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卷帙浩繁的古代诗歌,浓浓的“柳”香便扑面而来。苏堤的柳,柳江边的柳,隋堤的柳,灞桥的柳;杜甫的柳,柳宗元的柳,柳永的柳,姜夔的柳。柳以其轻盈低垂,柔媚婀娜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意蕴丰富的意象。下面,笔者就对古诗词中柳的意蕴试做分析。
1.美好春光的象征
柳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象征。
正所谓“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腊日》),“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宫中行乐辞八首》),依依袅袅的杨柳成为诗人们歌咏美好春光的意象。白居易的《杨柳枝》:“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他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丹阳湖》:“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生意盎然的早春意象在“柳”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如烟般团团堆在一起的杨柳,绿阴萋萋,尽显春天亮丽的风采。
清人杨昌俊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也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以柳写春的古典诗歌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2.离愁别恨的隐喻
柳在古代是离别的象征,是寄寓离别之情的信物。
史书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诗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躞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在唐代折柳赠别的风气更盛,涌现了大量的折柳赠别之作。如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刘禹锡《折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离别”;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线,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情更向手中吹”;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诸如此类佳句在唐诗中数不胜数。
另外,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词:“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词中六次出现“柳枝”,把离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3.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
李商隐是历代爱用“柳”意象的诗人,他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自我画像――“临风立马图”。勤政楼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种的,至穆宗长庆二年已百岁上下,而白居易时值五十多岁,又遭江州之贬,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柳怎能又不动情呢?
宋诗人朱淑真《蝶恋花》:“楼外垂柳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诗人望着楼外垂柳,忽然想到了似箭的光阴,韶华易逝,青春不再,怎能不使人暗暗叹息落泪!
明诗人高启《秋柳》:“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此时愁殺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描写干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种青翠柔软、长条低垂的姿色,从而忆及人物,抒发了年华易逝、世事频更的感慨。
历来诗人以“柳”入诗,但很少有人写到冬柳,而唐人陆龟蒙则不然,他的《冬柳》:“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写的是在寒风中零落枯槁的冬柳,寄寓了诗人自伤的情怀。
4.风流韵致的梦中情人
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动人,所以古人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柳叶初生似睡眼初展,故称“柳眼”。女子秀眉细长如柳叶,喻为“柳眉”。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
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芙蓉和柳是美丽的,但它使情人想到了在水一方的爱人,杨柳便成了无尽的垂泪想思之树了。李商隐的《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全用白描,“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像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咏柳即咏人,对柳之依依不舍,实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
李商隐的另一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写与情人惜别时劝慰情人,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而在这令人痛苦的惜别前,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枝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离别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析呢?“惜”与“损”互相呼应,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此诗先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转到明明白白地说出非折不可,把话斩钉截铁,充满了悲观情调。
5.邀宠取媚的奸佞之徒
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诗人们会根据杨柳的一些生理特点,赋予它不同的含义。那枝条柔软“恰如十五女儿腰”(杜甫)的杨柳,也能比喻趋炎附势、得意忘形的小人;那素洁似雪的柳絮,也能影射不思进取的孟浪子弟。曾巩的《咏柳》讽刺了那些一朝得势便肆意妄为的小人:“乱条犹未复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韩愈《晚春》借柳絮讽喻了那些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的小人:“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朝诗人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纤柔轻盈、妖媚多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无耻的邀宠取媚的小人及腐败的朝政,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宋代诗人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人则以乱条狂舞、柳絮纷飞的柳的意象讽刺了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徒。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但“柳”伴随古人的诗篇,咏柳至今。古人笔下的柳,柔媚多姿,又哀婉动人;轻盈婀娜,又坚忍刚强。柳,是春天的使者,是离情的丝带,是高洁心志的象征。那随风飞扬伸展的枝条,弹奏出一曲曲洞箫吹奏的旋律,不仅打动了离别归隐之士,超脱尘俗之人,而且穿过千年的时空,打动了今天读者的心。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小坪中心学校;江西省赣县中学)
1.美好春光的象征
柳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象征。
正所谓“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腊日》),“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宫中行乐辞八首》),依依袅袅的杨柳成为诗人们歌咏美好春光的意象。白居易的《杨柳枝》:“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他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丹阳湖》:“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生意盎然的早春意象在“柳”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如烟般团团堆在一起的杨柳,绿阴萋萋,尽显春天亮丽的风采。
清人杨昌俊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也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以柳写春的古典诗歌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2.离愁别恨的隐喻
柳在古代是离别的象征,是寄寓离别之情的信物。
史书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诗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躞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在唐代折柳赠别的风气更盛,涌现了大量的折柳赠别之作。如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刘禹锡《折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离别”;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线,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情更向手中吹”;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诸如此类佳句在唐诗中数不胜数。
另外,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词:“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词中六次出现“柳枝”,把离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3.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
李商隐是历代爱用“柳”意象的诗人,他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自我画像――“临风立马图”。勤政楼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种的,至穆宗长庆二年已百岁上下,而白居易时值五十多岁,又遭江州之贬,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柳怎能又不动情呢?
宋诗人朱淑真《蝶恋花》:“楼外垂柳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诗人望着楼外垂柳,忽然想到了似箭的光阴,韶华易逝,青春不再,怎能不使人暗暗叹息落泪!
明诗人高启《秋柳》:“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此时愁殺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描写干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种青翠柔软、长条低垂的姿色,从而忆及人物,抒发了年华易逝、世事频更的感慨。
历来诗人以“柳”入诗,但很少有人写到冬柳,而唐人陆龟蒙则不然,他的《冬柳》:“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写的是在寒风中零落枯槁的冬柳,寄寓了诗人自伤的情怀。
4.风流韵致的梦中情人
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动人,所以古人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柳叶初生似睡眼初展,故称“柳眼”。女子秀眉细长如柳叶,喻为“柳眉”。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
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芙蓉和柳是美丽的,但它使情人想到了在水一方的爱人,杨柳便成了无尽的垂泪想思之树了。李商隐的《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全用白描,“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像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咏柳即咏人,对柳之依依不舍,实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
李商隐的另一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写与情人惜别时劝慰情人,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而在这令人痛苦的惜别前,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枝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离别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析呢?“惜”与“损”互相呼应,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此诗先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转到明明白白地说出非折不可,把话斩钉截铁,充满了悲观情调。
5.邀宠取媚的奸佞之徒
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诗人们会根据杨柳的一些生理特点,赋予它不同的含义。那枝条柔软“恰如十五女儿腰”(杜甫)的杨柳,也能比喻趋炎附势、得意忘形的小人;那素洁似雪的柳絮,也能影射不思进取的孟浪子弟。曾巩的《咏柳》讽刺了那些一朝得势便肆意妄为的小人:“乱条犹未复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韩愈《晚春》借柳絮讽喻了那些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的小人:“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朝诗人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纤柔轻盈、妖媚多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无耻的邀宠取媚的小人及腐败的朝政,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宋代诗人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人则以乱条狂舞、柳絮纷飞的柳的意象讽刺了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徒。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但“柳”伴随古人的诗篇,咏柳至今。古人笔下的柳,柔媚多姿,又哀婉动人;轻盈婀娜,又坚忍刚强。柳,是春天的使者,是离情的丝带,是高洁心志的象征。那随风飞扬伸展的枝条,弹奏出一曲曲洞箫吹奏的旋律,不仅打动了离别归隐之士,超脱尘俗之人,而且穿过千年的时空,打动了今天读者的心。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小坪中心学校;江西省赣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