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诗歌教学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含蓄的,是跳跃的,需要读者绽放美丽的想象之花。雨果就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但是,部分高中的学生似乎已经丧失了想象的能力,课堂的毫无波澜,是没有艺术境界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是苍白无力的,无论是描述、抒情还是说理,都需要艺术境界,才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出无穷的生命力,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施展浑身解数,解放思维,为诗歌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一个艺术的境界呢?
   一、形象描绘法
   即用美的语言,扩充课本中所描述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轨迹。教学中,如果流于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叙述,难于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缺乏鼓动性和艺术效果。对诗歌中描述的画面要进行拓展思维,进行再造性想象,使无声的铅字变为栩栩如生的景观,无形的画面变为活灵活现的人物、亭台楼榭、奇山怪石。栩栩如生的景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枯燥的知识为形象的景观,使自己身临其境,更深的体味作者的感情轨迹。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用简洁文字把文中描述的湘江秋景进行扩展,以此更好的体会此情此景中的人物的心境:你看,远处崇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碧透,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把文字变为场景,赋以丰富的内容,勾画出一幅"立体的、绚丽多姿的湘江秋景图"。在此基础上,并加以想象四步骤指导,让学生闭上眼,体味,揣摩。(四步骤:一、素描;二、着色;三、锤炼动词,使画面动起来;四、特写镜头描绘)
   二、联缀统一法
   即用联想把分散的画面联缀成一个完整的美的意境。把文章中一个一个的画面组合起来,传达一个完整的意象,以涵盖作者的整体构思。在讲授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时侯,把徐志摩 在文中叙述的一幅幅清幽淡雅的情境串连起来,浑然一体,抒发依依不舍之情:晚霞中,婀娜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如风中翩翩起舞的新娘,我怎舍得啊!绿油油的,是水草,亲切的致意,我怎舍得啊!清澈的潭水啊,像七彩的虹,又像我心中的梦,我怎舍得啊!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载得满船星辉,我情不自禁想歌唱:我怎舍得啊!但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我,只好在康河中涅磐,潇洒地,悄悄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把徐志摩的活动和心理历程用感性的语言串连起来,由夕阳西下到星辉斑斓,由轻轻的、微波似的轻烟般的飘来到悄悄地离去,表达出他内心最真挚的感情,让人感受他依依不舍的情结,给人给艺术的熏陶。
   三,哲理点化法。
   即运用富于哲理的小故事,点化主旨,推升意境。平平淡淡的说法没有多少美感,而在从感性到理性的突变的叙述、阐释中,用一些富于哲理的议论和抒发,可以化平凡为神奇。在教学《山民》时,作者对古老的《愚公移山》有继承和创新,于是,教学过程中就直接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激趣,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出两篇文章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诗人写作意图的理解。《愚公移山》中有这样的大胆想象: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终有一天,山,是可以被移动的,而且愚公也是这样做的。而《山民》中的山民也有这样的设想,可是,这仅仅是种设想。同时,借助林清玄的散文朗诵《雪的面目》告诉大家:要欣赏雪的纯美,就要到有雪的国度;要聆听黄莺的歌唱,就要坐在有黄莺栖息的树下;要呼吸夜来香的馨香,就要夜晚走到有花的庭院去。
   经过这样的构思比较,学生自然就可以得出保守、封闭的山民的最后只能感觉遗憾的讽刺意味的文章主旨。
   流行歌曲引导法流行歌曲,是指一定时期内广泛流传,普遍传唱的歌曲。这些歌曲深入学生的内心。把流行歌曲在诗歌教学课堂中流行起来,也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在教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候,为了配合学生理解这首诗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普遍心声这个问题,我适时串入了流行歌曲:知人论世,了解时代特征,就能把握诗人内心情感;而诗人情绪的发泄,就是时代的缩影。这好比是流行歌曲一般。70年代末,经过了十年浩劫,祖国得到了新生,有一首歌唱遍大江南北,那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流行这样的说法:"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于是,知识分子们迷惘,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高唱一曲《一无所有》,在90年代的韶华中《潇洒走一回》,随着改革的深入,更多的知识分子被经济、利益冲昏头脑,找不到方向,所以只好《跟着感觉走》,今天,人性的张扬成为一代人的追求,于是,《看我七十二变》又在大街小巷中流行起来。通过这样的串联,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还帮助学生理解文学艺术是反映那个年代特定社会生活的规律。这样就更好把握舒婷所代表的致力于祖国新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那一代人的心声。
   总之,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填补诗歌这种含蓄文学艺术的空白,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就会使教学如虎添翼,短时间内出高效益。这仅是个人的几点粗陋的心得。
其他文献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所以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  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
一、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解  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思维和情感等特点,实现传递性、再造性、主体性、未来性、层次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施教者本身创新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优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变补短教育为个性充分发展的创新教育,相信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它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厌
一、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了解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是怎样建筑住宅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教具准备、   1、绘有蟋蟀的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生词
新课程标准的普及,犹如一阵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为了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主交流合做探究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以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为模板,实行“预习、展示、反馈”的教学模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与否,预习的效果如何,都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落实新课改的关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那么,怎
关注生命,是21世纪的主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关注生命,就是让教学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得到释放。因此,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进行体系,是我们一线教师所面临的更实在的任务。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对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老师们还有诸多的困惑。即: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等不相同,所以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物理教学方面对各种能力的培养也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2009年高考江苏省单科卷第19题如下:  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時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内容,正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管理应以引导为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实现教师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关键词】 自主发展 减负 评价促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方式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加强教师学习,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已成为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在实践中,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深,学习不够;教师习惯于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缺少创新;教师的
毋庸置疑,德育工作是一个班主任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核心内容。可见,班主任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只有一个优秀的德育班主任,才能有效地展开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最为主要的就是要强化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提升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素养,不断塑造优秀的德育班主任。   那么,一个优秀德育班主任究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