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考虑到大班幼儿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特殊性,大班数学教育生活化与小班、中班数学教育生活化有所不同。大班幼儿在生活中如何进行数学学习,主要表现在数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形式的生活化、途径的生活化和材料的生活化等四个方面,大班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应重点围绕这些方面让其体现生活化的特点,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以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
一、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实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强调将数学活动融入、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引导。如教师每天点名统计人数时,有意识地引导大班幼儿创编应用题:第一组原来有7名幼儿,今天有一位幼儿请假,想一想今天第一组来了多少幼儿并点数确认……?带领孩子们上下楼梯又是巧妙运用数学的好时机。孩子们一边兴致勃勃拾级而上,一边大声的数着楼梯的级数,就这样,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将数学巧妙地融入到幼儿的脑海中并影响着幼儿。我们在选择数学教育内容时,淡化概念,从幼儿的生活入手,选择实用性强的,并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景,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此类活动,一改以往枯燥、复杂的特点,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寓教于乐,让幼儿主动探索,易于接受,积极性很高,感受了数学的巨大作用,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教育引导的形式生活化
以往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较多地关注艺术性和观赏性,却忽视了应创设富含教育价值的活动环境。在开学初的环境布置中,将大量数的内容布置在环境里面,让孩子身临其境。例如,在大班教室的走廊内,我们用塑料积木穿起了彩链,每一串彩链都有不同的排列方法,并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去寻找排列规律,在和孩子们一起欣赏彩链时,幼儿感受到了彩链的“美”,同时也发现了一种排法中的多种讲法,积累了排序的经验。走廊上挂起的花环上,都有6-12数量不等的花,我们引导孩子来数一数哪一个花环上的花最多,哪一个最少,哪几个是一样多的……在和环境的互动中,孩子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生活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理解了数字的实际意义。生活化的数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数学,主动学习。
三、将数学教育引导途径置于生活中
巧妙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认识人民币这一教学活动中,发现孩子对超市购物极感兴趣。于是就生成了模拟现实情景的想法,让孩子3人一组假扮一家人前去购物。当老师发给每个家庭10元游戏币,并示意他们每人购买一件物品,根据单价付款,同时算算购买商品后还剩多少钱时,孩子们顿时忙开了,他们一个个拎着购物篮,拽着老师发的钱币直奔超市,而超市的售貨员则在老师指导下,将十多样物品根据类别一一分门摆放,来迎接着顾客的到来。就这样,幼儿们在挑选、购买商品过程中,各自以独特方式学习着人民币的使用和换算,体验着不同的购物经验和乐趣,把枯燥的数量关系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和感知。
四、巧妙运用实物进行数学教育引导
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家长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我们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大班幼儿数学发展目标,引导家长去发现家庭中的有关“数”的现象,多创设“数学化”的环境,鼓励自己的孩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运用数地砖的方式比较房间的大小;找一找家中哪些物品是长方体的、哪些则是正方体的;阳台上晾了多少衣服,干了几件,未干的有几件,等等。此外,我们还运用晨间谈话、饭后活动、离园时间请孩子们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拓展了幼儿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我们还利用春游或秋游、饭后散步、参观活动时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公园、走进游乐场、走进超市、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外出参观,我们就请孩子观察车辆数、门牌号码、公交车站牌。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形式使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为幼儿创造了更大的探索空间,让幼儿不仅在班级活动中能大胆探索,而且在幼儿园生活、社会生活中也能敢于尝试,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且自觉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些生活问题,让社会进入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更加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新罗区直机关幼儿园)
(责任编校:白水)
一、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实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强调将数学活动融入、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引导。如教师每天点名统计人数时,有意识地引导大班幼儿创编应用题:第一组原来有7名幼儿,今天有一位幼儿请假,想一想今天第一组来了多少幼儿并点数确认……?带领孩子们上下楼梯又是巧妙运用数学的好时机。孩子们一边兴致勃勃拾级而上,一边大声的数着楼梯的级数,就这样,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将数学巧妙地融入到幼儿的脑海中并影响着幼儿。我们在选择数学教育内容时,淡化概念,从幼儿的生活入手,选择实用性强的,并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景,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此类活动,一改以往枯燥、复杂的特点,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寓教于乐,让幼儿主动探索,易于接受,积极性很高,感受了数学的巨大作用,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教育引导的形式生活化
以往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较多地关注艺术性和观赏性,却忽视了应创设富含教育价值的活动环境。在开学初的环境布置中,将大量数的内容布置在环境里面,让孩子身临其境。例如,在大班教室的走廊内,我们用塑料积木穿起了彩链,每一串彩链都有不同的排列方法,并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去寻找排列规律,在和孩子们一起欣赏彩链时,幼儿感受到了彩链的“美”,同时也发现了一种排法中的多种讲法,积累了排序的经验。走廊上挂起的花环上,都有6-12数量不等的花,我们引导孩子来数一数哪一个花环上的花最多,哪一个最少,哪几个是一样多的……在和环境的互动中,孩子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生活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理解了数字的实际意义。生活化的数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数学,主动学习。
三、将数学教育引导途径置于生活中
巧妙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认识人民币这一教学活动中,发现孩子对超市购物极感兴趣。于是就生成了模拟现实情景的想法,让孩子3人一组假扮一家人前去购物。当老师发给每个家庭10元游戏币,并示意他们每人购买一件物品,根据单价付款,同时算算购买商品后还剩多少钱时,孩子们顿时忙开了,他们一个个拎着购物篮,拽着老师发的钱币直奔超市,而超市的售貨员则在老师指导下,将十多样物品根据类别一一分门摆放,来迎接着顾客的到来。就这样,幼儿们在挑选、购买商品过程中,各自以独特方式学习着人民币的使用和换算,体验着不同的购物经验和乐趣,把枯燥的数量关系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和感知。
四、巧妙运用实物进行数学教育引导
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家长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我们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大班幼儿数学发展目标,引导家长去发现家庭中的有关“数”的现象,多创设“数学化”的环境,鼓励自己的孩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运用数地砖的方式比较房间的大小;找一找家中哪些物品是长方体的、哪些则是正方体的;阳台上晾了多少衣服,干了几件,未干的有几件,等等。此外,我们还运用晨间谈话、饭后活动、离园时间请孩子们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拓展了幼儿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我们还利用春游或秋游、饭后散步、参观活动时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公园、走进游乐场、走进超市、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外出参观,我们就请孩子观察车辆数、门牌号码、公交车站牌。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形式使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为幼儿创造了更大的探索空间,让幼儿不仅在班级活动中能大胆探索,而且在幼儿园生活、社会生活中也能敢于尝试,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且自觉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些生活问题,让社会进入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更加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新罗区直机关幼儿园)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