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信忠说,无论台湾蓝绿阵营,看了此书都不会舒服。
请不要叫我作家”,廖信忠如是 说。
《我们台湾这些年》荣升为畅销书,廖信忠自然也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在京城媒体采访的间隙,本刊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谦虚、谨慎的话音里,藏着写作者的勇气和商人的精明。对于媒体的尾追堵截,他应该感到快乐,因为这曾是他“赌博”的一部分。
潜水天涯的台湾客
2008年5月30日,16时21分,曾经在上海做零售业的廖信忠失业回到台湾,“百无聊赖下”,开始以truevoice(真实声音)的网名,在天涯论坛上开始在线写作他亲历的台湾生活故事,从1977年他出生一直写到2007年,称为“台湾三十年”。
在谈起写作初衷时,他的词句间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个失败者的感伤。他在20岁时曾立志,自己30岁时要学胡适在40岁时写《四十自述》那样写个《三十自述》,但10年过去了,“一夕醒来发现仍然一事无成”。但这并没妨碍他写自述。
此前,这位身在上海的台湾白领一直是天涯论坛的常客。“我眼中的天涯初期是很精英化的,但现在是很平民化的,我长期在天涯,对天涯读者的偏好都很了解,我知道他们想看什么,而且我很明白天涯的尺度。”
所以,为了让天涯网友看得更轻松,廖信忠刻意地选择了一种比较松散的写法。他却万万没想到,自己刻意的书写和计划,让他的文字有了260余万的点击率,廖信忠和台湾,成了网络搜索的热门词汇。
“我夺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权”
2009年,廖信忠又开始在上海工作。早在2008年,北京读客出版公司就看中了廖信忠在天涯的文字,想成书出版。但内容涉及台湾,审批过程很漫长,杳无回音。这时,廖信忠果断地选择了辞职,“赌博嘛”,他又失业了。不久之后,书的出版审批通过,上市后一夜走红,媒体采访预约蜂拥而至,他赌赢了。
他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弃商从文的文艺青年,一个二流写手”,弃商从文,与当下社会的大趋势恰恰相反。
这本书的营销口号是,讲述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长期关注台湾问题的《纵横周刊》撰稿人沈宇哲在媒体上发表书评,质疑廖信忠的写作。沈宇哲觉得,廖信忠父亲是台中人,按照台湾的政治光谱来分析,作为台湾本省人的廖信忠应该是支持泛绿阵营的,但是他却在书中对陈水扁、民进党等绿营的活动“明显有失偏颇地选择了戏谑、讥讽等不屑的态度”。由于《我们台湾这些年》的营销广告语是: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沈觉得这本书是“一封对台湾土地缺乏热情的家书”。
对于这样的批评,廖信忠觉得他能理解知识分子的焦虑,因为从前只有知识分子才拥有描写台湾、解释台湾、分析台湾的话语权,现在他完全从一个平民的角度来诠释台湾,并且受到热捧,知识分子的话语权被他夺走了,“他们很焦虑”。廖信忠选择了一个平民的视角,他觉得台湾民众并不像时政评论人所描述的那样“蓝绿分明”,很多人在蓝营和绿营之间不停转换,“哪个给他们的利益更多,他们就跟着谁”。“这本书本来就不是写给台湾人看的,目标读者不是他们”。
自叹不如韩寒
廖信忠的个人家庭生活,贯穿了这本书的始终,比如,廖信忠生于11月,但发现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在3月,这个顽皮的孩子就和妈妈开玩笑:原来我是早产啊,保守的廖妈妈总是被逗得无语。
他会去着重描写台湾民主运动初期,竞选会场外的“民主香肠”;他会着重描写台湾国民党老兵的暮年辛酸;他会去写老兵们在大陆与台湾有两个妻子所引发的家庭悲剧,尽管他有意地从一个百姓的视角去解释台湾生活,但依然无法逃开政治的氛围。就像他在写作初衷里所讲的,“解释社会变迁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
有大陆媒体将廖信忠对政治的敏锐笔法比作韩寒。廖信忠坦言,他也是在不久前才看到韩寒当年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时的临场获奖文章——《杯中窥人》。廖信忠觉得自己无法与韩寒相提并论,韩寒成熟的笔法,如果再加上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磨练,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但廖信忠与韩寒相似的是,上海都给了他们畅所欲言的氛围。廖信忠还会继续书写他的台湾系列。“下一本里边,邓丽君要写,这个被我漏掉了”。他很熟悉大陆读者对台湾的想象力和需要。
蒋经国时代的怀念
书中,廖信忠笔下的蒋经国印象很复杂。一方面,台湾人厌恶他,因为他象征了那个集权封闭时代的台湾;但另一方面,台湾人又怀念他,觉得那个时代更好。
廖信忠说,很少有台湾人会把蒋经国和陈水扁作对比,因为时代不同。而且现今发达的媒体,使得领导人的细节全部曝光于民众视野中,但蒋经国时代不是。“蒋经国比起他老爸的强人统治,在台湾的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清廉、务实、开明、亲民,他周末经常穿着夹克到各地走访,在普通的小馆子里吃午饭,也结交了很多民间友人,可说是一种开明专制。”
蒋经国时代,正是台湾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说台湾民众怀念蒋经国,不如说大家怀念的是那时候的社会气氛,走过那段岁月的台湾老百姓都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如何买下第一套漂亮公寓和汽车的,又是如何创办自己的公司的,然后又如何接到第一张海外订单或第一次有了海外之旅的……大家都有一个单纯的目标: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生活,大家都很怀念那段生活。”
与其说有些台湾人在怀念蒋经国,不如说他们在怀念那个时代。“说怀念是怀念,但是要现在已经自由惯了的台湾人再回到过去那种政治气氛,我想谁也不要。”
“传统中国文化是注重‘一将功成’,而不注重‘万骨枯’背后的故事。大历史固然让人有种豪迈的感觉,但草民视角才是更令人感同身受的。”
廖信忠戏言自己得罪了所有人。“有很多台湾的朋友开玩笑地警告我说,小心写了之后回不了台湾喔!不管蓝绿我都点到为止地评点了一番,所以台湾人只要有政治立场,不管蓝绿,应该都看得不太舒服吧!”
请不要叫我作家”,廖信忠如是 说。
《我们台湾这些年》荣升为畅销书,廖信忠自然也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在京城媒体采访的间隙,本刊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谦虚、谨慎的话音里,藏着写作者的勇气和商人的精明。对于媒体的尾追堵截,他应该感到快乐,因为这曾是他“赌博”的一部分。
潜水天涯的台湾客
2008年5月30日,16时21分,曾经在上海做零售业的廖信忠失业回到台湾,“百无聊赖下”,开始以truevoice(真实声音)的网名,在天涯论坛上开始在线写作他亲历的台湾生活故事,从1977年他出生一直写到2007年,称为“台湾三十年”。
在谈起写作初衷时,他的词句间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个失败者的感伤。他在20岁时曾立志,自己30岁时要学胡适在40岁时写《四十自述》那样写个《三十自述》,但10年过去了,“一夕醒来发现仍然一事无成”。但这并没妨碍他写自述。
此前,这位身在上海的台湾白领一直是天涯论坛的常客。“我眼中的天涯初期是很精英化的,但现在是很平民化的,我长期在天涯,对天涯读者的偏好都很了解,我知道他们想看什么,而且我很明白天涯的尺度。”
所以,为了让天涯网友看得更轻松,廖信忠刻意地选择了一种比较松散的写法。他却万万没想到,自己刻意的书写和计划,让他的文字有了260余万的点击率,廖信忠和台湾,成了网络搜索的热门词汇。
“我夺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权”
2009年,廖信忠又开始在上海工作。早在2008年,北京读客出版公司就看中了廖信忠在天涯的文字,想成书出版。但内容涉及台湾,审批过程很漫长,杳无回音。这时,廖信忠果断地选择了辞职,“赌博嘛”,他又失业了。不久之后,书的出版审批通过,上市后一夜走红,媒体采访预约蜂拥而至,他赌赢了。
他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弃商从文的文艺青年,一个二流写手”,弃商从文,与当下社会的大趋势恰恰相反。
这本书的营销口号是,讲述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长期关注台湾问题的《纵横周刊》撰稿人沈宇哲在媒体上发表书评,质疑廖信忠的写作。沈宇哲觉得,廖信忠父亲是台中人,按照台湾的政治光谱来分析,作为台湾本省人的廖信忠应该是支持泛绿阵营的,但是他却在书中对陈水扁、民进党等绿营的活动“明显有失偏颇地选择了戏谑、讥讽等不屑的态度”。由于《我们台湾这些年》的营销广告语是: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沈觉得这本书是“一封对台湾土地缺乏热情的家书”。
对于这样的批评,廖信忠觉得他能理解知识分子的焦虑,因为从前只有知识分子才拥有描写台湾、解释台湾、分析台湾的话语权,现在他完全从一个平民的角度来诠释台湾,并且受到热捧,知识分子的话语权被他夺走了,“他们很焦虑”。廖信忠选择了一个平民的视角,他觉得台湾民众并不像时政评论人所描述的那样“蓝绿分明”,很多人在蓝营和绿营之间不停转换,“哪个给他们的利益更多,他们就跟着谁”。“这本书本来就不是写给台湾人看的,目标读者不是他们”。
自叹不如韩寒
廖信忠的个人家庭生活,贯穿了这本书的始终,比如,廖信忠生于11月,但发现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在3月,这个顽皮的孩子就和妈妈开玩笑:原来我是早产啊,保守的廖妈妈总是被逗得无语。
他会去着重描写台湾民主运动初期,竞选会场外的“民主香肠”;他会着重描写台湾国民党老兵的暮年辛酸;他会去写老兵们在大陆与台湾有两个妻子所引发的家庭悲剧,尽管他有意地从一个百姓的视角去解释台湾生活,但依然无法逃开政治的氛围。就像他在写作初衷里所讲的,“解释社会变迁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
有大陆媒体将廖信忠对政治的敏锐笔法比作韩寒。廖信忠坦言,他也是在不久前才看到韩寒当年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时的临场获奖文章——《杯中窥人》。廖信忠觉得自己无法与韩寒相提并论,韩寒成熟的笔法,如果再加上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磨练,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但廖信忠与韩寒相似的是,上海都给了他们畅所欲言的氛围。廖信忠还会继续书写他的台湾系列。“下一本里边,邓丽君要写,这个被我漏掉了”。他很熟悉大陆读者对台湾的想象力和需要。
蒋经国时代的怀念
书中,廖信忠笔下的蒋经国印象很复杂。一方面,台湾人厌恶他,因为他象征了那个集权封闭时代的台湾;但另一方面,台湾人又怀念他,觉得那个时代更好。
廖信忠说,很少有台湾人会把蒋经国和陈水扁作对比,因为时代不同。而且现今发达的媒体,使得领导人的细节全部曝光于民众视野中,但蒋经国时代不是。“蒋经国比起他老爸的强人统治,在台湾的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清廉、务实、开明、亲民,他周末经常穿着夹克到各地走访,在普通的小馆子里吃午饭,也结交了很多民间友人,可说是一种开明专制。”
蒋经国时代,正是台湾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说台湾民众怀念蒋经国,不如说大家怀念的是那时候的社会气氛,走过那段岁月的台湾老百姓都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如何买下第一套漂亮公寓和汽车的,又是如何创办自己的公司的,然后又如何接到第一张海外订单或第一次有了海外之旅的……大家都有一个单纯的目标: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生活,大家都很怀念那段生活。”
与其说有些台湾人在怀念蒋经国,不如说他们在怀念那个时代。“说怀念是怀念,但是要现在已经自由惯了的台湾人再回到过去那种政治气氛,我想谁也不要。”
“传统中国文化是注重‘一将功成’,而不注重‘万骨枯’背后的故事。大历史固然让人有种豪迈的感觉,但草民视角才是更令人感同身受的。”
廖信忠戏言自己得罪了所有人。“有很多台湾的朋友开玩笑地警告我说,小心写了之后回不了台湾喔!不管蓝绿我都点到为止地评点了一番,所以台湾人只要有政治立场,不管蓝绿,应该都看得不太舒服吧!”