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傲慢与偏见》是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作品,故事诙谐幽默,引人入胜,曾经数次被搬上荧幕。其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940年美国米高梅公司拍摄的黑白电影,1995年英国BBC拍摄的六集电视剧以及2005年英国导演乔·怀特翻拍的最新版本。
一.为什么热衷于改编文学作品?
文学与电影之间是由改编这座桥梁进行沟通的。甚至同一部作品会被多次搬上银幕,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从经济角度考虑,文学作品在搬上舞台之前,早已有了广大的读者群,可以为其后的影视作品带来相当数量的观众。从艺术水准的角度考虑,文学名著经历了时代的考验,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代代相传的口碑会为以它为蓝本改编的影视作品奠定厚实的文学基础,这样的文学文本的质量是值得放心的。当它们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影视工作者们为文学名著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毫无疑问,改编也是让文学名著重新焕发生命力的方式之一。
电影工作者们钟情于名著的翻拍,原因在于他们想要把自己理解的文学名著传递给观众,不仅仅是向文学名著致敬,这种改编式的阅读也是电影工作者的再创作。由一种艺术形式向另一种艺术形式转变,必然要进行新的创造,这是审美接受方式的转变。《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也毫不例外地向大众展现了不同导演镜头下的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男女之间的婚恋状况。
二.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具体分析名著改编
一般将小说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改变成影视作品的例子较多因为小说具有很强叙事性,能够讲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读者。从相似性来说,小说和电影都属于叙事艺术,这为小说搬上银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当然小说和电影还是有着巨大区别,小说有文字语言来讲述故事,电影用镜头语言来讲述故事。但是小说语言毕竟是抽象的,仍然需要靠电影语言进行直观的表达。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第一,从情节的增删上来看,由于影片的时长关系,1995年版本的电视剧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情节,而两个电影版本都删去了不少情节。1940年版本更是对原著进行了较多的删改,加上演员的夸张表演,更符合美国好莱坞轻松幽默的风格。影片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增加了达西先生教授伊丽莎白射箭的情节。第二,以演员选择为例,1940年美国好莱坞版本邀请了著名的男演员奥利弗·劳伦斯和女演员葛丽亚·嘉逊,都是来自英国的巨星,具有票房号召力。1995年版本则挑选了英国男演员科林·菲尔斯和不太知名的女演员詹妮弗·艾利。2005年版本中,新锐导演乔·怀特瞄准市场,对观众年龄层定位有着较好的把握,选择了有“英伦玫瑰”之称的年轻漂亮女演员凯拉·奈特莉和音乐剧演员出身的男演员马修·麦克菲迪恩。相较于前两个版本,新版《傲慢与偏见》的演员更加年轻,也贴近小说人物的年龄】凯拉·奈特莉当时只有20岁,男主演也不过29岁。主角的年轻美丽让人感觉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和电影以年轻人为主流观众的市场定位是密不可分的。第三,从视听造型上看,1940年版本中女演员服饰比较夸张华丽,不是小说中清新淡雅的风格。1995年版本的服装选择基本符合原著的要求,简朴自然,令人遗憾的是,女演员们看起来都有些臃肿,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服装导致的。2005年版本中女演员的服装选用的是腰线较低的长裙,款式简约自然,看起来婀娜多姿。最值得称道的是,精准的定位吸引力更多青少年,让他们重新领略到文学经典的魅力。仅从画面来说,2005版本是迄今为止所有版本中最精美的。第四,从时空的处理上来看,1940年版本的跳跃性较大,非常符合好莱坞的快速节奏,1995年版本相对舒缓,情节比较连贯,2005年版本则更多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来达到效果。
三个版本都保留了舞会初见和求婚等重要情节。主要情节的重现是影片故事完整性的保证。以求婚为例,三个版本均这个情节做了精心的设计,1940年版本的求婚,对白夸张,表演戏剧化。1995年版本几乎按照原著安排,男女主角进行了真实的表演。2005年版本在达西向伊丽莎白第一次求婚时,导演创造性地改动了原著的场景,在原著中是在室内进行的求婚,在电影中被安排在了室外,阴霆的天空,瓢泼的大雨,间响的雷声,反衬着男女主人公各自复杂的内心,双方激烈的言语,到位的表演,非常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美国电影理论家杰弗里·瓦格纳在《改编的三种方式》中提出了三种改编方式,一是移植式,即直接再现一部小说,充分尊重原著;二是注释式,即对原作进行部分改动,也可称为改变重点或者重新结构;三是近似式,与原作有了相当大的距离,以至构成了另一部作品,以上三种方式基本涵盖了大部分文学改编电影的改编模式。在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中,一般采取“注释式”的改编方法创作出一部完整的、相对原著来说是新的影视作品。 因为时代的的关系,1940年版是比较典型好莱坞式的喜剧片,英国古典元素几乎全无。好莱坞在40年代,形成了“文学电影”。经济大萧条已经慢慢消褪,美国人民重新恢复了自信,把注意力投向电影,虽然来源于英国古典小说,却拍成了典型的好莱坞喜剧片,男女婚恋方面的轻喜剧。1995版几乎忠实地再现了原著。2005版则进行了相对较多的改编并添加了更多的时代元素,使之成为青春版《傲慢与偏见》
改编后的作品对原著的主题的阐释有正读,当然也会有或多或少的误读和曲解。“忠实于原著”是一个被基本得到认可的原则,忠实于原著并不是生搬硬套原著,而是从现实出发,听从时代的要求,对原著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再创造性处理,使之成为电影工作者的作品。2005年版本则成了改变较为成功的范例。导演说:“我相信,在拍摄古装片时,很多人都依赖于当时的绘画作品,因为没有其他影像可参考。但在绘画中,一切都非常正式而冷静,那不是真实的生活。他们会用宽镜头来展现场景中的时代细节,我认为细节应该表现在微小的东西上,比如桌上的面包、花瓶里的鲜花等等。我看了一些奥斯汀的散文,从中对人物的形象略知一二,所以我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我尽量切掉了马车的镜头,因为在现在的电影中,有人钻进汽车并开走的镜头没有什么趣味可言,而久远年代的马车也一样。古装片有很多固有元素,有些出现在本片中,有些没有,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提出质疑。”由此可见,电影工作者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质疑,自己的创新。
三.结语
文学和电影谈不上谁高谁低,在电影出现之前,文学算是独领风骚,在电影这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艺术百花园里又多了一株芬芳,二者应该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不能否认的是,翻拍自文学名著的电影让原著更加广泛的传播开来,促使更多的人去阅读原著,使其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当然,百花齐放是最美丽的景象。两种不同的艺术符号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参考文献:
[1] [美]乔治·布鲁斯东,高骏千.《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J].世界电影,1979(01)
[2]郭丽萍.电影改编视闪下的《傲慢与偏见》[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邓淑峥.《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策略[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安昌光.电影《傲慢与偏见》与《简·爱》的爱情观比较[J].电影文学,2011 (06)
[5]朱玉莉.《傲慢与偏见》小说到电影经典的传承[J].电影文学,2014(18)
[6]周蕗.由《傲慢与偏见》看小说改编的电影[J].电影文学,2014(20)
一.为什么热衷于改编文学作品?
文学与电影之间是由改编这座桥梁进行沟通的。甚至同一部作品会被多次搬上银幕,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从经济角度考虑,文学作品在搬上舞台之前,早已有了广大的读者群,可以为其后的影视作品带来相当数量的观众。从艺术水准的角度考虑,文学名著经历了时代的考验,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代代相传的口碑会为以它为蓝本改编的影视作品奠定厚实的文学基础,这样的文学文本的质量是值得放心的。当它们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影视工作者们为文学名著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毫无疑问,改编也是让文学名著重新焕发生命力的方式之一。
电影工作者们钟情于名著的翻拍,原因在于他们想要把自己理解的文学名著传递给观众,不仅仅是向文学名著致敬,这种改编式的阅读也是电影工作者的再创作。由一种艺术形式向另一种艺术形式转变,必然要进行新的创造,这是审美接受方式的转变。《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也毫不例外地向大众展现了不同导演镜头下的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男女之间的婚恋状况。
二.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具体分析名著改编
一般将小说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改变成影视作品的例子较多因为小说具有很强叙事性,能够讲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读者。从相似性来说,小说和电影都属于叙事艺术,这为小说搬上银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当然小说和电影还是有着巨大区别,小说有文字语言来讲述故事,电影用镜头语言来讲述故事。但是小说语言毕竟是抽象的,仍然需要靠电影语言进行直观的表达。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第一,从情节的增删上来看,由于影片的时长关系,1995年版本的电视剧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情节,而两个电影版本都删去了不少情节。1940年版本更是对原著进行了较多的删改,加上演员的夸张表演,更符合美国好莱坞轻松幽默的风格。影片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增加了达西先生教授伊丽莎白射箭的情节。第二,以演员选择为例,1940年美国好莱坞版本邀请了著名的男演员奥利弗·劳伦斯和女演员葛丽亚·嘉逊,都是来自英国的巨星,具有票房号召力。1995年版本则挑选了英国男演员科林·菲尔斯和不太知名的女演员詹妮弗·艾利。2005年版本中,新锐导演乔·怀特瞄准市场,对观众年龄层定位有着较好的把握,选择了有“英伦玫瑰”之称的年轻漂亮女演员凯拉·奈特莉和音乐剧演员出身的男演员马修·麦克菲迪恩。相较于前两个版本,新版《傲慢与偏见》的演员更加年轻,也贴近小说人物的年龄】凯拉·奈特莉当时只有20岁,男主演也不过29岁。主角的年轻美丽让人感觉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和电影以年轻人为主流观众的市场定位是密不可分的。第三,从视听造型上看,1940年版本中女演员服饰比较夸张华丽,不是小说中清新淡雅的风格。1995年版本的服装选择基本符合原著的要求,简朴自然,令人遗憾的是,女演员们看起来都有些臃肿,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服装导致的。2005年版本中女演员的服装选用的是腰线较低的长裙,款式简约自然,看起来婀娜多姿。最值得称道的是,精准的定位吸引力更多青少年,让他们重新领略到文学经典的魅力。仅从画面来说,2005版本是迄今为止所有版本中最精美的。第四,从时空的处理上来看,1940年版本的跳跃性较大,非常符合好莱坞的快速节奏,1995年版本相对舒缓,情节比较连贯,2005年版本则更多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来达到效果。
三个版本都保留了舞会初见和求婚等重要情节。主要情节的重现是影片故事完整性的保证。以求婚为例,三个版本均这个情节做了精心的设计,1940年版本的求婚,对白夸张,表演戏剧化。1995年版本几乎按照原著安排,男女主角进行了真实的表演。2005年版本在达西向伊丽莎白第一次求婚时,导演创造性地改动了原著的场景,在原著中是在室内进行的求婚,在电影中被安排在了室外,阴霆的天空,瓢泼的大雨,间响的雷声,反衬着男女主人公各自复杂的内心,双方激烈的言语,到位的表演,非常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美国电影理论家杰弗里·瓦格纳在《改编的三种方式》中提出了三种改编方式,一是移植式,即直接再现一部小说,充分尊重原著;二是注释式,即对原作进行部分改动,也可称为改变重点或者重新结构;三是近似式,与原作有了相当大的距离,以至构成了另一部作品,以上三种方式基本涵盖了大部分文学改编电影的改编模式。在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中,一般采取“注释式”的改编方法创作出一部完整的、相对原著来说是新的影视作品。 因为时代的的关系,1940年版是比较典型好莱坞式的喜剧片,英国古典元素几乎全无。好莱坞在40年代,形成了“文学电影”。经济大萧条已经慢慢消褪,美国人民重新恢复了自信,把注意力投向电影,虽然来源于英国古典小说,却拍成了典型的好莱坞喜剧片,男女婚恋方面的轻喜剧。1995版几乎忠实地再现了原著。2005版则进行了相对较多的改编并添加了更多的时代元素,使之成为青春版《傲慢与偏见》
改编后的作品对原著的主题的阐释有正读,当然也会有或多或少的误读和曲解。“忠实于原著”是一个被基本得到认可的原则,忠实于原著并不是生搬硬套原著,而是从现实出发,听从时代的要求,对原著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再创造性处理,使之成为电影工作者的作品。2005年版本则成了改变较为成功的范例。导演说:“我相信,在拍摄古装片时,很多人都依赖于当时的绘画作品,因为没有其他影像可参考。但在绘画中,一切都非常正式而冷静,那不是真实的生活。他们会用宽镜头来展现场景中的时代细节,我认为细节应该表现在微小的东西上,比如桌上的面包、花瓶里的鲜花等等。我看了一些奥斯汀的散文,从中对人物的形象略知一二,所以我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我尽量切掉了马车的镜头,因为在现在的电影中,有人钻进汽车并开走的镜头没有什么趣味可言,而久远年代的马车也一样。古装片有很多固有元素,有些出现在本片中,有些没有,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提出质疑。”由此可见,电影工作者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质疑,自己的创新。
三.结语
文学和电影谈不上谁高谁低,在电影出现之前,文学算是独领风骚,在电影这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艺术百花园里又多了一株芬芳,二者应该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不能否认的是,翻拍自文学名著的电影让原著更加广泛的传播开来,促使更多的人去阅读原著,使其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当然,百花齐放是最美丽的景象。两种不同的艺术符号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参考文献:
[1] [美]乔治·布鲁斯东,高骏千.《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J].世界电影,1979(01)
[2]郭丽萍.电影改编视闪下的《傲慢与偏见》[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邓淑峥.《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策略[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安昌光.电影《傲慢与偏见》与《简·爱》的爱情观比较[J].电影文学,2011 (06)
[5]朱玉莉.《傲慢与偏见》小说到电影经典的传承[J].电影文学,2014(18)
[6]周蕗.由《傲慢与偏见》看小说改编的电影[J].电影文学,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