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既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又要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物理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笔者问学生:“冬天穿棉祆可以保暖,那在冰棒箱四周填充棉花,也能使冰棒保暖吗?”由于这个问题情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都迫切地想知道答案。这时,笔者适时的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探讨,就能顺利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教师还可创设生动的物理实验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二、相信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只有增进师生感情,充分相信学生的才能,才能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提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先思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探索中品尝到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下雨天,车陷入泥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为什么?”或者让学生把手放在桌子上向前推动,亲身体验有什么感觉,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调控焦虑度,促进学生的思维
“焦虑”是抵抗的反映,焦虑度过强或过弱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效果。这时,教师应适时调控,强化正常焦虑,抑制过度焦虑。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思考时,教师就必须刺激他们的焦虑,适当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多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该小组准备选择什么器材成像?是平面镜,还是玻璃板?为什么?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如何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各小组制订方案,然后动手尝试,最后进行交流,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完善实验方案,纷纷展示自我才能,进而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
四、不断置疑,深化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善于掌握矛盾,适时转换兴奋中心,使学生的思维紧张而又富有弹性。如在教学《物理概念》时,教师可以层层置疑,让学生辨析典型的错误,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以教学《液化》内容为例,笔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以下问题:“向圆锥瓶内注入的为什么是温水而不能用开水?在蒸发皿中一定要加冰块才能看到现象吗?液化时为什么要放热?压缩体积的方法,改变了气体的什么?”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发展能力。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得到学生的反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确定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很多学生反映,上课时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但是课后一做练习就不会了。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及时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且教师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因此,物理教学必须历经一个反刍学习的完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微练习或微思考”的形式,呈现少而精的习题,供学生自主消化,既能有效巩固课堂教学,又能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
积极有效地应用于拓展延伸环节。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力学问题是教学难点,学生感到难以掌握,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品质欠佳的中等生和潜能生群体,更是“愁在眉头,急在心头”,所以教师应在课后布置练习,以“微课”的形式再现难度较大、相对典型的物理概念、原理、公式和习题等,或者对比呈现易错题及规范性解题方法和步骤,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化学习和理解。
(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第六中学)
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物理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笔者问学生:“冬天穿棉祆可以保暖,那在冰棒箱四周填充棉花,也能使冰棒保暖吗?”由于这个问题情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都迫切地想知道答案。这时,笔者适时的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探讨,就能顺利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教师还可创设生动的物理实验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二、相信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只有增进师生感情,充分相信学生的才能,才能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提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先思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探索中品尝到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下雨天,车陷入泥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为什么?”或者让学生把手放在桌子上向前推动,亲身体验有什么感觉,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调控焦虑度,促进学生的思维
“焦虑”是抵抗的反映,焦虑度过强或过弱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效果。这时,教师应适时调控,强化正常焦虑,抑制过度焦虑。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思考时,教师就必须刺激他们的焦虑,适当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多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该小组准备选择什么器材成像?是平面镜,还是玻璃板?为什么?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如何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各小组制订方案,然后动手尝试,最后进行交流,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完善实验方案,纷纷展示自我才能,进而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
四、不断置疑,深化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善于掌握矛盾,适时转换兴奋中心,使学生的思维紧张而又富有弹性。如在教学《物理概念》时,教师可以层层置疑,让学生辨析典型的错误,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以教学《液化》内容为例,笔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以下问题:“向圆锥瓶内注入的为什么是温水而不能用开水?在蒸发皿中一定要加冰块才能看到现象吗?液化时为什么要放热?压缩体积的方法,改变了气体的什么?”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发展能力。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得到学生的反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确定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很多学生反映,上课时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但是课后一做练习就不会了。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及时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且教师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因此,物理教学必须历经一个反刍学习的完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微练习或微思考”的形式,呈现少而精的习题,供学生自主消化,既能有效巩固课堂教学,又能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
积极有效地应用于拓展延伸环节。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力学问题是教学难点,学生感到难以掌握,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品质欠佳的中等生和潜能生群体,更是“愁在眉头,急在心头”,所以教师应在课后布置练习,以“微课”的形式再现难度较大、相对典型的物理概念、原理、公式和习题等,或者对比呈现易错题及规范性解题方法和步骤,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化学习和理解。
(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