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环境中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iang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语文是大学公共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学语文相比其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而言,受重视程度长期偏低,课程发展面临巨大困境。在这其中,民办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特殊性,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课程困境及成因进行分析,结合授课教师自身实践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应用型高校;困境;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1-0139-03
  Abstract: College Chinese is an indispensable course in college public education. Teachers of college Chinese find out that student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course when comparing with other college public courses, which makes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hinese much difficult. College Chinese in pr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has its own features and it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the dilemma and discussed about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hinese based on 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Keywords: ccollege Chines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difficulties; development;reform
  一、大學语文面临的困境与成因
  笔者在一所民办应用型高校担任大学语文教学工作,通过几年教学观察与调查发现:大学语文课程相较于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其受重视程度与受欢迎程度要低很多,教学效果也常常不尽如人意。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大学语文近几年在各高校的学科地位起起落落,状况令人堪忧。在种种困境之下,大学语文不但难以大展拳脚,甚至很有可能倒退。
  (一)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困境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多所高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而在2013前后,陆续有高校将大学语文改成选修课。[1]从国家鼎力支持的必修课变为门可罗雀的选修课,反映出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需求降低,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偏差,这个原因也加剧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轻视,进而使课程处境愈加尴尬。
  首先大学语文课要承载的教学目标与配套的课时相比过于宽泛,从基础的语言运用训练,到传统的文学鉴赏和文化常识,再到思维能力训练,乃至中华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这样极为崇高的教学目标都担负在一门课程上,会使课程目标非常混乱,且在短少的课时内完成是不现实的。
  其次从课时设置来说,大学英语开设4个学期,每周4课时,思政类课程开设3个学期,而大学语文仅为大一年级非汉语专业学生开设1个学期,每周2课时,总共仅为32~34课时。过少的课时量要完成单纯的语言训练都有困难,更不用说多目标教学。之所减少课时量,主要和大学语文的应用性弱有关。传统的大学语文与高等数学相比,和商科、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课程衔接不上;与计算机科学相比,和专业必须技能基本没有关联,实践性弱;和大学英语相比,应用范围也很小;和思政类课程还有大学体育这样教育部权威支持的课程相比也极为弱势,难以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再次,在我校主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中,仅有大学语文为非考试类课程。没有期中测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在学期末只需完成一篇随堂小论文即可获得期末成绩,小论文与平时教学内容关联并不紧密。对学生而言“不费吹灰之力”的课程必然不会用心去学。
  最后,同为大学基础课程,大学语文真正缺少的是一个“变现”的社会环境。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这样的等级证书保驾护航,没有计算机设计这样的高校竞赛锦上添花,大学语文似乎成为了一门仅能陶冶情操的课程。
  (二)学生的困境
  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学语文因为约束力不强、应用性弱而得不到学生重视外,初高中语文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应试为目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耗尽了学生对经典文学和主流文化的耐心,学生兴趣多被形态多样的网络文学和影视剧等通俗文化所吸引。只要教材内容与初高中有重合,或带有强烈主流思想意识,学生就立刻嗤之以鼻,不愿进学,课上的抬头率就成了大问题。外加大学生处于自尊进一步成型阶段,而中国学生性格相对较为内敛,对发言和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也缺少参与积极性,甚至个别学生有抵触情绪。
  (三)授课教师的困境
  一般大学语文授课教师来自本校汉语专业,老师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有所专长。这本是好事,但是面对非汉语专业的学生和偏重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学思路延续自身学科培养思路,或者仿照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就不可能兼顾学生兴趣,实现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并且受教师考评机制的影响,授课教师更愿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另外80~100人的大班教学增加了教师课堂管理和作业管理的难度,难以兼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需求。   二、大学语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个目标
  要对大学语文进行改革,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就要明确大学语文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
  大学语文最基础的语言能力培养与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因此这应该作为大学语文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大学语文又超越了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这就是人文性和综合性。人文性体现在高校教育中就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的不是生产机器,而是有更高的人文素养的人。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更需要能继承,能创新的通人。因此,大学语文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可以拟定以下培养目标:
  (一)语言目标
  这是大学语文最重要并且最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础工具,很多国人重视外语练习,却有母语不需要练习的思维定势。其實任何语言水平都是不进则退的。国人往往因为处于母语环境中而产生母语无需练习的误解,虽然在母语环境看似有大量的语言运用机会,实则大多都处于中低级交流水平,不会涉及到高级的词汇和文化背景。除非进行刻意练习,不然难以达到高水平交流能力。
  语言交流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渠道,应试语文教育往往偏重输入练习,即听和读;对输出练习特别是口语练习较少。在大学实现全面的语言能力培养有利于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我校理工专业的学院领导已经意识到大学语文能够为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打下语言基础,于2015年主动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规范写作和口语水平。同时我校部分外语老师也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外语学习能力低下的表象在外语,而根基在汉语,良好的汉语能力是学习外语的基础。
  大学语文也能为学生今后谋求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早在2003年劳动部职鉴中心就授权华美杰尔编制、推广和实施ZHC,即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拥有熟练的文书写作和自如得体的谈吐能力,无异于为进入注重交际能力的单位加成。许多院校已经认识到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作用与意义,自觉地将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训练目标之一。
  大学生仅获得一般层面上的语言沟通能力是绝对不够的,大学语文课要让学生有终身学习语文的理念,不断地自我继续教育。教育部的有关人士也提出:语文最重要的教育,除了表达之外就是阅读,一个社会要形成阅读的风气,一个民族要形成阅读经典的风气,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有发展。[3]
  (二)思维目标
  这是大学语文教育中一项重要目标。思辨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弱项,一般学生面对海量信息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不强,容易盲从某些偏激的社会言论,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就是缺乏理性思维的表现。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思辨能力与语言目标能够互相促进。应用型人才需要理解理论知识并外化为专业技能,在专业技能实践中需要升华理论知识,引领创新。这些实践和思考过程和规范的语言组织是互相促进的。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议论性文体具有文史哲合一的特点,在文学中带有思考,在思考中组织语言。因此对逻辑思维的训练能够推动语言能力发展,也有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知识信息。
  (三)审美目标
  审美是个性化、多元化的,在大众传媒大行其道的今天,大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过于趋同,过分集中于商业流行文化,对经典美学作品了解偏少,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必然需要被提升。大学语文选择与音乐、美术、建筑等相关艺术欣赏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这样的课程引起了艺术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共鸣。审美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审美,更重要的是道德审美,人格审美。全面的审美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四)情感目标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实现学习目标和教师课堂管理。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单纯说教会引起学生反感,只有与道德目标建立了正面的情感联系之后,学生才可能有意识地培养道德习惯,进而成就道德目标。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还需要学会自己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冲突,大学语文可以通过各种文学作品的启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五)文化目标
  该目标需要与情感目标相联系。通过建立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来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至于让传统文化湮没在大众文化的物质化中。
  不过,大学语文对人文主义培养不宜将目标定得太高,更主要的还是强调学生个人践行的问题,从自己做起。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何二元倾向于把中西方人文主义结合起来:对自己有人文追求,对别人有人文关怀。[4]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方向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教学中多个角色互相配合才能取得效果。根据制定好的教学目标,突出大学语文的应用性,融合人文性,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各司其职,打通多渠道学习沟通的方式。
  (一)培养专任教师,提升教师素养
  大学语文教学质量高低与任课教师素质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建立专任教师队伍,进行教学培训很重要。在课程条件限制下,课上最重要的不是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是提升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获得学习方法。这对教师收集教学资料,改进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方式,开发新课程等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课堂活动不能局限于教师讲授和板书,要以图文、音画等形式调动学生感官;学生训练有时需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这就要求教师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我们课堂管理不是简单维持纪律,而要带动学生学习节奏,带领他们有方向地思考。   (二)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根据笔者与同事调查不同教师任教的大学语文班级发现,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正面评价主要有:内容有趣,氛围轻松,发言机会多。负面评价主要有:内容深奥,流于说教,老师一言堂。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增加课时,进行小班化教学或是大班分组,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足够的表达机会。改变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不拘泥于知识点分析与记忆,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为主线,引导学生从现实角度进行思考。以多种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解决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特别是大班教学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督促,分享思考过程。根据学生能力差異进行模块化教学,用多样化的实践或作业在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面做不同的强化提升。
  (三)丰富网络教学,提供多元化学习方式
  课堂时间有限,必须留给有效的师生互动,在线上提供配套课程和学习资源,如一些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和观看的学习材料,推荐书目和相关网课链接等。学生课后在线上可以多次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实现自主学习,自由学习,公平学习。在课上有针对性地向教师提问,做到有效学习。部分写作任务和知识点自测也可以在线上完成,便于教师批改。在线上教学环节中,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系统上配合监督学生学习情况,把学生学习情况纳入考核范围。[5]
  (四)建立健全的考评机制
  传统的40%平时表现加60%期末考试的考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动态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需求了。大学语文注重平时积累和训练,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提升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可调整为平时60%,期末40%,将考查多集中于平时多样化的学生训练。期末考核不拘泥于考卷形式,可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展现语言能力。[6]训练和考核也可与校园活动互相衔接,如新闻采编,校园朗诵、演讲和辩论赛,社团话剧表演等。在多样的实践与探索中,学生更能够自觉自愿地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在改革中找准改革目标是关键,大学语文的改革既要突出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性特色,也要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文特性。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学校和教师互相配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但使大学语文重新立足于高校依然需要我们长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孔悦.大学语文现状:91所高校仅3成将其设为必修课[EB/OL].人民网,2013-11-25.
  [2]陈小亮.语文能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尝试[J].文学教育,2017,1(17):45-47.
  [3]牛竞凡.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云梦学刊,2011,32(4):106-109.
  [4]何二元.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讲课[J].大学语文研究,2016.4.
  [5]山笑珂.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影响与创新[J].语文建设,2016,29(003):5-6.
  [6]李艳丽,陈方红.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33(3):67-69.
  [7]彭国亮.网络环境视野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08):55-56.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互联网络上出现一种“人物爆热”的现象:有的人由于网络媒体的作用,几乎一夜之间就在国内的大小网站上产生轰动效应,甚至在社会上也成为新闻人物或舆论热点,在让广大网民评
在总结其它学者研究语言模因论状况的基础上,尝试将模因论用作语法层面的研究,是对语言学理论思维方法的拓展和创新。语言随人类大脑的进化而进化,随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用发展
目前,大部分棉花已进入花期或花铃期。这一时期是棉花生产最主要的时期之一。是棉花一生中生长最旺盛,也是最脆弱的时期,容易遭受棉铃虫等害虫的为害及各种病菌的侵染,造成落花落
面对校企合作存在的诸多困难,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背景下,与相关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初步达成了校企双赢目标。
中国移动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赞助商,在奥运会即将到来的时候,借助举国关注的这一体育盛事,中国移动开展了中国的营销活动。而“好运北京”体验三部曲便是其中之一。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更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探讨了信息化条件下适合高职计算机课程的几种新型教学模式,以便提高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097-02  A
山西检察官进京抓捕央视女记者的案件日前在太原开庭审理,李敏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四年执行。(8月4日《法制晚报》)
"新常态"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新常态"的新要求,对如何提高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点解决措施:增强法治建设思维,用好的
雷珍民,1946年5月生,陕西合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副院长、陕西省慈善书画协会会长
期刊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大战中,隐性采访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采访方式。以往几十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属于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不需要为“五斗米折腰”,如何更吸引读者注意力也就不那么生死攸关。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新闻媒体的经营体制与运行机制伴开始变化,媒体的“双重性质”使其逐步向产业化运作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要自主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