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与贯穿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a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
  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
  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
  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
  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教学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不能只靠老师教,学生学,教与学完全分离的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将作为以后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步骤。
  (苍南县灵溪镇一小)
其他文献
音乐是开启人类智能的一把重要钥匙。音乐学科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上比其他学科有更大的优势和作用,这是因为音乐充满着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来表现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音乐课又具有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创造性,对培养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健全和发展学生个性起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发展健全学生个性的重要阵地。
期刊
高中《思想政治》每课后都附有思考与练习。但不知从何时起,它已不再为广大师生所重视,教师不愿用,学生不愿做。课后思考与练习真的没有做的价值了吗?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它?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思考与练习的独特功能,其他习题不能取代    课后思考与练习不同于一般练习题,作为整个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一些一般练习题所不具有的功能,像
期刊
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面临的问题很多,我们要坚持做好上面几项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原则,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进行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提高。  在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时,要根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来优化外语课堂教学,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外语的能力,成了摆在每个外语教师面前所探讨的课题。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并结合实际编写了各种开展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话材料,通过语言意识的交际活动,把语法教学融于技能训练之中。  针对这一特点,我校初中外语教学运用“问答”技能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外语教学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思想上的若干
期刊
如何使初中计算机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落实初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提高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初步的职业道德,如何兼顾二者进行初中计算机的教学?成为计算机教师亟需研究的新课题。我在几年来从事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模式     1.边讲边练,精讲多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普遍较低,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的学习风气淡薄,对英语不感兴趣等,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起来,让英语学习轻松起来,下面就是我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中专 英语教学 分层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是学习主体,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期刊
一、寻找完全倒装标志,巧记完全倒装句型    所谓完全倒装句型是指当某一特定内容出现在句首时将谓语动词直接提前放在该特定内容后面而构成的倒装句型,这种倒装句型的构成常有下列标志:  1,here,there,in,out,up,dow,away等介词、副词放在句首时应使用完全倒装句型。例如:  In came the boy.  Away flew the bird  但是使用这种完全倒装句型时应
期刊
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中有成就的人,对学习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废,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因此,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
期刊
摘要:在科学课教学中实验活动时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从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激发创造欲望 营造创新氛围 积极参与是实验 科学小制作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足之林。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
期刊
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当这些互相渗透和补充的重要性并不突出,或者已经非常自然,到了潜移默化的程度时,就没有必要专门“整合”了。反之,就需要强调“整合”,通过课程整合将这些课程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国内外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应用长期探索、实践与反思的结果。而高中英语课程整合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