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吓破胆联盟》一书的故事里,肥佬侦探沃尔夫拒绝一位当事人出价1万美元的请托,转而向其他十几位受威胁者提出委托协议,承诺帮他们解决问题,索价一共56915美元(每位当事人分摊不同的费用,看起来是依他们的财力而定)。乍听到这个“天价”(要记得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物价)时,这些受威胁者(也就是书名所指的“吓破胆联盟”)群情哗然,其中一位当事人悻悻然地说:“沃尔夫先生,我对你的能力所知有限,不过今天倒是开了眼界,见识到什么是厚脸皮……”
沃尔夫的回答,堪称是侦探工作从“伸张正义”转成和律师、会计师一样的“专业服务”的分水岭,他也不生气,心平气和地说:“这件事很简单:我提供一些商品卖给各位,并且定出一个价格,货到才付款。如果你们觉得价钱贵得离谱,大可不买……”
在这段话里,侦探工作不再是和犯罪搏斗,也不再是替受害者伸冤,顾问侦探的工作是一种“服务商品”,有供给,有需求,因而也就有“价格”。这个价格究竟是贵如钻石,还是贱如尘土?那就要看供需条件构成的市场所决定。但沃尔夫这一席话,也可说是侦探的“除魅化”,神探不再神圣不可亵渎,神探只是一种精明的商贩或职业,侦探工作从此下降到凡间,它可以买,可以卖,是彻头彻尾地“世俗化”了。
就好像“晶圆代工”的概念是张忠谋创造的,“顾问侦探”的概念则是福尔摩斯发明的。福尔摩斯也曾提出顾问侦探的基本“经营模式”,说:“我听他们的故事,他们听我的见解。然后我就收取费用。”但福尔摩斯似乎不曾认真执行自己的经营模式,他不太听别人的故事(而是自己动手搜罗情报,特别是亲自观察现场),他在过程中也不提供见解(他经常径自行动,甚至不响应委托人的需求),他更不坚持收费(我看到的绝大部分的案子是没收费的)。
一直要等到沃尔夫这一席“买卖不成仁义在”的话的出现,我们才真正看到“顾问侦探”的职业面貌。连带的我们也看到,当侦探是一种生意时,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也就会跟着表现出来,譬如你不该接受“1万元”的委托,如果你发现你有机会收到“5万元”的时候。
更值得思考的是,如果侦探工作是一种“见钱眼开”的专业服务(只有某些专业上的限制,譬如不能接受对抗双方的同时委托),它本身就有一种“价值中立”的意思,它就不一定站在对抗犯罪的那一方,就像律师有时候会成为“魔鬼的辩护士”一样,侦探服务的委托有时候不一定是来自受害者或善意的一方,而有可能是来自嫌犯或犯罪者那一方,而“在商言商”的专业侦探又要如何看待这样的委托呢?
从沃尔夫的例子来看,他有时候的确是不管社会正义的。譬如在另一本有趣的小说《客户太多了》里,一位小姐前来索回留在死者房间里一个刻有名字缩写的香烟盒,她愿意付1000美元的酬劳给沃尔夫的手下阿奇,但阿奇要她和老板商量,肥佬神探沃尔夫却说:“如果你回答一两个问题让我满意,你只要付5万元,你就可以拿回你的香烟盒。”
“5万元?”这位不欲人知的名流小姐大吃一惊。
沃尔,夫进一步解释这个“价格”的由来,他说:“我只是试图说明我们处境的微妙……假如这个香烟盒后来可以帮忙指认一个凶手或将之定罪,我们没把它交给警方可就脱不了关系。这样的风险对1000元的酬劳来说太大了,你得付5万元才行,现金或银行保付支票都好。”
名流小姐听了恨恨地说:“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沃尔夫竟是个勒索之徒。”
但沃尔夫对这项指控既不赞成也不生气,对他来说,每件事都有一个“价格”,包括出卖灵魂在内。如果你付5万元(这是他认为的合理价格),他可以把香烟盒交还给你,不管警方是否将因此破不了案。这个时候,警方执法和社会正义都不是他考虑的重点,因为警方和社会都不是他的“客户”。别忘了作为侦探的沃尔夫,是一位“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只对“客户”和“对价”忠诚。打击犯罪的职责和业务专属于执行公权力的警方,不属于民间企业的“顾问侦探”,轮不到民间侦探越俎代庖。但如果价钱不合适,譬如你只想出价1000元,这个价格就抵不过他对正义的“渴望”了。
当侦探工作成为资本社会一种“职业”,并不更高尚,也不更卑微,只是“正常化”或“世俗化”了,它变成社会分工体系之下的一种劳务供给。这些劳务付出也是拿来作为价值交换的,目的也只在取得报酬,换取生活之资。神探在这里不再显得神圣,神探之“神”,只是供给“稀少”,有机会换取更高的价格,特别是如果你求助于神探的是某种“不可告人之事”,你的需求弹性很小,被索取近乎“勒索”的高价,也不过是合乎“市场规律”而已,不是吗?
但话说回来,肥佬神探沃尔夫何以如此“贪财”?他为什么不能像前辈神探福尔摩斯一样“清廉自持”?小说里其实确曾隐藏了小说作者对笔下角色的同情辩护。在《客户太多了》一书的故事开场,就曾有一段极富趣味的描述,值得注意,也许我可以把它称为“神探沃尔夫的家计簿”。
小说一开始,描写助手阿奇百无聊赖,对多日来没有客户上门感到忧心,忧心什么?忧心的正是他的雇主沃尔夫存折里快速下降的存款数字。阿奇不但是沃尔夫的“臂膀”兼“眼睛”,还兼他的“总务”和“出纳”,此刻他更是侦探社的“业务总监”兼“财务总管”,他是这样计算侦探社里的管销的:“三个人的周薪,提奥多·哈特曼,兰花园丁,佛利兹·布瑞纳,厨师兼管家,加上我,包打杂;必须支付食品杂货账单,项目还包括沃尔夫有时用来搅在半熟自煮蛋里的新鲜鱼子酱;必须支应屋顶兰花房里的各种需求,还不说三不五时会买进来一些新品种;加上这个和那个,这些和那些,每个月这个铺子总得要支应超过5000元的开销。何况缴交所得税的日子只剩五个星期不到了……”
阿奇这笔账算得清楚,但也侧写出神探沃尔夫的“生活形态”。沃尔夫巨大身躯其来有自,他热爱美食近乎虔诚,没有一餐可以马虎,连带他对办公室其他同事的饮食也不能随意苟同。譬如他不容许同事在餐桌上讨论案情,他认为用餐时刻应该专心于味蕾,不宜杂入其它因素。阿奇外出办案,有时不免错过正餐,即使他临时用个快速简餐,厨师佛利兹(是个瑞士裔法国厨,每天早上读法文报纸)也坚持为他端来“一碗核桃汤,烤土司上面放小黄瓜和鲜虾的三明治,另一份自家制法国面包的烤牛肉三明治,加上一盘西洋菜,以及一个白酒烤苹果……”
正如同我一位朋友曾经告诉我:“只有每日花钱,才会努力去赚钱。”他的哲学是为自己找到更多“欲望的对象”,借占有更多欲望之物带来的负债累累,激发自己的赚钱意志,他就会有无穷尽的动力和想象力。果真,欲望是资本主义的“基石”,一切创造的起点……
沃尔夫的回答,堪称是侦探工作从“伸张正义”转成和律师、会计师一样的“专业服务”的分水岭,他也不生气,心平气和地说:“这件事很简单:我提供一些商品卖给各位,并且定出一个价格,货到才付款。如果你们觉得价钱贵得离谱,大可不买……”
在这段话里,侦探工作不再是和犯罪搏斗,也不再是替受害者伸冤,顾问侦探的工作是一种“服务商品”,有供给,有需求,因而也就有“价格”。这个价格究竟是贵如钻石,还是贱如尘土?那就要看供需条件构成的市场所决定。但沃尔夫这一席话,也可说是侦探的“除魅化”,神探不再神圣不可亵渎,神探只是一种精明的商贩或职业,侦探工作从此下降到凡间,它可以买,可以卖,是彻头彻尾地“世俗化”了。
就好像“晶圆代工”的概念是张忠谋创造的,“顾问侦探”的概念则是福尔摩斯发明的。福尔摩斯也曾提出顾问侦探的基本“经营模式”,说:“我听他们的故事,他们听我的见解。然后我就收取费用。”但福尔摩斯似乎不曾认真执行自己的经营模式,他不太听别人的故事(而是自己动手搜罗情报,特别是亲自观察现场),他在过程中也不提供见解(他经常径自行动,甚至不响应委托人的需求),他更不坚持收费(我看到的绝大部分的案子是没收费的)。
一直要等到沃尔夫这一席“买卖不成仁义在”的话的出现,我们才真正看到“顾问侦探”的职业面貌。连带的我们也看到,当侦探是一种生意时,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也就会跟着表现出来,譬如你不该接受“1万元”的委托,如果你发现你有机会收到“5万元”的时候。
更值得思考的是,如果侦探工作是一种“见钱眼开”的专业服务(只有某些专业上的限制,譬如不能接受对抗双方的同时委托),它本身就有一种“价值中立”的意思,它就不一定站在对抗犯罪的那一方,就像律师有时候会成为“魔鬼的辩护士”一样,侦探服务的委托有时候不一定是来自受害者或善意的一方,而有可能是来自嫌犯或犯罪者那一方,而“在商言商”的专业侦探又要如何看待这样的委托呢?
从沃尔夫的例子来看,他有时候的确是不管社会正义的。譬如在另一本有趣的小说《客户太多了》里,一位小姐前来索回留在死者房间里一个刻有名字缩写的香烟盒,她愿意付1000美元的酬劳给沃尔夫的手下阿奇,但阿奇要她和老板商量,肥佬神探沃尔夫却说:“如果你回答一两个问题让我满意,你只要付5万元,你就可以拿回你的香烟盒。”
“5万元?”这位不欲人知的名流小姐大吃一惊。
沃尔,夫进一步解释这个“价格”的由来,他说:“我只是试图说明我们处境的微妙……假如这个香烟盒后来可以帮忙指认一个凶手或将之定罪,我们没把它交给警方可就脱不了关系。这样的风险对1000元的酬劳来说太大了,你得付5万元才行,现金或银行保付支票都好。”
名流小姐听了恨恨地说:“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沃尔夫竟是个勒索之徒。”
但沃尔夫对这项指控既不赞成也不生气,对他来说,每件事都有一个“价格”,包括出卖灵魂在内。如果你付5万元(这是他认为的合理价格),他可以把香烟盒交还给你,不管警方是否将因此破不了案。这个时候,警方执法和社会正义都不是他考虑的重点,因为警方和社会都不是他的“客户”。别忘了作为侦探的沃尔夫,是一位“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只对“客户”和“对价”忠诚。打击犯罪的职责和业务专属于执行公权力的警方,不属于民间企业的“顾问侦探”,轮不到民间侦探越俎代庖。但如果价钱不合适,譬如你只想出价1000元,这个价格就抵不过他对正义的“渴望”了。
当侦探工作成为资本社会一种“职业”,并不更高尚,也不更卑微,只是“正常化”或“世俗化”了,它变成社会分工体系之下的一种劳务供给。这些劳务付出也是拿来作为价值交换的,目的也只在取得报酬,换取生活之资。神探在这里不再显得神圣,神探之“神”,只是供给“稀少”,有机会换取更高的价格,特别是如果你求助于神探的是某种“不可告人之事”,你的需求弹性很小,被索取近乎“勒索”的高价,也不过是合乎“市场规律”而已,不是吗?
但话说回来,肥佬神探沃尔夫何以如此“贪财”?他为什么不能像前辈神探福尔摩斯一样“清廉自持”?小说里其实确曾隐藏了小说作者对笔下角色的同情辩护。在《客户太多了》一书的故事开场,就曾有一段极富趣味的描述,值得注意,也许我可以把它称为“神探沃尔夫的家计簿”。
小说一开始,描写助手阿奇百无聊赖,对多日来没有客户上门感到忧心,忧心什么?忧心的正是他的雇主沃尔夫存折里快速下降的存款数字。阿奇不但是沃尔夫的“臂膀”兼“眼睛”,还兼他的“总务”和“出纳”,此刻他更是侦探社的“业务总监”兼“财务总管”,他是这样计算侦探社里的管销的:“三个人的周薪,提奥多·哈特曼,兰花园丁,佛利兹·布瑞纳,厨师兼管家,加上我,包打杂;必须支付食品杂货账单,项目还包括沃尔夫有时用来搅在半熟自煮蛋里的新鲜鱼子酱;必须支应屋顶兰花房里的各种需求,还不说三不五时会买进来一些新品种;加上这个和那个,这些和那些,每个月这个铺子总得要支应超过5000元的开销。何况缴交所得税的日子只剩五个星期不到了……”
阿奇这笔账算得清楚,但也侧写出神探沃尔夫的“生活形态”。沃尔夫巨大身躯其来有自,他热爱美食近乎虔诚,没有一餐可以马虎,连带他对办公室其他同事的饮食也不能随意苟同。譬如他不容许同事在餐桌上讨论案情,他认为用餐时刻应该专心于味蕾,不宜杂入其它因素。阿奇外出办案,有时不免错过正餐,即使他临时用个快速简餐,厨师佛利兹(是个瑞士裔法国厨,每天早上读法文报纸)也坚持为他端来“一碗核桃汤,烤土司上面放小黄瓜和鲜虾的三明治,另一份自家制法国面包的烤牛肉三明治,加上一盘西洋菜,以及一个白酒烤苹果……”
正如同我一位朋友曾经告诉我:“只有每日花钱,才会努力去赚钱。”他的哲学是为自己找到更多“欲望的对象”,借占有更多欲望之物带来的负债累累,激发自己的赚钱意志,他就会有无穷尽的动力和想象力。果真,欲望是资本主义的“基石”,一切创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