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含蓄的,是跳跃的,需要读者绽放美丽的想象之花。雨果就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但是,部分高中的学生似乎已经丧失了想象的能力,课堂的毫无波澜,是没有艺术境界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是苍白无力的,无论是描述、抒情还是说理,都需要艺术境界,才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出无穷的生命力,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施展浑身解数,解放思维,为诗歌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一个艺术的境界呢?
一、形象描绘法
即用美的语言,扩充课本中所描述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轨迹。教学中,如果流于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叙述,难于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缺乏鼓动性和艺术效果。对诗歌中描述的画面要进行拓展思维,进行再造性想象,使无声的铅字变为栩栩如生的景观,无形的画面变为活灵活现的人物、亭台楼榭、奇山怪石。栩栩如生的景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枯燥的知识为形象的景观,使自己身临其境,更深的体味作者的感情轨迹。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用简洁文字把文中描述的湘江秋景进行扩展,以此更好的体会此情此景中的人物的心境:你看,远处崇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碧透,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把文字变为场景,赋以丰富的内容,勾画出一幅"立体的、绚丽多姿的湘江秋景图"。在此基础上,并加以想象四步骤指导,让学生闭上眼,体味,揣摩。(四步骤:一、素描;二、着色;三、锤炼动词,使画面动起来;四、特写镜头描绘)
二、联缀统一法
即用联想把分散的画面联缀成一个完整的美的意境。把文章中一个一个的画面组合起来,传达一个完整的意象,以涵盖作者的整体构思。在讲授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时侯,把徐志摩 在文中叙述的一幅幅清幽淡雅的情境串连起来,浑然一体,抒发依依不舍之情:晚霞中,婀娜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如风中翩翩起舞的新娘,我怎舍得啊!绿油油的,是水草,亲切的致意,我怎舍得啊!清澈的潭水啊,像七彩的虹,又像我心中的梦,我怎舍得啊!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载得满船星辉,我情不自禁想歌唱:我怎舍得啊!但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我,只好在康河中涅磐,潇洒地,悄悄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把徐志摩的活动和心理历程用感性的语言串连起来,由夕阳西下到星辉斑斓,由轻轻的、微波似的轻烟般的飘来到悄悄地离去,表达出他内心最真挚的感情,让人感受他依依不舍的情结,给人给艺术的熏陶。
三,哲理点化法。
即运用富于哲理的小故事,点化主旨,推升意境。平平淡淡的说法没有多少美感,而在从感性到理性的突变的叙述、阐释中,用一些富于哲理的议论和抒发,可以化平凡为神奇。在教学《山民》时,作者对古老的《愚公移山》有继承和创新,于是,教学过程中就直接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激趣,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出两篇文章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诗人写作意图的理解。《愚公移山》中有这样的大胆想象: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终有一天,山,是可以被移动的,而且愚公也是这样做的。而《山民》中的山民也有这样的设想,可是,这仅仅是种设想。同时,借助林清玄的散文朗诵《雪的面目》告诉大家:要欣赏雪的纯美,就要到有雪的国度;要聆听黄莺的歌唱,就要坐在有黄莺栖息的树下;要呼吸夜来香的馨香,就要夜晚走到有花的庭院去。
经过这样的构思比较,学生自然就可以得出保守、封闭的山民的最后只能感觉遗憾的讽刺意味的文章主旨。
流行歌曲引导法流行歌曲,是指一定时期内广泛流传,普遍传唱的歌曲。这些歌曲深入学生的内心。把流行歌曲在诗歌教学课堂中流行起来,也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在教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候,为了配合学生理解这首诗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普遍心声这个问题,我适时串入了流行歌曲:知人论世,了解时代特征,就能把握诗人内心情感;而诗人情绪的发泄,就是时代的缩影。这好比是流行歌曲一般。70年代末,经过了十年浩劫,祖国得到了新生,有一首歌唱遍大江南北,那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流行这样的说法:"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于是,知识分子们迷惘,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高唱一曲《一无所有》,在90年代的韶华中《潇洒走一回》,随着改革的深入,更多的知识分子被经济、利益冲昏头脑,找不到方向,所以只好《跟着感觉走》,今天,人性的张扬成为一代人的追求,于是,《看我七十二变》又在大街小巷中流行起来。通过这样的串联,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还帮助学生理解文学艺术是反映那个年代特定社会生活的规律。这样就更好把握舒婷所代表的致力于祖国新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那一代人的心声。
总之,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填补诗歌这种含蓄文学艺术的空白,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就会使教学如虎添翼,短时间内出高效益。这仅是个人的几点粗陋的心得。
一、形象描绘法
即用美的语言,扩充课本中所描述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轨迹。教学中,如果流于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叙述,难于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缺乏鼓动性和艺术效果。对诗歌中描述的画面要进行拓展思维,进行再造性想象,使无声的铅字变为栩栩如生的景观,无形的画面变为活灵活现的人物、亭台楼榭、奇山怪石。栩栩如生的景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枯燥的知识为形象的景观,使自己身临其境,更深的体味作者的感情轨迹。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用简洁文字把文中描述的湘江秋景进行扩展,以此更好的体会此情此景中的人物的心境:你看,远处崇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碧透,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把文字变为场景,赋以丰富的内容,勾画出一幅"立体的、绚丽多姿的湘江秋景图"。在此基础上,并加以想象四步骤指导,让学生闭上眼,体味,揣摩。(四步骤:一、素描;二、着色;三、锤炼动词,使画面动起来;四、特写镜头描绘)
二、联缀统一法
即用联想把分散的画面联缀成一个完整的美的意境。把文章中一个一个的画面组合起来,传达一个完整的意象,以涵盖作者的整体构思。在讲授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时侯,把徐志摩 在文中叙述的一幅幅清幽淡雅的情境串连起来,浑然一体,抒发依依不舍之情:晚霞中,婀娜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如风中翩翩起舞的新娘,我怎舍得啊!绿油油的,是水草,亲切的致意,我怎舍得啊!清澈的潭水啊,像七彩的虹,又像我心中的梦,我怎舍得啊!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载得满船星辉,我情不自禁想歌唱:我怎舍得啊!但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我,只好在康河中涅磐,潇洒地,悄悄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把徐志摩的活动和心理历程用感性的语言串连起来,由夕阳西下到星辉斑斓,由轻轻的、微波似的轻烟般的飘来到悄悄地离去,表达出他内心最真挚的感情,让人感受他依依不舍的情结,给人给艺术的熏陶。
三,哲理点化法。
即运用富于哲理的小故事,点化主旨,推升意境。平平淡淡的说法没有多少美感,而在从感性到理性的突变的叙述、阐释中,用一些富于哲理的议论和抒发,可以化平凡为神奇。在教学《山民》时,作者对古老的《愚公移山》有继承和创新,于是,教学过程中就直接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激趣,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出两篇文章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诗人写作意图的理解。《愚公移山》中有这样的大胆想象: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终有一天,山,是可以被移动的,而且愚公也是这样做的。而《山民》中的山民也有这样的设想,可是,这仅仅是种设想。同时,借助林清玄的散文朗诵《雪的面目》告诉大家:要欣赏雪的纯美,就要到有雪的国度;要聆听黄莺的歌唱,就要坐在有黄莺栖息的树下;要呼吸夜来香的馨香,就要夜晚走到有花的庭院去。
经过这样的构思比较,学生自然就可以得出保守、封闭的山民的最后只能感觉遗憾的讽刺意味的文章主旨。
流行歌曲引导法流行歌曲,是指一定时期内广泛流传,普遍传唱的歌曲。这些歌曲深入学生的内心。把流行歌曲在诗歌教学课堂中流行起来,也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在教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候,为了配合学生理解这首诗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普遍心声这个问题,我适时串入了流行歌曲:知人论世,了解时代特征,就能把握诗人内心情感;而诗人情绪的发泄,就是时代的缩影。这好比是流行歌曲一般。70年代末,经过了十年浩劫,祖国得到了新生,有一首歌唱遍大江南北,那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流行这样的说法:"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于是,知识分子们迷惘,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高唱一曲《一无所有》,在90年代的韶华中《潇洒走一回》,随着改革的深入,更多的知识分子被经济、利益冲昏头脑,找不到方向,所以只好《跟着感觉走》,今天,人性的张扬成为一代人的追求,于是,《看我七十二变》又在大街小巷中流行起来。通过这样的串联,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还帮助学生理解文学艺术是反映那个年代特定社会生活的规律。这样就更好把握舒婷所代表的致力于祖国新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那一代人的心声。
总之,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填补诗歌这种含蓄文学艺术的空白,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就会使教学如虎添翼,短时间内出高效益。这仅是个人的几点粗陋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