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已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渗透创新理念,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创新精神;培养
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观的补充和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我们认识的误区,恰恰是偏重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学习,忽视了创新性学习。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在新课搞教学理念下培养语文创新精神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设悬念,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人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故乡的桂花雨》第一自然段中,教师问道:作者提到桂花就仿佛闻到了香味,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思考下,好好地体味一下这里面的感情。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这种经历?比如说,有些同学说,一提到冬天就感觉冷,一想到过年就听到了鞭炮声,可是天气并没有变冷,也没有人在放鞭炮啊,我们为什么马上联想到了,并且有一定的情境反应。同样的作者也没有真的站在桂花树前啊。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正是因为这种浓浓的香气作为桂花最重要的特征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里,给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作者才会一提到桂花就仿佛闻到了香味。这正是作者思乡的“乡愁“。然后让学生朗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人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花的香,体味思乡之情,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创新教学要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則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要做熟当的引导,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质疑中激活思维,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以《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难在什么地方》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进行写作。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人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英.浅谈初中语文课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08,Z1.
作者简介:
叶廷碧,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创新精神;培养
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观的补充和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我们认识的误区,恰恰是偏重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学习,忽视了创新性学习。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在新课搞教学理念下培养语文创新精神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设悬念,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人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故乡的桂花雨》第一自然段中,教师问道:作者提到桂花就仿佛闻到了香味,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思考下,好好地体味一下这里面的感情。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这种经历?比如说,有些同学说,一提到冬天就感觉冷,一想到过年就听到了鞭炮声,可是天气并没有变冷,也没有人在放鞭炮啊,我们为什么马上联想到了,并且有一定的情境反应。同样的作者也没有真的站在桂花树前啊。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正是因为这种浓浓的香气作为桂花最重要的特征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里,给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作者才会一提到桂花就仿佛闻到了香味。这正是作者思乡的“乡愁“。然后让学生朗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人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花的香,体味思乡之情,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创新教学要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則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要做熟当的引导,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质疑中激活思维,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以《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难在什么地方》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进行写作。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人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英.浅谈初中语文课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08,Z1.
作者简介:
叶廷碧,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