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间熟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具有较强的社会史料价值。孝义民间熟语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这些熟语可窥见孝义历史上商贸兴盛、农工商兼营等历史概貌。
关键词:孝义 民间熟语 历史文化
民间熟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具有较强的社会史料价值。孝义地处山西境域腹地,素有“三晋宝地”之称,属晋中与晋西两个文化区域的结合部;孝义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演绎出特有的民俗事象,孝义民间熟语就映射出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十大商帮,晋商居首。历史上的晋商,既有过辉煌,也经历过逆境,明清时期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是晋商最辉煌的时期。孝义晋商是晋商的重要分支之一,明清以后,孝义的旧城已成为晋西及陕北一代的商业重镇和聚粮码头,北方各省商旅云集。孝义民谣云:“生子有才可做商,不羡七品空留堂。”“要想富,十字街头开当铺。”孝义商业贸易蓬勃发展,明清时的孝义基本是村村有晋商,如今遗留下的辉煌的晋商大院就是明证。晋商创造的高度的商业文明已经消失在历史风烟中,成为一种逝去的文明,而孝义熟语中却留下了孝义历史上贸易商人商业史的足迹。
“宜兴河底,烟叶子好比簸箕。”位于曹溪河流域的宜兴、河底村(现属东许街办)过去盛产烟叶,著名晋商郭统就是靠经营烟叶起家的。此句俗语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曹溪河一带烟叶兴盛的历史。
“金苏庄,银宋庄。”历史上的苏家庄、宋家庄富商较多,豪宅较多,是有名的富裕村庄,故有此说。宋家庄位于孝义西北角,清代中叶,人才辈出,居官经商者众多。左家鹏的《“千年古庄”苏家庄》:“苏家庄自古就是‘西北粮仓’‘沿线钱庄’‘中间休栈’。很早就有‘金苏庄,银宋庄……’的说法,在古老的汾孝秧歌的唱词中就有‘苏家庄的村真有名,四道街七个门。魁星楼盖到了龙王庙,买卖做到了包头城……”
“做官儿的入了阁,不如茶票庄当了客。”阁,当官的品位;客,指小伙计。谓茶票庄收入颇丰,胜过官宦人家。
孝义民间自明清以来便广泛流传着“想要富得快,庄稼搅买卖”的熟语,许多有经济头脑的村民走西口、奔东口、过黄河,外出经商,还有一批村民则在当地及周边从事游動性商业活动。
“要想发得快,庄稼搅买卖/买卖搅庄稼,旱涝都不怕。”搅,夹杂、混合。历史上的晋商往往农商兼营,农业歉收时用商业贴补,商业亏损时有农业垫底儿,故有此说。
孝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吕梁山东麓,是晋中与晋西北的交通枢纽,又是山陕地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素称“三晋之宝地,秦晋之要会”。孝义历史上农耕兴盛,农耕文化背景下的孝义,由于地理优势自汉唐起即为商品集散地。孝义各乡村都有传统的集市,通常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会”的规模比“集”大得多,孝义的“会”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起初往往和寺庙活动结合起来,所以民间也称其为“庙会”。庙会起初是祭祀庙内主神,乡镇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庙会逐渐发展成民间物资交易的场所。
“有女要嫁司马村,赶集上会吃两顿。”司马村,现属孝义市郑兴街道办事处,位于孝义市东北的十里许。司马村历史上是孝义市东部平川最大的集镇,繁华宜居,周边群众每逢集会常到此购物或游玩,故有此说。
“填不满的峪道河,拉不完的兑九峪。”峪道河,汾阳古镇;兑九峪,孝义古镇。峪道河和兑九峪是历史上有名的商品集散地,货物吞吐量很大。郝继文《兑九峪古镇晋商》:“民国元年至十年(1912—1921),兑九峪镇街市开业的粮店已有十七家,平常日,粮店的日成交量都在百石以上,遇到集会,可增至千余石。由于集聚粮食多,本镇有‘米粮川’之称。群众俗语有‘填不满的峪道河,拉不完的兑九峪’之说。”孝义的商贸业古已饮誉海内外。据史书记载,孝义早在汉唐之际就成为一方商贾重镇,粮油为交易大宗。其中兑九峪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聚粮之码头”,每届农历二、四、七、九月集期,商贾往来,市民接踵,庙会香火盛极一时,舞乐戏耍活跃其间。至清代末期,邑内仍有商铺三百多家,流动商贩千余人。孝义的商人活动,已成为整体晋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女老少大杂烩,不挤不叫赶集会。”谓村镇集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难免摩肩接踵。郭聚义《兑九峪淳朴的集会贸易文化》:“特别是七月廿三盛夏时节,挤出一身汗水臭味,谁也不嫌,故有一句口语:‘男女老少大杂烩,不挤不叫赶集会。’”
孝义民风淳朴,一些不甘于贫穷的孝义人,一般会外出寻找致富之道。明朝的边饷政策,清代的“扶商”“恤商”政策,使晋商劲旅的孝义商人纷纷走出口外,开辟对外的经商之路。孝义人十多岁就外出学做生意,成亲后又外出经商,两三年才回家一次,有人运气不佳或商务繁忙,一二十年回不了家;或者经商无成,没脸回家,漂泊在外,音信全无。有些孝义民间熟语就是孝义晋商心酸史的真实写照。
“嫁汉不嫁买卖汉,一辈子夫妻二年半。”旧时生意人常年经商在外,夫妻离多聚少,故有此说。
“男人走口外,女人吃苦菜(或糠菜)。”走口外,指走西口。旧时交通不发达,男人在外经商,一年很少回家,女人只好凄凉度日。
社会行业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也有所不同。
“百行百业农为首,百亩之田肥当先。”意指在各行各业中农业是第一产业,而发展农业离不开种庄稼,庄稼要想长得好就得多施肥。农业生产在历史上备受重视,因此人们愿嫁庄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人们的观念是不嫁庄稼人,愿嫁文化人,“庄稼儿偌人多,割麦子打场”,“不嫁掏茅坑地的,要嫁穿蓝衫衫写字的”。而20世纪70年代又有所变化,其择偶标准是“一军二干三工人,打死也不嫁受苦人”。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发展,情况又有所变化。
“西盘粮,耍棒槌。”西盘粮,指大孝堡乡的西盘粮村。这句话反映了当地传统的“缚笤帚”工艺。这是孝义历史上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反映。 “纺车就是摇钱树,天天摇着日子富。”历史上孝义农民靠纺花织布过日子,因此勤纺花织布,日子就会过得好。
“方梧桐,整下栅,没边没沿是安生。”安生,位于下栅西南方向。历史上三个村落地形特点:梧桐村呈方形,下栅村比较规整,而安生村则不大规整,此俗语反映了孝义历史上三个村落的地形特点。
“山南阳,野下堡,最认理的颉颉堡。”颉颉堡,位于孝义市下堡镇。从历史上形成的民风来看,南阳一带人有些山气(土气),下堡一带的人比较野朴,而颉颉堡村的人则有些较真儿。这是孝义人朴素、实在民风的映照。
“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红火社火、赶庙会、唱大戏、闹红火是历史上孝义群众的重要文化生活,一直延续至今。武永虎《孝义皮影》中说:“过去,每逢庙会期都会有四乡八村的信男信女进庙跪拜,求神许愿。庙会上唱皮影戏,是民众聚会娱乐的一种形式。俗语说:‘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赶会看皮影戏是历史上孝义民众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
语言是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可以为我们认识社会历史提供某些图景。孝义民间熟语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缩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透过这些熟语可窥见孝义历史上商贸兴盛、农工商兼营等历史概貌。
参考文献:
[1] 倪力人.孝义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2.
[2]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3] 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 陈克.中国语言民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l993.
[5]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995.
[6] 楊振兰.民俗词语探析[J]. 民俗研究,2003(3).
[7] 刘荣生.吴西庄村志[M].太原:山西人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制,2012.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研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山西民歌》(项目编号:2020YY299)
作 者: 张凤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俗语汇、广告语言。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关键词:孝义 民间熟语 历史文化
民间熟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具有较强的社会史料价值。孝义地处山西境域腹地,素有“三晋宝地”之称,属晋中与晋西两个文化区域的结合部;孝义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演绎出特有的民俗事象,孝义民间熟语就映射出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十大商帮,晋商居首。历史上的晋商,既有过辉煌,也经历过逆境,明清时期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是晋商最辉煌的时期。孝义晋商是晋商的重要分支之一,明清以后,孝义的旧城已成为晋西及陕北一代的商业重镇和聚粮码头,北方各省商旅云集。孝义民谣云:“生子有才可做商,不羡七品空留堂。”“要想富,十字街头开当铺。”孝义商业贸易蓬勃发展,明清时的孝义基本是村村有晋商,如今遗留下的辉煌的晋商大院就是明证。晋商创造的高度的商业文明已经消失在历史风烟中,成为一种逝去的文明,而孝义熟语中却留下了孝义历史上贸易商人商业史的足迹。
“宜兴河底,烟叶子好比簸箕。”位于曹溪河流域的宜兴、河底村(现属东许街办)过去盛产烟叶,著名晋商郭统就是靠经营烟叶起家的。此句俗语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曹溪河一带烟叶兴盛的历史。
“金苏庄,银宋庄。”历史上的苏家庄、宋家庄富商较多,豪宅较多,是有名的富裕村庄,故有此说。宋家庄位于孝义西北角,清代中叶,人才辈出,居官经商者众多。左家鹏的《“千年古庄”苏家庄》:“苏家庄自古就是‘西北粮仓’‘沿线钱庄’‘中间休栈’。很早就有‘金苏庄,银宋庄……’的说法,在古老的汾孝秧歌的唱词中就有‘苏家庄的村真有名,四道街七个门。魁星楼盖到了龙王庙,买卖做到了包头城……”
“做官儿的入了阁,不如茶票庄当了客。”阁,当官的品位;客,指小伙计。谓茶票庄收入颇丰,胜过官宦人家。
孝义民间自明清以来便广泛流传着“想要富得快,庄稼搅买卖”的熟语,许多有经济头脑的村民走西口、奔东口、过黄河,外出经商,还有一批村民则在当地及周边从事游動性商业活动。
“要想发得快,庄稼搅买卖/买卖搅庄稼,旱涝都不怕。”搅,夹杂、混合。历史上的晋商往往农商兼营,农业歉收时用商业贴补,商业亏损时有农业垫底儿,故有此说。
孝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吕梁山东麓,是晋中与晋西北的交通枢纽,又是山陕地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素称“三晋之宝地,秦晋之要会”。孝义历史上农耕兴盛,农耕文化背景下的孝义,由于地理优势自汉唐起即为商品集散地。孝义各乡村都有传统的集市,通常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会”的规模比“集”大得多,孝义的“会”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起初往往和寺庙活动结合起来,所以民间也称其为“庙会”。庙会起初是祭祀庙内主神,乡镇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庙会逐渐发展成民间物资交易的场所。
“有女要嫁司马村,赶集上会吃两顿。”司马村,现属孝义市郑兴街道办事处,位于孝义市东北的十里许。司马村历史上是孝义市东部平川最大的集镇,繁华宜居,周边群众每逢集会常到此购物或游玩,故有此说。
“填不满的峪道河,拉不完的兑九峪。”峪道河,汾阳古镇;兑九峪,孝义古镇。峪道河和兑九峪是历史上有名的商品集散地,货物吞吐量很大。郝继文《兑九峪古镇晋商》:“民国元年至十年(1912—1921),兑九峪镇街市开业的粮店已有十七家,平常日,粮店的日成交量都在百石以上,遇到集会,可增至千余石。由于集聚粮食多,本镇有‘米粮川’之称。群众俗语有‘填不满的峪道河,拉不完的兑九峪’之说。”孝义的商贸业古已饮誉海内外。据史书记载,孝义早在汉唐之际就成为一方商贾重镇,粮油为交易大宗。其中兑九峪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聚粮之码头”,每届农历二、四、七、九月集期,商贾往来,市民接踵,庙会香火盛极一时,舞乐戏耍活跃其间。至清代末期,邑内仍有商铺三百多家,流动商贩千余人。孝义的商人活动,已成为整体晋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女老少大杂烩,不挤不叫赶集会。”谓村镇集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难免摩肩接踵。郭聚义《兑九峪淳朴的集会贸易文化》:“特别是七月廿三盛夏时节,挤出一身汗水臭味,谁也不嫌,故有一句口语:‘男女老少大杂烩,不挤不叫赶集会。’”
孝义民风淳朴,一些不甘于贫穷的孝义人,一般会外出寻找致富之道。明朝的边饷政策,清代的“扶商”“恤商”政策,使晋商劲旅的孝义商人纷纷走出口外,开辟对外的经商之路。孝义人十多岁就外出学做生意,成亲后又外出经商,两三年才回家一次,有人运气不佳或商务繁忙,一二十年回不了家;或者经商无成,没脸回家,漂泊在外,音信全无。有些孝义民间熟语就是孝义晋商心酸史的真实写照。
“嫁汉不嫁买卖汉,一辈子夫妻二年半。”旧时生意人常年经商在外,夫妻离多聚少,故有此说。
“男人走口外,女人吃苦菜(或糠菜)。”走口外,指走西口。旧时交通不发达,男人在外经商,一年很少回家,女人只好凄凉度日。
社会行业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也有所不同。
“百行百业农为首,百亩之田肥当先。”意指在各行各业中农业是第一产业,而发展农业离不开种庄稼,庄稼要想长得好就得多施肥。农业生产在历史上备受重视,因此人们愿嫁庄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人们的观念是不嫁庄稼人,愿嫁文化人,“庄稼儿偌人多,割麦子打场”,“不嫁掏茅坑地的,要嫁穿蓝衫衫写字的”。而20世纪70年代又有所变化,其择偶标准是“一军二干三工人,打死也不嫁受苦人”。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发展,情况又有所变化。
“西盘粮,耍棒槌。”西盘粮,指大孝堡乡的西盘粮村。这句话反映了当地传统的“缚笤帚”工艺。这是孝义历史上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反映。 “纺车就是摇钱树,天天摇着日子富。”历史上孝义农民靠纺花织布过日子,因此勤纺花织布,日子就会过得好。
“方梧桐,整下栅,没边没沿是安生。”安生,位于下栅西南方向。历史上三个村落地形特点:梧桐村呈方形,下栅村比较规整,而安生村则不大规整,此俗语反映了孝义历史上三个村落的地形特点。
“山南阳,野下堡,最认理的颉颉堡。”颉颉堡,位于孝义市下堡镇。从历史上形成的民风来看,南阳一带人有些山气(土气),下堡一带的人比较野朴,而颉颉堡村的人则有些较真儿。这是孝义人朴素、实在民风的映照。
“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红火社火、赶庙会、唱大戏、闹红火是历史上孝义群众的重要文化生活,一直延续至今。武永虎《孝义皮影》中说:“过去,每逢庙会期都会有四乡八村的信男信女进庙跪拜,求神许愿。庙会上唱皮影戏,是民众聚会娱乐的一种形式。俗语说:‘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赶会看皮影戏是历史上孝义民众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
语言是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可以为我们认识社会历史提供某些图景。孝义民间熟语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缩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透过这些熟语可窥见孝义历史上商贸兴盛、农工商兼营等历史概貌。
参考文献:
[1] 倪力人.孝义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2.
[2]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3] 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 陈克.中国语言民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l993.
[5]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995.
[6] 楊振兰.民俗词语探析[J]. 民俗研究,2003(3).
[7] 刘荣生.吴西庄村志[M].太原:山西人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制,2012.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研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山西民歌》(项目编号:2020YY299)
作 者: 张凤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俗语汇、广告语言。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