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网络的发展和对我国网络气象信息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网络和气象产业高度发达国家的网络气象服务的介绍,提出了气象,以及气象产业走向网络的必然性。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广告;发展;多媒体气象信息;趋势;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0960-04
Discuss and Prospect about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Advertising
WANG Qian1,HOU Ya-hong1,MA Hong-xu2
(1.Liaoning Meteorological Video Center, Shenyang 110016, China;2.Lightning-protect Technique Service Center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Networ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in China, Introduced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systems on network in some countries where the network and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are highly developed and put forward the inevitabilities in the trends of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to network.
Key words: internet;internet advertisement;development;multimedia meteorology;direction; economical benefit
1 引言
随着气象信息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全国各省市气象台纷纷成立影视中心,“气象人”自己精心打造的节目走上荧屏,同时也带来的可观的广告收入。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结果。然而,在电视气象广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日本早在《日经商务》2004.11.8号上就已经发表了《已经不能再依靠电视广告——电视万能的谎言》的文章,指出电视广告已经在走向衰落。因此,我们需要坐下来认真思考以下的问题:我们的电视天气预报广告还可以吸引观众多久;当电视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时我们将通过怎样的手段和媒介更加广泛有效地将气象信息传递给用户,同时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1]我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答案只有一个:国际互联网。
2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2.1 网民人数
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00万人,增长率为19.4%,同1997年10月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198.4倍,可以看出中国的网民发展走势良好。
中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被世界所瞩目,但12300万网民在中国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9.4%。这说明尽管中国的网民总数大,但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目前还很低,未来的发展空间比较大。
2.2 网民年龄
从普及率上来看,仍然是18~24岁间网民的普及率最高,达到37.2%,高出半年前8.6个百分点。25~30岁间网民普及率以19.4%居第二位。年轻网民确实是网民中的活跃分子。
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这批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年轻人在未来的10到20年间将会成为社会人口结构的中坚,他们所掌握的网络知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并且由于年纪的增加而离开网络的可能性完全可以忽略。与此同时,新一代“网络年轻人”又会成长起来,这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至少在用户方面将会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2.3 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电视和报纸是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民选择的比例分别为网络82.6%,电视64.5%,报纸57.9%。此外,杂志、书籍和广播也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选择的比例都在10%~20%之间。可以看出,对于网民这个特定群体来说,网络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其次是大众化的电视,然后是纸质的平面媒体,最后是广播。对于广大网民来说网络已经是比电视媒体更加便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手段。
2.4 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是网民经常使用的三大网络服务,三者的选择比例分别为浏览新闻66.3%,搜索引擎66.3%,收发邮件64.2%。
选择比例在31%~44%之间的网络服务构成了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的第二阵营,主要包括论坛/BBS/讨论组43.2%,即时通讯42.7%,获取信息39.5%等,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37.3%,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35.1%,文件上传下载33.9%,网上游戏31.8%。
网上校友录,网上购物,个人主页空间,博客等共同组成网民选择比例一般的第三阵营,选择比例都在30.0%以下(如图1所示)。
图1 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虽然,天气预报作为信息仅排在第二阵营的第三位,但其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如前所述,网民们既然已经将网络作为比电视还要迅捷的获取信息的手段来利用的话,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当他们想要外出或旅游时,不会特意等待电视天气预报,而只是在网络上点击一下“天气”呢?当然,出于严密性的考虑,目前还尚无有关“天气”的具体点击率的统计,笔者认为这也将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而进行深入探讨。
2.5 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关于非网民的相关统计。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36.6%的非网民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31.8%的非网民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17.9%的非网民选择“没时间上网”;9.3%的非网民选择“觉得上网没用,不需要”;“年龄太大/太小”,“不感兴趣”,“上网费用贵”等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8%之间;其他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以下。
由此可见,“不会上网”和“无条件上网”占了将近70%,如果我们进一步加强网络使用的普及教育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并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中国未来互联网市场的潜力是无比巨大的!
2.6 世界互联网渗透率状况比较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互联网渗透率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但低于发达国家互联网发展水平。从中国互联网内部发展情况来看,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城乡之间,互联网发展差异有增大的趋势。从中小学生的上网情况来看,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而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一半。
经济发达的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很高,分别达到了49.8%和68.6%;邻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的互联网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平均每3个人中至少有2个是网民。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明显落后,但发展空间还很大。
3 网络广告的优势浅析
3.1 互联网广告发展现状
首先,让我们关注以下几组数据:美国东部时间今年2月7日(北京时间2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新浪(Nasdaq:SINA)今天发布了2006年第四季度财报。报告显示,新浪第四季度广告营收继续高速增长。
在截至12月31日的这一财季,新浪的净利润为1170万美元,每股收益20美分。2005年第四季度,新浪的净利润为1380万美元,每股收益24美分。新浪表示,网络广告业务在该公司总营收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3%。2006年第四季度,新浪网络广告营收同比增长44%。新浪CEO曹国伟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预计网络广告业务未来两年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他同时称,由于更多的广告客户将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开宣传攻势,新浪预计广告营收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有关数据表明,2006年的互联网广告收入有望164亿美元,比上一年上涨31%。据估计,到2007年这个数字有可能达到195亿美元。
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统计和预测,日本的网络广告费用2011年可达7417亿日元示)。
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发布: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收入达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并预计,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统计数据显示,搜索引擎2006年的市场规模达15.71亿元,增长率达49.52%,预计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分别达48.20%和40.60%,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32.73亿元。搜索引擎、即时通讯以及各种新兴互联网服务的发展对门户等传统互联网服务正在产生较强的市场分流和资源挤压作用,搜索引擎2006年的收入增长率领先门户网站11.16%,预计2007年、2008年分别继续领先27.98%和25.6%。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中国互联网产业市场已开始在应用层面步入快车道,网络广告等多个关键领域已走出市场培育阶段,开始强势起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3.1.1 网民数量高速增长是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的前提
如前所述,中国拥有12300万人的网民,而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仅占9.4%,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不可忽视。
3.1.2 广告效果得到认可是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所依靠的支撑:
广告的目的在于为企业树立形象、引起顾客兴趣,对受众产生影响,留下美好的印象,使顾客建立对品牌的忠诚度和美誉度。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第一届艾瑞网民网络习惯及消费行为调查》的结果发现,最影响网民消费行为的广告中,网络广告成为继电视广告之后的主要影响广告媒体之一,其次分别是报纸广告和杂志广告。而在了解网络广告对网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情况发现,网民认为网络广告对其消费行为很有影响的占10.6%,比较有影响的占29.0%,有点影响的占41.3%,很少影响的占14.7%,没有影响的占4.4%。应该说,从网民对网络广告的了解程度上来看,网络广告还是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第一届艾瑞网民网络习惯及消费行为调查》的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网民点击/观看广告后会促使自己产生对该广告主的购买行为,其比例为52.6%。35.4%的网民表示不知道,属于可能购买也可能不购买的情况。
不同行业网络广告主齐头并进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的源泉:
更多的传统行业的广告主热衷于网络广告的投放,是网络广告业欣欣向荣的预兆,网络广告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发展的源泉,不会仅仅局限于IT业产品的广告主,网上房展、网上车展成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网络广告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网络广告没有让网络公司一夜爆富,但却是网络媒体连绵不断的财源,随着中国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网络广告业必将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产业,值得所有关注网络经济发展人事的热切关注。有关市场调查报告表明,网络广告对美国普通消费者们的影响力正在加强,而电视广告对这些人群购买欲望的影响力却正在减低。美国普通消费者经常通过旅游网站来了解旅游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来了解信用卡信息,通过网络广告来了解房地产抵押/投资信息。在电影、汽车及电子产品等领域,电视广告的影响力出现了逐步减低的趋势。
3.2 互联网广告的独特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广告作为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备受关注,并且被作为一个新广告媒体的代表而广受赞誉。同传统的广告媒体相比,基于网络媒介的网络广告拥有众多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优点,已经受到众 多用户的青睐。笔者认为从网络广告主要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网络广告传播的广泛性
网络广告传播是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把广告信息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可以说是风雨无阻的传播。网民可以在任何地方的Internet上随时随意浏览广告信息,这些效果是传统媒体是无法达到的。实际上这正是网络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传播优势之一,体现在网络广告上就是可以面向全世界发布。不过,这个优势对于很多客户来说,似乎并不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广告针对特定区域的人群,而不是面向所有人,否则会导致吸引力以及广告效果下降。例如,保健药厂商希望广告的受众是需要保健药的人群。这样的要求也导致一些传统的行业对网络广告产生一种误会,比如房地产,因为房地产商服务对象具有强烈地域性,主要面向一个城市的居民和企业。因此,在当地的报纸、电视台、路边投放广告,效果无疑比"面向全世界"的网站要好。可以这么说,无论什么企业其营销策略归根到底都要针对于某一地区、某一部分人,中央台的广告收入虽然多,但同全国众多的地方媒体相比,也只是小头。由此可见,网络广告传播的广泛性的这个特性,还没有完全体现为网络广告的优势。
3.2.2 网络传播信息的非强迫性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户外等传统传媒在传播信息时,都具有很大的强迫性,强迫观众接受它们所传播的信息;而网络传播的过程则完全是开放的,非强迫性的,这一点同传统传媒有本质的不同。从人性化的角度看,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是一个非常得网民心的优点。不过,从广告效果上来说,传统媒介信息的强迫性传播固然会引起受众的反感,但这样的传播方式能够保证广告信息为人所接收到,实际上有利于广告的经营。多数的广告客户在考虑投放广告时所考虑的往往是该广告能否让更多的人接收到它,而不是让更多的人主动去选择它。
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其开放性和自由性是前所未有的,借助网络传播优势的有力翅膀,在传播的空间自由的翱翔。
3.2.3 广告受众数量的可统计性
我们随处可见的一种主流观点是:传统媒体做广告,很难准确地知道有多少人接受到广告信息。而在Internet上可通过权威公正的访客流量统计系统精确统计出每个客户的广告被多少个用户看过,以及这些用户查阅的时间分布和地域分布,从而有助于客商正确评估广告效果,审定广告投放策略。
但是,实际上广告受众的数量是无法统计出绝对数量的,用点击率来衡量条幅广告的效果本身就是错误的,网络广告的作用并不只在于你是否点击。因此,根据这个所谓的统计数量来评估广告效果,其结论是荒谬的。
3.2.4 网络信息传播的感官性
网络广告可以使消费者能全方位亲身“体验”产品、服务与品牌,还可以在网上进行预定、交易和结算,这些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相比之下,同样是在媒体上进行销售活动,无论是电视台的电视购物还是报纸杂志的邮购,都无法同网络竞争。从这一点来看,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广告确实体现出了其独有的优势。
3.2.5 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对于网络广告,只要受众对该广告感兴趣,仅需轻按鼠标就能进一步了解更多、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最能够体现网络传播交互性的是电子商务网站,这类网站对商品分类详细,层次清楚,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
3.2.6 网络传播灵活的实时性
在传统媒体上发布广告后更改的难度比较大,即使可以改动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例如,电视广告发出后,播出时间就已确定。因为电视是线性播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播出时间改一下,往往全天的节目安排都要重新制作,代价很高,如果对安排不满意,也很难更改。而对于网络广告而言则容易多了,因为网站使用的是大量的超级链接,在一个地方进行修改对其他地方的影响很小。网络广告制作简便、成本低,容易进行修改。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带宽的改善,为了追求更好、更震撼的效果,网络广告的制作会越来越复杂、体积会越来越大,修改也会相应的提升成本,同电视媒体广告的差距会越来越接近。但是从目前来说,修改一个典型网络广告的成本和难度都比传统媒体要小的多,这就是网络广告对于传统广告的一个很大的优势。
4 气象信息广告进军互联网的设想
4.1 互联网气象信息发展现状
气象信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气象信息的产业化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文雅虎,中文MSN,新浪,搜狐等著名的大型网页均有气象信息或天气预报的链接,可见其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经过数年的发展,笔者发现国内各大网站的气象信息页面依然是内容匮乏,形式老套,大多依然采用地图,文字,天气符号这些最基本的表达方式。[2]
在此以中文雅虎为例(如图2所示)。
图2 中文雅虎天气预报页面图
图3 日文雅虎气象信息页面
不仅是大众网站,各气象专业网站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枯燥的文字说明,晦涩的气象专业用语,这样的网站或页面如何吸引互联网用户?如何进一步扩大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化的规模?如何在未来的网络时代真实体现气象信息的价值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在气象服务产业化高度发达的日本是怎样的现状呢?
参见图3的日文雅虎气象信息页面截图:
这里能够检索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地区预报,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防灾信息;各种天气指数,如洗衣,紫外线,雨伞指数;顺应季节变化的如冬季的感冒指数,皮肤指数,夏季的啤酒指数;机场,高尔夫球场等特殊场所所需的特殊预报,如风速的实时预报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并且可以实时调用卫星云图,细致到可以预测各地区未来6小时以内降雨云系的动向,更加直观地了解和预测天气状况。而且还设有专门解释一些气象用语和天气现象的天气指南链接。试问,如此亲切,内容丰富多彩的信息网页怎能不受用户的欢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然而,上述仅仅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使用文字,图像的预报方式。近年随着日本宽带网实现普及,价格趋于合理等网络条件的成熟,日本的气象服务产业迅速做出反应,在互联网上立即推出多媒体信息服务,既将电视天气节目在网上推出!最著名的有日文雅虎的e-天气.net。
在每部气象短篇播出之前均有2分钟以内的电视广告,在播放窗口的右下角也有广告链接。当然这还没有计算在进入播放窗口之前节目列表页面可适当利用的空间。那么,日本的网民对这一新推出的多媒体网上气象节目的评价如何呢?大多数人持支持肯定的态度,如有节目形式新颖;与普通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相比,其知识的覆盖面更广,但解释得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自己也情不自禁的想考取天气预报士资格,成为节目中的一员等等评价。当然,持批评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提出无法在苹果机上欣赏到节目;商业性太强(指广告)。然而笔者认为,前者可通过技术的改进增强节目的兼容性;后者当然是气象服务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对此无可厚非![3]
4.2 我国多媒体气象信息节目如何走向网络必须未雨绸缪
一个是枯燥乏味,一个是丰富多彩;一个是尚未起步,一个是正在逐渐走向完善。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自己的落后。当然,网络基础建设直接决定了网络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比如最简单的就是宽带的普及。电信的责任笔者不想深究,但作为气象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高速网络时代即将到来,必须灵敏地觉察到中国网络经济巨大的潜在市场的魅力。在这一时代到来之前,我们必须做好从软件到硬件一系列的准备。
网络经济的发展必定水涨船高,随着时代的进步,宽带势必实现全民普及,网络也将会超越电视媒体,然而我们的网上气象信息如果还停滞在今天的水平,那么这条“气象船”必定会被网络淘汰而沉没!如果我们及时制定对策,改进制作水准,当高速网络经济到来之时,必然会形成气象信息的卖方市场,理所当然地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将丰富多彩的气象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直气壮地分得网络经济的一块大蛋糕。
5 结束语
网络经济的大潮势不可挡,正如当年占领电视媒体一样,未来,或许就是明天,谁占领了网络,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的命脉。面对13亿人口的中国,这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市场,其魅力是无限的。面对未来几亿的网民,高速的宽带,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自己的节目推向网络,我们也无法抗拒网络经济巨大经济效益的诱惑。这也是摆在气象服务产业化决策人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党红.电视气象节目的价值要素浅析[J].辽宁气象,2003(3):18-20.
[2]王美娜.镜头语言在电视气象节目中的运用[J].辽宁气象,2005(1):41-42.
[3]侯亚红.DY3000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素材管理[J].辽宁气象,2003(1):33-34.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广告;发展;多媒体气象信息;趋势;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0960-04
Discuss and Prospect about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Advertising
WANG Qian1,HOU Ya-hong1,MA Hong-xu2
(1.Liaoning Meteorological Video Center, Shenyang 110016, China;2.Lightning-protect Technique Service Center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Networ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in China, Introduced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systems on network in some countries where the network and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are highly developed and put forward the inevitabilities in the trends of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to network.
Key words: internet;internet advertisement;development;multimedia meteorology;direction; economical benefit
1 引言
随着气象信息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全国各省市气象台纷纷成立影视中心,“气象人”自己精心打造的节目走上荧屏,同时也带来的可观的广告收入。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结果。然而,在电视气象广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日本早在《日经商务》2004.11.8号上就已经发表了《已经不能再依靠电视广告——电视万能的谎言》的文章,指出电视广告已经在走向衰落。因此,我们需要坐下来认真思考以下的问题:我们的电视天气预报广告还可以吸引观众多久;当电视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时我们将通过怎样的手段和媒介更加广泛有效地将气象信息传递给用户,同时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1]我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答案只有一个:国际互联网。
2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2.1 网民人数
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00万人,增长率为19.4%,同1997年10月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198.4倍,可以看出中国的网民发展走势良好。
中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被世界所瞩目,但12300万网民在中国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9.4%。这说明尽管中国的网民总数大,但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目前还很低,未来的发展空间比较大。
2.2 网民年龄
从普及率上来看,仍然是18~24岁间网民的普及率最高,达到37.2%,高出半年前8.6个百分点。25~30岁间网民普及率以19.4%居第二位。年轻网民确实是网民中的活跃分子。
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这批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年轻人在未来的10到20年间将会成为社会人口结构的中坚,他们所掌握的网络知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并且由于年纪的增加而离开网络的可能性完全可以忽略。与此同时,新一代“网络年轻人”又会成长起来,这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至少在用户方面将会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2.3 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电视和报纸是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民选择的比例分别为网络82.6%,电视64.5%,报纸57.9%。此外,杂志、书籍和广播也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选择的比例都在10%~20%之间。可以看出,对于网民这个特定群体来说,网络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其次是大众化的电视,然后是纸质的平面媒体,最后是广播。对于广大网民来说网络已经是比电视媒体更加便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手段。
2.4 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是网民经常使用的三大网络服务,三者的选择比例分别为浏览新闻66.3%,搜索引擎66.3%,收发邮件64.2%。
选择比例在31%~44%之间的网络服务构成了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的第二阵营,主要包括论坛/BBS/讨论组43.2%,即时通讯42.7%,获取信息39.5%等,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37.3%,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35.1%,文件上传下载33.9%,网上游戏31.8%。
网上校友录,网上购物,个人主页空间,博客等共同组成网民选择比例一般的第三阵营,选择比例都在30.0%以下(如图1所示)。
图1 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虽然,天气预报作为信息仅排在第二阵营的第三位,但其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如前所述,网民们既然已经将网络作为比电视还要迅捷的获取信息的手段来利用的话,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当他们想要外出或旅游时,不会特意等待电视天气预报,而只是在网络上点击一下“天气”呢?当然,出于严密性的考虑,目前还尚无有关“天气”的具体点击率的统计,笔者认为这也将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而进行深入探讨。
2.5 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关于非网民的相关统计。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36.6%的非网民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31.8%的非网民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17.9%的非网民选择“没时间上网”;9.3%的非网民选择“觉得上网没用,不需要”;“年龄太大/太小”,“不感兴趣”,“上网费用贵”等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8%之间;其他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以下。
由此可见,“不会上网”和“无条件上网”占了将近70%,如果我们进一步加强网络使用的普及教育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并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中国未来互联网市场的潜力是无比巨大的!
2.6 世界互联网渗透率状况比较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互联网渗透率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但低于发达国家互联网发展水平。从中国互联网内部发展情况来看,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城乡之间,互联网发展差异有增大的趋势。从中小学生的上网情况来看,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而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一半。
经济发达的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很高,分别达到了49.8%和68.6%;邻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的互联网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平均每3个人中至少有2个是网民。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明显落后,但发展空间还很大。
3 网络广告的优势浅析
3.1 互联网广告发展现状
首先,让我们关注以下几组数据:美国东部时间今年2月7日(北京时间2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新浪(Nasdaq:SINA)今天发布了2006年第四季度财报。报告显示,新浪第四季度广告营收继续高速增长。
在截至12月31日的这一财季,新浪的净利润为1170万美元,每股收益20美分。2005年第四季度,新浪的净利润为1380万美元,每股收益24美分。新浪表示,网络广告业务在该公司总营收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3%。2006年第四季度,新浪网络广告营收同比增长44%。新浪CEO曹国伟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预计网络广告业务未来两年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他同时称,由于更多的广告客户将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开宣传攻势,新浪预计广告营收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有关数据表明,2006年的互联网广告收入有望164亿美元,比上一年上涨31%。据估计,到2007年这个数字有可能达到195亿美元。
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统计和预测,日本的网络广告费用2011年可达7417亿日元示)。
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发布: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收入达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并预计,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统计数据显示,搜索引擎2006年的市场规模达15.71亿元,增长率达49.52%,预计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分别达48.20%和40.60%,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32.73亿元。搜索引擎、即时通讯以及各种新兴互联网服务的发展对门户等传统互联网服务正在产生较强的市场分流和资源挤压作用,搜索引擎2006年的收入增长率领先门户网站11.16%,预计2007年、2008年分别继续领先27.98%和25.6%。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中国互联网产业市场已开始在应用层面步入快车道,网络广告等多个关键领域已走出市场培育阶段,开始强势起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3.1.1 网民数量高速增长是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的前提
如前所述,中国拥有12300万人的网民,而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仅占9.4%,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不可忽视。
3.1.2 广告效果得到认可是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所依靠的支撑:
广告的目的在于为企业树立形象、引起顾客兴趣,对受众产生影响,留下美好的印象,使顾客建立对品牌的忠诚度和美誉度。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第一届艾瑞网民网络习惯及消费行为调查》的结果发现,最影响网民消费行为的广告中,网络广告成为继电视广告之后的主要影响广告媒体之一,其次分别是报纸广告和杂志广告。而在了解网络广告对网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情况发现,网民认为网络广告对其消费行为很有影响的占10.6%,比较有影响的占29.0%,有点影响的占41.3%,很少影响的占14.7%,没有影响的占4.4%。应该说,从网民对网络广告的了解程度上来看,网络广告还是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第一届艾瑞网民网络习惯及消费行为调查》的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网民点击/观看广告后会促使自己产生对该广告主的购买行为,其比例为52.6%。35.4%的网民表示不知道,属于可能购买也可能不购买的情况。
不同行业网络广告主齐头并进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的源泉:
更多的传统行业的广告主热衷于网络广告的投放,是网络广告业欣欣向荣的预兆,网络广告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发展的源泉,不会仅仅局限于IT业产品的广告主,网上房展、网上车展成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网络广告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网络广告没有让网络公司一夜爆富,但却是网络媒体连绵不断的财源,随着中国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网络广告业必将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产业,值得所有关注网络经济发展人事的热切关注。有关市场调查报告表明,网络广告对美国普通消费者们的影响力正在加强,而电视广告对这些人群购买欲望的影响力却正在减低。美国普通消费者经常通过旅游网站来了解旅游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来了解信用卡信息,通过网络广告来了解房地产抵押/投资信息。在电影、汽车及电子产品等领域,电视广告的影响力出现了逐步减低的趋势。
3.2 互联网广告的独特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广告作为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备受关注,并且被作为一个新广告媒体的代表而广受赞誉。同传统的广告媒体相比,基于网络媒介的网络广告拥有众多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优点,已经受到众 多用户的青睐。笔者认为从网络广告主要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网络广告传播的广泛性
网络广告传播是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把广告信息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可以说是风雨无阻的传播。网民可以在任何地方的Internet上随时随意浏览广告信息,这些效果是传统媒体是无法达到的。实际上这正是网络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传播优势之一,体现在网络广告上就是可以面向全世界发布。不过,这个优势对于很多客户来说,似乎并不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广告针对特定区域的人群,而不是面向所有人,否则会导致吸引力以及广告效果下降。例如,保健药厂商希望广告的受众是需要保健药的人群。这样的要求也导致一些传统的行业对网络广告产生一种误会,比如房地产,因为房地产商服务对象具有强烈地域性,主要面向一个城市的居民和企业。因此,在当地的报纸、电视台、路边投放广告,效果无疑比"面向全世界"的网站要好。可以这么说,无论什么企业其营销策略归根到底都要针对于某一地区、某一部分人,中央台的广告收入虽然多,但同全国众多的地方媒体相比,也只是小头。由此可见,网络广告传播的广泛性的这个特性,还没有完全体现为网络广告的优势。
3.2.2 网络传播信息的非强迫性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户外等传统传媒在传播信息时,都具有很大的强迫性,强迫观众接受它们所传播的信息;而网络传播的过程则完全是开放的,非强迫性的,这一点同传统传媒有本质的不同。从人性化的角度看,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是一个非常得网民心的优点。不过,从广告效果上来说,传统媒介信息的强迫性传播固然会引起受众的反感,但这样的传播方式能够保证广告信息为人所接收到,实际上有利于广告的经营。多数的广告客户在考虑投放广告时所考虑的往往是该广告能否让更多的人接收到它,而不是让更多的人主动去选择它。
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其开放性和自由性是前所未有的,借助网络传播优势的有力翅膀,在传播的空间自由的翱翔。
3.2.3 广告受众数量的可统计性
我们随处可见的一种主流观点是:传统媒体做广告,很难准确地知道有多少人接受到广告信息。而在Internet上可通过权威公正的访客流量统计系统精确统计出每个客户的广告被多少个用户看过,以及这些用户查阅的时间分布和地域分布,从而有助于客商正确评估广告效果,审定广告投放策略。
但是,实际上广告受众的数量是无法统计出绝对数量的,用点击率来衡量条幅广告的效果本身就是错误的,网络广告的作用并不只在于你是否点击。因此,根据这个所谓的统计数量来评估广告效果,其结论是荒谬的。
3.2.4 网络信息传播的感官性
网络广告可以使消费者能全方位亲身“体验”产品、服务与品牌,还可以在网上进行预定、交易和结算,这些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相比之下,同样是在媒体上进行销售活动,无论是电视台的电视购物还是报纸杂志的邮购,都无法同网络竞争。从这一点来看,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广告确实体现出了其独有的优势。
3.2.5 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对于网络广告,只要受众对该广告感兴趣,仅需轻按鼠标就能进一步了解更多、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最能够体现网络传播交互性的是电子商务网站,这类网站对商品分类详细,层次清楚,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
3.2.6 网络传播灵活的实时性
在传统媒体上发布广告后更改的难度比较大,即使可以改动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例如,电视广告发出后,播出时间就已确定。因为电视是线性播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播出时间改一下,往往全天的节目安排都要重新制作,代价很高,如果对安排不满意,也很难更改。而对于网络广告而言则容易多了,因为网站使用的是大量的超级链接,在一个地方进行修改对其他地方的影响很小。网络广告制作简便、成本低,容易进行修改。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带宽的改善,为了追求更好、更震撼的效果,网络广告的制作会越来越复杂、体积会越来越大,修改也会相应的提升成本,同电视媒体广告的差距会越来越接近。但是从目前来说,修改一个典型网络广告的成本和难度都比传统媒体要小的多,这就是网络广告对于传统广告的一个很大的优势。
4 气象信息广告进军互联网的设想
4.1 互联网气象信息发展现状
气象信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气象信息的产业化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文雅虎,中文MSN,新浪,搜狐等著名的大型网页均有气象信息或天气预报的链接,可见其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经过数年的发展,笔者发现国内各大网站的气象信息页面依然是内容匮乏,形式老套,大多依然采用地图,文字,天气符号这些最基本的表达方式。[2]
在此以中文雅虎为例(如图2所示)。
图2 中文雅虎天气预报页面图
图3 日文雅虎气象信息页面
不仅是大众网站,各气象专业网站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枯燥的文字说明,晦涩的气象专业用语,这样的网站或页面如何吸引互联网用户?如何进一步扩大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化的规模?如何在未来的网络时代真实体现气象信息的价值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在气象服务产业化高度发达的日本是怎样的现状呢?
参见图3的日文雅虎气象信息页面截图:
这里能够检索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地区预报,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防灾信息;各种天气指数,如洗衣,紫外线,雨伞指数;顺应季节变化的如冬季的感冒指数,皮肤指数,夏季的啤酒指数;机场,高尔夫球场等特殊场所所需的特殊预报,如风速的实时预报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并且可以实时调用卫星云图,细致到可以预测各地区未来6小时以内降雨云系的动向,更加直观地了解和预测天气状况。而且还设有专门解释一些气象用语和天气现象的天气指南链接。试问,如此亲切,内容丰富多彩的信息网页怎能不受用户的欢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然而,上述仅仅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使用文字,图像的预报方式。近年随着日本宽带网实现普及,价格趋于合理等网络条件的成熟,日本的气象服务产业迅速做出反应,在互联网上立即推出多媒体信息服务,既将电视天气节目在网上推出!最著名的有日文雅虎的e-天气.net。
在每部气象短篇播出之前均有2分钟以内的电视广告,在播放窗口的右下角也有广告链接。当然这还没有计算在进入播放窗口之前节目列表页面可适当利用的空间。那么,日本的网民对这一新推出的多媒体网上气象节目的评价如何呢?大多数人持支持肯定的态度,如有节目形式新颖;与普通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相比,其知识的覆盖面更广,但解释得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自己也情不自禁的想考取天气预报士资格,成为节目中的一员等等评价。当然,持批评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提出无法在苹果机上欣赏到节目;商业性太强(指广告)。然而笔者认为,前者可通过技术的改进增强节目的兼容性;后者当然是气象服务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对此无可厚非![3]
4.2 我国多媒体气象信息节目如何走向网络必须未雨绸缪
一个是枯燥乏味,一个是丰富多彩;一个是尚未起步,一个是正在逐渐走向完善。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自己的落后。当然,网络基础建设直接决定了网络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比如最简单的就是宽带的普及。电信的责任笔者不想深究,但作为气象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高速网络时代即将到来,必须灵敏地觉察到中国网络经济巨大的潜在市场的魅力。在这一时代到来之前,我们必须做好从软件到硬件一系列的准备。
网络经济的发展必定水涨船高,随着时代的进步,宽带势必实现全民普及,网络也将会超越电视媒体,然而我们的网上气象信息如果还停滞在今天的水平,那么这条“气象船”必定会被网络淘汰而沉没!如果我们及时制定对策,改进制作水准,当高速网络经济到来之时,必然会形成气象信息的卖方市场,理所当然地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将丰富多彩的气象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直气壮地分得网络经济的一块大蛋糕。
5 结束语
网络经济的大潮势不可挡,正如当年占领电视媒体一样,未来,或许就是明天,谁占领了网络,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的命脉。面对13亿人口的中国,这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市场,其魅力是无限的。面对未来几亿的网民,高速的宽带,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自己的节目推向网络,我们也无法抗拒网络经济巨大经济效益的诱惑。这也是摆在气象服务产业化决策人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党红.电视气象节目的价值要素浅析[J].辽宁气象,2003(3):18-20.
[2]王美娜.镜头语言在电视气象节目中的运用[J].辽宁气象,2005(1):41-42.
[3]侯亚红.DY3000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素材管理[J].辽宁气象,2003(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