄富商较多,豪宅较多,是有名的富裕村庄,故有此说。宋家庄位于孝义西北角,清代中叶,人才辈出,居官经商者众多。左家鹏的《“千年古庄”苏家庄》:“苏家庄自古就是‘西北粮仓’‘沿线钱庄’‘中间休栈’。很早就有‘金苏庄,银宋庄……’的说法,在古老的汾孝秧歌的唱词中就有‘苏家庄的村真有名,四道街七个门。魁星楼盖到了龙王庙,买卖做到了包头城……”
  “做官儿的入了阁,不如茶票庄当了客。”阁,当官的品位;客,指小伙计。谓茶票庄收入颇丰,胜过官宦人家。
  孝义民间自明清以来便广泛流传着“想要富得快,庄稼搅买卖”的熟语,许多有经济头脑的村民走西口、奔东口、过黄河,外出经商,还有一批村民则在当地及周边从事游動性商业活动。
  “要想发得快,庄稼搅买卖/买卖搅庄稼,旱涝都不怕。”搅,夹杂、混合。历史上的晋商往往农商兼营,农业歉收时用商业贴补,商业亏损时有农业垫底儿,故有此说。
  孝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吕梁山东麓,是晋中与晋西北的交通枢纽,又是山陕地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素称“三晋之宝地,秦晋之要会”。孝义历史上农耕兴盛,农耕文化背景下的孝义,由于地理优势自汉唐起即为商品集散地。孝义各乡村都有传统的集市,通常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会”的规模比“集”大得多,孝义的“会”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起初往往和寺庙活动结合起来,所以民间也称其为“庙会”。庙会起初是祭祀庙内主神,乡镇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庙会逐渐发展成民间物资交易的场所。
  “有女要嫁司马村,赶集上会吃两顿。”司马村,现属孝义市郑兴街道办事处,位于孝义市东北的十里许。司马村历史上是孝义市东部平川最大的集镇,繁华宜居,周边群众每逢集会常到此购物或游玩,故有此说。
  “填不满的峪道河,拉不完的兑九峪。”峪道河,汾阳古镇;兑九峪,孝义古镇。峪道河和兑九峪是历史上有名的商品集散地,货物吞吐量很大。郝继文《兑九峪古镇晋商》:“民国元年至十年(1912—1921),兑九峪镇街市开业的粮店已有十七家,平常日,粮店的日成交量都在百石以上,遇到集会,可增至千余石。由于集聚粮食多,本镇有‘米粮川’之称。群众俗语有‘填不满的峪道河,拉不完的兑九峪’之说。”孝义的商贸业古已饮誉海内外。据史书记载,孝义早在汉唐之际就成为一方商贾重镇,粮油为交易大宗。其中兑九峪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聚粮之码头”,每届农历二、四、七、九月集期,商贾往来,市民接踵,庙会香火盛极一时,舞乐戏耍活跃其间。至清代末期,邑内仍有商铺三百多家,流动商贩千余人。孝义的商人活动,已成为整体晋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女老少大杂烩,不挤不叫赶集会。”谓村镇集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难免摩肩接踵。郭聚义《兑九峪淳朴的集会贸易文化》:“特别是七月廿三盛夏时节,挤出一身汗水臭味,谁也不嫌,故有一句口语:‘男女老少大杂烩,不挤不叫赶集会。’”
  孝义民风淳朴,一些不甘于贫穷的孝义人,一般会外出寻找致富之道。明朝的边饷政策,清代的“扶商”“恤商”政策,使晋商劲旅的孝义商人纷纷走出口外,开辟对外的经商之路。孝义人十多岁就外出学做生意,成亲后又外出经商,两三年才回家一次,有人运气不佳或商务繁忙,一二十年回不了家;或者经商无成,没脸回家,漂泊在外,音信全无。有些孝义民间熟语就是孝义晋商心酸史的真实写照。
  “嫁汉不嫁买卖汉,一辈子夫妻二年半。”旧时生意人常年经商在外,夫妻离多聚少,故有此说。
  “男人走口外,女人吃苦菜(或糠菜)。”走口外,指走西口。旧时交通不发达,男人在外经商,一年很少回家,女人只好凄凉度日。
  社会行业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也有所不同。
  “百行百业农为首,百亩之田肥当先。”意指在各行各业中农业是第一产业,而发展农业离不开种庄稼,庄稼要想长得好就得多施肥。农业生产在历史上备受重视,因此人们愿嫁庄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人们的观念是不嫁庄稼人,愿嫁文化人,“庄稼儿偌人多,割麦子打场”,“不嫁掏茅坑地的,要嫁穿蓝衫衫写字的”。而20世纪70年代又有所变化,其择偶标准是“一军二干三工人,打死也不嫁受苦人”。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发展,情况又有所变化。
  “西盘粮,耍棒槌。”西盘粮,指大孝堡乡的西盘粮村。这句话反映了当地传统的“缚笤帚”工艺。这是孝义历史上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反映。   “纺车就是摇钱树,天天摇着日子富。”历史上孝义农民靠纺花织布过日子,因此勤纺花织布,日子就会过得好。
  “方梧桐,整下栅,没边没沿是安生。”安生,位于下栅西南方向。历史上三个村落地形特点:梧桐村呈方形,下栅村比较规整,而安生村则不大规整,此俗语反映了孝义历史上三个村落的地形特点。
  “山南阳,野下堡,最认理的颉颉堡。”颉颉堡,位于孝义市下堡镇。从历史上形成的民风来看,南阳一带人有些山气(土气),下堡一带的人比较野朴,而颉颉堡村的人则有些较真儿。这是孝义人朴素、实在民风的映照。
  “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红火社火、赶庙会、唱大戏、闹红火是历史上孝义群众的重要文化生活,一直延续至今。武永虎《孝义皮影》中说:“过去,每逢庙会期都会有四乡八村的信男信女进庙跪拜,求神许愿。庙会上唱皮影戏,是民众聚会娱乐的一种形式。俗语说:‘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赶会看皮影戏是历史上孝义民众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
  语言是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可以为我们认识社会历史提供某些图景。孝义民间熟语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缩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透过这些熟语可窥见孝义历史上商贸兴盛、农工商兼营等历史概貌。
  参考文献:
  [1] 倪力人.孝义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2.
  [2]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3] 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 陈克.中国语言民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l993.
  [5]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995.
  [6] 楊振兰.民俗词语探析[J]. 民俗研究,2003(3).
  [7] 刘荣生.吴西庄村志[M].太原:山西人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制,2012.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研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山西民歌》(项目编号:2020YY299)
  作 者: 张凤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俗语汇、广告语言。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日本的汉方医学是在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某些药用植物所表现的意象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影响。日本人具有以植物生命为象征体系的审美意识。日本古代文学中药用植物被用作比兴,构成审美的意象,有的药用植物在文学中被赋予一定的寓意,具有美学价值。药用植物不仅具有药效,有的还可作为香料和染料。江户时代,川柳等文艺形式中体现的主要是药用植物的实用性价值,药用植物走下审美的圣坛,在一定程
期刊
摘 要:王宁先生从理论原则、内容方法和终极目标等方面对汉字教育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为汉字教育的科学性指明了方向。她指出汉字教育的科学性就是要尊重汉字的规律,即汉字的表意性和系统性;汉字教育的内容要注重汉字学理,体现教学内容的层级性与衔接性;在方法方面主张挖掘汉字的趣味性,提倡方法的多元性;汉字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对表意汉字构造特点和使用规则的感受,科学地认识汉字,正确地使用汉字,并因此
期刊
摘 要:《易经》以“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方式通过“假物”阐明我国生民累积而成的生存智慧。马则因在生民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活动中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易经》时代的“假象”之物,马因之成为意象。在《易经》中,马意象具有勇猛刚健和明理柔顺两种内涵,这两种内涵在尚“易”的动态循环中统一。  关键词:《易经》 马意象 尚马传统  作为原始的智慧结晶,《易经》的突出特点就是善用形象思维。它采用“近
期刊
摘 要:“狼形象”是生态批评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无论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生态意义,还是在研究过程中的生态阐释,都对当下的人文生态学科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从爬梳21世纪以来的“狼形象”研究入手,探析“狼性”与文学阐释过程中的“逻辑悖谬”,从生态书写中“审美”与“真实”间的“背反”关系,反思当下的生态现实。  关键词:狼形象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批评  一、“狼形象”研究中的生态观照  “狼”形象在中外文学
期刊
摘 要:该著结合近代历史地理情势,考察浙籍作家流动的时代背景、地缘条件,揭示清末入都出洋之风与“五四”知识分子流动的源流关系,阐明该现象产生的内外因及推拉力。作者运用人文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等方法,厘定“五四”作家城市流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姿态,观照浙籍新文学作家的乡缘、学缘、业缘聚合力,探究他们对现代启蒙思想的追求与古代游方传统的继承,并从文学本体层面解析作家流动在新文坛的巨大回声,
期刊
摘 要:柄谷行人将绘画与文学的类比视为考察日本现代文学建构机制的方法,畅明几何透视法不仅作为一种处理线性关系的绘画技法,而且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关联到文学表达方式、叙述人称、文学类型变迁。因此,几何透视法的作图法成为现代文学装置构建法则的“根隐喻”。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以西欧风景画“裁剪”风景的技法隐喻现代文学“描写”手法、将“第三人称客观描写”视为透视法之视点,把“写生文”类比作布鲁内莱斯基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空间叙事理论为基础,对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安东尼·多尔的小说进行了整合研究。本文从分析多尔小说空间形式的建构方式入手,探讨多尔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认为其小说中的空间化叙事和“想象空间”的建构实现了小说结构和丰富内涵的统一,体现了接受美学的结构化特征,凸显出小说创作的自省性,以及对读者参与作品诠释积极性的调动。  关键词:空间叙事 想象空间 多尔  引言  安东尼·多尔(Anthony
期刊
摘 要: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阐述了技术对艺术发展的革命性作用。进入21世纪的数字复制时代,复制技术的提高和大众的参与使“灵韵”具备重现的可能;生产、复制、流通与消费过程的同步化缩短整个生产链条,复制成为时刻进行的动作。艺术品和复制品间的界限开始逐步模糊:复制品拥有与艺术品原作争夺独立价值的能力,复制品与艺术品原作混淆难辨,复制品本身成为一种艺术品。这个变化将指向艺术发展好坏的两极,
期刊
摘 要:《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小说中的佳作之一,常被认作是“谴责小说”的典范,有“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评价,这种看法实出于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后人对此亦多有反思,部分学者提出《老残游记》并非“谴责小说”的看法。结合鲁迅先生可能阅读到的版本和后世版本,本文认为按照鲁迅先生自己的定义和阅读文本,“谴责小说”的说法仍有合理性,但不应认作是典型的“谴责小说”。  关键词:《老残游记》 《中国小说
期刊
摘 要:河北当代女作家唐慧琴的长篇小说《日头日头照着我》植根于冀中平原的农村,以一个基层乡镇女干部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凸现的深层问题以及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与艰辛、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小说中的一系列民俗事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浸透着唐慧琴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河北地域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民俗书写 文化认同 女性意识 《日头日头照着我》  《日头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